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优秀的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

《呐喊》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

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__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__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3

人教课标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园地八》安排了一次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的想象训练,具体要求如下:

口语交际: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成就,畅谈各自的奇思妙想,说说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宅、未来的交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介绍,如边画边讲、边演示边讲,把奇思妙想讲清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一两个奇思妙想展开讨论。

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到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更具创造性,新奇有趣?下面就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第一步:从“现实的……怎么样入手”,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在《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开始前两周,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或分小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感兴趣的现实事物──现在的家乡、现在的学校、现在的食品、现在的电视、现在的房屋、现在的衣服,现在的……调查了解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物现在什么样(调查的方式包括:观察、访谈、读书、实际使用等)?告诉学生:班内要召开一次“我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物为内容的信息发布会”认真做好调查笔记。

在学生人人进行了课外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分析所调查得到的材料,深入调查、研究:“现实事物”有哪些地方让你或他人(身边的其他人)感到不满意?有什么不足、缺陷?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从现实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调查研究大概经历一周时间)

周末,召开“我所关心、感兴趣的事物”的调研报告会,会上,要求学生重点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内容”,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也不便或危害?某同学就一种事物交流完毕,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

第二步:查阅资料,了解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仍然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所关心、感兴趣的“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什么样的?搜集了解相关的资料。第二周的周初,召开读书报告会。

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1.引导学生重新回顾所调查研究到的“所关心、感兴趣的现实事物的存在问题”,使学生能够确定“什么基础上展开想象”。

2.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特点展开想象。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经过多少年以后你已经成了一位某方面设计专家、制造专家,你可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设计、制造出什么样的新产品?它是什么样的?为人们带来了那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了几十年以后,你为了尽到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你或他(她)成为了什么的人?你在干什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3.安排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先将自己想象到的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小组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议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想象出来的办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改进?要提示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去倾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每一个同学对想象的内容进行完善。

4.小组内以“想象得新奇、有趣”为标准,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评析。针对想象的比较好的,教师或学生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展开想象”的过程,为全班学生提供直观学习的实例;这对学生想象中的存在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合理、新奇、有趣、具体”等方面的评议,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如何写得新奇、有趣、合理、具体”

第四步:学生课余时间将自己想象的内容书写成文。教师指导学生修改。

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相关的习作范例,一方面认识到本次习作要将“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结果当作重点,一些想象为主;另一方面注意将想象的内容写得具体、明白。

学生写完以后,继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阅读、评议,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老师批阅,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指导意见,让学生再次修改。修改完毕,誊抄或者打印。

第五步:交流发表,编辑班内的《未来的──》作文集。

简评:

习作绝不是单纯的是课上命题、指导、学生叙写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请,它是一个与生活、与读书密切相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生活、交际的真实过程。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兴趣、有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安排了学生调查、读书、报告、交流、编辑习作专辑,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真实的生活交际”而考虑的。同时,这样的过程,又成了学生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事物,展开创造性想象,写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心理学研究指出:创造性想象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要“受到原型的启发”。要学生写“未来的──”,首先应该清楚“现实的──”是什么样,“现实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想象的原型。

本次习作设计“调查研究现实的事物”环节,目的有三:一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原型;二是强化学生“展开想象”情感强度;三是使学生展开想象有一定的社会目的。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查阅“现实事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方面的资料,不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为学生“进行想象是开拓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打下基础。

编辑短评: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设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从调查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最后落实到笔头上,我想对孩子们来说这样一次活动是有意义且记忆深刻的,习作也不会落于空谈。(王林)

《语文园地八》一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4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

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静谊

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

探索勤勉漫游亲吻

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读读记记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

凝聚恶作剧

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

口语交际·习作一

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进行,语交际和习作。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井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可以说自己写的内容,也可以讲自己本次习作的体会。

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击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别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暑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呢,先谴一说.再写一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小林:

我发现这一组课文中.有儿篇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表达上很有特点。同样是描写大自然,《山中访友》《山雨》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子很不一样。

小东:

对。《草虫的村落》在这一方面也很突出。读这样的课文、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大自然的一员,在跟大自然对话。我也想同作者那样、去融入大自然感受一下。

小林:

我在课外阅读中也读到过这样的文章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吧!

日积月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粪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趣味语文

妙答一字诗

清朝嘉庆年间,在百姓中流传着一段佳话。

湖北薪县人陈沆很有文才.名噪一方。在他表登进士第时,一日、离家进京赶考,行色匆匆来到河边,急着渡河。不巧,摇渡艄公已经摇槽离岸。要等船回来.还需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高声呼唤艄公,求他帮忙。船上有人知道陈沆是个才子,愿意出面替他恳求艄公,但有个条件,要他立即吟诗一首,而且诗中必须要有十个一字,如能做到.便请艄公驾船回来渡他。陈沆听后.沉思片刻,脱口而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位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仲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船上的人听了无不叫好,艄公便掉转船头,将陈沆迎上了小船。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威尼斯水城之美。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五威尼斯

(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查找的资料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威尼斯这座城市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生: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水多、桥多、船多。(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水多、桥多、船多的特点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教堂和广场

生:还介绍了威尼斯的面食尤为突出

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教堂广场

面食突出

师:这类写景文章,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并把自己的独特感悟写下来,这样,才是真正地阅读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最喜欢这句话(出示:所谓水多,是因为它不光城外是水,连城内也被无数的大小水道所分割。在这座城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路有多少,水道就有多少。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水很多。

生:这句话写出了水多的特点。

生:在这句话中突出了威尼斯水多的特点。

生:这句写出了威尼斯的水很美。

师:你能带着这种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威尼斯不愧是一座水城啊,你看(生接读: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

生:威尼斯的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所谓桥多,是因为在城中数不清的大小水道上,架设了数不清的桥。从两个数不清就可以看出桥的数量很多。

师:你说的很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语言。

生:威尼斯的桥不但数量多,而且形状也多,(那些桥有月牙形和半圆形的,有平直、高大、宽阔的,有窄小得几步就能走过去的,当然也有走上百步才能过去的。)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威尼斯的桥也很美。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生:白颜色的桥居多,间有灰色、暗褐色或黑色的,衬上渠道中微微荡漾的绿水,真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桥的颜色也很多,很美。

生:所谓船多,是因为水道上到处帆樯林立,各式各样的船让人目不暇(_iá)接。在这句话中我从到处、各式各样、目不暇接这几个词语中知道了威尼斯的船很多。

生:威尼斯最负胜名、巍峨宏伟的建筑是圣。马可教堂。教堂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成千上万的灰鸽在地上觅食,或在人们的头顶翻飞。有时,鸽子会轻轻落到行人的肩上、手臂上亲昵(nì),给人一种非常祥和友好的感觉。这段话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圣。马可教堂的巍峨宏伟,很有名气。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资料(出示:圣马。可教堂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圣马可教堂不仅仅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

师: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代表建筑,堪称建筑艺术的典范。

生:从这段中写的鸽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

生:这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另一种文明,人与动物的和谐。

师:你的感受真实。

师:威尼斯的那些风光还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生:威尼斯商店里吃的东西很多,而面食尤为突出。光是面条的花样就有很多种:有空心粉,也有实心粉;有长条的、圈状的、贝壳状的,也有水果形、蝴蝶形、小鱼形的,五花八门。传说,这些面食的做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去的,也有人说是他把意大利的面食文化介绍到了中国。不管怎么说,普遍吃面食是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共同特征。从这段话中让我们了解意大利面的花样很多,形状很好看。

生:这段也把意大利和中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两个国家的友好。

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威尼斯的美吗?

生:威尼斯真不愧是一座梦幻之都啊!

生:威尼斯的景色太美了。

生:……

师:是啊,威尼斯的景色真是太独特了、太美了。(板书:风光独特)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描写威尼斯的

生:围绕一句话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生: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师: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方面内容呢?

生: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方面来写的。

生:因为这几方面最能突出威尼斯的特点。

师: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同学们,作者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你们精彩的朗读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

师:如果让你把威尼斯水城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你想怎么介绍?

生介绍

师:听了你们精彩介绍,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作者在介绍威尼斯水多、桥多、船多的时候,对于船的方面介绍的比较少,只是略写,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你们想了解威尼斯的船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关威尼斯的短文,请同学们用到本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威尼斯的小艇)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威尼斯这座被蓝天、碧水和白帆包裹的美丽城市,欣赏到了它独特的风光,威尼斯不愧是一颗镶嵌在意大利东北部的明珠,一座梦幻之都啊!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小练笔运用我们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光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7

上课之前,我参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但发现大多雷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个点上,我总觉得不能体现文本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我又找了一些对作品解读的资料来看,最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捕捉体味作品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层解读文中“梦想”的内涵,探讨悲剧的“人性”主题;2、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3、品味作品的语言,借鉴文章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叙述语调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接着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小组合作),先解读农村姑娘的“梦”,后解读“我”的“梦”,再比较农村姑娘的`梦和“我”的梦有何异同,探究童年的梦想对于人生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伤和惆怅?最后重点选取两个片段鉴赏作品语言。结尾的拓展部分考虑到本文风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时选取了一首课外的风格相近的小诗来辅助阅读,并且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进行阅读的延伸,在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时两个课时,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

散文的美还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设计中把鉴赏语言也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品味语言来升华感情,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8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送”的含义。理解“黄山松的美,在于它没有被世俗化”等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有“四绝”:起送、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是黄山最有特色的一绝。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

二、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梳理问题:1、黄山松有哪些特点?2、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名松?

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

四、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气势宏伟(总)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

黑虎松高大(分)

连理松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总)

五、深入学习课文。

我们再读课文,欣赏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名松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欣赏。)

六、学习写作特点

1、作者是按观察顺序对这些名松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归纳: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移步换景)

2、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3、点面结合

4、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融为一体

七、拓展。欣赏诗歌《黄山松》

八、综合训练

1、认读课后生字

2、读四字词

3、分别画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4、画出课文中所有关联词语

九、总结

板书设计:

黄山松

气势宏伟(总)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

黑虎松高大(分)

连理松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总)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0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思考: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有哪些说法?什么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1

《钟表店里的争吵》

一、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

1、孩子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钟表店里的争吵》这篇课文,现在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出示卡片,生读,随机提醒“衡”后鼻韵惯→慌→亡)

2、看来呀,孩子们已经很会读书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钟表店去听听钟表店里的争吵。(指向课题)

3、来,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的吗?

(生:钟表店里是谁在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怎么样?)

(随机板书:谁?为什么?)

2、那好,就请孩子们默读文,找找看这是谁?为什么而争吵?好,开始吧!

3、好了!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争吵

三、再读课文,学习2—6自然段。

1、恩,你们能把那么长一篇课文给读短了,真了不起!请孩子们再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讲了机械表为了电子表而争吵?2-6

2、他们争吵的原因是什么?(店里来了一个怪物)

3、这个怪物怪在哪儿?请大家在文中勾一勾。

4、勾好了吗?谁来说说?

<随机板书:没“滴答”声、没有指针、不上发条、走时很准>

5、这呀!是新式手表的特点。

4、它静悄悄的,从来……

它没有指针,据说……

它不用上发条,据说……

它说自己非常准确,走一年……

四、学习7—10自然段,指导朗读。

1、可是钟表店里这些机械表他们谁都不相信,而且还争吵了起来,那他们是怎样争吵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7—10自然段,找找吧!

2、他们是怎样争吵的呢?你说。

3、恩()挂钟是吊着长长的钟摆慢吞吞地说道:“哪有不发出‘滴答’声的表?它不是表!”来,一起读读。

4、请大家比较这两句读读,你能发现什么?

(生:一个“慢吞吞”,一个没有慢吞吞。)

5、那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呢?为什么?

(生1、第一个句子更好,有了“慢吞吞”更能表现挂钟的性格)

(生2、第一个句子更好,有了“慢吞吞”可以看出挂钟对新式手表的不屑一顾。)

6、那你来读读。

7、恩,我感受到了一些不屑一顾和不满的心情。

8、有谁愿意来挑战一下他。

9、恩,你的感情也很好。

(还有那孩子想读,那读给你们同桌听听)

10、还有那么多孩子想读,来,咱们全班一起来。

11、这呀是挂钟在慢吞吞地说着,而小手表呢?它是细声细气地附和道:“哪一只表没的指针?它不是表!”孩子们,谁知道“附和”是什么意思?

(生1:“附和”行为和语言都追随别人。)

12、这说明小手表很没有主见,所以它说话的声音都只是“细声细气地”,谁愿意学着小手表细声细气地样儿来读读。

13、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14、你来试试。

15、恩,声音真好听。

16、其他孩子和你们的同桌相互读读,把你觉得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我们。

17、你读起来很有小手表的样儿,你可真是个小伯乐。孩子们学着他的样儿自己再来读读。(孩子们学着他的样儿我们一起来。)

18、瞧,咱们这钟表店可真够热闹的,看看小闹钟又是怎样的?(指大屏)起!

19、孩子们,我们能把这个“喊”换成“说”或者“附和”吗?为什么?

生1:不能,这里要表现闹钟的扯大嗓门吼,换了就不合适了。

生2:不能,“说”和“附和”都没有那么大声,“喊”要比“说”、“附和”更不满,更生气。

20、恩,“说、喊、附和”是说的多种表达方式,而在这里换了以后就不能体现出闹钟的那种扯大嗓门吼和特别不满的心情。

21、来,女同学来喊喊,呆会儿请男同学来试试,看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

22、闹钟发出了“丁零丁零”的大叫声,粗声粗气的喊着——

23、来,男同学,闹钟发出了“丁零丁零”的大叫声,粗声粗气的喊着——

24、都读得不错,从你们的语气中我体会到了一些不满,来咱们全班再来一次。闹钟发出了“丁零丁零”的大叫声,粗声粗气的喊着——

25、(来,把这三个词语添在括号里。

要是把他们三个词语的位置换换,自己读读感觉怎么样?

(生1:不行,这样体现不出各个钟表的性格)

26、那请大家赶快在小组里面分角来读出对新式手表的不满和不屑一顾。可以把动作表情给加进去。开始吧!

27、孩子们读的好热闹,现在我请一组的孩子到台上来给我们展示展示。

28、谁来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29、好了,孩子们,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展示一下这个热闹的场面,同意吗?好,我读旁白部分,你们喜欢谁就读谁的话。

五、学习11—16自然段。

1、可是正在这里,店里来了一个小伙子,对营业员说他要买一个最新式的手表,营业员把那怪物给了小伙子,小伙子竟然高高兴兴地把他买走了,小挂钟、小手表、小闹钟,你们现在是怎么想的?

小闹钟你说。

(这呀,是你的想法,看来你很善于思考,而书上的这些钟表们他们却不是这么想的。)

2、正如你们所想的那样,它们一个个都还在说,还在吵。

挂钟还在嘟囔______________

手表还在生气______________

闹钟还在叫喊______________

3、他们都认为电子表不是表,因为电子表(指板书)没有滴答声,没有指针,不上发条。是呀!那些用旧框框衡量新事物的人们,怎么会懂得新事物的优点呢?

六、最后一段。

1、来,一起读读。

2、孩子们你们认为我们这里谁代表了新事物,谁代表了旧事物?

(板书:新事物)

3、那些旧事物们到现在还认识不到新事物,还觉得电子表不是表,瞧!他们的话语后面用了一个感叹号,这三个!各表示什么语气?(机械表对电子表非常不满,很生气。)

所以,()挂钟还在嘟囔———————

手表还在生气————

闹钟还在叫喊————

4、是呀,这嘟囔、生气、叫喊、这感叹号,表现了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极为不满和生气。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挂钟、手表、闹钟说的吗?

5、说的真好,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那些旧框框的眼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他们是不会懂得新事物的优点的。

6、请孩子们拿出摘抄本,带上你们的体会在摘抄本上把这段话抄一抄吧!

7、好,看着积累本,再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七、小结。

1、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他们都有哪些优点?

2、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新事物,希望你们用科学的眼光去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老师更希望你们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发明更多的新事物。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2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观察同类的字;

2、练习补充句子;

3、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常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一些现在比古代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或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写字,描一描。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前”字,练习书空。(注意“前”字的笔顺笔画。)

3、观察“前”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学生练习写“前”字。

二、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有口字旁的字,学生先读。观察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第二组字,自己找规律,填空。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照样子说一说。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读例句,说说谁怎么样?

3、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读短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展示。

二、表演《想飞的乌龟》。

1、复习课文,读一读;

2、分小组表演;

3、在全班表演,学生评价。

三、说一说。

1、读一读书上的例句,说说讲了什么?

2、古时候,人们有什么想法没有实现,而现在却实现了?将来,我们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4、在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四、老师.总结,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3

《卧薪尝胆》

教学要求:

1、变序学文,指导朗读。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干取得胜利的道理。

4、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夸一夸越王或教育吴王一番。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两国都想征服对方的心愿。

3、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请把语文书翻开到135页。

二、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出示图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定都已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在干什么?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他卧薪尝胆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2、谁愿意自告奋勇读一读?

3、出示:白昼,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是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读读,想一想: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懂吗?那么,卧薪尝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

4、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身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板书:报仇雪恨)

5、协助理解,指导朗读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不忘报仇雪恨。白昼,他()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了一只苦胆,()饭前,()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和课文中比一比,看看老师漏掉的是哪些词?这样好吗?为什么?

6、学生自由读,比较,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7、要求学生在自身的书上把这几个词圈出来,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读出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来!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屈辱是什么呢?

2、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

3、指名读。

4、为什么这些对勾践夫妇来说,是受尽了屈辱?

出示: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却还要_______________。

先同桌互相练说,再说给大家听。

5、对于勾践夫妇来说,这些就叫——屈辱!而且,这屈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三年,真是(板书:受尽屈辱)

6、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就是勾践,你在吴国受尽屈辱,度日如年,谁来读?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可是,越国的大王怎么会跑到吴国去受尽屈辱的呢?

2、请小朋友们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地读,可以在心里默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等等,待会儿告诉老师原因。

3、交流,板书:兵败求和

4、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方法吗?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万般无奈只好)

5、指导读1、2句,读出勾践的万般无奈。

6、对此,吴国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7、指名读3、4句。

8、交流。“后患”指什么?

9、指导读出骄傲的语气。

10、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示出来。(齐读)

五、导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吴王怎么也没想到,后患未除,最终竟让他——灭国了,这真是后患——无穷!

2、齐读第5自然段(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六、回顾第四自然段

真是让__吃一惊啊,当年是吴国的手下败将,当年是吴王的奴仆,今天竟然突降奇兵,灭了吴国!小朋友们,这正因为勾践二十多年来一直卧薪尝胆,有着报仇雪恨的决心啊!让我们含着对勾践的敬佩之情,再回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七、写话,总结

1、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夸一夸越王勾践?那么,又想不想教育吴王一番?

2、出示写话要求:

根据故事,用自身的语言夸一夸越王勾践,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表示向越王学习的决心;

或者,想想吴王惨败的原因,用自身的语言教育他几句。

3、交流

4、小朋友们,后来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就形成了一个成语——卧薪尝胆,意思就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把《卧薪尝胆》的故事先讲给爸爸妈妈听,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2、建议好学的小朋友课后读一读《破釜沉舟》等历史故事,准备在阅读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兵败求和转弱为强

(受尽屈辱)(灭掉吴国)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4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作品中温馨、友爱的感情色彩。

2、探索并尝试用与作品氛围相匹配的语言和动作表演故事。

3、知道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准备;

挂图一张、音乐《梦幻曲》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配乐故事《梨子小提琴》。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

教师随着故事有表情的讲述故事,老师已经把故事讲完了,那么你在故事里听到些什么?你听完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出示教学挂图,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友爱、温馨的感情色彩。

刚刚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听到的故事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图上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教学挂图与幼儿再次欣赏故事并且提问:

(1)、小松鼠为什么要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一把小提琴呢?

(2)、森林里有了梨子小提琴,怎样了呢?

(3)、狐狸、狮子......听到了琴声,说了什么?

(4)、小提琴上掉下的是什么?真的是音符吗?

(5)树上结了许多许多的梨子,为什么都作成了小提琴呢?

3、老师与幼儿一起看图画讲述故事,并随着故事进行表演故事,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参与表演活动。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着图画试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故事会讲了,那小朋友们会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着表演吧。

4、梨子小提琴真好呀,那么“假如你有小提琴……你想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迁移已经学习的经验,扩展想象并交谈。

5、教师小结:有了梨子小提琴,森林里到处都能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小朋友,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快乐吗?让我们一起来跳个舞蹈吧,教师与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享受温馨、友爱、快乐的氛围。

故事:梨子小提琴小松鼠捡到了一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作成了一把小提琴。

琴声传的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了。“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了。”

动物们都来到了松鼠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星星也来了,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音符。”

第二天,地里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像一个小音符呀!

小绿芽很快长成了大树,树上接了许多许多的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都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活动反思:

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故事动画片,在讨论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时,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孩子们积极回应,飞扬说喜欢植物大战僵尸的音乐,慧慧说喜欢钢琴的声音,彭东海说喜欢去海边时大海螺里的声音,还有的小朋友要把最喜欢的歌曲唱给大家听,原来音乐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样的快乐啊!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5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声音,多像一样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轻柔

清脆

黑夜厚重回响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

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

同学了解歌词,跟着学唱。

一、散文欣赏引出

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段,师朗诵。

2、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美美地读读?

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

1、读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2、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硬邦邦,硬生生)

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写了些什么,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

2、2~8自然段分别让同学板书段的概括。

3、师生讨论:

根据自然段的意思,归并意义段。

4、交流板书内容,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她与人类的关系。

四、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也有自身的魅力。(笑脸图贴上)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

2、交流,边让同学板书。

(数字、举例等等)

3、自读,把特点表示出来:

6000度,你感觉怎样?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同桌互读互评,假如你的同桌读得好,鼓鼓掌。

5、师生合作读。谈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给你的感受。

五、读4~8节,感受密切关系

1、(奖励大家到阳光底下去走走。)看录象。

2、读课文,读到哪些地方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或学过的知识,就在这句话旁边打五角星。

3、用“太阳虽然离俺们很远,但是他跟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头说话。

4、小结。

(你们都在用举例的方法。)

5、引读第8小结。

6、对大家,对太阳说句话,写在课文后面,交流:

生:啊,太阳,你给了俺们生命,给了俺们世界。

生:太阳,您是大地的母亲,是万物生长的源泉。

生:太阳,你给予俺们……

生:太阳,谢谢您……

生:人类呀,俺们要破译太阳的密码……

师:刚才俺们用感恩的心,发烫的文字来赞扬太阳,现在俺们一起来欣赏。

六、拓展阅读

1、歌曲《心中的太阳》

2、艾青的《给太阳》。师生配乐朗诵。

3、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充溢了阳光,最后让俺们带者阳光般的笑脸和大家送别,带着阳光般的心情走向未来。

〖板书〗

太阳

(同学的板书)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7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鸿鹄()弓缴()弗若()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

1、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

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感情朗读。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模板ppt免费下载篇20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6)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8)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1)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3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