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反思
编写教案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案反思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中学语文教案反思,快来学习吧!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1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39;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教师小结:
①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2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废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句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
课件出示:
(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齐读
(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课件出示: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2)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
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
3.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
(1)重点实词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最终,竟。
(2)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4)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理解重点句意
课件出示: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通译全文大意
(1)指名学生通译全文。
(2)根据学生通译的结果,老师指点修正并明确文意。
结束语: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疏通文意。学习过程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的写作契机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系。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生倾听。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以便下面更好的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真实情感。
2、通过认真的倾听,请学生抢答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故事吧!希望同学们能够抢答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散步的地点?(田野)
(2)散步的人有哪些?(教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的季节?(初春)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与儿子产生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
(5)结果如何?(母亲却依从了孙子;不好走的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设计意图:问题简单,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结合人物分析文章主题:
1、再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句读停顿和老师语气、语调的处理。这篇文章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要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请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比较腼腆的可以给予物质鼓励),思考:文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依据来(边听可以边做勾画)。
2、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并找出依据。(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进而引出下面内容。)
“我”——孝敬母亲(板书:尊老)、疼爱而不溺爱儿子、有文化修养、
母亲——慈祥、疼爱孙儿(板书:爱幼)
妻子——贤良、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聪颖、
3、分析依据(在此环节中将学生找到的依据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内涵。)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注:此处可以追问: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里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2)母亲和儿子对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情境设计:同学们在家看电视时,遥控器拿在谁的手里呢?
注:此处可以追问:分歧的结果怎么样?(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对“我”的决定,妻子丝毫没有争执,而是无声的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3)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注:此处可追问:“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
4、教师小结:本文通过“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颂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板书)的写作方法。文中还有多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地方,这些小题大做就是要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是大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试找出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歧”、“责任重大”、“决定”、“整个世界”……)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师:除了这些小题大做的词语,作者的文本也是非常优美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个句子读过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么就请你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数量不限。画好后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教师只做提示,不做具体说明)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轻。”
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9、“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情感再现,小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吗?(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吧!。
六、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回报真情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母亲儿子
—→以小见大—→尊老爱幼
“我”亲情妻子
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小黑板: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8__月下桨声
问购、照顾
我姐弟
还钱、送葱
认识感动
诚实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一、情感朗读,感悟浓浓亲情。
二、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美。
三、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相亲相爱》。
2、导语: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每一天都发生着许多美妙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美好的亲情故事,你一定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睦相处的美好。
3、现实课题、作者。
走进莫怀戚,了解作者(出示投影,师读生明确)。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课文,听读感知(出示投影、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熬、霎时、嫩芽、分歧、粼粼
师提问,正音。生齐读两遍
3、结合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生答,师引导,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这里是相信并听从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声音不能过高或过低,亲切中要含着庄重。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读一遍。
(读后纠错、评价)
5、听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投影)。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怎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跳读课文,评谈人物(投影)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对他/她的描写。跳读完成后击出一家四口人的投影,并逐一提问,根据提问完成板书。生答后总结出:
母亲:体谅儿子,疼爱孙子
“我”:孝敬母亲
儿子:聪明懂事
妻子:贤惠、明理
最后追问:这几个人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尊老爱幼
这个家庭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幸福和睦
2、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1)本文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同学们用圈点法画出你喜欢的地方,然后互相交流,说明喜欢的理由。(你可以仿照下面两个例子的样式来说一说)。
例①:我喜欢“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例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2)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回答,总结。
(3)重点点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并认真揣摩其中内涵(投影“背世界”)。
问A:“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要这样?
B: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体现了什么?
四、拓展迁移,寻找亲情
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请回忆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请把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用笔记述下来。
播放《让爱驻我家》,在歌曲声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尊母亲:体谅儿子儿子:聪明幸
老疼爱孙子懂事福
爱和
幼中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睦
“我”:孝敬母亲妻子:贤惠
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