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2、(课件:“西蒙”惨死图。)师旁白:面对“西蒙”的凄惨死去,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亲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3)“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说自己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师:不错,作为“桑娜”和“渔夫”——生活极度贫苦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沙皇的黑暗统治,还想有好日子过吗?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4、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游戏玩具学习生字词,规范书写汉字。
2、积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句话。
3、书写半包围和全包围结构的汉字。
4、看图写话,并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
5、阅读《手影戏》。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游戏玩具学习生字词,规范书写汉字。
2、积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句话。
3、书写半包围和全包围结构的汉字。
【教学难点】
阅读《手影戏》。
【教学素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加油站,书写半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
2、字词句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你玩过哪些玩具?
生回答。
出示下面的玩具:(课件出示)
陀螺、毽子、不倒翁、橡皮泥、溜溜球、遥控坦克
(二)、认字写字。(课件出示)
tuóluójiànzibùdǎowēnɡ
陀螺毽子不倒翁
xiànɡpíníliūliūqiúyáokònɡtǎnkè
橡皮泥溜溜球遥控坦克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
tuóluójiàndǎowēnɡxiànɡkònɡtǎnkè
毽、坦、倒、陀、橡、螺、控、克、翁
(三)、字词句运用。(课件出示)
1、大家平时积累了不少词语,当你心里生气、高兴、难过时,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学生试着在书中填写。
汇报交流。
总结:
形容生气的:
怒气冲天火冒三丈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怒气冲冲
形容高兴的
喜出望外喜眉笑眼喜笑颜开喜行于色大喜若狂大喜过望
形容难过的:
抱头痛哭泣下如雨泣不成声泪如泉涌泪干肠断痛哭流涕
2、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师:大家看看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出示“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一会儿”表示时间比较短,在短时间里做了哪些事。
看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学生汇报。
交流:
示例:妈妈一回家就忙起来,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抹桌子,一会儿整理房间,忙得满头大汗。
孙悟空七十二变,他一会儿变成一棵松树,一会儿变成一朵花,一会儿变成一座假山。
3、书写三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
书写提示:
匹:先写一横,再写里面的“儿”,最后写竖折。
巨:先写外面的一横,再写里面的竖折,接着写里面的一横,最后写外面的竖折。
周:由外到内地写。
团:先写竖,再写横折,将里面的“才”写完后,再写最后一横。
“圆”“国”的写法跟“团”一样。
全包围的字记住“先里头,后封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加油站,从平时玩过的玩具里也学到了不少生字,学习汉字的机会无处不在啊。还积累了表示心情的词语,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同时,练习了书写三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多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写话。
2、日积月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话。(课件出示1)
出示图画,我们先看一看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
第一幅图:蚂蚁将鸡蛋壳做了一个跷跷板,在高兴地玩耍。
第二幅图:蚂蚁将蛋壳做成了一个降落伞,载着蚂蚁去游玩。
第三幅图:下雨了,小虫子和蚂蚁将蛋壳当作避雨的小房子。
第四幅图:晚上,小虫子和小蚂蚁把蛋壳当作了摇篮,大家在里面睡得多香啊。
师:再看一看,这四幅图发生的时间。(课件出示)
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
看看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各用在哪幅图上。
生汇报,分别用了一至四幅图上。
师:大家将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生:早上,蝴蝶到草丛中玩,她看到小虫子和蚂蚁在鸡蛋壳上玩跷跷板,蝴蝶说:“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过了一会儿,大家一起将蛋壳做成了一个降落伞,小虫子和蝴蝶坐在里面,飞了起来。
到了下午,天下起了大雨。小虫子和蝴蝶把蛋壳做成了一间小房子,大家躲在里面,一点也没打湿。
天黑了。他们又把蛋壳做成了一个摇篮,大家躺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睡得多香啊。
(二)、日积月累。
1、讲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2、出示二十四节气歌。(课件出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大家朗读一遍。
生朗读。
纠正读错的音。
指名读。
师:“春雨”指的是哪两个节气?
生:立春雨水
“惊春”呢?
生:惊蛰春分
师:“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两个“夏”分别指的什么节气?
立夏夏至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两处“秋”和两个“雪”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
生:立秋秋分小雪大雪
请大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背诵。
师抽测。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看图写话,写看图写话的时候,我们先要看懂图上画的内容,想象图画中没有画出来的内容,用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来写画的内容。我们还学习了二十四节气歌,以后每到一个节气,大家看看天气有什么变化。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阅读《手影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把课文读通。
1.请小朋友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短文。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把短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手影戏宁宁路灯玩他我对面
出现原来认识男孩儿也冲鸽子
鼓励学生自学:这些生字,哪些不用老师教,你们已经认识了?
3.检查朗读情况。
师:现在哪个同学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根据“正确、流利”的要求适时评价,注意鼓励)。
(二)、悟一悟,把课文读懂。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宁宁和那个男孩为什么后来都变出了鸽子?(可启发学生:宁宁想了一下,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想到变出鸽子呢?鸽子代表什么?小男孩又是怎样想的?)
4.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书,进行教育。
宁宁开始和一个不认识的男孩儿展开生动的手影较量,后来,宁宁想了一下,主动让步,那个小男孩也不好意思,不再较量了,他们就一起高兴地玩起来。小朋友们也要学会宽容。
(三)、赛一赛,把课文读好。
1.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你们打算怎么来读好这篇课文呢?
2.赛读:先让学生练读,再赛读。
学生练习时,要想想宁宁和小男孩当时的心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一练,也可以同桌互相读一读。在赛读过程中,注意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谁愿意向他挑战?”“老师也想试一试。”同时,引导学生读好一些关键词句,如:“突然,小鸡对面跳出一只猫,向小鸡扑来。”“宁宁手一变,墙上跑出一条狗,向猫冲过去”。“两只鸽子在一块儿玩起来”。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4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厂、音、燃”;能正确填写量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3、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4、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不能肆意地破坏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6个,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2、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瞧,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多么欢乐的时光啊!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到南方去,于是大树对鸟儿说(出示句子)
2、好朋友就要分离了,同桌演一演鸟儿和大树的道别。(注意读好小鸟的话)
3、师:鸟儿和大树依依惜别,明年他们还会见面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1课《去年的树》
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
直奔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提问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鸟儿问了、和,最后见到了的大树。
2、交流
3、默读,用直线划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
4、交流、出示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1、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2、指名几组读对话,其余学生点评(感受鸟儿的焦急、担心和伤心)
3、好朋友不见了,鸟儿是多么地牵挂啊!这回请你和同桌合作,选择一组对话,发挥合理的想像给鸟儿说的话加上提示语,练习朗读。
4、大家读得都很用心,把鸟儿对大树的无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深情的鸟儿,在演之前再读读它说的话,要努力记住。
说明
一人演鸟儿,其余同学演配角。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不知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5、鸟儿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个动人的故事,师生配合读3-12节。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1、师引读最后一节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1)鸟儿为什么要对灯火唱歌?
(2)鸟儿为什么盯着灯火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说明
这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它用自己的歌手寄托对好朋友的思念;它非常想念大树,舍不得离开它;鸟儿去年答应大树要来看它的,它很守信……
3、说话训练
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接着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4、回归课题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说——(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五、课外拓展
鸟儿依旧忘不了自己的好朋友,第二年春天,它又飞回来了,看见了怎样的景象?会怎么想?怎么说?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5
今天我上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新奇或是有趣的发现?”一开始课堂还是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同学愿意举手说,我只好先叫举手的这位同学先说,他说道小时候捡了一条毛毛虫养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顿时在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起了兴致,纷纷议论起来,想回答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好起来。我也趁热打铁让他们多说一些,不时的也给些评论。就这样我导入了新课,也把学生的兴致提了起来。一节课的效率很好。我之后问的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说出来。我想这和一开始的谈话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点不足的是在让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当时所要体现的心情时,学生不能很准确的体会到。我感觉还是不太熟悉课文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逐步来讲作者是怎么发现人进化的规律的和他和老师的误会。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小鸡过河》,学习礼貌用语以及词组:宽宽的、窄窄的。
2、做一个懂礼貌、聪明能干的孩子。
3、愿意积极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小鸡过河。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小鸡的歌。
1、欣赏小鸡的歌
师:看看,这张图片上有什么?哇,有这么多小动物呢,他们会发生什么好玩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今天天气真好,两只小鸡一起出去玩。你们看,他们唱着歌走来了。(幼儿欣赏课件:小鸡边走边唱:叽叽叽叽叽,我们小手拉小手,叽叽叽叽叽,一同去郊游。)(小鸡的歌根据歌曲《郊游》改变。)
2、幼儿唱小鸡的歌师:小鸡的歌真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幼儿学唱)。
师:让我们唱着歌,陪着小鸡一起去郊游(幼儿看课件边走边唱)。
(开始部分以小鸡的`歌引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学学、唱唱、走走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活动中。并将此歌贯穿到下面的活动中。)
二、分析理解故事
(一)第一条河
师:两只小鸡走呀走,被什么挡住了去路?小鸡能过河吗?为什么?
师:谁会来呢?让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幼儿回答后一起喊小动物的名字,当喊到长颈鹿时,有应答声。)长颈鹿会怎么帮助小鸡过河呢?
师:长颈鹿帮助了小鸡,小鸡会说什么?长颈鹿怎么说?(学习礼貌用语。)
(二)第二条河
师:两只小鸡再往前走(幼儿手拉手一起唱歌:叽叽叽叽叽……)又碰见什么?这条河是怎么样的?(出示字卡:宽宽的)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
师:谁会来呢?(幼儿再次喊小动物的名字,喊到乌龟时有应答声。)乌龟有什么本领?猜一猜他会怎么帮助小鸡?
师:乌龟帮助了小鸡,小鸡会说什么?乌龟怎么说?(学习礼貌用语。)
(三)第三条河
师:两只小鸡唱着歌又往前走,(幼儿一起边走边唱)又看见什么?这是一条怎么样的河?(学习词:窄窄的。)
师:那小鸡能不能过河呢?这两只小鸡不但有礼貌,而且非常聪明非常能干,他们说要自己想办法过河,有什么好办法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师:小鸡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幼儿欣赏小鸡搭桥过河的情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猜猜、喊喊、学学中了解故事内容,学习其中的礼貌用语,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师:你喜欢这两只小鸡吗?为什么?
四、迁移讲述经验,说一说自己的本领。
1、师:小鸡听大家夸奖他们,真高兴,你们听小鸡在说什么?(小鸡:“叽叽叽,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本领能告诉我们吗?)
2、幼儿讲述。(小鸡表扬小朋友如:叽叽叽,你真能干。)(欣赏了两只能干的小鸡的故事,再让幼儿迁移讲述经验来说一说自己的本领,幼儿会很感兴趣。)
五、教师带幼儿一起进行情景表演。
师:现在老师当鸡妈妈,你们当小鸡,妈妈带你们去郊游。
附:小鸡过河
两只小鸡一起出去玩。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长颈鹿来了,把长长的脖子架在河上。
两只小鸡过了河,对长颈鹿说:”谢谢!“
长颈鹿说:”不用谢!“两只小鸡再往前走,又碰见了一条宽宽的河。
一只乌龟过来了。乌龟驮着两只小鸡过了河。
两只小鸡有礼貌地说:”谢谢乌龟。“乌龟说:”不用谢!“
两只小鸡又往前走,看见一条窄窄的小河。
小鸡说:”这条河很窄,我们可以自己搭一座桥。"两只小鸡衔来树枝,搭了一座树枝桥。
两只小鸡从树枝桥上过了河。
他们高兴地欢呼:“我们走自己搭的桥过了河。”
:
本次活动是一次集体阅读,主要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学会仔细观察阅读的习惯,让幼儿学习如何看图说话,启发幼儿开展讨论,鼓励幼儿相互合作进行角色对话、情景模拟、动作模仿等。
帮助幼儿学会抓住图中的重要元素,如:人物、景物等的变化,并请幼儿学会思考图与图之间的联系,锻炼幼儿看图说话中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通过孩子主体学习的过程,发展幼儿自身能力,达到教育效果。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7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8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zhòng”,一个念“chóng”,在这里该怎么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判断。(课件出示)重的读法和意思。
你们认为该怎么念?
为什么在这里念“chóng”?
(你可真会读书,注释中有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二、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品读“见秋风”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生: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生: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三、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现在了脑海。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
……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
学生指名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回环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牵挂问候……)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行人”:张籍啊张籍,你怎么如此麻烦,为何反反复复拆信查看?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赶路了。
张籍:)
师:面对行人的发问,诗人会怎么说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诗人,面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
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师: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师: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
五、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2.作业链接
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见秋风
作家书思乡
思说不尽
又开封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9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意。
3、适当拓展阅读,学习诗人情怀。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1925年之秋: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广东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由韶山赴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2、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全词以下的字不容易读准确,注出拼音:
2、诵读中设想自己就是诗人,我发现,描写诗人行为
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发展线索的是这几个字:
—————
三、合作探究:
1、诵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湘江秋景:
(注1:读诗方法之一展开想象,把诗句化为散文句子,展现出诗中景象。)
(2)置身于这样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这境界充满了。
(注2:读诗方法之二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
(3)再次诵读,用声音表现出景象的特点。
(4)置身这样的景象之中,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详解“怅寥廓”一句:
2、诵读下阕
(1)上阕结尾诗人发出惊天动地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回答了吗?怎样回答的?把诗人的回答明确写出来,应该是:
(2)细读“同学少年”一节,我感到,这真是一群的人。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注3:读诗方法之三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并且从中领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
(3)结尾句中,蕴涵着诗人的呼喊,把它写出来,应该是:
3、再诵全词
(1)从情与景的关系看,这首词和许多词一样,上阕,下阕,这种情况叫做;
上阕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情况叫做;
下阕结尾一句是一幅画面,其中蕴涵诗人深深感情,这种情况叫做。
(注4:读诗方法之四体会情景关系,判定抒情方式。)
(2)上阕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如果把它理解为当时大革命形势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波澜壮阔人生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其实,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注5:读诗方法之五对诗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读,可以读出诗的多重意义。)
四、当堂检测:
准确填写空格中的字词:
子头层林尽百争流万类霜天自由怅
岁月风华正挥斥方万户浪飞舟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写秋的诗很多。
1、请诵读下面三首诗,并简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总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分析:这三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2、再诵读下面两首诗,并简要分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这两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3、最后诵读课文后毛泽东三首诗,用下面的格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表达一下你读了这些诗以后的感悟:或许,我的人生也会遭逢“独”立“寒秋”的境况;但是,我不会;我要......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真意。
教学准备:
1.flash动画课件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
3.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提出要求:同学听了故事后要告诉我,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flash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10别饿坏了那匹马
4.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二、师生展开辩论,体会人物品质
1.读课文,搜集辩论资料
(1)听了同学们谈的感受都是觉得残疾青年等人物做得对,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好气愤,因为老师发现故事中的人在撒谎,看来同学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如我们来一场师生辩论比赛,好吗?老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遍,找出能表现课文人物品质的句子。
课件出示:撒谎是错的善意的谎言是对的
(2)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2.师生展开辩论
(1)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说:“诚实,不说谎话,……”
老师也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觉得课文中的人物说了谎,还说他们做得对呢?首先我觉得最多谎言的是残疾青年,本来就没有马,又说买“我”的马草,你们同意吗?谁来辩驳我呢?
板书: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2)继续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分别体会碧云、爸爸和“我”的优秀品质。
板书:“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3.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那么多人对“我”好,特别是残疾青年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有何感受呢?
小结:我也同意残疾青年、碧云、爸爸无论是语言上说谎,还是行动上说谎,都是善意的。特别是残疾青年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帮“我”,为了“我”着想。这场师生辩论比赛是同学们赢了。
板书:善意的谎言
说帮
【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三、小组比赛,理解含意
1.出示比赛题目,分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刚才的辩论中表现还不错,把老师也打败,现在我想开展一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问题最快,好吗?
(1)课文表现人物品质非常具体,主要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进行抢答比赛,表扬优秀小组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重温课文内容,畅谈感人事迹
课文写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我”也因此对残疾青年充满感激之情。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续写一个片段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们家根本就没有马,这是他希望我能多看一些书,才编出这样的谎言。还记得当初经过他的书摊时,他看到了我的马草,了解到我很想看书,就假装仔细地看着我的马草,为了不让我看出一丝破绽,还叫碧云把马草拿进去喂马,而碧云却什么都不知道。他怕碧云说出来,就用命令的口吻让她拿进去。原来,他家并没有马。他说他家有马,是想让我能安心地在他家看书!这一切,都是他编出来的!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膀,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说:“我一定好好看书,长大后我也要当你这样的人!”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2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3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4
作者:冯蕾芳
教学目标 :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
2、习得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体会,为詹天佑的人物形象写有个性特色的点评。
3、创造性地编拟光绪皇帝为表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而下的诏书。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
2、边读边体会,为詹天佑的人物形象写有个性特色的点评。
教学难点 :
描写“人”字形线路言语的理解及从中体会詹天佑创造性的杰出才干。
教学过程 :
板块一、
听写词句,引导个性表达
1、听写词句。
词语:(1)阻挠要挟嘲笑(2)朝廷腐败经济落后(3)科技薄弱人才缺乏
句子: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引导表达。
(1)用上听写的词句和“在……情况下”的句式说一说詹天佑如何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个任务的。
(2)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言语来说明,可以不用“在……情况下”的句式,再说一说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
(如“詹天佑看清了帝国主义侵略野心和卑劣手段,感受着清朝政府对自己无限信任的兴奋,承受着经济落后、人才缺乏、科技薄弱的重大压力,挑起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担。”)
板块二:
激趣引路,进入新知学习
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一丝不苟地进行工作,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实现了詹天佑提出的“质量高、花钱少、时间省”的目标,清政府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授予他一封诏书,出示: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
天佑总办,因你
_________________,特封________________
钦此
光绪三十九年
板块三、
学文探究,欣赏天佑人格
1、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主要选取了詹天佑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哪几件典型事例?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自由朗读后展示个性化的朗读,重点采用个别朗读的方式,结合师生的评价及自评。穿插集体朗读。
(2)选一句话,把自己体会到的用点评形式写一写对詹天佑的认识。
(如:詹天佑你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样为国争光,你这样不分昼夜地工作,身体吃得消吗?)
2、学习“开凿隧道”,“设计线路”部分。
(1)选择学习
(2)小组合作
画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
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的走法。
(3)反馈引导
师激情地:施工时,詹天佑把总工程师办公处迁到南口,八达岭隧道8个月打通,花时极短,整个工程原计划6年完成,结果4年就竣工了,总费用只用了外国承包商索要价的1/5,为政府节约白银28万两。
板块四、
激情朗读,补充皇帝诏书
1、齐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2、举行盛大通车典礼之日,许多人云集北京,那些曾经阻挠、要挟、嘲笑过我们的帝国主义者看到了这一切,他们会怎么说?
教师提供资料:一位外国来宾竖起拇指夸奖:“詹总办匠心独运,真了不起,令祖龙望而夺气。”意思是说,造万里长城的秦始皇看到这条铁路也要被吓昏过去的。
3、声情并茂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4、补充皇帝诏书。
如“天佑总办,因你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且一丝不苟工作,使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为政府节约白银28万两。你的成就将载入史册,朕特封你为铁路大学士,发“勇士”奖章,赏白银五两。铁此。”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流光溢彩的名字,永远记住这个充满智慧、充满魅力的名字——詹天佑。
板块五、
布置作业
1、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中的拓展练习,任选一题。
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简短篇15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预习内容】
(一)结合课前搜集的长征的资料,回忆学过的关于长征内容的课文,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二)我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三)我能知
《七律长征》是____(谁)在红军_____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八句,是一首_____。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五幅“征难图”。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断出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四、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lǐnɡwēiyíwūménɡyǘnyátiěsuǒ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填空。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写于年月。他不仅是一位家、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这首诗对作了生动的描写和歌颂。诗歌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崇高革命精神。
2.总括全诗的两句是:
3.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做的英雄气概。
4.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心情喜悦的诗句:。
(四)查字典。
1.“丸”按顺序查字法先查字母,再查部,意思是。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岷山”在我国的省。
3.“征”的韵母是,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
(五)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超越梦想》中的《“神舟”5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飞出地球村——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21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
远征难磅礴乌蒙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腾细浪
只等闲走泥丸
暖、寒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