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这里提供优秀的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方便大家写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参考。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点评:应为“知识与技能”)

1、培养语感,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

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组织讨论,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文习惯。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点评:后一点去掉,因为是写作课)

【课程类型】:新授课(点评:应为写作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观看小品《不差钱》丫蛋自我介绍片段。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这个孩子丫蛋的开场白有什么严重问题?为什么惹人发笑?

(答案预设:用词不当,不注意场合,感觉胡说八道,没有条理,没有中心)

(设计意图:接近生活的素材,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语言的合理运用,对本课要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好的文章,一定要表达清楚,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文从字顺。

二、课题释义

同学能来说说你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么?——(ppt呈现“文从字顺”)

从——顺从顺——通顺文字通顺,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从字面意思分析导入,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是学习目标的呈现。)

三、结合实例,归纳要点

1、文字通顺

(展示病句)

你能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么?你能改一改么?

(学生个人寻找回答)

教师归纳:所以,讲清楚一句话,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顺序,不能张冠李戴,不能牛头马嘴,更不能前后颠倒,否则读起来就相当别扭。因此,在写一个句子的时候,简单点来解释,我们就是要将话捋顺了说。

2、意思连贯

当然,除了把一个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句和句之间的连接,句子和句子就像条项链,流畅了才能漂亮。人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话与话之间怎样衔接别人才会听得懂。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做一个转述话语的游戏,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

(互动游戏:请同学A同学B上台;

教师对A说:请告诉B我很喜欢她;

B对A:老师说她很喜欢你。

师:B请对全班同学说A同学刚才和你说什么了?

B:A刚才告诉我,说老师说很喜欢我。

教师选择班里一名同学,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C:老师让A同学告诉B同学,说老师很喜欢B同学,并且让B同学告诉全班同学这件事。)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注意到,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注意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切忌东一句西一句。

3、标点符号的运用

除了文字之外,我们的文章里还有一些“小兵”,就是标点符号,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兵”,它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信,来看下面的故事:

(标点小故事)(请问你能读出几种意思?)

师:所以,标点乱点的话,表意上也许差别会很大哦。

4、注意分寸、场合、常识

我们刚才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看到丫蛋的开场白,好像挺流畅,但是却让人听的心惊肉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她用词不当,(展示病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是不是和她说的一样?

(展示病句)

师总结:很多词汇在感_彩上,范围上,有很多差别,所以一定要斟酌用词的分寸。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突出重点,特设计句子修改,传话游戏,幽默小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合作探讨,师生集体探究等方式获得感悟,让枯燥的知识点活跃起来,并达到识记效果。)

四、方法指导:

1、养成朗读的习惯,读经典,培养语感。

2、修改作文:A自读,是否拗口?B读给他人听,看是否有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讲授,承上启下环节。为学生下一步的练笔的方法指导。)

五、视频观察,练笔(点评:如果改为写景片断训练更好,这样会更符合教材体系、单元写作要求)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光说不练不行,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倒霉的地鼠》,请你仔细观察故事的情节顺序,动物的动作、表情、特点。用15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一下。力求语句通顺,抓住特点,表达流畅,文从字顺。

(播放视频)

1、学生练笔

2、学生红笔小组互评(点评:把互评放在这一课时,给学生预留的写作时间太少。)

3、展台展示或朗读展示,教师口头评价。

(设计意图:此动画的选择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状态,趣味性为主,情节简单但明晰,动物角色表情夸张,学生喜闻乐见。练笔互评,将本文难点在之前指导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的形式突破。)(点评:“练笔互评”写作讲评“一堂清”,对于初一学生,有些难度)

六、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2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__),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

【交流点拨】.

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交流点拨】.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4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39;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5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4、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三、思考讨论,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讨论一:父疼子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讨论二:子爱父

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讨论二:子爱父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导学达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3.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5.小结: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6.师生齐读《游子吟》

7.师提问:“我”理解父亲的爱吗?为什么?(播放《懂你》歌曲)

8.阅读最后一段,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产打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2.小诗赏读

六、延伸阅读,感受深情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实话实说:每位父母亲都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回味绵长的华章。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父母爱你或你孝敬体贴父母的往事。说出最让你心动的情节。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封信。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8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实景虚景

景物特点景物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日、月、星辰、银河、大海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9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0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富春江到底有多美,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读文。明确读音和句读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3.学生读文并质疑。

4.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

8.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

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深急

山(奇):山高树寒鸟鸣禅啭猿鸣

感想:息心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1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

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

(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

(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

(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4

1.教学效果(思效)。

神话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想象力丰富,所以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交流,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等场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所以学习兴致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为认识人物形象特点打好伏笔。

(2)以“读”贯穿始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来读,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在这节课上,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3)教学中的“补白”艺术。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怎样才能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就需要我们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把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第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真实感受“水深火热”的惨状,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还有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也可以利用补白方式,想象女娲寻找石头的艰难。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没有耐心听取学生的质疑,而是直接搁置了。还有,教师注重了范读,但是学生自己练读时间较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造成朗读感情不到位。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如果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教学设计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对于五彩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就可以大胆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搜集资料,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乐学,学的也会更有效果。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6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7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12下一页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8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一课时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

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溃退击溃顽强阻遏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篇2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课后作业)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39;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