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优秀的语文中考复习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语文中考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

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篇2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编算挂花飒飒丢人现眼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28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篇3

一、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好似梦幻,欢乐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李白《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游斜川诗序作者: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作者: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逯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平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看看谁找得最多。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篇5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3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