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优秀的初中语文教案示例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初中语文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2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自学内容:

1、朗读课文,正音,断节奏。

2、翻译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四、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

生:引子(1)爱新装

开端(2~4)做新装

发展(5~22)看新装

__(23~31)穿新装

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5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6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疑问,读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男孩的勇敢与对妹妹深深的爱。

三、教学难点:

透过文本,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讲的是谁和谁平分生命的故事?

2、你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感受男孩的勇敢与无私,品味亲情的伟大与可贵。

(二)品读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男孩勇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体会:

(1)男孩梢一犹豫……

①这是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的表现,说说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男孩的勇敢?

②男孩为什么会犹豫,在他犹豫时,他想了些什么?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

①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②你从哪能体会到他的勇敢、坚强和对妹妹深深的爱?

③结合两个“微笑”、“不发出一丝声响”等来体会。

2、写法上的特点:注重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有什么的反应?

(1)自由读文,汇报。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39;,而现在男孩却是……

(2)指导朗读。

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把,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4、激发情感。

(1)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

①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

②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

③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三)升华情感。

1、如果此时此刻,这个男孩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妹妹做完了手术,知道哥哥为她做的一切,她会怎样?

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在此时得到共鸣。

(四)全文。

1、谈学完后的感受,体会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2、写法。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7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__),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

【交流点拨】.

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交流点拨】.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8

一、课题:

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板书略)

(三)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四)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想一想,作者写了他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弃医从文这一举动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痹谔僖跋壬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倍杂谡庋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弊詈笠痪浠爸械摹傲夹姆⑾帧薄罢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

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略。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4、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三、思考讨论,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讨论一:父疼子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讨论二:子爱父

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讨论二:子爱父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导学达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3.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5.小结: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6.师生齐读《游子吟》

7.师提问:“我”理解父亲的爱吗?为什么?(播放《懂你》歌曲)

8.阅读最后一段,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产打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2.小诗赏读

六、延伸阅读,感受深情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实话实说:每位父母亲都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回味绵长的华章。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父母爱你或你孝敬体贴父母的往事。说出最让你心动的情节。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封信。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0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2.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朗读训练

1、看散文《背影》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4.赏析课文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教学活动5

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

1、总结主旨

2、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39;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重点】

1.雅词、美句的积累。

2.美点、妙要的品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归纳积累。

媒体设计

准备3~5分钟的腰鼓舞的碟片或录像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二、解题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三、研习课文

1.通读课文,积累20个雅词:

震撼烧灼威逼晦暗恬静亢奋羁绊奔突辐射翻飞

鼓点后生阵痛颤栗磅礴排解元气强盛强健渺远

2.解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3.品读课文,学用各种句式。

①排比句式

.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②反复句式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③比喻句式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b.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对比句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拟人句式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还有系列感叹句、系列无主句、复杂谓语句、语意层层递进句......

4.赏读课文,例谈美点妙要。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理解:突出了腰鼓舞场面的宏伟,捶击的强健。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欣赏:"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5.背读课文,归纳小结。

背读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归纳积累本课所得。(本环节亦可视作课外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示例篇1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__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__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1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