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写好初中教案设计语文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教案设计语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2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3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分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将百草园既是乐园又是“学园”的特点和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进行对比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高枕而卧 豁 敛 脑髓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传授 书塾 人迹罕至

    2、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4、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三.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

    2.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3.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2)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3)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解决疑难的句子。

    1、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三、作业

    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二、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重点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生字词语。

    2、一个小班展练描写母亲心理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感情。

    3、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重点句子。

    4、一个小班展练母亲的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yān)儿。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zhènɡ)住了。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tà)。

    时间艰涩(sè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摇摇晃晃

    喋喋不_来日_长按_索骥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初中教案设计语文篇7

    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练习课才行。上练习课,常常只是把新授课中没有做完的习题继续做完,或是找一些课外习题印在纸上让学生做做,第二天再把学生做错的题讲讲就算了。这样的练习课往往缺乏计划性,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性不明确,计划性不强。结果,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而收效甚微。怎样上好练习课呢?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

    练习的目的性要强,第一是指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例如,学生刚刚学习“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之后,要安排四至五节练习课。第一、二节课要把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找准被乘数,也就是要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第三节课要通过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第四、五节课要使学生学会自编乘法应用题,理解两个条件与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的认识。第二是指每节课的每项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学生学习了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之后,为了使学生正确选择算法,要进行“求几个几”、“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可以安排三项练习:

    (1)老师给三个量,学生编三道应用题。

    如:6个人 做30套衣服 平均每人做5套

    ①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

    ②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等分除应用题。

    ③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包含除应用题。

    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一乘必有两除,一道乘法应用题可以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2)给应用题补充问题的练习。

    (3)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每种应用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数量,求什么数量,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

    例如: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一步应用题之后,常常在审题时,受巧合数或个别词的干扰,错误地选择算法。这时,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

    如,小军要画72张画,已经画了8张,还要画多少张?有个别学生马上想到72÷8=9,就错误地列成除法算式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减法计算后,还可以追问:“这道题怎样改,就用除法解答了?”

    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

    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及时发现后,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活动,课堂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