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反思通用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语文教案反思通用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语文教案反思通用,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林卡上学》,激发学生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思想感情。
2、听写字词。
3、同音字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短文
2、复习生字。
难点:1、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短文《林卡上学》。
1、自由读短文,把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
2、小组同学一起认字。
3、全班解决大家都不认识的字。
板书到黑板:噢、唧、塞。
老师带着大家认字。
4、小组一起读短文。
5、通过读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你有哪些好习惯要向大家介绍的?
学生介绍自己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二)读一读,比一比。
功——工胆——旦鸦——牙愿——原
址——止码——马智——知砖——专
读一读,认一认。
同组互相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三)听写字词。
子孙私下歌诵思想刚才好吗乌鸦养成良好字典
楼房教师科学人品造成鲜血认识
四、作业:1、积累成语。
2、朗读两篇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口语交际“改掉坏习惯”。
3、学改错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难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不懂就问》、《字典大楼》。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同学一起读课文。
(二)改掉坏习惯。
出示图:1、同学发言时,我老是插话,这是不好的习惯。
2、我爱挑食,我想请妈妈提醒我改正。
3、我要改掉写字时咬铅笔杆的习惯。
小组一起讨论怎样改这些坏习惯。
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好的习惯,打算怎样去改。
(三)出示“金钥匙”:学改错字。
我有一个好习惯。我用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写的错别字改正,记下来,经常翻看。
这又是一个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怎样改错字。
四、小结。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2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弹子训诫耸立峭壁颤抖瘦骨嶙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恐惧安慰头晕目眩经历屡次抵达暮色苍茫小心翼翼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3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谁看到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20__年。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除了擅长小说、戏剧的创作,在散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
三、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四、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小组内汇报。)
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4、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5、齐读最后一段。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5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
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窃”字的含义:
(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窃读”的含义:
(1)一般含义;
(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
(1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
(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
(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
3、全班交流
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
(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
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问: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四、简述“窃读”的收获。
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
1、问: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
(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
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
2、拓展材料
(1)引导学生回忆“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活动中所收集到的高尔基的读书格言;
(2)分发材料;
(3)指导学生浏览材料及思考题,并布置分组讨论任务。
3、总结:
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
4、联系实际:
(1)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
(2)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板书设计:
窃读记
林海音
“窃”
“窃读”
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
详写两件事
人物描写得到帮助,读完好书——感动、感激
略写窃读方法
————一个家境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8
1、初读文本,置身读者
初读课题“一诺千金”给我的感觉这篇课文就是关于信守承诺的故事。带着这个疑问,慢慢的读下去,期待着后面的精彩。
第一二自然段课文告诉我们一个小男孩向“我”借钱,并且两元钱在当时这个数目相当于我两个月的生活费。通过“只得”这个词语,读出“我”是在很无耐的情况下借给这个小男孩钱的。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小男孩还没有把钱还给“我”。通过“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地总想哭上一通。”读到这感觉这个小男孩确实是不守信用,导致“我”的不高兴,并且十分的委屈。通过“整个白天、都、骂、恍恍惚惚、哭”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
第四至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小男孩在为什么在晚上还钱,并且改变了“我”对小男孩的看法。
读到这故事已经很完美,从开篇到第八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何借钱,为什么在晚上才还钱,充分的展示了小男孩的信守承诺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小男孩,为了给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每天夜里不辞劳苦,直到第五天的拂晓才攒够两元钱。通过小男孩在桥洞下一直酣睡到黄昏醒来时一系列的动作词语可以烘托出小男孩的.信守承诺。
第九至十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第二个故事。讲的是秋天的一个傍晚,下着大雨,“我”去接朋友,看到一个信守承诺的少年和自己的朋友如期欢聚的情景,而自己却失望而归的故事。
读完全文,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小男孩的信守承诺,还有他对父母的那份孝心,通过小男孩、少年和“朋友”的对比更加让我体会到信守承诺给朋友、亲人带来的快乐,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遵守诺言。
2、再读文本,置身作者
当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再次轮读文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小男孩信守承诺的一种追忆,又是对“朋友’的一种讽刺。这双重的感情对比恰恰更能深刻的表达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开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主要是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欲扬先抑作用。作者通过小男孩借钱,而“我”的犹豫、小男孩的难堪,以致最后我还是把钱借给了小男孩,这里的描写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一种不情愿,原因是这两元钱是作者两个月的零花钱。作者可能再考虑“如果这个小男孩不还我钱怎么办?”这是她犹豫的真正原因。而小男孩做的保证“五天内归还,”以及小男孩表现出来的急切心情,小女孩不忍心又将钱借给了他。
第三自然段是作者很好烘托小男孩的精彩段落。作者通过自己内心感情变化的描写,通过具体词语“竟,整个、都、责怪、骂、恍恍惚惚、哭”这些词语既有对小男孩的憎恨又有自己感情的变化。很好的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
第四至八自然段作者通过小男孩还钱的故事表现出小男孩的信守承诺,从而改变自己对小男孩的印象。作者在这部分充分交代了借钱的缘由——是为了给母亲买葡萄糖,而重点是小男孩如何赚回这两元钱,如何保证在五天内还钱。课文中,作者用了“狂奔、十万火急”等词语表达小男孩遵守承诺的具体行动。
课文的第九至十自然段,是作者讲了自己等朋友而看到一位少年却与朋友团聚,自己失望而归的故事。作者写这个故事更能通过“少年”与朋友的对比反映出朋友因风雨而不遵守承诺,失信于人的表现。再次烘托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9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培养。
语文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欣赏、品味。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的阅读水__。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此刻哪里?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有哪些描述最精彩的句子等问题交流讨论。
二、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以课文资料为基础,引导学习本文描述人物特点的方法。
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此刻哪儿,采用了直接描述“刷子李”刷墙的的情景:刷墙时的动作美,刷墙后的效果奇。组织学生一句一句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情景:刷墙时的动作的优美,刷墙时发出的声音动听,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无缝的屏障等。学生经过动作描述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直观地了解了能够怎样突出技艺高超。除此之外,作者还经过刷子李的徒弟检查黑衣服并发现小白点这种一波三折的侧面描述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文采用的就是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相结合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推荐学生读本文相似的文章,如《泥人张》《快手刘》等,也可课外阅读《俗世奇人》,增加语言积累。
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注意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及时进行评价,评价语言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及时采用新颖的、准确性的激励性评价语,经过评价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自学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引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文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学习方法。在写字时,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引述: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秋天踏着轻盈的脚步洋洋洒洒地来到我们中间。她不仅有着缤纷的色彩,还有着奇妙的声音,不信,你们听。
2.播放课件。(课文内容)
3.交流:秋天的雨声令人遐想。听到这雨声,你有什么感受吗?请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4.师:是啊,就如小朋友们所说的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们的是一首欢乐的歌。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一齐欣赏这诗意的文章——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秋天的雨,是一把。
秋天的雨,有一盒。
秋天的雨,藏着。
秋天的雨,吹起。
2.指名口头回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还可以进行背诵,然后对你同桌说说你喜欢这段的原因。
三.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教学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什么味道吗?
(3)指导朗读。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学生汇报。
B.教师引导: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C.教师: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
D.指名学生朗读。
4.教学第五自然段。
A.教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什么呢?请全班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B.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引述:同学们,看完这课文,你们喜欢秋天吗?形成子,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画呢?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2.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继续完成绘画或诗歌。
板书: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丰收的歌
11.秋天的雨藏着气味欢乐的歌
吹起喇叭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平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齐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经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所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终,“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到达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到达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当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资料。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资料。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资料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能够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比较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可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异常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述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教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习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三、朗读指导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四、课堂延伸拓展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习吗?为什么?
《四季》第二课时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要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同学们真热情,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主人!那老师提议我们朗诵一首儿歌表示一下我们的热情好不好?
生:好!
师(屏幕显示)这是我们前面学的一首儿歌《秋叶飘飘》,我们一起美美地读给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老师听吧。
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季节来了?(秋天)
除了秋天,你还知道哪些季节呢?
(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这四个季节合在一起,我们就称它们为——四季。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化妆师,它装扮出了美丽的四季,有个作家用神笔写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题目就叫“四季”,(板书课题)让我们美美地读一遍课题(学生读题)。
二、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1、温习生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儿歌的生字,大家喜爱的喜羊羊想要和大家做摘苹果游戏考考大家学得怎样,你们敢吗?(课件显示生字)
老师指到哪个苹果,你读对了,苹果就会被摘下。
2、激趣学习:大家表现得真棒,喜羊羊没有难倒大家。它想带大家认识文中的四位新朋友,你们同意吗?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荷叶、谷穗、雪人。A、自由读:让我们自由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B、个别带读:然后请四位小朋友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C、全班齐读:我们一起和它们打声招呼。(注意:草、穗是平舌音)
3、感知形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四位朋友,看看它们长得怎样呢?(生:想。)师:那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图片。看着图片说说四位朋友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重点理解草芽是刚长出来得嫩芽,它太嫩了,需要我们保护它。谷穗是谷类植物的果实,谷穗弯弯说明它成熟了,它弯着腰欢迎人们去收割呢。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一挺”的动作,雪人真是太顽皮了。)
4、学习词组:在学生的回答中,课件相机出示注音的词组。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全班同学自由拼读词组,个别读、全班齐读,可以做做动作。
5、猜词说因:说说这四位朋友分别喜欢哪个季节,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词语卡片贴出板书。(草芽春天、荷叶夏天、谷穗秋天、雪人冬天)
三、细读课文,感知特征
回归课文: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学习第一节,感知春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草芽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春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红红,它对______说:“我是春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印象。(花红柳绿,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植物生长的季节。)
2、学习第二节,感知夏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荷叶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夏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圆圆,它对______说:“我是夏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夏天印象。(夏天是个炎热的季节。)
3、学习第三节,感知秋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谷穗说什么了;鞠着躬说明它有礼貌,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秋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飘飘,它_____说:“我是秋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秋天印象。(秋天果实累累,是个收获的季节。)
4、学习第四节,感知冬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雪人说什么了;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顽皮。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冬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呼呼,它_____说:“我是冬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冬天印象。(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
四、美读课文,抒发感情
1、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把你最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要读出喜欢的语气。读时,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喜欢春天的同学站起来读,依次夏天、秋天、冬天)
2、分角色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真是太棒了。那大家还想再读吗?(生:想)大家都想读,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大家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老师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
3、背诵课文。最后,我们来齐背课文,每个同学可以尽情表演。
五、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一年四季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留在身边呢?
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大自然中除了儿歌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下次我们来办一个画展。
板书设计
四季
春天草芽(尖尖)
夏天荷叶(圆圆)
秋天谷穗(弯弯)
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4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课文第四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共写课题,提示:端端正正写字
2、教师设问:什么叫“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事?谈迁被厄运打倒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打倒?(相机理解打不垮、信念)
3、指名读题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自读课文,并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导学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⑴、引导学生选择最受感动的一节读课文,导读课文第二、三节,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正确,尝试读出感情,相机理解“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
(预设举例:“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疾速。“积劳成疾”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嫉恶如仇”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奋笔疾书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义项)
⑵、导读第一节
设问: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的优美、精彩,所以有“凤头”一说,谁喜欢第一节?
读第一节,相机正音“浙江、国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
⑶、导读第四节
设问: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又像豹的尾巴一样有力度、响亮有力,因此又有“豹尾”的说法——反复齐读第四节
3、交流学案第四题
⑴、谈迁写的《国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⑵、谈迁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0字),通过引导,逐步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课文内容。(预设:谈迁矢志不渝著《国榷》)
4、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浙迁博抄锁挣诞
⑵、教师范写博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质疑问难
初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理解或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完善学案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的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的精神崇高。
教学准备:
教师:居里夫人图片、视频、材料《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学生: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完成预习笔记。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资料交流
1、出示居里夫人名言:请同学们来读读下边两则名言,谈谈你的理解。
(1)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法)居里夫人
(2)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法)居里夫人
2、刚才同学们畅谈对名言的感受,(出示居里夫人图像)谁能谈谈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了解?(相机板书:居里夫人)
3、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板书“镭”)谁能说说“镭”是一种怎样的物质,随着学生介绍,出示一小段相关视频)
二、拓展阅读,积淀情感
1、居里夫人,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拖着疲惫的身躯等待镭的出现,想知道她是怎样发明镭的吗?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读一读《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吧
2、出示文章《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3、自由读材料,完成小练习
居里夫人经历( )提炼了( )。
三、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可是,提炼了镭以后,居里夫人的一生却只拥有三克镭(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寻找答案。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居里夫人一生拥有三克镭的事)
3、在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四、细读品味,感悟人格
1、提炼了镭之后,居里夫人做什么?(公开了镭的提炼方法)
2、一克镭的价格曾高达“七十五万”金法郎,我们一起来换算一下,合人民币多少?(大约98万)
3、这一克镭可以为居里夫人换来什么?(汽车、豪宅……)
4、这些居里夫人有吗?(没有)
5、那她有的是……(简陋的实验室)
6、对于来之不易的第一克镭,居里夫人用去干什么了,课文并没有说明,老师这里有一小段资料,道出了这一克镭的去向。
7、出示资料—最初研究出的一克镭的去向
由于镭的放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破坏动物体的组织并杀死细菌,可用来治疗癌症和皮肤病,当时刚好有一家医院正在研究治疗癌的方案,因此居里在夫人把一克镭捐献给这家医院。
8、认真读课文,找出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第二克:公众捐助,用于研究,第三克公众再捐,研究癌症)
五、巧抓语言描写,凸现人物品质
1、当美国记者认为凭着镭的专利技术,居里夫人早就应该富甲一方时,然而居里夫人却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是怎么解释的?(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出示)
A、这句话该怎么读?(异常来淡)
B、从这“异常平淡”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什么?(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
小结:可惜的是,事情违背了居里夫人的初衷,正如课文中所说:“镭的提炼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如此困顿!”
2、文中居里夫人说的话中还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A、但人类也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表现了居里夫人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的精神)
B、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居里夫人的一生曾经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时至今日,居里夫人仍以她的科学成就与伟大品格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怀念。她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让我们在她名言的激励下继续努力。
出示名言后齐读: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乐章。
七、作业套餐
1、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居里夫人传》
2、写:就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