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分的准备,免除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小学语文范文?这里给大家分享教案小学语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

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2

《不懂就要问》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

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师生谈话: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再猜猜明天的天气如何,说说猜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我们还能从小动物的身上知道要下雨的消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将生字多读两遍,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准了哪个字的音。

2、(出示卡片)拼读生字。

3、同桌互读,一人一句,要读得正确、流利。

4、分段指名读。

5、认识感叹号,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感叹号,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感叹号的句子。师指导读感叹句。

三、读读说说

1、(投影)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正......呢!

指名读前两句,想一想爸爸妈妈现在正忙着干什么呢,小动物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你还能想起谁正忙着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说句子,读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认读“呢、吧、吗、啊”几个字,说说这几个字在用法上的共同点,(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

2、观察“吗、吧”这两个字,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写这两个字,同桌互相交流。

第2课时:

一、情境引入:有一天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遇到很多小动物,小动物们都告诉他要下雨了,小白兔急忙跑回家,这时,果然下起了大雨。是谁有这么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下雨了》,你肯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分组学习。

1、自读课文,说说谁有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板书:小燕子小鱼蚂蚁)

2、说说自己想当什么小动物,将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分到一起坐。

3、请各小组各自读一读写小燕子、小鱼、蚂蚁说的话,再指名读。

4、各小组讨论,要下雨了,你们都在忙着干什么?说句子“要下雨了,正忙着呢!”追问,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师适时补充:要下雨时,土壤变得很潮湿,小蚂蚁感觉到了,就要马上搬家,以防大雨淹了他们。)(相机认识“潮、湿、搬”字

5、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扮演小白兔,表现小白兔从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情。

换角色再读,师扮演三个小动物,生全体演小白兔。

三、总结,了解常识

1、情境:小白兔到家了,妈妈很奇怪,小白兔怎么知道会下雨,提前跑回了家。于是小白兔就告诉妈妈他看到了什么。

用“我看到,就知道要下雨了。”说话。了解要下雨的征兆。

2、兔妈妈对小白兔说,其实你在山坡上割草时,你已经感觉到要下雨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小白兔一下子明白过来,猜猜小白兔明白什么了?(天气很闷,就要下雨,认识“闷”字。把心关起来,就会感到“闷”。)

3、回到家,你想告诉爸爸妈妈什么?

作业:收集,看哪些小动物,还可以知道要下雨了。

板书:要下雨了

天气燕子小鱼蚂蚁

闷飞得低跳出水搬家忙

第3课时:

一、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知识

(师适当介绍)

二、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指名读,能背的就背诵。

三、学习“得”

1、问:要下雨时,燕子飞得怎么样?板书:飞得低。问:谁飞得高,谁飞得远?谁飞得快?你还能你这样说?(让学生感受‘得’的用法。)

2、指导写“得”,先观察,请学生说说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问题。(‘寸’上一小横),让学生练写两个。

3、说说还有哪些字有“彳”(往、很、行)指导写“很”字,范写,强调笔顺。

四、巩固识字

1、组词:坡割伸喊阵消

2、说出下列字的偏旁:坡割伸喊阵消潮湿搬哗(师说读字,生说偏旁,利用偏旁识记生字。)

五、练习写字。

练写本课6个生字,小组互相交流。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6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8

《比尾巴》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激发他们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并学习观察的方法。

2、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学写事物的动态和静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

区分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学准备:

CAI课件(火烧云的录像、重点段句的文字)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烧云》。大家把书打开翻到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明确什么是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2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a避免重复·b点题·c与后文照应·d写出火烧云动感)

(3)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二)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火烧云的.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全班交流。

(1颜色·2形状)

过渡: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三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2)用“——”和“”标出作者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和词。

(3)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的形式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一会儿。。。。。。一会儿。。。。。。”)

(a五颜六色b变幻无常。在“一会儿”和颜色词下面标注)

4从火烧云颜色一多一快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小结:火烧云美,大家说得也美。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示色彩的词,在读者面前构成了一幅美妙奇异的晚霞图。

5观看录像,感受作者的观察仔细,用词丰富。(课件出示“火烧云颜色变化”录像。)

6感情朗读。突出变化多、变化快。(自由练读——点生读——全班齐读)

7仿说练习

(1)仿说词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红通通”、“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颜色词说其他颜色词。)

(2)仿说段的练习

用上你们刚说的词,运用作者的写法说说我们这里的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自由练说——点生上台说)

(二)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课件依次出现“1、读段,整体感知·2、讨论,理解特点·3、精读,体会写法,·4品读,感受美景)

(三)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何特点?2、用“——”和标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或词。3、你喜欢哪种形状的火烧云?为什么?

2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来说。)

(学生说一个形状时,课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生动逼真、形象化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写法。

(1)进行四、五、六自然段的引读练习

(2)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按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来组段。

(课件出示“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

5仿说段的练习

(1)学生边想像边自由练说火烧云的形状。

(2)点生上台说。

四、感情朗读,总结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六自然段。

2学会观察,注重写法,积累词汇,把语文学好,把文章写好。

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多

火烧云

形状变化快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万英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9

一、知识教学点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

三、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

四、教学的重难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2.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具准备

若干图片

七、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课文

1.先和同学们讲一段“关于尾巴的故事”,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而松鼠如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海狸用它的尾巴发警号,游泳时用尾巴划水转向,还用尾巴给窝里垫土,当咬断大树时用尾巴来稳住身体。有一天动物进行了一次交换尾巴的游戏,它们是这样交换的。(印发有关资料,资料附后)

2.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每个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自由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 翘起 蹭(cèng)

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 (“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

(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C.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源于作者大胆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三)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0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如果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学生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我去游泳。

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己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学生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让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表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学写自,让学生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学生范写、讲评。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己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课后反思:

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让学生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学生看图说图意,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帮助下学会本领的?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学生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学生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教师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的本领,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三、让学生自主地感情朗读

学生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人物形象;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了解书信的格式。

2.懂得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光、风俗。

二、教学过程:

一)例文引路

1.学生默读信的内容,思考:王磊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写了什么,内容吸引人吗?为什么?

2.分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作者写出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重点选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方面来写因此写得生动具体,很吸引人。

二)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三)启发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独具特色之处吗?你准备选拿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来介绍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例文介绍具体生动。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39;?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⑵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⑶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师:的确,一个玩具,一只狗,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由于一颗闪光的珍珠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时而闪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过的。后来去了台湾,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想像情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 林海音 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师: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林海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 林海音 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带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师:当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时,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为何笑呢?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 林海音 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怪不得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那么,小时候的林海音到底问了些什么呢?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7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点评】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比较好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凸显课改新理念。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解疑,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二、注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要环节表现为问题引路,协作探索,共同提高。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草原影像之中,围绕这是怎样的草原?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两个问题,通过看、听、读等方法,在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注重综合性学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做到了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又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潜力,利用资源,团结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计算机网络成了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抒情动人的旋律、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其体会课文内容创设了情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8

教育目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分清是非,学习优秀榜样,预防犯罪,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人人心中有榜样、榜样在身边、避免学习榜样的盲目性

ⅰ.引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问: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保尔

主持人甲: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年人重读保尔,唤起他们对人生的回忆,因为保尔曾是一代人的英雄。

ⅱ.主持人乙: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人们仍记得保尔,保尔的这段话仍让人们时时想起,成为激励许多人奋进的动力。现代美国有一个英雄,因为有了他的贡献,才使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问:这个人是谁?

答:比尔·盖茨

主持人甲:盖茨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先机,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与科技进步的趋势,通过自身努力,造就了一个微软帝国。他不仅凭智慧和能力证明了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并在为个人谋求巨大财富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

主持人乙:人人心中都有榜样,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谁是你们的榜样?

讨论5分钟后请部分同学发表看法。

成坤:两者都是。一个创造精神文明,一个创造物质文明,他们都对社会作

出了贡献。凌锋:我认为盖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保尔是革命时期的英雄,现在已经不入流了。

ⅲ.主持人甲(过渡):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先争到这。其实争论的意义已超出了争论本质,它意味着我们在思考,这是叩问人生的过程。保尔和盖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主持人乙: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榜样,他们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

1、请几个同学说说他们身边的榜样。

丽清:相信自己

南南:崇拜妈

常银:崇拜自己

2、推选班级之星。

德育之星:黄华棣            音乐之星:章仙平

文学之星:金 欣            学习之星:金 琼

全能之星:林恩华            智慧之星:陶乃贵

美术之星:林瀚森            勤学之星:徐义珠

ⅳ.主持人甲: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主持人乙:古语云:“近朱者示,近墨者黑”。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身边既人优秀人才,也有丑恶分子,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盲目学习榜样。下面请看一则小品。

(两个初中时的同学在上学路上相遇)

甲(垂头丧气):唉,这次半期考没考,回家挨了一顿骂,以后不知该怎么办。

乙(颇为得意):我这次考得挺好的,不仅老师表扬我进步了,爸妈还给我奖励呢。

甲:你怎么进步这么快?能教我一招吗?

乙:教你一条捷径:搬答案

甲(迷茫):怎么个搬法?

乙:就是把别人的答案搬过来

甲:这不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吗?

乙:孔乙已说过“窃书不算偷”,我这叫“搬”怎能叫“偷”?

甲:看来我也要试试,读书太苦了。

就此展开讨论。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根、漠”等9个生字,会写“丑、永”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较流利地朗读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讲一讲平时看到的认为美的或丑恶现象的&39;例子。

2、引导归纳,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

1、初读感知

⑴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学一学

⑵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同伴听。正音,评议

⑶引读课文,感受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的特点

2、再读入情

⑴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讲讲身边助人为乐的人和事。

(3)朗读单元引言

(如果我有一枝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三、指导认字

1、小黑板出示相关词语,认读正音

2、小组自学要求认识的字

3、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四、熟读课文,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复习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评议纠正

2、多种形式读词语

3、读其他生字

4、组词,扩展说话

二、诵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1、同桌读

2、自由选择伙伴读

3、读给伙伴听

4、自己小声读边读边品位课文的思想和韵味

三、指导写字

1、结合范写,观察字形

2、书空,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提高四、扩展活动

收集反义词,试着组成几句对子。

四、课外拓展

收集反义词,读读背背修改意见:

教案小学语文范文篇20

【教案】

(课前玩游戏)

师:老师想给你们说几句悄悄话,请每组第一个孩子帮着我向后传。

生:(传话)

师:传好了就站起来,表示你已经收到老师给你的信号了。怎么样,传好了。咱们的悄悄话特神秘,要一个一个传,大胆地向下传。

生:……

师:你们传得是什么?

生:我很棒

生:我真的很棒!

生:我真的真的很棒!

生: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棒!

师:来,跟着老师一起说:我棒极了,我真的确棒极了,我真的真的棒极了!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一份自信走入课堂。

生:齐说!

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孩子们,你们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大群可爱的动物。一天,狮子大王将动物召集在一起,它们做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现”书空

生:(书空)

师:《从现在开始》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生:想!

师:这篇课文就5个自然段。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通畅。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生字或是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呀,老师不要求大家齐读,自由地读。

(自由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特别认真!可老师发现有一个字大家读得还不太准。相机板“得”děide

生跟读

师:除了这个字,还有哪些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

生:“郑”,应该是后鼻音。

师:好的,大家一起读──“郑重”。

生:“命令”也是后鼻音

师:好,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个词。这个字不仅容易读错,而且还易写错。谁来说说怎么记住它?

生:“令”加点,“今”不加点。

师:怎么才能写好这个字呢?“令”上面的人字头要舒展开,最后别忘记给它加上一个小点。好,同学们打开铅笔盒与书本,写一个。

(生描红)

师:身子要坐直,眼睛要一尺一寸。

(相机拿一生投影指点)

师:请你们在你写的的一个字下打上圆圈。

(生按要求活动)

师:谁能给这个“令”找个好朋友?

生:命令

师:课文中都是谁在给谁下命令?

生:袋鼠与猫头鹰,还有小猴子给动物下命令。

师:也就是给动物下命令

(相机在黑板上贴头像)

生:还有狮子呢!

师:狮子给谁下命令?到书上找一找。

生:“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每人一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新首领。”

师:你读得真好!你是万兽。你在下命令,你会怎么样的气势?怎么个威风?再来一遍!

(生有气势地读了一遍)

师:大家一起来!

(全体威风地读)

师:这回老师好像看见了一群万兽。

师:咱们读课文既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味!

师:那么猴子它们是怎么给其他小动物下命令的?同学们好好读读第一到三自然段。要好好地读,把动物们读活。

(生自由练读)

师:刚才谁读了第二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个别读)

师:他读得有味吗?把猫头鹰读活了吗?

生:猫头鹰是累的……

师:你再看看,它在给动物们下命令。是什么样?

生:威风!

师:用课文中的词说

生:“神气极了!”

(师板书)

师:你在生活中有过“神气极了”的时候?

生:爸爸妈妈领我去饭店吃饭时候,服务员给我们上菜时,我感到神气极了。

师:来,带着这份神气,咱们一起读!

生:“猫头鹰……白天睡觉,夜里做事。”

师:再来一遍,还不够神气极了!

生:(再读)

师:这回,你们把猫头鹰的神气劲儿全读出来了,这就叫有味!

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们赞同吗?

(生自由议论)

师:你们刚才各说各的,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生:齐说“议论纷纷”

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不愿意也得这样。

(教师引读相应段落,生跟读)

师:你们觉得如何?

生:头晕

师:这就叫做叫苦连天!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

生:(齐读)

师:你们把叫苦连天的动物都读活了。

师:谁能把袋鼠读活?要想把它读活,就得注意哪一个词

生:“激动”

师:谁来?

生:“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师:还有比它更激动吗?

生:……

师:老师也想来读,如果说我是一只内向的袋鼠,我会(有点口吃地读)如果我是一个自信的袋鼠,我会这样读──(教师读)

每个人不一样,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读)

师:我们来写一个“直”。

生:(描红)

师:打开书读一读。动物们跳得怎么样?

生:难受

生:很累

师:袋鼠与猫头鹰当大王时,大家吃尽了苦头,所以小猴子要当大王时,大家都很担心!担心什么?读一读

(齐读)

师:他读书时有自己的表情,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齐读)

师:你们“荡来荡去”读得很不错,还有什么去?

生:背来背去。

生:走来走去。

生:跳来跳去

生:游来游去

师: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

生: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师:动物们都有什么习惯?

生:猫头鹰喜欢白天睡觉。

生:小鱼喜欢住在水里。

师:这就叫各有各的习惯方式。所以,它一颁布,动物们就──

生:欢呼起来!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动物们的表现。

生:(全体齐读)

师:所以狮子见了,它会怎么说?捧起书来!

生:(全体齐读)

师:狮子让猴子做万兽,猫头鹰他们不服气呀!你们说说呢?

生:他们只为自己着想。

师:他们不知道尊重别人。

生:如果请你劝劝他们,你会怎么说?

生: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师:用这个道理,如果请你夸夸小猴子,你会怎么夸?

生:你真棒!

师:因为什么?

生:因为它尊重别人,所以动物们尊重它。

师:如果用这个道理,请你夸夸生活中的人,你会怎么夸?

生:我尊重爸爸,爸爸也会尊重我。

师: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相机课件出示中心句: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师: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一起读出这个道理。

生:(全体齐读)

师: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来感悟《从现在开始》的情与理。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节课,咱就上到这儿,回家后你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说不定他们听到这个故事,也会有所收获!下课!

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