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优秀的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

一、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 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 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 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六、教学反思

1、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能有感情的背诵。

2、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就不能死读书,要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画交融”、“情景交融”,想象一下碧玉般的柳树与万紫千红的春天。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并正确书写七个会写的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竖弯”。

2、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农谚所提示的时间的变化。

3、处理课后练习,相继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掌握新的笔画。

教学难点:

背诵谚语。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冬天的录像。

1、你觉得录像的景色怎么样?你知道冬天节气的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冬季节气的课文。

3、板书:九九歌。

4、解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准生字。

3、教师板书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齐读。

三、联系生活,感受冬天

1、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和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冬季节气的特征。

2、教师巡视指导,如何运用资料,把话说清楚。

3、汇报交流。

4自由读,指名读。

5、小结学习方法。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四”的写法。

认识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宫格中范写,学生仿写。

2、指导“九”的写法。

重点指导笔顺。

3、指导“手”的写法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3

识字7

综合课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识字、写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小组合作

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反义词的游戏好吗?我说一个词,你们对一个意思相反的词。比如:我说“大”,你们说“小”;我说“白”,你们对“黑”。现在开始!

高—明—胖—美—新—忙—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中的对子比这更有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1、勾出文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分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教师注意纠正平翘舌音。

4、现在我们把生字娃娃送回家,自读全文。

5、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不注音的课文,请小朋友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课文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用铅笔打个小问号。

3、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师生、生生合作读对子。还可以试着不看书,背一背。

四、练习写字。

1、看看这六个生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请告诉大家。

2、教师范写几个不大好写的字,并提示学生:“冷”的最后一点别忘了;“淡”的三点水要分开,别写成“言”字旁了,否则就成了“谈”字了。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所描绘的多彩迷人丰收的秋天,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运用个人的经验想象画面,仿编新的散文。

3、用歌唱、朗诵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与赞美秋天。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秋天的雨》flash课件、磁带、打击乐器、有关《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1)一年有几个季节?

(2)夏天的天气怎么样?秋天呢?

(3)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二、欣赏和理解散文的画面与内容。

1、播放课件完整欣赏秋天的雨是什么?秋天的雨有什么?

2、分段欣赏

(1)秋天的雨,真是一把钥匙吗?为什么散文中说它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还可以把什么颜色给谁?(两个小朋友讨论)然后玩开火车老师说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请小朋友仿编散文"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3)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你还闻到过什么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冬天快要来了,你知道小动物、植物还有我们人是怎么准备过冬的吗?(先自由发表意见,再请教你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接下来分组分批仿编散文。

3、再次完整欣赏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小结并观看《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总结与延伸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秋天可以收获那么多好吃的、好闻的、有用的东西,你们喜欢秋天吗?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歌声、舞姿来夸夸秋天,表现秋天的收获。

游戏:

《小汽车》

全体幼儿一起玩开车游戏,和教师边唱边做动作。

活动反思:

伴着绵绵秋雨,我和学生走入快乐课堂,一起欣赏了《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整组课文都涉及到古诗,叙事文,诗歌,散文等许多与秋天相关的文章。《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让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美。重点放在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秋天的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美读”就是有表情地吟诵课文,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来感知。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教学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最后,配乐朗读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够达到“美读”的目的。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读、表演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个人读、引读、集体读,配乐读,变抽象为具象,读出秋天的美。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5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模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6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本堂课紧紧把握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的实景把学生带入课堂,而后又通过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外,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空间,最后以演促读,动画结尾,使得整堂课处处闪耀着灵动的火花,快乐的情趣和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铺垫情感

1.(课前5分钟)放配乐导入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秋天的美景画面。

2.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秋天,走进快乐的天地!

3.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课前5分钟的秋景课件,加上《秋日私语》的动人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秋日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昨天我们学了生字词,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请看大屏幕: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1)生自由读。(2)指名认读。(3)齐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5位同学分段读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银杏叶、红枫叶、金黄的田野、小青蛙、小松鼠、……)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一)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都给谁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

2.想不想看看这些多彩的颜色和美景呢?

(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作适当配说。)

3.重点体会,指导美读。

现在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先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轻声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反馈: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多媒体显示相应句子及画面.师分别作朗读指导。

4.仿写: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生:秋雨把紫色给了茄子。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5.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生:五彩缤纷的图画

生:五彩缤纷的衣服

生:五彩缤纷的花朵

……

(学习第二段时,紧扣了“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语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了“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并通过仿写、练说、配乐朗读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二)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

(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1.指名读。

2.你还知道秋天的雨里藏着什么香味?谁能仿照”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来说说?(生:枣甜甜的;葡萄酸酸的…)

3.师:啊!秋天的雨里原来藏着这么多成熟的果实呢?连我都听得流口水了,更何况小朋友呢!现在,就让我们画饼充饥,先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来解解谗吧!(配乐齐读)

(仿说练习的设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丰满了学生对秋季的理解。)

(三)表演朗读。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她还是个热心人呢!瞧!她现在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她在说些什么?同学们,我有个好主意。咱们来把第四段的内容演出来,好吗?

1.师生互动,以演促读。

(1)师:(拿起小喇叭)朋友们,冬天快来了,大家作好准备啦!小喜鹊,你在哪儿呢?

生:我在这儿呢!

师:你在干什么?

生:我在忙着造房子呢!

师:哦,你真勤快!那忙吧,再见!生:再见!

……

2.你们真是出色的小演员。这么快乐的景象,你们想不想大声地读出来呢?那就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一段吧!(课件出示第四段内容)

(这一段采用了以演促读的方式,即避免了教学形式的单一,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板书:美丽欢乐……)

2.配乐齐读课文。

3.欣赏朗读动画片。

(动画片是小学生最爱看的,这一设计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给课堂带来了一个无比快乐的结尾。)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中的秋天。

3.出去寻找秋天,并把你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总评: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但对于缺乏生活观察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堂课在突破这一难上有以下几处亮点:

一、借助直观图景和钢琴音乐感性表现文本,实现了文本和现实完美的结合,使学生能透过文字更深地理解了课文,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促进了感情朗读。

二、多处的仿写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使得整堂课妙趣横生,生机盎然,时刻闪现着灵动的火花。

三、以演促读激发了学生表演欲望和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展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 盲人 痛苦难忍 给予 与世长辞 遵从热泪盈眶 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 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 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 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我想多你说:__________(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 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知道赵州桥建造和存留至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学会17个生字及新词,会用参加、而且造句。

3.准确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教学准备】

课文投影片或放大图片,生字新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引读。

赵州桥横跨在

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

这座桥建造于,距今已有

它的设计者是

理解参加,说李春不仅设计了赵州桥,而且亲自加入了建造的行列,用参加说话。

3.小结过渡:这段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概貌、位置、名称以及它的设计者。赵州桥之所以能千年长存,至今仍横跨在渡河上,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是因为它在设计上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地方。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思考: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雄伟、坚固而美观。课文哪里写出了它的雄伟和坚固呢?

2.出示插图投影(挂图)观察,逐句理解。

(1)指名读1、2句,课文是怎样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第一句是概括说明桥的雄伟,第二句则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是对桥宽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

(2)师生读议,桥的结构在设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第三句、第四句话,问:大小桥洞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拱形大桥洞横跨37米多,无桥墩,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读第五句话,大小桥洞有何作用?(平时,发大水时)

读第六句话,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既又这个句式,从哪两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点?(一是坚固,二是节省石料)联系上下文理解创举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意义的行动或做法。

默读第六句,细品体味:为什么说可减轻冲击力?(因大桥洞无桥墩,小桥洞可排洪)为什么说可减轻桥身重量?(因小桥洞空心)为什么说可节省石料?(因大桥洞无墩,小桥洞空心)

连读36句,反问,深化理解:大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小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总的来看,这种设计有何好处?(再次理解既减轻又减轻一句的涵义)

(3)师指图小结:赵州桥雄踞千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长的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竟无一座桥墩支撑,奥秘在于拱形的大桥洞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4个拱形的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猛涨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3.理解句子关系:

第二段六句话是按什么顺序讲的?哪个句子概括了全段内容?(第一句先概括讲赵州桥非常雄伟。第二句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接着,第三、四句介绍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第五、六句说明了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第一句概括了全段内容)

4.默读课文,填表反馈。

5.看图口述,指导背诵。

三、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三段。指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既是对上一个自然段的总结,又是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启发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其余部分内容。

出示小黑板: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子是先分叙,后总述地概括说明。也可以先总括,后分述。说明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介绍了三种龙的不同姿态,是讲这些雕刻的龙都栩栩如生。所有的龙,既包括前面列举的三种龙的不同姿态,也包括没有讲到的其他姿态的龙,是指栏板上雕刻的第一条龙。

2.图文对照,帮助理解,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3.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__。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所有的__。

4.小结过渡:因此,对这样一座桥,我们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又为什么说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呢?

五、扩展知识,启发创造。

1.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你能说出有哪些大桥是依照赵州桥建造的吗?

2.你想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桥吗?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9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新字,巩固识字写字。

2、积累词语,向父母表达新年的祝福。

【学习重点】

1、巩固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2、学会写祝福的话语。

【学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

识字加油站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我吗?我是一位老师。我是学校的一位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师出示生词卡片:学校、老师。

2、谁会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3、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4、同学们,你们爱妈妈吗?妈妈是干什么的?

5、指名说,师贴卡片:医生。

6、生认读新词:医生,学生找到相应生字卡片:医生。

7、妈妈在哪个地方当医生?

8、师板书:医院,生找到相应生字卡:医院。

(练读以上生字,形式多样,人人过关为主)

9、同法学习生字词:工厂、工人、军队、军人。

三、指导书写生字“工”“厂”。

1、师范写,并指名说说书写规则。新课标第一网

2、生练写生字,先描后练,并积极展示。

四、师总结并拓展。

我们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新词,学会写2个生字,我们高兴吗?

字词句运用

一、谈话导入。

1、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开花了,你们想看吗?

2、总结:生字宝宝真有趣,一个字可以组两个词。

3、谁会读:皮(果皮)(树皮)。

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读词,学会组两个词。

1、出示卡片“法”,分小组讨论组词。

2、比赛组词,看哪组又快又好,优胜者得一面红旗。

3、同法学其他生词:旁边、两边、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4、全班开展读词比赛。

三、拓展。

师出示其它生字,考察学生组词能力,组的词越多越好。

四、做一做。

1、出示课件,欣赏贺卡。新-课-标-第-一-网

(1)导入:新年快到了,我们都会做贺卡送祝福,你打算做一张什么样的贺卡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仔细观察这些贺卡是怎样制作的?

(2)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

师:你觉得这些贺卡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的?

2、计划制作贺卡。

新年快到了,你想向谁赠送贺卡表示祝贺呢?你准备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你想对赠送的人说句什么祝福的话?(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的祝福语句加以指导)

3、学生自制贺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

(1)介绍材料,并提出制作时产生的垃圾放在收集盘中,保持卫生。

(2)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

(3)在贺卡上写祝福的话。

4、做好的贺卡放在展示台上,交流贺卡的制作。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2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如果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学生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我去游泳。

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己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学生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让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表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学写自,让学生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学生范写、讲评。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己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课后反思:

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让学生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学生看图说图意,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帮助下学会本领的?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学生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学生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教师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的本领,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三、让学生自主地感情朗读

学生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3

设计说明

《画杨桃》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在平常的小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阅读本文,既能发展语言能力,又会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画杨桃”的故事,组织学生研读文本,补白对话的提示语,达到以读促讲、读中顿悟的目标。同时,通过品读文本积累学习语文的多种方法,再通过认识作者生平了解到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以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杨桃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杨桃的资料,如杨桃的形状、生长特点、产地、营养价值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件出示实物——杨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指名简单介绍杨桃,课件出示相关文字:“杨桃”,学名“五敛子”,又名“羊桃”“阳桃”。)

2.教师介绍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提炼并梳理主要问题。

预设: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画成了什么样子?

(3)在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画杨桃这件事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4.过渡:画杨桃还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吧!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思考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大胆质疑。此处设计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梳理出与文本相关联的几个主要问题,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设置了目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将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读准确。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识字经验,并提示易错字。

3.汇报交流结果:

(1)“室、审、视、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

(2)“倒”在本课读dào,另一个读音是dǎo。

联系生活适当拓展词语,读dào时,可组词倒水、倒立、

倒车;读dǎo时,可组词摔倒、不倒翁。

(3)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用形声字识记法识记。

“靠”上表声,下表义;“审”上表义,下表声;“哈、晌、抢、嘻、悦、诲”左表义,右表声;“视”左表声,右表义。

②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班:会意字,从珏从刀,意为用刀分玉。本义是分割玉。

页: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一个夸大了头部的人,表示人的头。本义是人头。借指篇、张。

而:象形字。像胡须形。假借为虚词。

③扩词识记。

将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进行识记。

靠:靠近可靠依靠

肃:肃静严肃

4.将生字放回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5.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前面预设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集中识字,然后让生字回文,使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既不干扰识字的学习,也没破坏阅读的情境,做到识字促进阅读,阅读巩固识字。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图、座、室、交、页。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图:全包围结构。

座:半包围结构。

室:上下结构,撇折上一点不要丢。

交:上下结构。

页: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中间,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特点。

4.教师边指导边范写重点字。

图:最后一笔是横。

交:在田字格居中的位置,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

页:起笔横写在田字格上格的中间。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5.学生先描红,再书写这几个生字。

6.展示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书写时,注重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字形,这既是写对生字的前提,也是识字教学的重点。

四、回顾总结,巩固练习

1.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抄写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具有归纳总结的意识,并使课内所学得到巩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质疑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我”、同学们、老师。)

2.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画杨桃这件事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3.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设计意图: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每次读课文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此处设计既关注到了两个课时的整体性,又关注到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研读文本,品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指名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的,如何画的。(师相机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2)你是怎样理解“老老实实”的?(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补充回答):

是圆的就__,是方的就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否则就是__。

(4)指名读句子,评议。(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读出“我”实事求是作画的态度。)

2.过渡:“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1)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前句要读出指责的语气。后句要读出嘲笑的语气。

(2)同桌互读,指名读,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3.当同学们看到杨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是怎么做的呢?(相机板书:哈哈大笑)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

①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句子,体会老师的做法。(看、到、坐、审视、回到、举起、问)

②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要“审视”。小组交流后再选一选,填一填。

“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

a.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b.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c.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他们

d.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不想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出示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指名读,读好对话的语气。

(3)师生互动,引导朗读,表演对话。

过渡: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吞吞吐吐地说)

4.情境引入,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方法。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的。(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东西,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看法的道理。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5.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师相机板书: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1)指名朗读。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老师的话的。

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教诲”。

7.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说的、做的,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文中揭示的道理。另外,“情境引入,想象说话”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想象说话,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课、摆、哈、抢、嘻。(认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课件演示书写动漫。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临摹。

“摆”第三笔是提;“嘻”的口字旁在横中线上收笔;“课、哈、抢”这几个字都有撇和捺,但撇、捺位置不同。

5.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在指导书写时重视分类指导,使学生由一节课生字的书写扩展到掌握一类字的书写技巧。重视难点字、重要偏旁的书写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观察、临摹、评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书写能力,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端正。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过渡:作者在老师的影响下,最后取得了成功。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会有所作为。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意在使语文学习和语文积累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来说明事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同学们领悟到抽象的道理。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教师紧紧抓住文中老师的话展开学习,初步感知,然后以老师的话作为本课的结尾,重点突出。不仅如此,教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学生的质疑,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想象说话”环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感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抒情音乐)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得到父母的关爱。我们就来说一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吧。(小组中讲述,倾听,感受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冰灯》一课讲的是什么事儿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词语。第一组词语逐一出示:走街串巷、称赞、融化、习俗、棉被(学生抢读,认得快的可以连读两遍)第二组分组出示:适应合适;废玻璃浪费;腊月蜡烛;后悔教诲;提着问题(在认读词语中发现并辨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2、接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请4名学生接读,随机正音)

听完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等方面来说明自己的收获,教师激励为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以便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随机板书:爹为我做冰灯。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便于以学定教。)

(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领悟品味

师: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猜想学生的问题:父亲为什么做冰灯?父亲为什么起那么早?“我”看到父亲做冰灯,为什么后悔?……)

不管学生有没有提到课文后面设计的问题,教师都要激励引导:同学们记着我们的问题,用心读课文后就会明白。(课文后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出示问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自学,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记上自己的想法。(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边读边想,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

教师巡回察看,指导学困生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简单记录。

(四)交流、指导,解决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展示思维过程,学习读书方法。)

2、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会父子情深:

(1)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为了给我做灯笼,父亲起的很早)

(2)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3)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父亲很不容易,太辛苦。)

(如果学生从其他方面来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全文,只要敢于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说明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与赞赏。)

(五)朗读训练,积淀语感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第5-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分别扮父与子。

师生共同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指导读出感情:

(1)“我”问的是否急切。

(2)当我发现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的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着急时语速是急速还是缓慢;怎样说话才是“喊”呢?)。

(3)“连声说”在语速上是否紧凑。

3、生生合作:同桌分别扮父与子。(在合作中,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六)想像情境,升华感情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想像小伙伴见了“我”会怎么说呢?(“哎呀,你的灯笼真不一般,还透亮来!”“这么漂亮的灯笼,比买的还迷人呢!”“这么冷的天,谁给你做的?他怎么做出来的呀?一定不容易。”“你爹真好!我也让爹给我做一盏。”)

“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这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联系全文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它”表面上指冰灯,实际上指父亲对我的关爱。)对呀,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呀!我们怎么会忘记?

(七)综合实践设计

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做呢?(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实践性作业,如:复习字词、读书、上网查有关冰灯的资料,帮助父母做事等。)

主题活动案例小学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2、学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二、生品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各种好处

师引:同学们,那你们爱吃花生吗?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花生,让你们尝尝。吃过花生,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所得,谈谈花生的各种好处。

(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

生:

1、分小组品尝后,小组讨论、小结。

2、全班汇报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引:同学们,你们谈得真不错,打开课本,这里也有一家子在吃花生、议花生呢!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1、复习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出示课件,学生认读、抽生认读、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再读感知:

下面我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学生朗读思考汇报,教师适机点拨板书:

①种花生──

②收花生──

③吃花生──

④议花生

2、逐部分理解:

(1)理解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①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在讲种花生?

师: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第一段中哪一句是在写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土”、“播种”、“浇水”这几词语能颠倒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白:这几个词是按种花生的过程排列的,不能颠倒。

③姐弟几个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花生,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居然”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词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引入:亲手种的花生有了个好收成,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还邀请父亲也参加。看到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父亲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本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父亲来了,是“难得”“实在难得”呢?

(理解父亲不顾“天色不好”、“公务的繁忙”,前来过收获节,品尝劳动的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

(3)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师:父亲这样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新花生吗?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虑学习课文最后部分。

出示课件:课堂兴趣套餐。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②讨论:

三个孩子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谈到了哪些方面?

③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A、分小组合作讨论;

B、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C、你能非常有感情地把父亲说的这段话读出来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

(出示课件,演示介绍这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显露在外的,非常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也不善于把自己的作用展示给人们。)

(4)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父亲接下来说的一段话:

学生齐读这一段落。

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学们,你们愿意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也许有的同学在犯嘀咕了。

(5)课件出示:兴趣发言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各抒己见。

①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苹果、桃子、石榴,既好看又好吃,既善于展示自己,又把香甜的果汁贡献给人们。为什么非要做像花生这样的人呢?

师:如果你这样想,当然不错。在这里父亲这样说,是为了感悟花生不哗众取宠、默默奉献的精神。

(6)师过渡:这次“收获节”,有了父亲,我们的收获真大,请看:

出示课件: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那就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愿他伴随你健康成长。

3、回忆文章的主次、深化文章中心: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议花生”,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向更高层次的攀升,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教《落花生》就根据作者决心做个落花生式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决心等内容,让学生议论学后自己有什么想法,应该怎样做人。学生表示要做落花生式的人。

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成为行为的`动力,对实际行动起调节和促进作用,学生会自主活动,人人参与,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