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写好简易教案初中语文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简易教案初中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

一、课题:

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板书略)

(三)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四)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想一想,作者写了他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弃医从文这一举动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痹谔僖跋壬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倍杂谡庋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弊詈笠痪浠爸械摹傲夹姆⑾帧薄罢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

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略。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2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3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39;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爷爷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5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1.读第一段。思考:

①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②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带着感情与想象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④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⑤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⑥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②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B.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三、品读感悟理解主题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浓浓的爱心。

3、体会作品流露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懂你》)

这首歌的名字叫《懂你》,那么听完这首歌,同学们知道“你”指的是谁吗?(父母)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只有父母才会有这么真挚的感情。“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父母之爱是一首永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39;佳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小与说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文本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段序,注意字词,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

(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要说清楚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过渡:

①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字词;

②谁来说一下你概括的内容?其余同学依照要求、提示,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7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小结。

四、拓展迁移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

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

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

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

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样的光彩熠熠,

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讲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五、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并进行知识重温,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由温故引出新知,能贯穿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鼓励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回答,学生有可能回答“本文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或“本文写了陶渊明弃官场爱田园,表达对官场的厌恶”等答案。我会对学生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在学生回答上总结完善。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梳理文章大意有利于为接下来深入研读做了有效的铺垫,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性探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对文本的对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学生在圈画文本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等。

然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作者归隐意图,我适当点拨,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作品主旨进行联系分析,学生综合《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行思考并回答。主要原因是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发挥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主要原因进行赏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可能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板书:本性爱自然)“深愧平生之志”抒发作者的平生志愿并非在官场黑暗中与同流合污,而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向往和平安居的理想社会。“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感慨被官场世俗劳心伤神,还是觉得田园生活才是诗意的人生。(板书: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归隐的缘由后,我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会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以读内化,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的答案较为丰富,我会在他们的答案基础上完善总结: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问学生,学习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感受到了田园诗意的隐士精神后,可找出相似的主题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呢?学生可能找出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深化情感,让学生意犹未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七、板书

我的半数是对于课本讲解内容的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陶潜归隐的原因,直观的感受作者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人生追求。条理清晰,工整完美,这样的板书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1)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2)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拓展(一)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展示投影片)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自我解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材料,感悟其中道理,思考文章题目。

3、交流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分离彼此思考成果,开拓思维,受到启迪。

拟题估计:《感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

开拓(二):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读题感悟: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思考并构思题目。

3、沟通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分成一组相互交流看法,推敲题目。

4、共享共进:听取个别小组拟题情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在分享彼此成果的同时,互相启迪,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从而拟出更好的题目来。诸如:《谈谈协作》、《协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新说》、《分工协作》、《如果没有协作,那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小结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话题作文命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六种,望各位认真领会,学以致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子不断涌现。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 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六、教师布置作业并小结。

1、作业: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2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3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堂练习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四、课后练习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向往的语气、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

3、揣摩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紧扣文意揣摩拟人手法的&39;妙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北国冬景图,说说北国的冬天是怎样的?

2、导语:山东济南在中国的北部,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济南的冬天》去体会她独特的韵味。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轮读,其他学生边听边作批注。

2、学生点评朗读情况,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相比,有哪些不同?

2、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哪几段写山?哪几段写水?

快速朗读2345段,用“我感受冬天的济南像,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对冬天济南的印象。

四、美文美读

1、作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很美,很可爱,我们以其中一句为例,看看他是怎样写的美在哪里?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请找出来,仿照例子,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五、简介作者,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觉得不怎么美的冬天写得这么美呢?

2、简介作者。

3、找出文中抒发作者喜欢济南冬天的句子。

4、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讨论:本文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六、课堂小结

冬天的济南,她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七、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写景修辞手法抒情

山拟人热爱

水比喻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7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惟余莽莽

黄河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山舞银蛇(实景)雄壮

原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虚景)秀丽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简易教案初中语文篇20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39;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3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