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实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万能教案初中语文,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万能教案初中语文。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2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用《游子吟》导入。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远行儿子的无限牵挂。一位身患重病,即将离世之前,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这份牵挂渗透着苦与痛,读之让人不禁落泪。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3.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__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__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2、字词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诀别烂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侍弄憔悴诀别絮絮叨叨喜出望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明确: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深受苦楚的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可活什么劲儿”?

自己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人!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悄悄”)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B.“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品味“扑”“抓”“忍”)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动作、语言描写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D.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五、深度思考,深化主题

1、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3、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会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主旨概括: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六、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七、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

②偷俞地、钻

理由:

①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

黄晕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

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__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9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

生:引子(1)爱新装

开端(2~4)做新装

发展(5~22)看新装

__(23~31)穿新装

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1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39;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向往的语气、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

3、揣摩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紧扣文意揣摩拟人手法的&39;妙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北国冬景图,说说北国的冬天是怎样的?

2、导语:山东济南在中国的北部,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济南的冬天》去体会她独特的韵味。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轮读,其他学生边听边作批注。

2、学生点评朗读情况,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相比,有哪些不同?

2、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哪几段写山?哪几段写水?

快速朗读2345段,用“我感受冬天的济南像,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对冬天济南的印象。

四、美文美读

1、作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很美,很可爱,我们以其中一句为例,看看他是怎样写的美在哪里?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请找出来,仿照例子,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五、简介作者,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觉得不怎么美的冬天写得这么美呢?

2、简介作者。

3、找出文中抒发作者喜欢济南冬天的句子。

4、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讨论:本文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六、课堂小结

冬天的济南,她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七、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写景修辞手法抒情

山拟人热爱

水比喻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3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39;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读音: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一词多义:

2、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之: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

之: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5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8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

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您,也让您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我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就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就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就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就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就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就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就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

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您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就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就是曲折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

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

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要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您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还有所谓“教学相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您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您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您们的好朋友。

那么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在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万能教案初中语文篇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认为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B、月与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缘,走进古典的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

4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