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办事习惯,同时可以使备课更加充分,上课有条不紊。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语文教案通用模版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语文教案通用模版有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抖擞(sǒu)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2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韵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的读有了一定的滋味。】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面对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在理解内容的工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主要写宋代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景阳冈》是根据这一古典名著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二、运用工具书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过程?

2、分段

四、讲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前要求:这一段人物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致。武松的心理活动写了三次,请你边读边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作者写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和同学们交流。

3、理清文章的因果关系。

4、从这篇故事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么样的人?提示:要从一段段的故事中分析出来。

五、概括中心思想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喜欢这部分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

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7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8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0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1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聪、话”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

(课件: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说一说?

出示课题:

松鼠与松果

齐读课题。

欢快的音乐,鲜明的画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唤醒对松鼠的认知积累,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讲故事。

2、喜欢这两只小松鼠吗?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

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举手或等会儿提出来。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引导孩子们进入了文本,成了他们与文本第一次接触最强烈的催化剂,利于孩子在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在涵义,读后交流的空间,是开放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cōngmínghuópohūránzhǎyǒnjing

聪明活泼忽然眨眼睛

rúguǒzǒngyǒuyǐhòuzhǔyì

如果总有以后主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开火车”读词语:

去掉拼音读。

5、读句子:

⑴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

⑵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⑶松树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以后,这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的。

每个孩子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摒弃常用的反复齐读等方法,让他们自由识记、自由交流各自的方法,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学习第一段

1、(出示课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

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

2、谁来读这一段,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小松鼠的高兴了?这样评价他的朗读,好吗?

3、评议、朗读:

重点: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兴!自己试试吧!

指名朗读,感受。

在生活中,小朋友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么开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样地说说吗?

交流:

可以用上“那么……那么……”

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

如“真”、“特别”、“很”……

4、齐读第一段。

以读促悟,以悟激情,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体会小松鼠高兴的心情。评议的过程既是学生交流自己对语言的体验,又是在培养他们倾听、赞美、交流的好习惯。同时,语言的感悟到积累、运用,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但又不拘泥于课文中的句式,努力体现“实”而“活”。

五、指导写字

1、观察:

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

“以”、“后”、“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范写:

师边范写边讲解要点,强调:

“以”的末笔是点。

“后”的第一、二两笔是平撇和竖撇,竖撇要竖起来。

“更”最后两笔交叉的位置。

3、仿写、比较:

写完一个字,把这个字与范字比较,找到要注意的地方,再写下一个。

4、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5、展示评议。

观察、模仿、比较,是写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是他们在发现、尝试、再分析、再进步,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自觉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每位学生头戴松鼠头饰,玩“采松果”游戏:

课件出示:

松树林,松果上写着词语。

2、(出示松鼠边摘边吃松过图)小朋友们,摘松果开心吗?把这份快乐带给我吧!(学生朗读第一段。)

角色游戏和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感悟

1、小松鼠一直这么快乐的吗?

为什么担心呢?请你读读课文告诉我,好吗?

2、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你们说这句话时,想到了什么?

你能把你们松鼠的担心、着急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

指名读,评议,男女赛读。

3、你们脸上的表情好像越来越着急了,想到什么了?把你们想的大胆地说出来。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松鼠们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读这段。

4、聪明的小松鼠想出办法来了吗?有好主意了吗?

指名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5、(课件:春雨绵绵,一片挺拔的小松树林。小松书高兴地在树林里玩。)

朗读第五自然段。

6、别的小松鼠还有好主意吗?

再次朗读第五自然段,欣喜的。

以角色活动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朗读为主旋律,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加深感悟,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小松鼠的聪明可爱。

三、想象升华

1、日子一天天过去,将来这片小松树林会怎么样?

朗读最后一句。

“更茂密”那是怎么样的?哪只松鼠见过茂密的树林,给大家说说。

2、这片松树林是那么茂密美丽。小松鼠们欢欢喜喜地住在那里。嗨,介绍一个你们可爱的邻居吧。你们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

想象说话。

3、今天回到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要画画将来的这片茂密的松树林。小动物们在这里快活地生活着。

想象创造美。在此,想象让孩子们看到了懂得回报自然带来的美好未来,直接感悟文本的主旨。同时,想象的带领学生进入口语实践的情境。

四、指导写字

1、观察“主”、“意”、“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笔画间的相对位置。

2、范写,讲解。

3、仿写,比较。

4、练习书写。

5、展示评议。

五、自选练习

1、收集有关植物的图片和资料,举办“可爱的植物”展览。

2、参加一次植树活动,或养(认养)花、树,体会这些活动的美好情绪。

教学反思

《松鼠和松果》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教学后,我有几点感想:

1、读要充分,要有质量:

“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书,有目的地读书,以读代讲,读中领悟课文的真谛,教师在这当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引路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如: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赛读、引读、表演读……但读书不光要充分,更要有质量。开始学生的朗读乏感情,是机械的、没有活力的。但我真正的走进了课文,我会随着课文中小松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我觉得我就是课文中的小松鼠,然后我就通过入情入境的范读引领学生去体会松鼠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受到了感染,达到了情感的共鸣,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朗读。在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时,我通过评读、赛读,或一句巧妙的点拨,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更提高了学生交际、朗读水平,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词句感悟,加深理解,增强语感:

我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交流。教学中,适机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摘了一个又一个),理解摘松果之多、(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体会松鼠很爱吃松果,进而感受到了小松鼠的高兴心情,这样学生的朗读有了情感的寄托,自然丰富了语感。再如:让学生解疑“为什么说是个好主意”?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再用“如果……就……”说一说。这一环节不但是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学生发展语言的一个训练。

3、课文回归,情感升华: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夸张,爱幻想,好表现。当学生当小松树表演完今后将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时。我创设一个小情境:孩子们,你们看,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祖孙三代都来了,来到了这片茂密的松树林里,吃起了美味的松果,可真高兴啊!来,让我们再齐读第一自然段!引领学生回到课文中体会小松鼠的担忧在他们的努力下并没有成为现实,子子孙孙的松鼠们依然那样高兴。学生感受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在教学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与本人自身能力有关,特别是低年级朗读指导方面还需要更深一步研究。我想如果我课前能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环保重要性的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在感受小松鼠的担忧时,提出自己对人类将来的担忧,那么这样一来,学生能更真切、更实在地感受到松鼠担忧的必要性,从内心深处更认同作者的看法。这也就是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拼搏。

二、知识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降记号的学习和在歌曲中的演唱。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二声部音准及节奏的学习,初步达到声部的和谐,音色的统一。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小纸船的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它以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为主歌和副歌,这两个部分在音乐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旋律线条在乐曲之中和乐曲之间不断有规律的上下流动,有如波浪的缓缓起伏。歌曲能够启发学生们对未来的理想,让孩子们思考,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好这一课,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而美好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的音乐知识学习和演唱技巧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和二声部合唱技巧。学生可以自如地视唱简单的乐句、简单的节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方法:情境交流法、示范法,多媒体演示法、互动法、自主探究法、参与创造法等教学方法。

4、学习方法:视唱法、表演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自主地学好歌曲的合唱部分,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创新、表现能力等。

(四)教学难点

第四乐句分裂的.节奏和整首歌曲的情感处理。

(五)教学准备

彩色纸、彩色粉笔、打击乐器(碰铃、沙锤),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走进音乐课堂。

一、情景导入学科整合

记得我小时候总喜欢做梦,梦想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于是,我把我的梦想写到一张纸上把它折成纸船。(出示纸船)放在小河上放飞我的梦想,放飞我的希望。(一边说一边画简笔画——小女孩在河边放飞纸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我的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板书:梦想、希望

二、引出新课聆听音乐

1、师:好,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童年的梦想。

板书:小纸船的梦(“纸船”两个字用折好的小纸船代替)

2、师:猜猜看小船装了我的什么梦想?(欣赏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欣赏歌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生:(生讨论)

三、创新思维表现音乐

1、师:哪位细心的同学能发现,我的小纸船是踏什么拍子去远航的?(再欣赏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感觉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三拍子的美。)

2、听范唱,生感受四三拍子,师给予动作提示。

3、拍一拍,动一动。

师:除了刚才的拍法,我们还能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当乐器呢?试试看(教师随着学生的拍出的节奏范唱歌曲)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去发现音乐,创新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主动参与

体验意境

师:你们拍得真有动感,现在都迫不及待要跟小纸船一起去远航了。愿意跟我一起前往吗?好吧,请乘客们坐稳,开始出发咯“嘟——”放音乐,师当船长学生一列跟着师走,边拍四三拍子,边走,(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律动)3/4__拍手、拍头、拍头、拍手、拍肩、拍肩、拍手、拍腰、__║拍腰、拍手、跳、跳、(围绕着教室边走边做动作,教师带头并引导学生注意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感受和表现歌曲三拍子的美,体会歌曲的意境美,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

五、学唱歌曲掌握知识

师:孩子们,谢谢你们给我这一次愉快难忘的旅程,如果远航时能有你们的歌声陪伴就会更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好吗?

1、朗读歌词

A、师随着电子琴里的三拍子“咚嚓嚓”朗读歌词。B、学生随着电子琴里的三拍子“咚嚓嚓”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随着三拍子的节拍进行朗读歌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节奏,为下个歌唱环节作好铺垫。)

2、难点突破:

师:你觉得哪一个乐句的节奏最不好读准?(鼓励学生大胆去发现问题)

读一读、比一比:

3/4__跟__oox

1、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2、一直到那一直到那

看不到的看不到的

(休止符“0”是红灯,见到红灯停一停,不出声。)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和运用休止符。)

3、唱一唱:用“lu”哼唱歌曲旋律,(师用钢琴伴奏)

4、试唱歌词第一段。

5、二声部学习

师:你们的歌声太动听了,看,海鸥妹妹也来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听,她还给我们配了伴唱呢。(播放第二声部旋律),你们也能唱一唱吗?(生学唱第二个声部),谁愿意加入海鸥的声部?(分两组唱二声部)

6、完整唱歌曲

六、即兴创编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是海鸥妹妹给我们带来的礼物——打击乐器,不知道是否能加入到歌曲中去,有谁想来试试?(鼓励学生即兴创作伴奏节奏型)

1、分组表演:歌唱组、表演组、乐器组

(设计意图: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交往、合作,积极参与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且每个梦想都不尽相同,也许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保卫祖国;也许你想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生畅谈自己的梦想)

3、创编歌词,你能把你的梦想放到歌曲中去唱一唱吗?(随着音乐伴奏进行)

(设计意图: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富于个性的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并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4、师:同学们,你们的梦想都是美好的,又是伟大的,但梦想归梦想,如果光想不做,梦想将不能实现,只有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人,才能梦想成真。

5、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梦想写到你带来的纸片上,把它折成纸船,让我们一起去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七、随着音乐离开课堂。

课后反思

在这节全校性的音乐公开课后,我主动征求了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们的意见,并结合他们所提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地反思。

反思(一)教态自然,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热情和感染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努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朋友,用自己对音乐教育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用音乐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畅谈人生和理想。在课下关心他们的思想,使学生喜欢亲近自己,也是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途径。但在课堂中还缺乏激情,投入程度还不够,这有碍与学生进一步的交流,使课堂还不能在交流中得到升华,这也是自己性格上的一大缺点,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反思(二)课前准备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中使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才能做出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我比较注重简笔画的练习。我将在集体教研活动和学校音乐研讨课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课前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的良好教学研究习惯。

反思(三)简单化学习使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

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把复杂的音乐理论知识简单化是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源泉之一。我所说的简单化不是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而是因为小学生只对歌唱表现能力感兴趣,对音乐理论知识比较排斥,应该把音乐知识恰当地穿插于歌曲演唱之中,让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时才恰到好处地讲解乐理知识。简单化还表现在把音乐知识贯穿于玩和乐之中、创设的意境之中。

反思(四)加强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这对其终生享受音乐很有益。如何使学生拥有动听和自然的歌喉,让音乐陪伴自己的一生,从音乐中体验到快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虽已较为稳定但对于气息的运用却缺少把握,所以尤其要注意学生发声的训练和气息的引导运用;在学校合唱队的练习方法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使我感受到训练学生二重演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声音训练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并逐步掌握用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美的能力。在声音的训练中还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术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经过不断的教学课堂实践以及教学的反思,使我对新课程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理解又进了一步,使课堂更具实效性。有句话说得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是朝这个方向迈进!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3

一、教学目标

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语文教案通用模版篇15

《春的消息》

教学过程:

一、走进春天

1、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的课件,让学生一起唱。

2、复习:诗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春天的消息?

二、感受春天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但它很美,我们去这优美的诗歌中找一找春的消息吧!请打开书,自己赶紧选一小节,先读一读这一小节,再找一找,你选的这一小节中,有哪些春的消息?

2、交流:你选的是第几小节?请你先来读一读这一小节。那你在这一小节中,又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学生说哪节就学哪节。

(一)学习第一小节(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先说说看到了什么)

1、枝条绿了。

(1)你看到哪些枝条绿了?

(2)(出示小黑板)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风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羽毛白了。

(1)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小黑板)水,染绿__________,水,映出____________。

“摇绿、漂白”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显示出勃勃生机。读出惊奇之情。

3、指导朗读三四句。

(1)春姑娘这么美丽,你们欢迎她的到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三四行,把你的渴望用朗读声来表达出来!用你的朗读把春姑娘叫出来!

(2)她有点想出来了,谁再来把她呼唤出来。她能听到你这么希望她来,真高兴!指名朗读。

(3)我们一起把她带到我们面前吧!(齐读)

4、欣赏美丽的春天。

(1)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欣赏春天图片)

(2)小朋友们,让我们和清风流水一样,把春的消息传递给这位找春天的朋友吧。(齐读这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让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袄,换上轻松舒适的春装吧。(课件展示春装的多种款式、颜色)

2、我们像小鸟一样还飞过什么地方?飞过________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快乐之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感受蝴蝶飞。(课件展示)

2、看到这只蝴蝶,你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3、做一做,演一演:“高兴地捉住”又“爱怜地放掉”,体会作者对蝴蝶的喜爱。

4、这只美丽的蝴蝶又能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玩耍了,这时候,它会想说什么呢?

5、是呀,蝴蝶是有生命的,它更希望能自由地飞翔。让我们和美丽的蝴蝶四处飞舞吧!(齐读第三小节)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欣赏美丽的迎春花。

(1)出示迎春花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花?

(2)说说你看到的迎春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受欣喜,雀跃的心情。

(1)三年级导语:看到第一朵迎春花,你会怎么样呢?(高兴、兴奋)让我感受一下你的高兴好吗?

(2)请同学上台表演“欣喜又雀跃”是怎样的一副神态,把你的欣喜大胆地展示出来吧!师生共同评价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像。

(3)看到这么美丽的迎春花开放,我也忍不住想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谁想把这好消息告诉大家?

(4)模仿诗句,让我们也来写首诗:

例:看到第一只燕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第一朵梨花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小花朵对话。

练习句式:小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高擂台。

(1)谁再来亲切地问候一下可爱的迎春花?(出示: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2)我们来比一比高吧!谁长高了?

(3)自豪极了,真羡慕你,又长高了!还有谁想长高的?

(4)还有谁想和他们比一比的?

(五)学习第五小节

1、“绿苞”是什么?(绿苞,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感受)

2、为什么说是沉睡的溪流?(设想:冬天溪流结冰了,春天来了,溪水融化了。)

(六)学习第六小节

请同学们描绘躺在田野草地上晒太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美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三、回味春天

1、春天是这么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快乐的春天吧!

2、课件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引导学生背诵。

四、再找春天

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到处都向我们传达春的消息。让我们再找一找春还有哪些消息?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你看到过哪些关于春天的诗,短文,对联,歌等。

2、可以用笔来画一画。可以一边读一边画。

五、作业

模仿课文写写春天。

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