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全初中语文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写教案大全初中语文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教案大全初中语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妖娆()竞折腰()稍逊()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解词:
惟余折腰
红装素裹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派和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析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
(用《沁园春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此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
课后反思: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
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5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平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6
1.教学效果(思效)。
神话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想象力丰富,所以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交流,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等场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所以学习兴致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为认识人物形象特点打好伏笔。
(2)以“读”贯穿始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来读,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在这节课上,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3)教学中的“补白”艺术。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怎样才能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就需要我们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把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第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真实感受“水深火热”的惨状,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还有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也可以利用补白方式,想象女娲寻找石头的艰难。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没有耐心听取学生的质疑,而是直接搁置了。还有,教师注重了范读,但是学生自己练读时间较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造成朗读感情不到位。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如果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教学设计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对于五彩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就可以大胆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搜集资料,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乐学,学的也会更有效果。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
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
(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
(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
(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向往的语气、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
3、揣摩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紧扣文意揣摩拟人手法的&39;妙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北国冬景图,说说北国的冬天是怎样的?
2、导语:山东济南在中国的北部,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济南的冬天》去体会她独特的韵味。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轮读,其他学生边听边作批注。
2、学生点评朗读情况,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相比,有哪些不同?
2、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哪几段写山?哪几段写水?
快速朗读2345段,用“我感受冬天的济南像,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对冬天济南的印象。
四、美文美读
1、作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很美,很可爱,我们以其中一句为例,看看他是怎样写的美在哪里?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请找出来,仿照例子,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五、简介作者,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觉得不怎么美的冬天写得这么美呢?
2、简介作者。
3、找出文中抒发作者喜欢济南冬天的句子。
4、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讨论:本文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六、课堂小结
冬天的济南,她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七、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写景修辞手法抒情
山拟人热爱
水比喻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0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1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
(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
(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3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1.读第一段。思考:
①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②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带着感情与想象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④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⑤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⑥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②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B.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三、品读感悟理解主题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裸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情意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⑵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
(点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
二、抓重难点,自主感悟
1、检查预习:
作者几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哪些段落写榕树?哪些段落写鸟儿?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榕树与鸟儿这两个部分。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
自学,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上你的感受。
(点评: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汇报交流,研读课文
1、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点评: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多样感受。)
2、师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3、指导朗读。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体验,运用语言
创设情境:
小画眉了兴奋地唱着,它会唱些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点评:1、开发学生上潜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2、因材施教,创设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五、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1、创设情境:
说说树与鸟的关系。
2、激发环保热情。
(点评: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口头:
朗读课文。
2、书面:
抄写喜欢的句子。
3、实践: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份导游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大美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爷爷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39;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19
内容预览: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3、小结:切题的提升要诀是:
第一,认真审题。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
第三,及时补救。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八、教师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
教案大全初中语文篇20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