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希望对大家写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花生的图片,搜集关于作者许地山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趣入课

1.导入:(多媒体出示谜语)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听老师的这则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趣味谜语引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花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介作者,暗示课文主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习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快速扫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播放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书写要点。

浇:右下不是“元”。

慕:下面是“小”的右侧多一点。

矮:右下“女”的横较长。

3.教师范写“播、榨、慕”。

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巩固识字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功课的必备技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父亲的一席话,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品读理解

1.自由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理解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居然”一词写出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说一句话。(注意:写句子时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思考:课文中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3.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1)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图片①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较。通过对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

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

②教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生的特点。

①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上,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不是的。)为什么?(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②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3)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二次议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4.通过品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多媒体出示填空题:

人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对突出文章主题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

6.练习根据课文的主题,分清主次。

图片(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题。(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主题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小结:这篇课文重点叙述的是过收获节、议花生,着重写了父亲的议论,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其他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起说明交代的作用,略写。我们在习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设计意图:加强文本阅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上设计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真揣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总结写法,感悟道理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作贡献的人。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作者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外延伸,妙笔生花

1.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你会想到身边哪些人?让我们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后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思考主要写了哪件事,课文中他们是怎样议论花生的。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的道理。这样使得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欣赏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电视上既欣赏过各种样式的乡村小桥,又领略过高端、大气、上档次,具有现代元素的桥。(边说边出示幻灯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欣赏一座跨越千年历史,历经无数风吹雨打,而安然无恙的屹立在河北省赵县洨河赵州桥。(板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雄伟、坚固、美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1、你从第几自然段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请大声读一读这一段。

具体表现在哪些语句,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

2、找生读,并且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3、在描写赵州桥雄伟时,作者作用了一系列的数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吗?(列数字,好处是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赵州桥的长与宽。)

过渡语言:这座长50多米,宽9米多,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横跨在37米多宽河面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而安然无恙的赵州桥,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雄伟坚固。[补充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呢?(出示幻灯片)

理解“创举”(古人聪明)

(四)学习美观。

1、了解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总结上文,下一句引出下文)

2、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观,画下来。

3、齐读,找生读。

4、结合图片背诵。

5、“似乎在游动”石匠们精湛的雕刻技术。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正是赵州桥凭接着雄伟、坚固、美观,因此才被称之为世界闻名。

默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幻灯片用练习。

赵州桥世界上享有如此高的地位,离不开古人的创新精神与精湛的雕刻技艺,身为炎黄子孙,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敬仰,一起来阅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赵州桥已被列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你还想知道我国有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出示幻灯片)

四、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漂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五、小练笔

1、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

2、我的妹妹聪明可爱。

六、板书设计

11 赵州桥

雄伟坚固

→智慧

→才干

美观

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首先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再分步带领学生欣赏赵州桥的特点。关于在介绍赵州桥的长及宽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看见过的火车和黑板的长度来帮助他们感受赵州桥的长和宽。这种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在授课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多读,如学生单独读,齐读,老师范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是理解的基础。

针对教学重点: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作,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经验+反思=成长,在今后的的教学当中,我将不断反思,努力提升自己!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桥,也走过各种各样的桥,对吗?

你能把你见到的或走过的桥告诉大家吗?(生说)

是啊,我们曾经踏过乡间那小小的石板桥,也走过县城那雄伟的嘉陵江大桥,还在电视中见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大桥。可是,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却是一座1300多年前的石拱桥。他就是横跨在河北省赵县小河上的赵州桥。(板书齐读)

二、品读课文

1、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到语言文字中去细细的游赏这座世界闻名的桥。请打开书,翻到74页。请你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看:{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1)品读:雄伟的桥

谁来告诉我们你的感受,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你从哪个自然段感受到他的雄伟?(评:你读书真用心,边读边思考,习惯非常好)

现在我们比比看,还有谁比他更细心,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赵州桥气势雄伟的句子。请大家拿起笔,边读边画出来。

(生勾画,师巡视)

谁来读?(抽生读)(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再次感受兆周桥的雄伟。(齐读)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在我们刚才读的这几句话中,有几组数字,他们是

对,就是这几组数字,让我们对赵州桥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会用到,请大家读这段话:

雄伟的嘉陵江大桥横跨在米多宽的河面上。桥长,有多宽,中间行车,两旁走人。

(2)品读:坚固的桥。

孩子们,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还是一座()的桥?

刚才,我们在感受桥气赵州势雄伟的时候,运用了朗读、勾画、体会的方法,现在,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在第二自然段的后面几句话中去品读、感受他的坚固吗?(生自学)

你从那句话中感受到兆周桥的坚固?(生读

时评)

这种设计到底是怎样的设计,请看图。(幻灯)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吗?(你介绍的真好)

让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一起来感受这种巧妙的设计。(齐读)

作者把对照周桥这种巧妙设计的夸赞藏在一个词语中,细心的孩子们,我想你们一定能找到的。(生说)

读读这句话。(生读)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试一试,是什么?(创新)

是啊,在赵州桥没有出现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设计,正因为有了这种设计,才让赵州桥屹立了1300多年而不倒,学到这里,我真想说,赵州桥,真是一座()的桥。

(3)品读:美观的桥。

我们来到赵州桥,除了感受到他的雄伟、坚固,还让我们感受了他的()

是啊,凡是来到赵州桥的游客,都留恋忘返,惊叹于赵州桥桥栏两侧那精美的雕刻,虽然我们不能去亲眼目睹,但作者用了美的语言给我们做了描述,现在我们请我们班读书读的的男女生各一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段,其于同学请轻轻地闭上你的双眼,让我们一起踏上那千年沧桑的桥面去细细的观赏。(生读

评:不愧是我们班的读书能手,读的真好)

孩子们,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来美美底读一度。

读的不错,这次水平很高,一个字都没错,也很有感情。想不想读的更美一点儿?生:想。

师:我有两个绝招,大家想不想学?生:想。

师:第一招:读的再慢一点儿;第二招:读的声音再轻一点儿。听清楚没有?生:听清楚了。

师:我读最后一句你们听听,大家看着我,不要看书,看我怎么读的。(师范读)慢了吧(生答:慢了),轻了吧(生答:轻了),那条龙就活了吧(生答:活啦)!(笑声)咱们都能把它读活。拿起书来,试试!生:(齐读课文)。

师:读的美极了,太美了!赵州桥美不美──?

这么美,我们应该把他记住了,试试。(生背)

除了书上描写的这几种形态各异的龙以外,栏板上还会有怎样的龙?

3、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同学们,赵州桥的游览到这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啊,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在我们的文章中,找出来,读一度读。(生读

)它不但写出了桥的两个特点,他在文中还是一个特殊的句子,前半句是讲的上文的内容,后半句是讲的下文的内容,这种句子,我们叫他过渡句。(生写:过渡句)

他的作用是什么呢?(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用一个词叫做承上启下(生写)

4、结束课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这座世界闻名的的赵州桥,你想说点什么吗?

对于建造了这样了不起的起桥的古代劳动人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

三、延伸拓展,深入实践

是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无穷无尽的,你们看,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一座座现代化大桥。(幻灯)

同学们,看完这些大桥,你一定也想当一名设计师,请你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一座新式的桥,爱画的同学画出平面图,爱写的同学写出你的设计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称赞的作用,学着发现并用言语来称赞他人的优点。感受称赞别人的真诚,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深刻内容

2整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感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随机表扬:

师: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师: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好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师: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师: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

教师择机播放PPT资源,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称赞吗?说说你的理解吧!

生:……

2。师:我知道小朋友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板书:称赞,并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教师播放PPT资源,请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插图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称赞”是怎么出现的。先自己拼读生字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识字方法,也可以小组同学合作解决。3。教师继续播放PPT资源,并对学生说:老师相信小朋友从课文中又认识了好多个字词朋友,一定开心极了。现在老师从课文中把几位新朋友给请了出来,小朋友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

4。师:小朋友今天又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词伙伴,你们都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称赞”里,和他们多多交往吧!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教师请学生分小节读课文并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师:谁愿意先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是小刺猬称赞小獾。

教师可以给学生启发,让他们明白是小刺猬和小獾他们两个互相称赞。借此机会让学生马上可以理解“互相”的意思。

2。师:哪位小朋友能找到他们互相称赞的话呢?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学生汇报交流并朗读)

师:从这些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生:从小刺猬的称赞中,我知道了虽然小獾的板凳做得比较粗糙,但还是有进步的,因为他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生:我从一个比一个好中读懂了小獾做板凳的本领越来越好。

生:我知道小獾做事情的态度很认真,所以小刺猬才称赞它。如果他做事不认真,小刺猬就不会称赞他了。

师:是啊,只有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你才能去称赞别人。如果是虚情假意的称赞,别人是不会喜欢的。小朋友回答地都很精彩,你能想像小獾受到称赞时心理活动吗?说说看。

生:我从“小獾高兴极了”知道,听了小刺猬的称赞,他的心情非常高兴。

师:那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小獾会想,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生:我一要好好学做木工,不辜负小刺猬对我的期望。

……

师:那小朋友又从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中读懂了一些什么呢?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懂了小獾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香、这么好的苹果。

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小獾觉得小刺猬的苹果那么香、那么好,那是因为这苹果代表了小刺猬的一番心意。

生:小獾是闻过苹果以后,才夸奖小刺猬的,说明他也是经过了自己的发现,是他真心地在夸奖小刺猬!

师: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只有自己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才能去夸奖别人。而且夸奖别人的时候要真心实意,不虚假。那就请你们用真诚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话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

3.师:那小刺猬和小獾的称赞有没有给对方带来收获呢?四人小组合作,赶紧找一找,并说一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随机指导)

师:讨论完了吗?谁先来说?

生:我知道了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获得了信心!一开始小獾认真地学,后来有点儿泄气了,他让了小獾的称赞才又重新有了信心。

生:原来小獾只会做板凳,小刺猬的称赞让他有了信心,他现在已经会做椅子了!

师:原来只会做板凳,现在会做椅子了,这是多大的进步啊!还有吗?

生:小獾为了感谢小刺猬对他的帮助,把自己亲手做的第一把椅子送给了小刺猬,也说明了小獾真的非常喜欢小刺猬。

……

师小结:是啊,看来称赞别人能让他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师板书:有信心,取得更大进步)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獾,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

师:称赞别人还有别的作用吗?

生::是小獾的称赞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

师追问:小刺猬一天都在森林里采果子,他没有休息,疲劳怎么会消失呢?

生:因为小獾送了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下,所以他不觉得疲劳了。

生:我知道了,因为课文中的图画上画着小刺猬坐在椅子上,而且他的表情是非常的高兴。

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小刺猬是听了小獾的称赞以后,他觉得非常高兴,所以他的疲劳才会消失。

生:小刺猬是高兴得把一天的劳累都忘记了!)

4.教师总结:是啊,称赞别人不但能让他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能让别人觉得开心、快乐,把一天的劳累也忘记,甚至可以把所以烦心的事情也忘记!(师板书:使人开心快乐)

5。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6。最后请小组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对表现好优秀或者进步大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课后拓展

1。小朋友,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说一说为什么?

2。小朋友你来想一想:如果一开始小刺猬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嘲笑他,那会有什么后果?

3。回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赞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之心”等词语。

2、读句子,理解爸爸与“我”的对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学习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6、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①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②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③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课题15、落花生 )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开辟、分辨、翻地、收获、成熟等词语,明白了爱慕之心、实用、体面的意思。

2、我会用居然、吩咐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第10自然段。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

1、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②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生字词语。

2、小组朗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3、小组分角色个性朗读。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

1、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词语。

2、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

⑵课文围绕了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⑶背诵第10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⑷从文章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⑸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⑹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①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③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3、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①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二)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课文围绕了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课文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题?

(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搜集资料的展示

学生展示搜集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2、个性创作展示。

以扫帚、蚕、橡皮、钢笔等为例,谈谈从中你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以扫帚、蚕、橡皮、钢笔等为例模仿本文写一个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注意“甚”、“沮”、“丧”的写法,“陪”与“倍”,“坦”与“但”两组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情感的变化及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知道爸爸怎么和我一起做音箱。

(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调动兴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这浓浓的父爱之情。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用心血培育着儿女。每当孩子向他提出要求时,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昨天我们初读了《父爱深深》这篇课文,初步体会了作者父亲对孩子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片真爱吧!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重点,研读变化.

1、师:爸爸自信的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可是我却满心疑惑却又别无选择。那么爸爸是怎样做音箱的呢?听老师读读第6自然段,哪些句子表明了爸爸陪我做音箱的经历?

2、指名说。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点明“日复一日”、“所有”、“都”、“一起”、“甚至”,朗读体会。

3、师:终于音箱做好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个疑惑挥之不去,指明说。

师:当这个音箱被同学们看到时,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自读7-10自然段找出“我”心情随着同学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句子。

窘——出乎意料——羞愧烟消云散——自豪幸福

a.刚开始“我”疑惑什么?

b.同学们一问,“我”怎么窘得无言以对?理解后随机朗读。

c.分角色朗读。

d.指名朗读我感到自豪的这几句话,体会这份父爱。

三、精读感悟,背诵积累。

1、师: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了,可爸爸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去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爸爸是怎么想的吧!

2、自由读11—12自然段,爸爸为什么要用同样的钱陪我做音箱呢?

3、交流感悟。

4、小结:是呀,只为我的一个心愿,父亲竟牺牲他所有的闲暇时间,我怎能不感动呢?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一部分。

5、默读最后一段,体会“我”对深深父爱的怀念,提升情感。

四、让爱延伸,真情告白。

1、孩子们,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你们能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吗?谁来说说?

2、指名说后,再读课题。

3、真情告白: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吗?

4、齐读课文。

五、激情总结,布置作业。

师: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让我们用心体会这份爱,珍惜这用金钱难以替代的真爱吧!理解、尊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9、父爱深深

不买音箱→自做音箱

心理变化:失望→满心疑惑→窘迫羞愧→自豪幸福

“金钱难以替代真情”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7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mǐn)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__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接着,这位老师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zhū)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39;?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 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__,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七、 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上联:泉声 琴声 心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0

一、谜语导课

1、说谜语:它生活在水中,不属于鱼类,它有两只大眼睛,大大的嘴巴,一条长尾巴。(边写边板书:鳄)

2、你知道鳄鱼吗?(学生说老师更正其中的错误。)

3、过渡:有位生物学家经过仔细的观察,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鳄鱼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质疑:(学生根据题目提问)

6、通过预习了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文中是谁与谁争斗?

7、指导读好“宾”与“槟”区别。“侵”的读音是前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它们怎么争斗的内容。划出鳄鱼之间争斗的规矩。

2、指导读“矩”,轻声的读法。

3、学生汇报两句话。找出“兴风作浪”、“点到为止”两个词。

三、精讲“兴风作浪”

(一)理解“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意思

1、板书“兴风作浪”,先读准音。开火车读。

2、文中有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兴风作浪的意思,出示“罗宾用自己的尾巴掀起了比入侵者更大的风浪。”找出“兴风作浪”的意思(掀起风浪)

3、出示字典中“兴”的义项。选择义项。

4、出示“兴风作浪”的比喻义,挑选意思。

(二)学习文中有关“兴风作浪”的文字。

1、指名读第二小节,入侵者如何“兴风作浪”,挑起事端?括出其中的句子。

2、自由读句子,你感觉如何?(嚣张,骄傲,挑衅)像这样就是嚣张的意思。指导识记“嚣”与“器”区别。在书中描红“嚣”。

3、通过指导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从语气,从表情指导,再指名读。

4、它会吼叫什么?你能想象一下罗宾怎么“兴风作浪”吗?仿照书中描写入侵者的句子,说一说。再想一想罗宾会说什么。

5、“技不如人”什么意思?“技”指哪一方面的本领?

四、精讲“点到为止”

1、指名读第三小节,划出罗宾是怎么做的句子,小组交流。

2、补白设计:罗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交流;持续五分钟,好像在说什么;挪开好像在说什么。

3、一切都似乎在警告——引读第三小节最后的句子。

4、理解“点到为止”。“止”的意思,选义项。再说词义。

五、总结“约定俗成的规矩”

1、习惯上这样,就叫“约定俗成”。板书:约定俗成

2、小结本节课所学

3、本文想告诉我们: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你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的表达出来。

六、教学结束:

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2

【学习目标】

1、能写清楚练绝招的过程中有什么趣事,有什么体会。

2、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初步学习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口头引导,不做技能训练)。

4、自觉运用目标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灵感碰撞

(板书:“绝招”)

谁知道,什么是绝招。

(生活中、学习上的与众不同的本领,有天生的,也有练成的)

昨天马老师告诉我一个秘密:我们班同学练了许多绝招。是不是啊?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陌生的老师,她们来自天河区的另一间学校,和我一样,都是想来见识见识你们的绝招。然后,还想让自己班上的同学和你们比绝招呢。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二、头脑风暴,打开思路

1、你有什么绝招?静静地想一想,在作文纸上用符号快速记录下来,看谁想得多:(学生记录)

2、指名发言:

指导:你的绝招是什么,取个有意思的名字。

(绝招:生活中的、学习上的)

在黑板上随机板书。

三、对话平台,指导表达

1、全班交流(1~2个):

这么多的绝招,你们对哪个最感兴趣?(指名说)还有谁也对这个感兴趣?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怎么样的?怎么练的?练的时候有什么体会?如何发现自己的绝招的?)

──板书

指名说,其余同学认真听,要求:听完后扮记者采访,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组交流。学生轮流讲,互相提问,互相补充。

四、记录思维轨迹

说绝招说得很棒,写绝招你们一定更棒。在动笔写作之前,把要写的内容想清楚可重要啦。请你静静地把“练绝招(发现)”的过程在脑海中“放一放电影”,尽可能“放”长一点,“放”出来的画面越清晰越好。一边“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画下来(简笔画或符号记录)。

五、目标定向,完成习作

教学目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五

一、趣谈绝招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绝招就是你有别人不容易学会的本领,绝招又可叫绝技、绝活)

2、老师再考考大家几个生字词,看能不能读正确:

(撒了气、腮帮子、蔫蔫、攥饺子、露馅、调换、尴尬、下巴颏)

3、那么文中三个孩子的绝招各有什么绝招,你最佩服谁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想听故事吗?那好,不过,老师在读时你们要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停下来时,你就可以问。

4、好了,爱听故事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故事是这样的:

二、趣读绝招

1、读1~5节后:

⑴听着心痒痒吧,你想读哪儿!指名读

⑵好,现在请大家说说有什么实在想不明白的地方?

引导关注鼻尖为什么出汗?

⑶能用一句话说说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讲的什么吗?

小结:这是他们第一次比绝招,小柱子输了。请大家继续边听边想。

2、谁愿来接着讲下去──(师生共读6~12节,指导将读不好的自然段读好)

⑴故事讲到这儿又暂停一下,请大家想想刚才读的这些自然段在讲什么?

⑵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①奶奶包饺子这一招弄明白了吗?指名说,说不清再读读,想想后再说,注意专管一词,引导学生用动作体会。

②日子一天天过去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

Ⅰ如果问到尴尬,则肯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好习惯。什么是尴尬?联系前文理解并找近义词难堪,然后读读这两个词。

Ⅱ抓住有新鲜感的句子不放,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吗?学生可能问大树下的尴尬是什么尴尬?为什么不能忘记?为什么暗暗的练?(重点肯定后两问,并引导我们也要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和同学、伙伴比本领,但不能是争着比吃穿玩)

Ⅲ小结学法:你们看,读书的时候,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想想问问,问问想想,收获多大呀!

3、小柱子的绝招练起来了吗?指名接着读──读(13~17节)

⑴随读指导

①读到保准不错时,指导读出小柱子说话时的自信。(你看小柱子说这话,显得怎样?)

②(读到把嘴撇到下巴颏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注意到这句话了吗?喜欢吗?说说看,(生说理由,引导做动作,指导:你看作者写活了人物的表情,也就写出了人物的心理,这就叫以表情写)要是读书的时候不停下来想一想,多可惜呀!

③指导读好随口说到、脱口而出后面的语言

⑵这故事的后半部分又写的是什么呢?

⑶还想读读吗?想读哪儿就练习哪儿。

三、趣议绝招

1、故事,我们就热热闹闹的先读到这儿。接下来大家应该回过头去把课文默读默读,勾画出自己欣赏喜欢的语言,并想想读了整个故事自己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很想知道。

⑴你勾画了哪些喜欢的词句,简单说说理由。

⑵一个故事读完后,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谁来说说。

⑶读完全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接下来我们看看对这三个小朋友的绝招的人气支持率,佩服()绝招的请举手,看来最多只能加()颗星。

3、下面,看看书,说说你最佩服谁的绝招,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从三胖开始:

(说完佩服三胖和二福的理由后,引导:奶奶的话,道理也是落在这上面的。我们读读)

4、我想:

大家对有个问题一定很感兴趣,是什么问题呢?──小柱子的绝招是怎么练成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⑴组内讨论。

⑵集体交流:

①围绕想了哪些办法?牺牲了哪些时间?吃了哪些苦?你想用怎样的词,怎样的话夸夸他?议。

(注意引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日子一天天过去,休息玩耍的时间一少再少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费劲心思办法,废寝忘食挤时间,他)

②小结:

难怪大家最佩服小柱子。真是个有志气、能吃苦的孩子!

5、过渡: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很清楚文中几个孩子的绝招是什么,并且还明白了谁的绝招最绝。不过,老师还特别佩服文中一个人的绝招,猜猜看。学生猜奶奶的绝招,奶奶的绝招我佩服,但不是我特别佩服的,再猜,学生茫然。

四、趣探作者语言绝

1、其实,老师特别佩服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因为他的语言太绝了:

举例:村东头,大树下六个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字,就把孩子们比绝招的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像一般人写成在村子的东头,大树的下面那么罗嗦。再有:作者写三胖憋气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短短十个字,三胖憋气时的样子就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而且这十个字,一点不华丽,就像我们说的话,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还有八自然段的要过不说成拿过,十五自然段的腾地不说成一下子,感觉作者用的词又简单又生动得像在放电影。

2、同学们,你们愿意不出声音的默读默读课文,去寻找发现作者语言上的绝招吗?待会,给我们讲讲你的发现。

3、学生说作者语言上的绝招,教师引导猜猜作者语言的绝是怎么练起来的。

4、你们佩服作者的语言吗?请你把想抄下来,品一品的语言勾出来。同学们,会读书的小朋友,不但会边读边想,停一停想一想,而且在读过想过后,还会把自己欣赏的语言勾画出来,在笔记本上品味记录,并随时拿出来读读,记记。

五、我也要比绝招

总结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了故事中谁谁谁,什么绝,同学们尤其佩服小柱子的绝招,因为他的绝招反映了他的志气大,勤学苦练的精神。同学们,比绝招有意思吗?你们想不想也练一个绝招和你的伙伴比比?下去,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不过借小柱子的话老师提醒大家,条件是。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3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情况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观潮》,钱塘潮的奇妙、壮观令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十分丰富。今天我们来一起来看看同样神奇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介绍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况。

我们学地理时,知道了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藏文意思是“从顶峰上流下来的水”,是世界上海拔的河流。

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一条很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旁。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雅鲁藏布江流到扎曲村后,突然在高原上出一个呈U字形大拐弯的,而且转向南流。峡谷旁的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峰,此处峡谷深达6000米以上。大拐弯峡谷以雄伟峻险、奇特的转折闻名于世。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最深的峡谷。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考察后发现的,以其宽、深、窄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重点掌握: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穆、堪

6、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与含义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堪称:堪,能够;可以。堪称即可以称为、可以算作。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

美誉:美好的名誉。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段意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提示:

(1)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3)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里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高峰与深谷为邻强烈的地形反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是怎么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数字——长:504千米,平均深:2268,最深处:6009

作比较——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作者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它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还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除了最深最长,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哪些奇异之处。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水:万年冰雪、沸腾温泉、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千姿百态

山:热带雨林、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生物:九个垂直自然带,从北极到赤道分布的动植物——神奇美丽的画卷、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上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展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报道)

提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世界海拔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乌拉雅山东端峰南迦巴瓦峰作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极为艰险,峡谷核心地段是多处无人区、其内侧的墨脱县因受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包围阻隔,成为高原上有名的孤岛。因为这一切,大峡谷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峡谷”。真正能深入峡谷的人寥寥无几。1998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块人类探险最富神秘感、危险性的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科学考察。通过徒步穿越大峡谷,精确测绘大峡谷各地段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中瀑布的特征及数据,考察大峡谷环境资源状况,研究建立大峡谷科学实验基地等,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科学数据。1999年,国家测绘局首次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精确测量数据,即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确立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改变了人们关于峡谷的世界之最的认识,并为人们初步展现峡谷奇特的景观与突出的科学价值,因此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发现。

师:作者预测雅鲁藏布大峡谷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为什么他这样说?

首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风貌与生物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必将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到此进行科学考察。其次,雅鲁藏布大峡谷资生物资源丰富,潜在的电力资源价值突出,将吸引政府加大这区域的资源开发。第三,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很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吸引了探险家与旅游爱好者。

三、小结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

作者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形成了壮丽景观。

接着,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然后,作者从水、山、生物三个方面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象,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性,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奇异的景观。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4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通用篇15

一、教学要求

1、比鲜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3个字。认识2个偏旁“、目”。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和他们不同,正在“睡觉”呢。课文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生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课件:(1)几位“小画家”爪(蹄)子的照片;(2)“画画”的经过。(雪地——出现“小画家”们——雪地里出现“图案”,图的一角处小青蛙正在洞里睡觉。)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指导学生读准“成、参、睡”,比较“成”“晨”的读音。认记字形尽量鼓励学生用熟字来记,需重点突出以下两个字。

蛙:左边是新出现的偏旁“”,告诉人们青蛙爱吃小昆虫。右边是两个“土”。

睡:睡觉要闭眼。左边是“目”字,右边可告诉学生是个“垂”字,眼皮下垂就闭眼睡了。

2毙醋

写“几、用、鱼”三个字要注意在田字格里居中安排。

几:第一笔是竖撇,写在竖中线的左边,第二笔“”,起笔与“”的起笔相连,两笔的底部要摆平。

用:外边的“”不能写得太大,也不能写得太小,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鱼:中间的“田”不能写得太大,“田”的&39;第二笔“”的横压在横中线上,第四笔“”压在竖中线上。最后为长横。

(三)词句

参加:本课指和“小画家”们在一起“画画”。理解词语要结合读句。如,青蛙没来画画,书上怎么说?读读第五句。

第三句和第六句是理解的重点。读第三句,可先让学生指指图上的画各是谁画的,与实物比一比,做做课后的“读读连连”。再启发学生想想他们画的怎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读读下一句,看看图回答。最后看课件,了解这些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理解第六句只需抓住“睡”,启发学生说说青蛙这会儿睡觉与我们平日睡觉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冬眠现象和青蛙的这一特点。

(四)朗读、背诵

课文的语言富有童趣,读起来趣味盎然,朗朗上口。读前两句可启发学生回忆,下大雪了,你们怎么做的?由此想象出“小画家”们和我们一样兴奋地跑向雪地,边走边欢呼,朗读时要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读第三句的四个分句语速可稍快,语调一起一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画画场面。第四句要表现出“小画家”们的自豪感,突出“几步就成”这个词语。最后一句中“睡着啦”要读得轻松、稍慢,突出青蛙在冬眠呢。指导时除教师进行示范外,可用欢快的儿童舞曲创造气氛,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指导背诵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可采用引读的方式,如:下雪啦,()。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不用颜料()。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也可给学生一个顺序:“一群小画家来了——小画家们画画——青蛙呢。”

(五)实践活动

1、继续巩固课文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可在理解第三句时练一练,也可在指导背诵前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哪些动物也会来雪地“画画”,课上交流,并说出自己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题激趣

1读好课题中的轻声。

2闭故课件中的四个小动物,为什么说它们是小画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毖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读懂课文

1毙』家指哪些动物?怎么没有青蛙?(理解“参加”,了解冬眠。)

2倍物画画和画家画画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3说说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在雪地上画画,画出来的是什么画;还知道什么动物也要冬眠。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

(六)指导写字

(七)扩展活动

阅读儿歌《小鱼,你睡在哪里》。

五、参考资料

冬眠某些动物,如,蛙、龟、蛇,在冬季寒冷、食物和水分缺乏的时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的活动。蛙类是冷血动物,它本身的温度能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很低时,它的新陈代谢作用十分缓慢,处于休眠状态,所以虽然不吃不喝,也能够维持生命。

3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