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一、导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勾划出有困难的地方。
2、提出翻译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解决。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2、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伤仲永》有何不同?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伤仲永》则是叙议结合
2、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__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3、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七)小结
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杜小康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生动
恐慌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芦荡传神
孤独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意味
坚强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清山啊,你不要挡住我的视线/树林啊,你不要遮住我的眼睛/淡烟暮霭啊,也请你快快散开/让我再送一送我的张郎//夕阳古道啊,你见过多少离人泪/可如今,只剩我无数话儿无人说/秋风禾黍啊,是你送来我张郎的骏马鸣嘶嘶/声声马鸣,撕着我的心儿痛/说什么门当户对媒约之言,我只道今生今世与张郎心相连/说什么功名和仕途,我只问何年何月何日是归期//山重水复情难断,水断山崩思绵绵/我的离愁啊,山一样重水一样长/象这般大的车儿如何载得起,向前行
(三)小结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伤感悲凉、惆怅眷恋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课堂练习
阅读
[正宫·端正好][一煞][收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五、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主要特点为:1、意象的选用;2、情与景的交融;3、特定情态的描写;4、容古誓词典故入戏;5、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六、课后作业
1.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改写成现代散文;将《一煞》《收尾》改写成现代诗。
2.诵读其余曲子,重点赏读《幺篇》、《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体会莺莺的心理活动与其反封建的性格。
板书设计
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
景——情
(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离人)
途中之境:暮秋霜林图伤感悲凉→情由景生
长亭送别宴中之境境由情现
话别之境
目送之境:古道烟霭图惆怅眷恋→景随人远
(疏林、暮霭、古道、秋风、断肠人)情随境长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赏读“宴中之境”与“话别之境”,体会莺莺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重点赏读“幺篇”“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几支曲子。
三、检查作业:
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的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莺莺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长亭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心有万语千言,却又无从说起。只见南飞的大雁,划过眼前。它是否在为离别的人儿传来平安的消息呢?
四、自读“宴中之境”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赏读“话别之境”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此境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2.《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4、方法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六、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明代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为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板书设计
一、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
二、方法:
直抒胸臆借景言情以景衬情妙用修辞
三、莺莺:追求真挚自主美好的爱情,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四、主题:反封建礼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活动设计: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四、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3、假如你是京京,为渲泻情感的读书请求遭拒后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京京的同学,你又会怎样做?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五、拓展创新,触类旁通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收获,积累提高
活动设计: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39;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部动漫叫《喜洋洋与灰太狼》非常受到欢迎,里面不仅有善良、聪慧的小羊们,还有一个让人讨厌的大灰狼。说到狼,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
教师明确: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九、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1
一、优秀教案
袁之鉴赵慧艳张翼高于振华
二、优点:
(1)有全册及单元要点分析、有全册教材分析、单元要点分析等。
(2)环节齐全,课时量充足;
(3)备课认真。手写教案,书写认真、规范(尤其表扬一年组和四年组)
(4)都能做到先周备课。
三、存在的问题
1、板书设计不规范(在前面圈起来了,没有单独列出来)太简单或个别课时缺少;
2、个别教学重难点不太齐全,二次备课不够深入。
3、个别课时缺少全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
4、有个别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写教具准备,有些共享的教案老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改。
5、课标思想不够深刻,没有很好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6、个别老师的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再有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四、建议:
1、深化二次备课;
2、完善板书设计;
3、补充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
4、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环节完整齐全。全册教材分析是对整册课本的分析与理解,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非常重要的。另外,写教案时要将一份完整教案的必备环节都考虑在内,呈现在教案上,才能更有效的指导教学。
5、加强学习,认真研读课标,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6、年轻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听课观摩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然后再看他们的教案是怎样设计的。
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要常写常新,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教案起步。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具体情况。教案能够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业务能力,希望老师们认真撰写教案,使我们的教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规范性、实用性,从而使业务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培育小学教导处
20__年8月24日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39;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中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5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的写作契机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系。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生倾听。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以便下面更好的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真实情感。
2、通过认真的倾听,请学生抢答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故事吧!希望同学们能够抢答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散步的地点?(田野)
(2)散步的人有哪些?(教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的季节?(初春)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与儿子产生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
(5)结果如何?(母亲却依从了孙子;不好走的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设计意图:问题简单,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结合人物分析文章主题:
1、再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句读停顿和老师语气、语调的处理。这篇文章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要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请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比较腼腆的可以给予物质鼓励),思考:文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依据来(边听可以边做勾画)。
2、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并找出依据。(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进而引出下面内容。)
“我”——孝敬母亲(板书:尊老)、疼爱而不溺爱儿子、有文化修养、
母亲——慈祥、疼爱孙儿(板书:爱幼)
妻子——贤良、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聪颖、
3、分析依据(在此环节中将学生找到的依据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内涵。)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注:此处可以追问: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里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2)母亲和儿子对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情境设计:同学们在家看电视时,遥控器拿在谁的手里呢?
注:此处可以追问:分歧的结果怎么样?(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对“我”的决定,妻子丝毫没有争执,而是无声的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3)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注:此处可追问:“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
4、教师小结:本文通过“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颂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板书)的写作方法。文中还有多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地方,这些小题大做就是要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是大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试找出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歧”、“责任重大”、“决定”、“整个世界”……)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师:除了这些小题大做的词语,作者的文本也是非常优美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个句子读过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么就请你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数量不限。画好后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教师只做提示,不做具体说明)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轻。”
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9、“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情感再现,小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吗?(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吧!。
六、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回报真情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母亲儿子
—→以小见大—→尊老爱幼
“我”亲情妻子
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