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创新教案小学语文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创新教案小学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分)夏呼

秋应

古朴美丽(总)尾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女兆姚、西早覃、口十叶、尸出屈、龙共龚、山隹崔、言午许、的黄、符号的符、田地的田、国王的王、方向的向、队伍的伍??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二、熟读词语、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

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 子——(  )  弓 长——(  )  古 月——(  )

口 天——(  )  子 小——(  )  言 午——(  )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1·生读。

2·生评。

3·齐读。

2、比较差的。

1·生自由读。

2·生评。

3·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5

课时目标

1、会准确读本课生字词,知道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

2、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3、会找重点段落,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抓住重点段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

1、同学们,昨天布置了让大家自读28课惊弓之鸟,自学生词,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卡

wèi

cǎn

pīn

gēng

léi

bēng

魏(魏国)

惨(悲惨)

愈(愈合)

拼(拼命)

3、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1次。

4、自学中还遇到哪些不会读的字呢?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8.

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6、看了课题,你知道这个鸟审指什鸟呢?(大雁)

7、谁来说说你所知道大雁的有关生活习性呢?(大雁是群居动物,飞行时有时排成个人字,有时排成个一字)

(出示挂图)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知识真多。

二、学习课文

1、下面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找你想老师、同学帮助你解答什么问题?

2、自由朗读、质疑。

3、质疑汇报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时目标:1、2、3、4)。

4、请同学们自己组合学习小组,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带着小组学习提示(幻灯出示)学习课文。

5、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气氛很热烈,态度很认真,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板书:看到慢慢地飞来

听到边飞边鸣

(小组学习提示1)

更羸从大雁慢慢飞,边飞边鸣,分析出这是一只受伤失群的大雁,是因为他是射箭能手,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才会对魏王说:自己不用箭,只用弓就能射下大雁。

(2)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朗读,指导读出更羸充满自信的语气。

(3)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已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读出魏王怀疑的语调。

(小组学习提示3)

想象一下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想:就算你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可不用箭,只用弓射雁也许是大活,我不信你。

(4)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两句句子的比较,体会直字)

(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板书:听到弦响(嘣)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直在这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两次)

两个直字意思有什么不同?谁上来用符号表示?

前一个直有一个劲使劲拼命飞的意思,后一个直是笔直掉下来。一个汉字的直字,就有这样丰富的意思,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5)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里的本事指什么?(本领)

看课文插图,图上的更羸是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你从哪看出的?

读出又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体会魏王语气的变化,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已的眼睛。

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本事。魏王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学习汇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提示:用引读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理解更羸善观察和动脑,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师:(引读)飞得慢。

生:(齐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叫得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它一听到弦响

生: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它一使劲

生:伤口又裂开,就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些就是更羸知道这只鸟是只惊弓之鸟的原因。

生:分角色通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

读得真好,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28

惊弓之鸟

不用箭只拉弓掉下来本事

看到慢慢地飞飞得慢:伤口作痛

弦响(嘣)→害怕

听到边飞边鸣叫得惨:孤单失群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6

《四个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前准备:

四个太阳、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出一个让你们猜,好吗?谜面:“一位老公公,面孔红通通,晴天早早起,按时来做工”。(学生回答)(板书“太阳”)(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谁来读读这个词?

师:读的真好听,还有谁愿意试试?

(2)太阳的“阳”读作二声,还能组什么词?

(3)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引导交流

(4)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知识,听老师读一读看你能知道什么?

2、(教师板书“四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四个太阳

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提出自读要求)

(1)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呢?(汇报交流:小画家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四个季节。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夏天的太阳是绿色的,秋天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冬天的太阳的红色的。)

(2)随机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并贴出对应的四个太阳。

2、要想把课文读得流利,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文中的这些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词。

(出示带拼音的生词)你们想和这些词语宝宝交朋友吗?快快与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词语。(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2—3个同学)

(3)同桌互读词语

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翘起大拇指,读错了请你教教他。

(4)去掉音节再读,还能读正确吗?(小老师教读,2—3名同学)

(5)去掉词语只读生字,看看谁的反应快,我们一起比赛读。

(6)自主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指名回答)

(7)你能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吗?你能用你组的词说一句话吗?(3—4名同学)

3.过渡:这些字放在课文中,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想检查一下,用你们的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想请4个同学来读一读(评价随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读文情况,字音的准确度,同学们边看边认真听,共同正音。指出优点与不足,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中操《种太阳》

四、研读课文。

1、喜欢哪个太阳就读一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回答,当学生说到春天的时候教师引读)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季节?(春天)

是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到春天您能想到那些词语?(预设: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百鸟争鸣)

4、引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学生接读)

5、因为……学生接读

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春天的太阳画成彩色的(指板书),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春天的太阳为什么画成彩色的?(指名回答2—3人)

6、同桌合作读(指名汇报2—3人)

7、好多同学已经记住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谁能尝试着背诵这一段呢?会背的孩子站起来背一背。

五、学写“阳”

(1)“阳”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复习双耳旁的写法,学生书空

(2)谁能提醒提醒老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观察、自由交流

(3)范写“阳”字

(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有6笔。)(“阳”字型左窄右宽,参照“队”写双耳旁,横撇弯钩在横中线上部,竖要拖长。“日”竖在竖中线上运笔,里面的横在横中线上。双耳旁比日长,日比双耳旁宽。)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坐姿)。

(7)同桌评一评写的字。

(8)拓展学习“秋”字。

六、总结:

其它季节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讨论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寻找秋天,你找到了什么?

(估计:树叶、果实熟了、天气变化等)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秋天。

齐读第5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音节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4.标一标本课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分句朗读:

第一句:(1)指导生把这个长句子读正确。

(2)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自己正确的再读这句话。

(3)范读

生注意师是怎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的。

(4)生自己体会读。

过渡: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小朋友怎么说的?快读一读2——4句。

(1)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指导如何讨论(1)每个人都发表意见。

(2)组长注意听。

(3)组员倾听,发表不同意见。

(4)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评读:熟练、感情、语气)

讨论:小文、小方、小力说秋天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各指的是什么?

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第5句:

(1)最后一句结束的是什么号?(问号)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自己读读,师指导读,指名读。)

(3)自由发言: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2.诵读品味

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指导:按句背、连起来背

(1)生独自试背

(2)检查背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多彩的颜色。愿你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美丽的秋天。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

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教法建议:

抓住重点词、句讲解、读评、讨论相结合。特别是第3自然段中几个重点描写日出过程的动词,在讲解时配合指导朗读慢慢儿一纵一纵读得语速慢,显得吃力而到冲破完全跳出就要读得有力,节奏快体现冲破的力量。

第4、5自然段结合科学道理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理解。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1.读背交叉。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夜莺”学习的思想感情。

3、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夜莺”学习的感情。

2、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概括段意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夜莺鸣叫的灵音带),请同学们辩音乐

这就是夜莺的鸣叫声,它如高山流水,又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中,那动听的夜莺的叫声是由谁出的,他在传送什么信息?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二、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同组同学合作完成)

三、学习一段

思考:

自学方法:

1、读课文

2、画词语,找句子

3、说理解,谈体会

讨论明确:从下面的课文可以知道,孩子不管是坐在河边吹哨子不是带路时吹哨子,都是用来麻痹敌人,同时又是为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四、读句子,想想句子的含义

1、怎么就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明确:这是孩子故意打岔,把自己当作夜莺,避开敌人总是的实质弄了这位德官,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勇敢。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了火,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概括段意:

“小夜莺”给德国兵带路,把敌人引到了游击队的伏圈。

七、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自学方法:

1、读课文

2、画词语,找句子

3、说理解,谈体会

讨论明确:机智勇敢的小夜莺一边给敌人带路,一边吹着口哨。

他用不同鸟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人有多少人,有多少机枪。使游击队有准备地全部歼灭敌人。

八、概括段意

“小夜莺”给敌带路,巧送情报,游击队积极备战,全歼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九、学习第三段

这段写是什么?

“小夜莺”又坐在河边吹起口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十、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十一、课文为什么要以“夜莺之歌”为题?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中的主要线索是紧紧围绕“小夜莺”展开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小夜莺”这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憎恨敌人的孩子。

十二、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

板书17、夜莺之歌

中心: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憎恨敌人

内容:带路传信歼敌

旁若无人莺鸣鹃啼

诱敌再去

所答非问巧送情报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看”“玩”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1

【教材理解】: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设计理念】:

选编《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5、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课件。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孤单失群:形容孤单、无所依靠的人(或动物),不能与伙伴合群。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自由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时候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准确,故事的主要人物除了更羸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

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更羸是信口雌黄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只要、就)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指名)

(3)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魏王相信吗?魏王是怎么说的?哪个词说明魏王不相信?谁再来读读魏王的话?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更羸成功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他成功了?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这句话中有两个直字,意思相同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一词多义,比如打水,打电话。

2、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看到这个情景,魏王的反应怎样?更羸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谁来读一读?

反馈。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更羸又是怎样的表情呢?笑笑说明了什么?(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到底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小组展示交流

看到、听到、分析、结论。

3、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课件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4、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人们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__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看看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2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思考:箭伤作痛孤单失群结果:不用箭只拉弓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2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3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3、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欣赏一段戏曲,感受氛围。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老师不是一个专业的戏曲演员,今天作家叶君健为我们请来了我国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看戏》。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审题,揣摩内容。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3)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说说课文记叙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画出相关词语并写一写你的感受。

2、读议: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2)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3)议: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扣“每个……都是……连……都……”、“简直”、“人海”等重点词句体会看戏的观众多。

3、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体会观众对梅兰芳先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梅兰芳表演艺术精湛。

1、学生自学课文第3、4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认真读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戏开始了,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画出有关词语句子。

②女主角是怎么样出场的?观众们的反应怎么样?你是从哪个句子知道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还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演出很精彩?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2、读议:根据以上问题读议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情达意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蜃楼”和三个“有……也有……”句,体会戏台虚幻而美丽的场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①通过“轻盈而矫健”“陡然卷起了暴风雨”“触了电似的”“雷鸣般的掌声”等词句把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认可、热情、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了观众的反应?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写得如此具体细致?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女主角表演艺术精湛?又是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通过“颤动”“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女主角歌喉圆润;

通过“像珠子似的”“滚下来”“滴在”“溅到”“落进”“引起”等词语体会其演唱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婉转圆润,充分体现演员唱功精湛、美妙和娴熟。

(方法:提出问题——找、读句子——理解句意——理解重点词语——领悟表现方法——再读)

3、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梅兰芳先生在演出这出戏时,已是66岁高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老先生正是缘于对艺术的热爱与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能在66岁之时仍能步子轻盈、矫健;身段婀娜、优雅;歌喉圆润、婉转。他用自己美轮美奂的表演使观众们与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这样好的戏曲,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好的艺术家,我们怎么会不喜爱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齐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

四、作业:

1、继续收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6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等)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一个“工”人腰里挂着一把折尺()。

3.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4.生字运用,在7个生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为它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最多。如果这个字的词语较少,可以用其中一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7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认识田字格:

(1)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中变红色并闪烁的部分,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中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学生观察田字格,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一、二、三、上”。

(1)动画展示“横”“竖”两个笔画的书写,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笔画走向,书空模仿,再观察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最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2)动画展示“一”“二”“三”“上”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第8页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5)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横”“竖”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教师在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汉字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

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教材主要围绕“诚信、真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文章,其中《比金钱更重要》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诚信的魅力,而《父爱深深》一文则用朴实的言语,抒写了人间真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爱的深沉和含蓄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此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真爱,既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新课标准要求以及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验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创设情景,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与写中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感悟父爱的深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爱。

3、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命题为父爱深深,因此引导学生体会做音箱的不容易和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是达到感受深深父爱的重点。而理解作者的心情由“窘”变为“自豪、幸福”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的全过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用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真情的感悟;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把握父爱的真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让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技巧。

三、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文章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铺垫。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对于父亲的深情和关爱,教师只要把握生活本色,稍加点拔,学生便会感受深刻。

(以上均制作成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出示课件:教学程序: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即:“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出示课件):

(一)、情景导入,在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中——“入情”。

本色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开启学生真情实感的“闸门”。为了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强烈的欲望和关注心理,我是通过“创设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感悟” 导入新课的。(课件出示教学片断)首先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父亲的爱心,然后通过课题的两次板书和学生的两次对比读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爱的深沉。(课件出示教学片断)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出示课件):

(二)、感受文意,在初读课文和合作探究中——“动情”。

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相连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在导入新课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读后的信息反馈,全体学生都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文章讲述的是“我”和“爸爸”一起做音箱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过渡到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学习这两段主要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教学片断二),解决“爸爸为什么要和我一起做音箱”以及“我们是如何做的”两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质疑、合作探究以及找重点语段和关键词等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做的这只音箱来之不易,为文章里这位父亲的举动而动情,而且开启了学生学习的“窍门”,培养了他们的朗读、理解、质疑和合作学习等能力。

(出示课件):

(三)、创设情境,在精读课文和交流感悟中——“移情”。

移情,是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的体现。教师应牢牢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顺势推进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从细读进入精读,把学生的情感移入到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深刻体会到父亲的爱是“深深”的。

主要教学策略有:

1、提出目标,孕育铺垫。

在学生自读之前,首先用多媒体出示精读第三、四自然段的要求:划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思考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引路。

2、创设情景,交流感悟。

一是创设表演情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由“窘”变为“自豪”与“幸福”的这一引入深层关键处的心情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我从 “窘”字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窘”从何而来。为了达到目的,我让多名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出示课件:朗读表演的场景。】这句话:“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在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点拔下,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的“难为情”。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另一个学生的“羡慕”与“妒忌”,我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生活中与父母一起欢度美好时光的事例,交流感悟自己父母的真爱,【出示课件:联系生活实际的场景】。学生说的真,感的深。同时在说的过程中了解了作者由“窘”变为“自豪”和“幸福”的原因。

3、理解填空,体会情感。

为了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真爱之情,我用多媒体出示:我会地说:“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让学生填空,很多学生分别用到了“自豪、骄傲、大声、幸福”等词,并带着这种神情去读,【出示课件:学生理解填空的场景。】与先前的“窘”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到“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这种前后对比朗读感悟法,为理解课文、激发情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舒缓气氛,配乐朗读。

当学生学习兴趣进入高涨之后,需要舒缓下来,让学生慢慢回味,细细感受。在学习第五、六段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舒缓的氛围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并解答:父亲为什么和“我”一起做音箱,然后我又一次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吟咏课题“父爱深深”,学生读起来感情真挚、意味深远,再次升华了他们的情感。

(出示课件):

(四)、回归生活,在描写父爱和拓展延伸中——“抒情”。

文中有情,人更有情。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张“真情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畅想父爱:(课件出示:真情卡)首先我再一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在音乐的感悟中让学生把自己爸爸关心“我”的话语,关心“我”的事儿,记在这张卡片上。之后,将学生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学生在想一想、写一写、展一展、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来自爸爸最深最真的爱,并迸发出感恩于父爱的真情。之后,我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感恩父爱的卡片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父亲,让学生在对父亲的感激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

父爱深深

爸爸我

真情

2、板书设计脉络

该板书设计抓住了课文描写事件的脉络,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与学的思路,“真情”则是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是课文教学的缩影和教学目的的体现。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课堂上的教学,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不管自己设想的多么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不临场随机应变,那么整个课堂也会显得单薄而空洞。厚积薄发,学以至用,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追求的目标。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39;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

《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初读、细读、背诵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读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创新教案小学语文篇2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__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3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