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
教案是教师为每节课制定的教学方案,其中包括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内容。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快来学习吧!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xiǎnɡqínɡwēnqínɡānshìjīfūxiùqi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
lǜpínɡshuízǎozhùxùchénɡqīnɡkōnɡlínɡ
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
shuǐmòhuà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4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废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句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
课件出示:
(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齐读
(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课件出示: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2)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
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
3.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
(1)重点实词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最终,竟。
(2)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4)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理解重点句意
课件出示: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通译全文大意
(1)指名学生通译全文。
(2)根据学生通译的结果,老师指点修正并明确文意。
结束语: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疏通文意。学习过程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__,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__派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格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__,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感情性__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6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其编写要求如下: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
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
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7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日
二日
三日
形叶花实朵核壳膜瓤汁
整体局部外内按顺序
打比方讲方法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8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部动漫叫《喜洋洋与灰太狼》非常受到欢迎,里面不仅有善良、聪慧的小羊们,还有一个让人讨厌的大灰狼。说到狼,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
教师明确: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九、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0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修葺老妪姊妹阖门偃仰扃牖象笏垣墙先妣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古今词义对照法语境分析法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1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珊珊()
偃仰()兀坐()迨诸父异爨()()
先妣()门扉()栏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顾视无可置者:
以当南日: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见其小;“”直接点明旧;“,”见其破漏;“,,”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39;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学情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贻误(yí)憬悟(jǐng)渊薮(sǒu)斑斓(lán)颟顸(mānhān)
咀嚼(jǔjué)情愫(sù)滞涩(zhì)惆怅(chóuc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绝对不会出差错。(万无一失)
(2)、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斑斓多味)
(3)、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一念之差)
(4)、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交臂)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力挽狂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1)、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合作交流:
1、文章开头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六、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七、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39;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八、赏析品味: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两两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九、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十、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错过,曾使我们深深的懊悔;错过,曾带给我们沮丧。可是人生怎会万无一失,错过也是人生的常态。错过,让我们在懊悔中醒悟;错过,让我们在沮丧中奋起。错过之后我们不再错过,我们珍惜现在,我们创造未来,作家刘心武说过:“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3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教师小结:
①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表格篇15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心理的活动。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的执著认真深深地打动了高尔基,及高尔基对下一代儿童的关爱。
3、培养学生学有所感,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高尔基的语言、动作,心里活动从而体会出高尔基对下一代儿童的关心与爱护。
教学难点:教方法标画重点词、句,悟感受简洁表达。
一、激趣质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摄影师是干什么的吗?(板书:摄影师)(拍照片的、拍名人的)。是啊!他们是向全国人民宣传名人的,不论是大摄影师还是小摄影师都会被这些名人所吸引,高尔基这位大作家也不例外,当大摄影师和小摄影师都来请求他为他拍照,他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一样的吗?默读课文,快到书中去找找答案。(你找到的是哪几句?)
(出示)预设: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指名读:
预设:当大摄影师和小摄影师都来给他拍照时,他对大摄影师什么态度?(很忙),对小摄影师呢?(一定让小摄影师进去。)
过渡:同学们,此时你们有疑问吗?
(预设:高尔基为什么对大摄影师和小摄影师的态度不一样呢?)
过渡:是啊!高尔基为什么那么期盼小摄影师的到来(板书加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默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试着说说:(预设:这个故事讲了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但没照成的一件事。)
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出示投影片:师讲)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过渡:快让我们一起打开纸团吧!(投影出示少先队员的信)
(奥,原来是一封信)
三、学法指导悟感。
(一)引导学生体会小摄影师急切盼望见到高尔基的心情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1、指名读
2、这封信共有几句话?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四句话小男孩想说什么?(小男孩想进去给高尔基照张相。)
3、想表达这个意思,你看这封信这样写行吗?
出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想给您照张像,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对比出)
4、不行。说理由
预设:没说自己是谁?(是啊,少先队员,多光荣呀!)
没说照相干什么用?(这张相片干什么用?)贴在他们班的墙报上,(是啊!不是只给自己看,重要的是给全班同学看,为什么给同学们看高尔基的照片,想让同学们把高尔基当作榜样。是啊!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
没说不耽误高尔基的时间,(是啊!没说自己是个懂事的孩子)
5、你认为哪封信写得好?
你认为哪一封信写得好?第一封。
6、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样读这封信?
师评价:照完相立刻就走,你可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通过他的读,你听出他读懂了什么(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你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听出来了,你特别希望见到高尔基。
过渡:你们这么期盼能见到高尔基,见到了吗?(见到了)快到书中找找答案。
(二)引领学生体会高尔基对一个普通少先队员的关心
1、(填)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师:他犹豫了吗?(没有)高尔基是怎样说的?老师告诉你一个词:毫不犹豫读读。(毫不犹豫;非常痛快;爽快)
你能毫不犹豫地读读吗?
你能爽快地读读吗?
过渡:高尔基这么爽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男孩的要求,他平时对待所有摄影师都是这样的吗?(不是)那些大摄影师来为他拍照,他会谢绝。
2、(1)如果你是高尔基,你能不能在信中说找理由,说说因为什么,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男孩的要求。因为()所以()
(预设:因为他是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一定是一个好孩子,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因为他是为全班同学布置板报,多爱集体呀,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因为他说照完相立刻就走,是个懂事的孩子,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3)高尔基对向全国宣传他的大摄影师拒绝不见,而对将他的照片贴在一个普通教室墙报上的小摄影师,却非常爽快地答应;却毫不犹豫地答应:(生:“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4)此时高尔基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关心孩子;关怀孩子;喜爱孩子)
(5)快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带着对小男孩的欣赏再来读读这封信吧!
出示:(齐读)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过渡: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就这样得到了为高尔基拍照的机会。在拍照的过程中他又是怎样配合小男孩的呢?在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6-10)(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划下来。(出示自学提示)
(三)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和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教方法)
1、第七自然段:出示: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39;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预设1:“吩咐”(教)
(1)你知道吩咐什么意思吗?(口头指派或命令)
(2)师:某某同学把你的尺子给我,(预设:学生会照做)
(3)师:某某同学,你吩咐我把尺子还给你。(预设:学生会呆住)
(4)师:你不敢吩咐我,那么回家去吩咐爸爸妈妈吧!(预设:学生会笑)
(5)预设:孩子你为什么笑?(孩子哪能吩咐家长;学生更不能吩咐老师)
(6)一般谁吩咐谁?现在谁吩咐谁?
(一般是长辈吩咐晚辈;上级吩咐下级;可是现在是小男孩吩咐高尔基,高尔基还按他的要求做了,从这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7)师:你说得对,,老师告诉你一个词表达这个意思(平易近人)读读快把这个感受记录在书上
(8)快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谁与老师感受到的感受不同情你读一读。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通过他的读你听懂了什么?(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我听懂了高尔基一点架子也没有。
总结:平易近人这个词书上有吗?(没有)是细心的你、我在认真读文章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体会到的。下面你们能不能仿照刚才的我们学习的过程,把你对感受深的那个词的体会记录下来。
过渡:就这个自然段还有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或句子吗?
预设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高尔基给你的感受是()
高尔基变得十分主动配合小男孩完成任务。
过渡:还有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或句子吗?
预设3: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1)预设:摆弄了很久很久,就是说摆弄的时间非常长。
(2)它会摆弄什么呢?快展开想象。
预设:他可能会摆弄相机的角度;看看从这个角度照合适吗?5分钟过去了;摆弄高尔基坐的姿势20分钟过去了;;摆弄高尔基拿报纸的姿势等30分钟过去了。是一会儿吗?是很久吗?是很久很久。
(3)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早就累了,早就烦了,但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基却(出示: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过渡:是啊!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高尔基累不累?但是烦了吗?(没烦)是啊!对待这样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不但没有(生:烦),而且还(生:主动侧过脸,对着他微笑。)谁画的是下面那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过渡:在什么情况下,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摆弄了很久很久的情况下)
此时高尔基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学着刚才的样子写出来吗?(有耐心)
过渡:快把你体会到的对小男孩耐心读出来吧!
指名读
评价:我听出来了,高尔基对这个小男孩真是和蔼可亲。
(4)小男孩摆弄一会儿,也可以拍照,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
预设:因为小男孩想把这张照片拍得十分完美,想把高尔基最好的形象展示给大家。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因为他非常尊敬高尔基)
总结:高尔基是一个视时间为生命的作家,他能够没有一点怨言的按照小男孩的(生:吩咐)去做,是为了(生:让小男孩很好地完成任务),;小男孩为了给高尔基拍一张照片摆弄了(生:很久很久),是为了(生:将高尔基最完美的形象展示给大家),是啊!这一老一小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因为他们心中都充满了()。
小摄影师()高尔基(小对高的是敬爱)
高尔基
敬爱
小摄影师
总结:在这一自然段中,我们不仅到体会到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更深深地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耐心、爱心,快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在来回顾一下他们拍照的过程。
指名读
评价:学生先评。
师:通过内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平易近人的高尔基。
过渡:还有哪你让感受很深?
第10自然段
预设:1、高尔基赶紧站起来(体会出高尔基当时着急的心情);大声喊道
过渡: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大声喊,(因为小男孩没带胶卷)
什么没带胶卷?
师:一个普通小男孩,得到了见到高尔基的机会,却没有很好的把握住。
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为了拍一张照片摆竟然摆弄了大作家高尔基很久很久,却没有找成。
一个小男孩,绞尽脑汁,就想给高尔基拍好这张照片却没拍成。
同学们,你们想对小男孩之说点什么?
预设:(你太粗心了;这个机会多难得,你太让人失望了;你耽误了高尔基那么长时间。下次可别这样了
(是啊!说不定就没有下次了,这次我不想原谅你)
过渡:是啊!我们都不能原谅小男孩的粗心。
2、可是高尔基却是怎样做的?
当小男孩提着相机跑出去的时候,高尔基大声喊道:(生:“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预设:(生:为了他不能帮小男孩完成任务着急;为了不让小男孩伤心着急;更为了小男孩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而着急,)所以,
3、小高尔基们我想问问你们:
就这个小男孩已经耽误您很长时间了,你为什么还叫他?
这是他自己犯的错误,就给他一次教训吧。(原谅)(你把宽容给了这个好孩子)
您的时间这么宝贵,就不要再白白浪费时间了。(你真善良)
过渡:面对这样一个小男孩,我被你们的宽容、善良、爱深深地感动着
4、让我们一起用你们的善良把小男孩呼唤回来吧!(生:“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用你们的宽容把小男孩呼唤回来吧!(生:“孩子,回来!我给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用你们的爱把这个小男孩呼唤回来吧;(生:“孩子,回来!我给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我们一起呼唤吧!(生:“孩子,回来!我给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过渡:从高尔基的语言中,你体会出了什么?(生:宽宏大量、关怀备至等)
快把你体会到的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宏大量、关怀备至读出来吧!
过渡:高尔基就这样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在期待着什么?(期待着小男孩再来)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期待表达出来吗?
(四)通过高尔基期盼小男孩再来和谢绝记者来访做巧妙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对下一代的关爱。
(出示):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很期待这个孩子回来。
2、师生配合读,师读秘书(让我听出了,高尔基特别期盼小男孩的到来)(前后的他读明显吗)
3、师生配合:生做高尔基。
4、生生配合读。
5、面对这样一个普通的小男孩,面对这样一个把大作家被摆弄了很久很久却没有找成像的小男孩,高尔基不但(),还怎样(
)那是他对下一代少年儿童的关爱。(关爱)
过渡: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老师希望通过你对故事的理解续编结尾。
四、拓展延伸升华。
出示: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
如果你是高尔基,你会(等
)。
预设:其实爱还在继续传递呀!(高尔基送给小男孩照片)
1、这个故事从小男孩用特殊的方式见到高尔基,和当高尔基看到信后对小男孩的喜爱,到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并任其摆弄了很久很久却没带胶卷后,还要主动送给他胶卷中体会到的对它宽容的爱,最后从他再次盼望小男孩的到来,无不深深的体会出大作家高尔基对一个普通小男孩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关爱,这节课我们一直被包围在浓浓的爱意之中。
2、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爱的小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伊拉的礼物》这一天,伊拉过生日。他收到了很多礼物。礼物中有一本书和一张戏票。
白天,伊拉开始读这本书,他非常有趣。晚上看戏的时候她把书带到了戏院里,中间休息的时候,她拿起书来读,书里写着:小阿廖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常常打他,小阿廖日子过得很苦,伊拉读着读着哭了起来。这时一个又高又瘦的伯伯站在了她面前,问道:“你在看什么书?”伊拉没有回答。第二次幕间休息时,高个子伯伯又来到伊拉跟前,伊拉又在看书,不过他已经不哭了,她还告诉高个子伯伯,这本书很有趣,今天是她的生日,这本书是他收到所有礼物中最好的。
戏散场了,伊拉和高个子伯伯一起走出戏院。一会儿,他们走到一座楼房前,伊拉告诉高个子伯伯这就是她的家。
第二年,伊拉过生日,收到了一个包裹,他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书,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伊拉:祝你生日快乐。你们知道这个高个子伯伯是谁吗?(高尔基);
其实像这样充满爱意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非常值得我们去读,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是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这本书不但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父母、教师,更感动了无数的孩子们,希望同学们读了这本书后,这些爱的故事能永远留在记忆里,这种爱的力量能永远激励你前进。
板书设计:
高尔基
敬爱关爱
小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