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写好中考语文创意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中考语文创意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1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_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_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_演的奇妙,一是写_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_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_(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_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_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_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_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_。”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_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_)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_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_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_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_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_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_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_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_。②会宾客大宴()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闻深巷中犬吠()⑤既而()儿醒。⑥以为()妙()绝()。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二)(三)。

作业(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_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_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_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_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_”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_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_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_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_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_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_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_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_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_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_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_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_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_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教学建议:

1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_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_一篇。

3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亘gen莽mang霄_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熟记“颁”“裁”等字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引导点拨法【学习过程】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第一课时

前预习

1、熟记“颁”“裁”等字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5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7分钟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5分钟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5分钟

导入2分钟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后预习5分钟

1、熟记“颁”“裁”等安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2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2分钟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钟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2分钟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

1、字词默写小组展示6分钟

渗透shen仲裁zhongcái颁发bān遗嘱zhǔ卓有成就zhuo巨额帕西pà

2、背景2分钟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他立下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本文所写的就是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的情况。

3、思考:6分钟

A、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B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4、合作探究8分钟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

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优势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主体部分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了首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这样写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3、在主体之后为什么还要补充说明颁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样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的公正和公平。4、精读课文,揣摩品味9分钟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的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课堂小结2分钟

这篇新闻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第二课时

后预习5分钟

1:写作背景,找出导语部分。2:文中提到了那些人物?

3: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文章的中心。导入2分钟

这是什么钞票,你知道吗?(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国钞票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回答)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7分钟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建筑家;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人;合作探究5分钟;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导语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原有钞票的惜别之情。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7分钟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画家,是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大利雕塑家、

建筑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

人。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合作探究5分钟

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导语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原有钞票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婉惜。这样写既点明消息的主要内容,又袒露情感,很容易激起

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堂小结3分钟

我们了解到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考语文创意教案篇6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吧?“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数十字,课文作者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这种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扩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扩写”,懂得扩写时要忠于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主题。

2.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学会合理扩写。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所提供材料的主要意思,通过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来确定扩写的重点。

2.抓住扩写点,找出原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扩充。

3.写好后,和原文进行比对,可以和同桌交换评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在扩写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扩写”,掌握扩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在扩写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1.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3.阅读下面的语段,深入思考,将其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二、写作指导

1.(1)审题。扩写首先要确定扩写的重点。就这句话而言,应围绕着表述诗歌的三个特点的三句话进行扩充。围绕着每一个特点,分别列举本单元中的一两首诗歌作为例子,要结合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2)选材。题干中提到从读过的诗歌中选择,这就不局限于本单元所学的诗歌,只要是你读过的诗歌都可以成为列举的内容。所列举的诗歌要尽可能广泛,不要仅局限于一两首诗歌。另外,提到每一个特点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让自己的例子丰满起来。

(3)重点。比如,说到“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这一特点,可以列举《海燕》,说说这首诗选取的“海燕”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海燕》这首散文诗刻画了勇于搏击风浪、敢于冲击黑暗的海燕的战斗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是一曲无产阶级战斗的颂歌。再如,说到“语言凝练”这一特点,可以列举《风雨吟》,这首诗中第一节写动,用了“卷”“奔”二字;第二节写静,用了两个“如”,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其画面感很强。

2.(1)审题立意。读懂材料是扩写的基础。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可以从“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这句话挖掘出“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压迫统治农民阶级,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土地态度的实质”这一中心,然后围绕着“土地是执政的根本”这一主旨选材组材。也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出“善待子民是执政的基石”这一主旨,然后把这一主旨作为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2)重点。无论将材料扩写成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刻画,尤其对重耳的刻画要更为详细,比如他怎样大怒,大怒时的表情怎样,他举鞭欲打那个人时的动作,而后又是怎样磕头致谢,他们都说了哪些话等都可加以细腻刻画,力求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特点。

3.(1)审题立意。首先读懂材料,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做事要持之以恒”“有恒心方能成功”“坚持就是胜利”等观点。立意时可以从正面立意,直接写持之以恒的结果;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如缺少恒心会怎样等。然后围绕着这些观点选材组材,材料中的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话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围绕着这一名言进行的分析就是这篇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2)谋篇布局。①如果写成立论文,可以按照议论文“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开篇可以先引用材料中胡居仁撰写的对联,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持之以恒”的实例并加以分析,还可以穿插有关的名言警句作为道理论据,也可以列举身边的事例加以论述。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或以发出号召的形式,或以概括归纳的形式得出结论。②如果写成驳论文,首先要围绕材料中的对联树起要批驳的“靶子”;然后从反面列举事例加以分析论述,并从正面列举事例加以分析,形成对比,构成完整的论述过程;最后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发出号召等。

(3)论证语言。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求严谨细腻,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时要反复推敲,符合逻辑思维,不能看上去过于干瘪或不严谨。在列举了事例后,还要围绕着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靠的是什么?是坚持。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部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这就是把简单的事例变成了恰当的论述。

三、范文评析

说坚持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在给我们讲坚持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战国时代荀子在说“坚持”;“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在说“坚持”;“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因为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说“坚持”;“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这是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说坚持。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靠的是什么?是坚持。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部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他坚持把好词佳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他终于成功了,成了一个的作家,然而他所付出的也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也充分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强壮,腿力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

同学们,当困难阻挠你前进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当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通向成功!

总评:本文由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的名言谈起,又先后引述了胡居仁、贝多芬、柏拉图的对联或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引出本文的论点——成功贵在坚持。然后列举了司马迁和杰克•伦敦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述荀子的话作为类比论证的依据,充分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语言既简洁又有力,论据既充分又多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