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希望对大家写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有所帮助。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4、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三、思考讨论,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讨论一:父疼子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讨论二:子爱父

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讨论二:子爱父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导学达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3.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5.小结: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6.师生齐读《游子吟》

7.师提问:“我”理解父亲的爱吗?为什么?(播放《懂你》歌曲)

8.阅读最后一段,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产打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2.小诗赏读

六、延伸阅读,感受深情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实话实说:每位父母亲都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回味绵长的华章。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父母爱你或你孝敬体贴父母的往事。说出最让你心动的情节。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封信。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5

内容预览: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3、小结:切题的提升要诀是:

第一,认真审题。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

第三,及时补救。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八、教师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6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惟余莽莽

黄河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山舞银蛇(实景)雄壮

原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虚景)秀丽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在“谈话导入”中,交流心路历程,分享彼此的感受。

    (2)在“诵读诗歌”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在“亲近语文”中,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大概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喜欢上语文教师,也渐渐地爱上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教师

    1)师简单自我介绍:我姓__,名__,我是一位爱读书、爱思考的教师。

    2)初步认识一下学生:能像我这样的,来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3)依次出示课件,师生交流。

    课前,你心目中想象的语文教师会是怎样的一位教师?

    课前,你心目中想要一位怎样的教师来成为你的语文教师?

    现在,你初步认识徐教师后,心中想要说些什么呢?

    (二)诵读诗歌,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

    七年级的天空

    今天,是九月的第一天

    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从八月的家中匆匆赶来

    来到美丽的实验小学,

    从此,

    踏入七年级明亮的`天空

    书写新的传奇。

    2)自由读读,指生读,师生合作诵读。

    3)师:今后,将争取每节语文课,花三分钟时间,来诵读这样的诗文。

    (三)了解大概,亲近语文

    1)认识封面:仔细看看语文书的封面,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2)读读目录:

    认真读读语文书的目录,说说:

    1)这本书一共有几篇课文?标△号的有几篇?

    2)认真读读课题,你最喜欢哪些课文?为什么?

    (四)提出要求,准备学习

    1)拥有一本新华字典或词典等学习工具。

    2)准备三本簿子:日记本;练笔本;摘录本。

    3)准备一、二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

    4)认真读读“预习”单、“复习”单,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笔表达。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

    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愿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39;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3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平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P9)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探究问题。

    范例引导:(先是角度举例,然后让学生先探讨,再做引导和解说作为举例。)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就孩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将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教训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分饰父亲和儿子,要求入情入景色。)

    4、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

    三、教学后记:

    本文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高,对于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活动很成功,单学生还不善于提问,因此,多角度阅读还存在一定困难。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翻译

    【课时】

    1

    【教学过程】

    导课

    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2、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6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7

    教学理念:

    找出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教学目标:

    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

    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

    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

    学法导引:

    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

    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

    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

    教学过程:

    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出发前的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

    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一个旅行家在旅行,要去不断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仔细整理珍藏。下面大家读课文,看同学们是不是一个个细心的收藏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成卡片)

    下面的词语不应错过

    姗姗来迟  怏怏不乐  白雪皑皑  茫茫无际  洋洋得意

    闷闷不乐  念念有词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猎猎作响

    迷迷糊糊  哆哆嗦嗦  踉踉跄跄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海市蜃楼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羸弱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厄运

    下面的句子不应忘记。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指导学生去发现、搜集、整理)

    挑战困难,做一个勇敢的探险家

    既然是探险,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必然会遇到艰险和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的地方,我们越要迎难而上。下面的学习需要大家拿出勇气和智慧,看大家是不是一个个勇敢的探险家。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1.同学们在下面互相复述故事。(要讲得热闹)

    2.大家推荐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述故事。(要激励)

    3.同学讲述完之后,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要称赞)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

    4.文章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细节,正是从这些细节,我们发现了探险家高尚伟大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感悟这些地方,且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要鼓励)

    ①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见证他们完成的业绩,而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赞叹。

    ……

    (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细心领悟)

    善于创造,做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人类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未知世界的追求,我们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发现新鲜的天地,我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探索许多空白的领域,这就象我们今天的学习一样,都需要我们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所以下面的问题,同学们要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你成了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1.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从中理解题目的含义)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播放周华健的歌曲《真心英雄》营造氛围。

    3.学生写作。

    4.当堂诵读。

    5.教师评价。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

    生:引子(1)爱新装

    开端(2~4)做新装

    发展(5~22)看新装

    __(23~31)穿新装

    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听文入境

    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3、读文生情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一定读出了很多)请大家回答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B:散步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帮老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

    ※生读

    ※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

    ※生回答并进一步谈感受

    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情节安排上、结构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

    E:文中有很多句子很美,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使文句有音韵感,文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句式,使文章增添亮点。

    还有吗?找找看。

    ※找读

    ※一起朗读这些句子,一人与大家对读

    4、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E:“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结: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5、品文入理(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一家人每个人都做得好,权利一样的大。问题的提出是在进一步引导我们不断地品析人物形象,而不在于非得每个人的观点一样。

    A:讨论,师巡视

    B:交流

    C:小结(这种互相听从,构成了一条亲情链,始终链在了一起,确实一个家庭不存在着权力的大小,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其实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们的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5、我手写我心(习作)(是谁在日落昏黄中倚在窗口焦急的等我们归来,是谁……)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怎么写教案初中语文篇20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12下一页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1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