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怎么写好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2
1.题目:讲课题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节课主要的授课目标,需要学生达到的基本能力。如读准、认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何种方式来完成何种教学目标。如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修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堂课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类似于知识与能力。如读准、认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是难度稍大的知识。如运用排比造句。
4.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根据导入方式进行书写,格式为:通过......方法,导入课程。如通过故事导入课程。
(2)新授(该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调整)
①一读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理解大意;(古诗类需加上释题及作者介绍环节)
②二读分段或分角色朗读。找出每段写作特色或情感,注意朗读节奏与情感表达,古诗意象均可;
③三读整体阅读,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抒____感。
(授课过程注意互动,可以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进行)
(3)总结
通过提问总结课程
(4)作业布置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板书设计
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板书。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3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4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格式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
【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5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6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__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__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8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12下一页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分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39;,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情意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⑵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
(点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
二、抓重难点,自主感悟
1、检查预习:
作者几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哪些段落写榕树?哪些段落写鸟儿?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榕树与鸟儿这两个部分。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
自学,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上你的感受。
(点评: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汇报交流,研读课文
1、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点评: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多样感受。)
2、师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3、指导朗读。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体验,运用语言
创设情境:
小画眉了兴奋地唱着,它会唱些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点评:1、开发学生上潜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2、因材施教,创设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五、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1、创设情境:
说说树与鸟的关系。
2、激发环保热情。
(点评: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口头:
朗读课文。
2、书面:
抄写喜欢的句子。
3、实践: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份导游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大美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2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融
实写
情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于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现。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把本文当作家庭题材的学习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议一议,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文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找一会唱《让爱住我家》的学生唱几句,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39;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优秀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阅读效果: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⑵ 散步的季节呢?⑶ 散步的地点?
⑷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⑸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结果的?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探究点二: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可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拓展延伸(视时间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进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七、作业设计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怎么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39;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