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什么样的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析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媒体设计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解说: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短篇小说。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圈画勾点精美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郁闷怂恿安祥居然蜷伏惩戒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解说: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解说:为此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对比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对比的两大群落。(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说:围绕两大对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对比,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比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2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一课时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讲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五、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并进行知识重温,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由温故引出新知,能贯穿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鼓励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回答,学生有可能回答“本文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或“本文写了陶渊明弃官场爱田园,表达对官场的厌恶”等答案。我会对学生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在学生回答上总结完善。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梳理文章大意有利于为接下来深入研读做了有效的铺垫,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性探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对文本的对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学生在圈画文本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等。

然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作者归隐意图,我适当点拨,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作品主旨进行联系分析,学生综合《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行思考并回答。主要原因是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发挥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主要原因进行赏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可能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板书:本性爱自然)“深愧平生之志”抒发作者的平生志愿并非在官场黑暗中与同流合污,而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向往和平安居的理想社会。“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感慨被官场世俗劳心伤神,还是觉得田园生活才是诗意的人生。(板书: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归隐的缘由后,我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会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以读内化,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的答案较为丰富,我会在他们的答案基础上完善总结: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问学生,学习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感受到了田园诗意的隐士精神后,可找出相似的主题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呢?学生可能找出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深化情感,让学生意犹未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七、板书

我的半数是对于课本讲解内容的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陶潜归隐的原因,直观的感受作者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人生追求。条理清晰,工整完美,这样的板书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4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假如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二)小结

    1.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如何学好语文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

    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③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四、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假如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假如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假如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五、结束语

    同学们,假如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三年。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三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略。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9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堂练习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四、课后练习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0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1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2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您,也让您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我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就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就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就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就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就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就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就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

    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您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就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就是曲折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

    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

    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要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您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还有所谓“教学相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您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您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您们的好朋友。

    那么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在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

    生:引子(1)爱新装

    开端(2~4)做新装

    发展(5~22)看新装

    __(23~31)穿新装

    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6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nǐ)遨游(áo)

    严谨(jǐ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8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__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__年10月15日,__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__的高度凝聚,是__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__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__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__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__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__。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__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__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__载人航天__,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__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__: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__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__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__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__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__,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__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__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19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电子版篇20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