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模板汇总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案模板汇总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语文教案模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39;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4、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
7、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8、作业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2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10、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3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4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⑴(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⑵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里。
⑶集体订正。
⑷扩展练习。
坐座圆园声生
()位公()学()
请()()形()病
2、我会读。
⑴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⑶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⑷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6
一、意图:
1.根根据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要求,本课以听读识字为主,结合部件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小组合作识字等方法,使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读书是积累语言、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重朗读,并采用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带着问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受感染、受启迪,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从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作为伙伴参与其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后问题。
2.热爱小动物,培养同情心、爱心。
3.会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通过合作学习会写“鱼、巴、把”字。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字卡课文录音游戏《摇篮曲》音乐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
小朋友们,在池塘里生活着许多活泼、快乐的小鱼。当月亮公公睁开眼睛,星星也醒来了,像珍珠一样一闪一闪的真美丽。小鱼睡着了,它做了个甜甜的梦,(板书课题)你们听……(放课文范读录音)
(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有趣的学习氛围,教师充满情趣的语言,给学生关的熏陶、感染。)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你听到了什么?(学生一边说句子,老师一边展示CIA活动画面。)
(培养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听到什么,说什么,初步了解课文。)
2.小声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用手指点着书?
3.自己试着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初不认识的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小朋友给不会读的小朋友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小组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小组合作的情况,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6.谁能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小朋友听?让小朋友欣赏一下你动听的嗓音。
7.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这么多!那就请愿意读的小朋友都站起来读一读。
8.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现在来一个男女比赛吧。
9.齐读课文。
(这一部分教学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的次数多,练的密度大,参与的面广,从量中读出质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读;读中悟,语中知,充满情趣。)
10.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在《摇篮曲》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随音乐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改为:小鱼做了个甜甜的梦,它会梦见什么呢?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想像,采取先个别说出后,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像说给同学们听,愿意和好朋友、老师交流也行。)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要求会读的字。(重点:睡、床、嘴)
2.以合作方式,学习要求学会的字。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读准,读会6个生字。(为激发兴趣,课件演示,6个生字飞到了每组的抽屉里,在抽屉里准备了字卡)
4.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检查生字。(强调让没有发言的同学到前面来)
5.记字:(本节课要求记:“鱼、巴、把”)
现游戏“摘星星”
想一想:怎样记住“鱼、巴、把”。(把“鱼”字与图结合起来记,用它的形旁易记,把“巴、把”放在一起,老师问: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比较“巴、把”时,教师提问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得出结论。)
(6)写字
观察课件上田字格中的三个字。
小组讨论:如何在田字格里把字写好看?然后再写。(由于这三个字在本课之前反复见过面,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把字写好。)
(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不求多写,但求写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7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怜悯譬如年辈幼稚思慕衰朽发迹历程衣锦还乡风雅
索性经济吝啬笨坯心术果报狂吠蝙蝠轴心阅历浅薄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_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先进
进步成熟
高级
六、正因为如此,作者要以现代人骄傲的姿态,去纠正伊索寓言的幼稚和浅薄。具体的批评,是针对每一则寓言进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课件,逐则评析,抓住其中两三个,重点进行,其他让学生简单说说即可。)
1、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作者:讽刺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乌鸦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牛和蛙的故事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讽刺一种人,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原意: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作者: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用善心来周济穷人。
作者:讽刺了诉苦经者的狡猾,明明占了便宜,偏偏掩饰自己满意的心情,用假话愚弄别人。原意:讽刺狼的愚蠢和凶残。
作者:屠夫戴上医生的面具干坏事更隐蔽,更容易使人受骗。现实中要谨防装扮成医生的“狼”。
七、总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今天比昨天更加————卑鄙、奸诈、伪善、阴险、凶残了。(学生三三两两答出相关词语)
提示1:就这个也能算是进步,值得我们自豪吗?(否)前面哪句话已经暗暗地表明了这个看法?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在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注意品味这里面的隐含意。(现代社会自然也有衰朽顽固的一面;在价值和人格上并非就比古代进步,甚至是更坏了。)
提示2、那么,如何理解前面的“进步”呢?作者原来用了幽默反讽的笔法。(板书:幽默讽刺)
八、在这样的社会里,小孩子能不能读《伊索寓言》?
作者说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难道是伊索寓言本身的错?(否,这是愤激之辞)那么,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真实看法?(“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可见,作者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刊物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判断。这里面话中有话。作者是担心孩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忧虑,对《伊索寓言》的表面否定,而真正的矛头——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成年人和成年人制造的这个不太好的现代社会,至此,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板书:批判现代社会)
九、课后练习(也可当堂讨论)
1、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得了便宜还卖乖。
2.“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贯穿《读〈伊索寓言〉》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D)
A.我们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B.《伊索寓言》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C.《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D.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
4、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D)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5、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都不满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
不同点:(理由不同)
卢梭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原因:卢梭有复古主义倾向,希望孩子们都能保持古朴与纯真,自然有此担忧,而作者则有着进步的历史观,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决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不能使社会一下子好起来,那只有增强应对的能力,不能太简单幼稚。否则,只能处处碰壁。
附板书:
板书一:人际:我们喜欢小孩子的心理卖弄资历
类比
历史:我们信而好古的心理炫耀辉煌
先进
成熟
三重安慰:“进步”
高级
“幼稚、浅薄”奸诈伪善阴险等卑鄙
板书二写作借鉴:①先谈体会的写法
②类比联想的推理
③新颖脱俗的逻辑
④幽默反讽的语言
板书三读《伊索寓言》
批判现代社会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没有看到,所以他认为;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他感到。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5、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6、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大:许多棵窄
叶:多、密、绿(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鸟多:到处、到处
大小花黑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后来接着。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忽然我看见了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同前)
鸟儿(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
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写结合,写写自己经历过的微笑。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4、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诗歌以后,你对“微笑”这个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5、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提问。
如:为什么说微笑的价值很高?为什么说微笑是朋友间交流的信号?为什么说“在人生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2、小组内研读,讨论。
3、集体交流,感悟诗文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
a、微笑很容易做到,你是不是常常对别人微笑?如果你以前不爱微笑,以后回怎么做?
b、诗人把“微笑”比作“身份证”,想一想还能把微笑比作什么?
(三)反复练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画出句尾押韵的字,自己反复练读,体会朗朗上口的感觉。
2、指名读诗,互相评议。体会这首诗语气亲切的特点。
3、尝试背诵课文,同桌互背。
(四)读写结合,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微笑送给别人或接受别人微笑的经历,先说一说,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把微笑送给别人(为什么接受别人的微笑),“我”的心理活动以及别人的表现(动作、语言、神态)等,然后再写下来。
2、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如:转瞬即逝,善良淳厚。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和平,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和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情感。(重点)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感受音乐的美。(难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提琴音乐、小提琴模型。
2.小松鼠头饰、狐狸头饰、小鸡头饰、老虎头饰、兔子头饰等。
3.自制大图书一本。
4.梨子树一棵,自制梨子小提琴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以小松鼠演奏小提琴曲导入主题,为故事的讲述创造氛围,让幼儿感受小提琴曲的美。
(1)你喜欢音乐吗?
(2)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3)听,你们想知道这段音乐是谁演奏的?请他出来吧﹗
2、配班老师以小松鼠的身份出现,讨论小提琴的外形。
3、出示大图书中的一幅,引导幼儿想像创编故事内容。
(1)这是在什么地方?
(2)小松鼠捡到了一个大梨子他会怎么做呢?
(3)它为什么要做小提琴?
4、随着音乐完整观察图书一遍,让幼儿说自己的感受。
5、结合画面教师讲述故事一遍,并详细分析故事内容。
(1)小松鼠发现了大梨子是怎样做的呢?
(2)让我们也来学一学小松鼠拉琴的样子闭上眼睛吧!
(3)狐狸听见了什么?它会对小鸡说什么呢?
(4)狮子听见音乐,它会怎样做呢?
(5)种子落到地上会怎样?
(6)假如你是小松鼠,看到那么多的梨子,你会怎么做呢?
6、运用多媒体欣赏第二遍故事后,讨论:
(1)如果没有音乐,森林会是什么样呢?
(2)如果你听见了音乐,你想干什么?
(3)小松鼠用音乐带来快乐,你怎样给别人带来快乐?
7、结束,幼儿尝试用梨子小提琴模仿演奏。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五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
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原来的那句话前加上几个字就能让它产生魅力的原因,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书“魅力”,指名读。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在你认为难懂的词句上做上记号。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终点强调。
读准下面的词:
魅力、衣衫褴褛、佝偻、寒酸、欣慰、陶醉、莺歌燕舞、辛酸、漆黑、绅士
注意下面字的写法:
牌:左边的上半部分是“白”字里面有一撇;
讨:注意与“付”区别。、;
币:不要多了一横。
“钱”与“残”区别。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值得你注意,把刚才提到的几个字和你觉得不太好写的字写两遍,课后在自己的生字表上描红。
3、交流汇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把你读后的问题说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预设:(1)诗人为什么加上“春天到了”?(2)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的的魅力?
师依据学生质疑归纳核心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2、交流:
① 老人很可怜:
你抓住了哪些词句读到老人很可怜?这是对老人什么的描写?
(衣衫褴褛、佝偻、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双目失明。)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读,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 诗人很善良、很有爱心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老人的不幸和读人的善良。
4、学习第二段
(1)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2)诗人前后的变化,对比着读。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齐读人们看了木牌以后的反应。(抓住“大都、无论——都”等词语来体会这诗人加上的几个字的魅力。)
绅士、贵妇、少男少女:掏;寒酸的小职员:摸。这里为什么用上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寒酸、华丽。)
诗人看了以后也欣慰的笑了,谁来给“欣慰”换一个词。(满意、高兴)
(3)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练一练。
四、小结: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一、二段的内容
2、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二、品读文本,加深感悟
出示第三段第一句话,齐读一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3“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春天美丽的景象)
找出书中这一句读一读,谁来填这个空。
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4、师有感情地说: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板书:万紫千红)
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春天多美啊!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一片漆黑)
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5、人们的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6、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生自由发表。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这几个字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老人的不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差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打动了人心,触动了人的情感,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三、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总结全文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板书设计
2、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长叹一声 产生同情
解囊相助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3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学习课文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介绍及京张铁路。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反馈。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词语:杰出
3.这段的后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理解“阻挠”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
3.理解“要挟”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当任命为总工程师的消息传出,国内国外有什么不同反应?
5.理解“嘲笑”的意思,思考:他们是怎样嘲笑的?凭什么嘲笑?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2、3题。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汲(jí)、渊(yun)、恒(héng)、榨(zhà)、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篇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朗读课文为主,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