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分的准备,免除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简易教案小学语文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简易教案小学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B讨论: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2

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匆匆》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以读为本,以说写相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染,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后辅以“说、写”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每一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____)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____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3

《穷人》这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独白,环境烘托等不同表达方式,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写活了。这个经典的片段,语言很简洁,层次很清晰,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所以,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在让学生理解了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后。我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联系主题丛书中的文章《虚职实爱》,运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人物的特点。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5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

2.小黑板,填空题。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指导观察秋天下雨时的情景图。(让学生能形象、直观的感知画面。)

3.唤起情感:你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文章,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4.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你是怎样读的?

师: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课文,完成填空题。

小黑板,填空题:秋天的雨,是一把();秋天的雨,是一盒();秋天的雨,藏着();秋天的雨,吹起()。指学生口头填空,并读。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选择你喜欢的段,读一读,还可以进行背诵,然后对你的同桌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因为秋天有红色的枫叶、有金黄色的田野、还有橙红色的果树和各种颜色的菊花,这么多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黑板上,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形容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五、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6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品思路,领会作者观点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 穴 癌 翘 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八.作业:请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7

《穷人》,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改编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成就的一篇短篇小说。

全文没有一个“穷”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着“穷人真穷”。尽管如此,他们又是富有的,幸福的。她们关爱邻居,在西蒙死后,本能的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渔夫宁可自己“熬”,也要抚养两个孤儿。她们爱家,家虽穷,却“温暖而舒适”。她们爱亲人,桑娜在家补破帆,心里担忧的却是丈夫的安危,西蒙的死活。渔夫回到家更是关心妻子在家干什么。西蒙临死,用旧衣服盖住孩子,旧头巾包住孩子的小脚,怜子之心,苍天可鉴。正是这样的艺术构思,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精神的力量。穷人,并不穷!这些可敬的穷人,虽然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所作所为,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感动,他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反观《穷人》,耐人寻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品质。

结合语文要素和《穷人》文本的特点,我的设计思路以情感为主线,以环境描写、情节中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为支架,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学会表达,也就是小说文体如何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了达成目标,主要设计两大议题:一是体会“穷人真穷”,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中、情节描写的细节描写中找穷人很穷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做一交流。最后我总结,穷可能隐藏在一处环境描写中、一处细节中、一处标点中……;二是重点理解“穷人不穷”。穷人不穷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聚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来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挖掘桑娜、渔夫身上的人性光辉。以达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合一。能力迁移部分设计第一道题是通过学习桑娜家里的环境描写迁移理解西蒙家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的作用。第二道题是利用文本留白,抓住桑娜两次沉默,来让学生写出桑娜此时矛盾、纠结心理中隐含的善良之心。抓住渔夫的语言描写“熬”,写出渔夫此时虽然日子过的艰苦,却显示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心理活动。通过体会、写话学生再一次认识了西蒙身上母性的光辉,桑娜、渔夫身上善良、仁爱的人性光辉。最后让学生说出穷人穷的是什么,不穷的是什么。升华主题,水到渠成。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8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13、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9

教学要求:  1.本文语言流畅,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2.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学习本课生学词。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知道的请举手。

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进行,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

没有战争、破坏、仇恨

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共创美好的生活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知道火烧云名字的来历;

3、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从变化多与快两方面来写出火烧云的特点;

4、学习第3、1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5、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重点:

目标4、5。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观察过云吗?请说说。

2、揭题。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读书检查,请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三、学习第2节

1、请找出课文中写火烧云名字来历的句子。

2、学生回答。

3、自由读,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为什么叫火烧云。(烧、着了火)

4、火烧云是真的在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红彤彤)

5、如果不用“烧”,而用“一直红到”好不好?为什么?(“烧”字不但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

6、这一句还写出了火烧云的什么?(范围广)

7、朗读练习。

四、整体感知

1、那么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思考。

2、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变化多、快)

五、学习第3、1节

(一)学习第3节

1、读第3节。

2、这一节写了火烧云哪一方面变化?(颜色)

3、学生再读第3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与快。(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多,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快?)

4、朗读练习。

5、火烧云就只有这些颜色吗?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想象其他颜色。仿照课文的构词方法来说。

6、按提纲背诵指导与练习。

(二)学习第1节过渡:火烧云出现时,天上发生了变化,其实地上也发生了变化。

1、学生自由读第1节。

2、学生说说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地上的景物为什么发生了这些变化?

4、为什么火烧云会使他们发生这些变化?(用两种颜料混合会变成其他颜色来说明。如红与绿混合变成黑)

5、有感情朗读第1节。

六、小结

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火烧云怎么样?用一个字。(美)

2、火烧云还有更美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体会。

七、课堂作业

课后题。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1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__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2

【教材理解】: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设计理念】:

选编《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5、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课件。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孤单失群:形容孤单、无所依靠的人(或动物),不能与伙伴合群。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自由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时候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准确,故事的主要人物除了更羸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

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更羸是信口雌黄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只要、就)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指名)

(3)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魏王相信吗?魏王是怎么说的?哪个词说明魏王不相信?谁再来读读魏王的话?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更羸成功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他成功了?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这句话中有两个直字,意思相同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一词多义,比如打水,打电话。

2、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看到这个情景,魏王的反应怎样?更羸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谁来读一读?

反馈。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更羸又是怎样的表情呢?笑笑说明了什么?(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到底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小组展示交流

看到、听到、分析、结论。

3、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课件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4、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人们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__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看看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2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思考:箭伤作痛孤单失群结果:不用箭只拉弓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3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渗透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环境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图片,能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天鹅真心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有关课文内容的天鹅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在哪儿见过?什么样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你们现在想见一见吗?

(设计意图:以天鹅为话题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唤起学生已有对天鹅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天鹅的图片):看着眼前的这两只天鹅,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什么样的天鹅”吗? (出示:( )的天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天鹅有更形象和客观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学生边读边思考:天鹅是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第二自然段,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2.指生回答,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出示课件(天鹅在湖面抖翅膀、找东西吃):认真观察图中的天鹅,你能找出哪只是“抖着翅膀欢快地叫着”的天鹅吗?

①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做抖这个动作的天鹅以理解“抖”这个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理解“抖”这个词,培养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能力。)

②谁能像图中的天鹅一样做做动作?指生做动作表演,其他学生也可跟着做。

(设计意图: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做动作演一演,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学生对“抖”的理解,使“抖”这个词更生动更形象了。)

③听声音想象:这只天鹅抖着翅膀还在欢快地叫着,他们好像在说些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天鹅的高兴。)

(设计意图:听着天鹅欢快地叫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激发学生们的想象,也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天鹅的高兴,促进学生更好的读出天鹅高兴的语气。)

4.同样让学生到图中找到“伸到水里找东西吃”的天鹅,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天鹅会找到什么好吃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的想象扩展知识,使学生对天鹅有进一步的了解。)

5.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读第二自然段。

6.看视频(天鹅在水上展翅飞跑):天鹅们在水上跑来跑去,多高兴呀!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真实、直观、生动等多种优势,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天鹅高兴的心情,并被其所感染,激发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边放课件边叙说:天鹅们一会儿在水上跑来跑去,一会儿飞上天空,一会儿又到岸边去走一走,时间过的真快,太阳就要下山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也洒在天鹅的身上,吃饱了的天鹅又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天鹅的美丽图片,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欣赏天鹅的同时感受到时间流过的过程,为后边课文理解孩子喜欢天鹅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便读边思考问题。

2.指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看课件理解:

①找一找:第一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岸边散步)

第二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水上轻轻地滑行)

②问:你们怎么知道是“滑行”?什么是滑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找答案:滑行就是慢慢地向前游。)

(设计意图:在本自然段中,“滑行”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己去感悟“滑行”的含义,这样的理解一定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在这个观察与感悟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借助图片信息自读自悟的能力。)

③对比两幅图理解:为什么说“那些滑行的天鹅如同一只只美丽的小帆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喻句,通过两幅图的直观对比,使学生非常形象的认识到天鹅与小帆船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明白为什么说天鹅如同小帆船。)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看课件(缺少词语的第四自然段):指生把缺少的词语填上。

(设计意图:加深对“躲”、“悄悄”、“尊贵”词语的感悟,为指导有语气的朗读和下面的质疑做好铺垫。)

3.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躲”在芦苇丛中?为什么要“悄悄地看着”? 为什么把天鹅称为“尊贵的客人”?……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学生解疑,从中感受孩子对天鹅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1.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

3. 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选择,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读能力。)

四、作业:搜集有关天鹅的知识。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2、学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二、生品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各种好处

师引:同学们,那你们爱吃花生吗?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花生,让你们尝尝。吃过花生,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所得,谈谈花生的各种好处。

(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

生:

1、分小组品尝后,小组讨论、小结。

2、全班汇报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引:同学们,你们谈得真不错,打开课本,这里也有一家子在吃花生、议花生呢!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1、复习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出示课件,学生认读、抽生认读、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再读感知:

下面我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学生朗读思考汇报,教师适机点拨板书:

①种花生──

②收花生──

③吃花生──

④议花生

2、逐部分理解:

(1)理解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①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在讲种花生?

师: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第一段中哪一句是在写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土”、“播种”、“浇水”这几词语能颠倒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白:这几个词是按种花生的过程排列的,不能颠倒。

③姐弟几个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花生,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居然”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词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引入:亲手种的花生有了个好收成,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还邀请父亲也参加。看到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父亲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本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父亲来了,是“难得”“实在难得”呢?

(理解父亲不顾“天色不好”、“公务的繁忙”,前来过收获节,品尝劳动的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

(3)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师:父亲这样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新花生吗?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虑学习课文最后部分。

出示课件:课堂兴趣套餐。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②讨论:

三个孩子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谈到了哪些方面?

③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A、分小组合作讨论;

B、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C、你能非常有感情地把父亲说的这段话读出来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

(出示课件,演示介绍这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显露在外的,非常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也不善于把自己的作用展示给人们。)

(4)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父亲接下来说的一段话:

学生齐读这一段落。

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学们,你们愿意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也许有的同学在犯嘀咕了。

(5)课件出示:兴趣发言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各抒己见。

①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苹果、桃子、石榴,既好看又好吃,既善于展示自己,又把香甜的果汁贡献给人们。为什么非要做像花生这样的人呢?

师:如果你这样想,当然不错。在这里父亲这样说,是为了感悟花生不哗众取宠、默默奉献的精神。

(6)师过渡:这次“收获节”,有了父亲,我们的收获真大,请看:

出示课件: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那就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愿他伴随你健康成长。

3、回忆文章的主次、深化文章中心: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议花生”,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向更高层次的攀升,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教《落花生》就根据作者决心做个落花生式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决心等内容,让学生议论学后自己有什么想法,应该怎样做人。学生表示要做落花生式的人。

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成为行为的`动力,对实际行动起调节和促进作用,学生会自主活动,人人参与,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教学重点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要注意:

地点:校园

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人物一:张明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要注意:

时间:冬日黄昏

地点:街头

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人物一:少年陆天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要注意:

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地点:村庄

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特点:体弱多病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设计: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并正确书写七个会写的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竖弯”。

2、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农谚所提示的时间的变化。

3、处理课后练习,相继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掌握新的笔画。

教学难点:

背诵谚语。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冬天的录像。

1、你觉得录像的景色怎么样?你知道冬天节气的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冬季节气的课文。

3、板书:九九歌。

4、解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准生字。

3、教师板书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齐读。

三、联系生活,感受冬天

1、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和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冬季节气的特征。

2、教师巡视指导,如何运用资料,把话说清楚。

3、汇报交流。

4自由读,指名读。

5、小结学习方法。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四”的写法。

认识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宫格中范写,学生仿写。

2、指导“九”的写法。

重点指导笔顺。

3、指导“手”的写法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题引言,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欣喜、感动,甚至悲伤、失望,为什么它们能让我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情感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有魅力,在我们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直接以魅力为题,向我们展现出什么魅力呢?

板书课题:魅力

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学生读题后提问:是什么样的魅力?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1)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可自由发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了卡佳随父亲第一次上剧院看戏的经过,写出了看戏过程中卡佳心情变化的故事。

3、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课文层次。

看戏之前→观看演出→演出结束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1~15自然段,思考:在演出前,卡佳的心情怎样?并在相关的语句上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

——从“早上起”、“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在开演前一个小时”、“第一个走进剧院大厅”这一连串的时间句子,表现出卡佳等待演出的焦急心情。

——除此之外,通过“踱来踱去”、“庄重”、“严肃”、“焦急”、“怯生生”等神情和一些杞人忧天的言语,可以看出卡佳对演出充满期待的心情。

3、师问:那么,卡佳为什么这样既焦急又期待呢?

——因为她看过剧本原著,是原著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她,这就是——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卡佳在看戏之前那种焦急而又期待的心情,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在观看演出时有什么样的表现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想:在演出过程中,卡佳有什么表现?

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后小结卡佳的表现。①灯光熄灭,专注观看;②幕间休息,忧郁抽泣;③拍卖汤姆,高价救助。

2、出示“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从中可以体会到卡佳的神情高度紧张,已进入原著的情境之中。

3、找到“不停地轻声抽泣”、“脸色忧郁”、“不想吃蛋糕”、“愁眉苦脸”等词体会卡佳的心情。

——因为她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知道情节的发展,她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连好吃的蛋糕都拒绝。

4、找出卡佳挺身而出,高价竞拍剧中汤姆叔叔的句子和词语,从语言的气势来体会卡佳当时的心情和思想,如“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

——学生朗读这一层,读出卡佳的坚决,读出卡佳的果断,感受到卡佳的正义、善良、有同情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作相应指导。

6、思考:为什么卡佳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

7、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卡佳的内心情感丰富,人性十足,纯真可爱,她会为剧中善良的汤姆大叔的命运担心、动情,才会发生以上的种.种别人认为不正常的表现,但这恰恰是文学魅力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从卡佳的性格特点中,也感受到了卡佳的形象魅力,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去多读名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2、小结

当卡佳看到演员后,卡佳忧伤失望,“失望”是因为原剧中命运不幸、令人同情的黑人汤姆,现实生活中是大红脸。“忧伤”的是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扮演汤姆这个令她同情的角色。所以最后她只好同意卖掉吧!她心中的那个令她牵挂、揪心的“汤姆”大叔的形象轰然倒塌,所以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作品那强烈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魅力升华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再次体会卡佳为什么竞拍汤姆的动因。

2、小结:正是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厚善良、有情有义的好人,也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被卖掉的悲惨命运和结局,才会让她产生要救汤姆的决心与以上举动。那么,使卡佳作出以上惊人之举的根源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这本名著所产生的魅力呀!同学们,多读书吧!多读名著吧!他们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简易教案小学语文篇20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身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需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干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时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安排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身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扮演评价(20)

(强调扮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扮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俺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自身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安排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tàngpàiyāobài

解()敷()指()()请()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蔡桓公的反应

扁病在皮肤豪不在意

鹊病在皮肉之间假装没听见讳疾忌医

治病在肠胃里满脸不高兴十分有害

病病在骨髓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浑身疼痛而死

1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