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活动教案初中语文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活动教案初中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1.读第一段。思考:

①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②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带着感情与想象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④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⑤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⑥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②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B.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三、品读感悟理解主题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2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资料连接:

走进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学习过程:

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

伛()身攥()着惶()恐塌()败愧怍()

取缔()滞()笨眼翳()骷髅()()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

3、分析人物: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的人,从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4、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思想共鸣—怀念老王

5、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提示:“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注意言简意骇!!!)

迁移延伸—关注“老王”

6、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品味语言:

7、杨绛的文学语言看似平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请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习小结: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达标检测

9、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10、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运,这个词语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1、仿写句子: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棵树,;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点评:应为“知识与技能”)

1、培养语感,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

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组织讨论,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文习惯。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点评:后一点去掉,因为是写作课)

【课程类型】:新授课(点评:应为写作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观看小品《不差钱》丫蛋自我介绍片段。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这个孩子丫蛋的开场白有什么严重问题?为什么惹人发笑?

(答案预设:用词不当,不注意场合,感觉胡说八道,没有条理,没有中心)

(设计意图:接近生活的素材,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语言的合理运用,对本课要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好的文章,一定要表达清楚,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文从字顺。

二、课题释义

同学能来说说你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么?——(ppt呈现“文从字顺”)

从——顺从顺——通顺文字通顺,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从字面意思分析导入,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是学习目标的呈现。)

三、结合实例,归纳要点

1、文字通顺

(展示病句)

你能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么?你能改一改么?

(学生个人寻找回答)

教师归纳:所以,讲清楚一句话,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顺序,不能张冠李戴,不能牛头马嘴,更不能前后颠倒,否则读起来就相当别扭。因此,在写一个句子的时候,简单点来解释,我们就是要将话捋顺了说。

2、意思连贯

当然,除了把一个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句和句之间的连接,句子和句子就像条项链,流畅了才能漂亮。人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话与话之间怎样衔接别人才会听得懂。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做一个转述话语的游戏,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

(互动游戏:请同学A同学B上台;

教师对A说:请告诉B我很喜欢她;

B对A:老师说她很喜欢你。

师:B请对全班同学说A同学刚才和你说什么了?

B:A刚才告诉我,说老师说很喜欢我。

教师选择班里一名同学,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C:老师让A同学告诉B同学,说老师很喜欢B同学,并且让B同学告诉全班同学这件事。)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注意到,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注意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切忌东一句西一句。

3、标点符号的运用

除了文字之外,我们的文章里还有一些“小兵”,就是标点符号,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兵”,它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信,来看下面的故事:

(标点小故事)(请问你能读出几种意思?)

师:所以,标点乱点的话,表意上也许差别会很大哦。

4、注意分寸、场合、常识

我们刚才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看到丫蛋的开场白,好像挺流畅,但是却让人听的心惊肉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她用词不当,(展示病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是不是和她说的一样?

(展示病句)

师总结:很多词汇在感_彩上,范围上,有很多差别,所以一定要斟酌用词的分寸。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突出重点,特设计句子修改,传话游戏,幽默小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合作探讨,师生集体探究等方式获得感悟,让枯燥的知识点活跃起来,并达到识记效果。)

四、方法指导:

1、养成朗读的习惯,读经典,培养语感。

2、修改作文:A自读,是否拗口?B读给他人听,看是否有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讲授,承上启下环节。为学生下一步的练笔的方法指导。)

五、视频观察,练笔(点评:如果改为写景片断训练更好,这样会更符合教材体系、单元写作要求)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光说不练不行,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倒霉的地鼠》,请你仔细观察故事的情节顺序,动物的动作、表情、特点。用15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一下。力求语句通顺,抓住特点,表达流畅,文从字顺。

(播放视频)

1、学生练笔

2、学生红笔小组互评(点评:把互评放在这一课时,给学生预留的写作时间太少。)

3、展台展示或朗读展示,教师口头评价。

(设计意图:此动画的选择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状态,趣味性为主,情节简单但明晰,动物角色表情夸张,学生喜闻乐见。练笔互评,将本文难点在之前指导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的形式突破。)(点评:“练笔互评”写作讲评“一堂清”,对于初一学生,有些难度)

六、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堂练习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四、课后练习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39;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6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8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

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情意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⑵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

(点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

二、抓重难点,自主感悟

1、检查预习:

作者几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哪些段落写榕树?哪些段落写鸟儿?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榕树与鸟儿这两个部分。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

自学,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上你的感受。

(点评: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汇报交流,研读课文

1、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点评: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多样感受。)

2、师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3、指导朗读。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体验,运用语言

创设情境:

小画眉了兴奋地唱着,它会唱些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点评:1、开发学生上潜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2、因材施教,创设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五、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1、创设情境:

说说树与鸟的关系。

2、激发环保热情。

(点评: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口头:

朗读课文。

2、书面:

抄写喜欢的句子。

3、实践: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份导游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大美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2

1.题目:讲课题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节课主要的授课目标,需要学生达到的基本能力。如读准、认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何种方式来完成何种教学目标。如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修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堂课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类似于知识与能力。如读准、认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是难度稍大的知识。如运用排比造句。

4.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根据导入方式进行书写,格式为:通过......方法,导入课程。如通过故事导入课程。

(2)新授(该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调整)

①一读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理解大意;(古诗类需加上释题及作者介绍环节)

②二读分段或分角色朗读。找出每段写作特色或情感,注意朗读节奏与情感表达,古诗意象均可;

③三读整体阅读,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抒____感。

(授课过程注意互动,可以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进行)

(3)总结

通过提问总结课程

(4)作业布置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板书设计

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板书。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4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5

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练习课才行。上练习课,常常只是把新授课中没有做完的习题继续做完,或是找一些课外习题印在纸上让学生做做,第二天再把学生做错的题讲讲就算了。这样的练习课往往缺乏计划性,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性不明确,计划性不强。结果,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而收效甚微。怎样上好练习课呢?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

练习的目的性要强,第一是指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例如,学生刚刚学习“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之后,要安排四至五节练习课。第一、二节课要把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找准被乘数,也就是要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第三节课要通过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第四、五节课要使学生学会自编乘法应用题,理解两个条件与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的认识。第二是指每节课的每项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学生学习了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之后,为了使学生正确选择算法,要进行“求几个几”、“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可以安排三项练习:

(1)老师给三个量,学生编三道应用题。

如:6个人 做30套衣服 平均每人做5套

①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

②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等分除应用题。

③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包含除应用题。

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一乘必有两除,一道乘法应用题可以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2)给应用题补充问题的练习。

(3)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每种应用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数量,求什么数量,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

例如: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一步应用题之后,常常在审题时,受巧合数或个别词的干扰,错误地选择算法。这时,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

如,小军要画72张画,已经画了8张,还要画多少张?有个别学生马上想到72÷8=9,就错误地列成除法算式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减法计算后,还可以追问:“这道题怎样改,就用除法解答了?”

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

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及时发现后,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活动,课堂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6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39;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8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

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

(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

(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

(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19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活动教案初中语文篇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3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