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中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练习、总结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有序。什么才算好的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3

重点:

1.理解通过传神有趣的细节,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生活情趣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难点:

1:文中仅有的两处景物描写所提供的美妙背景。

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轻声读《散步》。

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注音。(具体操作参照教法建议1)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

大家从两方面评议:

1.有没有读错字音的情况。

2.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

三、分组讨论:朗读这篇课文时该怎样把握语气、语调?

说明:要边讨论,边练习朗读,边评议。

1.明确本文朗诵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2.明确我的语气、语调:

①我是个中年男子。

②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③散步中,处处表现了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3.完成讨论之后,练习朗读。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班上朗读,大家评议。评议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语速、重音。

4.再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全班根据前面所明确的朗读的方法进行评议,选出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

四、交流本文的心得。

下面题目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谈。(可用幻灯演示题目)

1.这篇课文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举一两处为例谈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整体感知)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这篇课文的&39;中心意思是什么?(整体感知)

5.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言?为什么?(对语言的品味)

说明:这些问题,不要求都回答,更不宜规定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能对其中一两个问题有所认识就可以了。注意让学生发言时不要脱离课文。教师仍然需要注意自己导的地位,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给予点拨和激励评价。这项练习中1、2、4小题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落实在作业本上,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比较阅读。

手段:以朗读训练为基本形式

设计思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同时,重视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的训练。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5

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观图添彩,感受景美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第二幅为农田丰收图。与上面一样,学生说出“稻子是黄的,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学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

)。’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学生想像说话。

三、再现场景,激趣乐学

学习第四自然段,老师可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同时放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场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学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学生观察,这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学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学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学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学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学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学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学习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小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去郊外活动,并让学生带好笔和纸,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中的模拟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实活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8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9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其编写要求如下: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

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

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0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珊珊()

偃仰()兀坐()迨诸父异爨()()

先妣()门扉()栏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顾视无可置者:

以当南日: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见其小;“”直接点明旧;“,”见其破漏;“,,”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39;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1

一、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

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2、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3、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1、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读第一节,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一大奇观。

3、你再读读这部分,看能不能让大家听出来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头的。

4、停,打断一下,老师感觉水滴着滴着停了,你再读一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

5、谁听出来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品格?

因为水滴接连不断的滴,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水滴靠的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确,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读这部分,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看你的同桌有没有与你相同的感受。

互读这一部分。

三、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们更喜欢谁?

3、我们带着喜欢水滴的感情,再来朗读第二节,注意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4、刚才我们读到了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能将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吗?

5、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在全文起

6、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标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读启示。

四、解读名人,深悟启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想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关语句画下来,反复地读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对这些名人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1、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学说,看谁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过朗读,让同桌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同桌互读。

2、我看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的感受了,先别急,你们小组内先互相说说,交流交流。

小组内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李时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现出李时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为了完成巨著,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②说出启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③访名医、尝草药,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才使他坚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谁能通过板书提示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爱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吗?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齐白石

①的确,时间就是生命!

②老师问一下,白石老人小时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错,书是知识的海洋

③精辟,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炉火纯青什么意思?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⑥对啊,齐白石老人用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所以他画的虾像在水里游动!所以他画的虾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齐白石的故事吧。

五、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1093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叫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对,靠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咱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嗯,说的好!我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启示,我想此时此刻你的感觉一定更不一样了。

生:读启示。

4、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6、所以我们要铭记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7、找出两组反义词。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8、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说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标专一这两者缺一不可的。

经典!

的确。有时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9、同学们,对于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回答,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我们再来回眸太极洞奇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奇观!

有感情朗读太极洞奇观。

七、布置作业

咱们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这还有项作业(小黑板出示)。

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爱迪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项发明

齐白石

炉火纯青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3

一、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__,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__派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__,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感情性__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中学语文教案反思模板篇15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其编写要求如下: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

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

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

3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