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包含合理的教学流程,其中包括引导课程、教授新知识、复习巩固、课堂总结以及布置作业等环节。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1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一个课时就讲完了。因为市教研所要来听课的缘故,所以本来不会讲的这一课就当做了第一册的最好一节新课。但是,今天我讲的有好些瑕疵。

四班是第一节,由于害怕教研所的来听课,我有些紧张,说话都不利落,声音颤巍巍的。在四班讲课时表情僵硬,语言贫乏,实在是无趣的很。不过教学任务倒是完成了的。

三班忘记展示教学目标,直接跳到飞天梦一节去了。有了四班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没有了听课的压力,整个状态都比在四班时好,所以课堂气氛比较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四班都没有讲文章的首尾圆合结构。

近来我发现三班的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四班就有所下降,而且作业情况四班也颇有些敷衍的意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田老师说的“状态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四班学生放松了自己,三班整体有了显著的改变。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小结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律诗

近体诗

绝句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4

一、教材、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点。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领悟本文“主观情”和“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四、教学工具

幻灯片、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自古文人,对秋天情有独钟。可是再热爱,能够愿意拿生命去换取的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换取?

(二)导学案课前自学部分展示:(学生课堂展示)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结构:课文可以分为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2)总写:眷恋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写:具体描写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总写:抒发眷恋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图: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三)课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图为例,体会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清,静,悲凉”?

(1)请个别同学朗诵第一幅秋景图对应的文字,其他同学勾画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词,动词。

(2)师问:为什么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先探讨颜色)

师问:蓝、白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答:宁静。

师问: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皆是这样的色彩,会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凉。

(3)请问:日光能数吗?为什么作者是“细数”?大家从“数”读出了什么?(再探讨动词“数”)

生答:清闲。

加入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三十九回有这么一段对话,和王安石的相关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领会到了“落寞”“悲凉”。

老师点拨并归纳:

秋味之“清”——从动词:静坐、泡、细数、静对。

从色彩:碧空、牵牛花的蓝色等。

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

秋味之“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师归纳表现手法:寓情于景,以动衬静。

2、为什么郁达夫喜欢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来思考。

明确: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择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3、文中有一句话,准确而又精彩地对比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找出并赏析。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请同学们分析每一种美食的特点,然后思考作者运用这组对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展示)

黄酒:浓烈白干:温和稀饭:清淡馍馍:厚实。

鲈鱼:鲜嫩大蟹:醇美黄犬:机巧骆驼:沉稳。

教师明确:运用四组比喻,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对比中凸显了故都之秋的浓烈、敦实、深长、厚重,传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4、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了一段议论。试分析第12自然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内容:议论,论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和外国的诗人对秋的偏爱。

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暗合,同时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赞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些悲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比,表达了他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结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为代价来换得北国之秋的常在,对北国之秋的爱的情感达到了极点,对秋的讴歌与赞美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爱。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歌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杏花的具体特征:鲜艳、热烈、红得象火,给人以闹哄哄的感觉,还表现了杏花枝头蜂飞蝶的热闹景象。

2、含蓄。其特点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很含蓄,是对当时求仙学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灵药,成了仙子,进入月宫,长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虽然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

3、精炼。其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五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整幅画的中心是“人(断肠人)”。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1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赠裴十迪》等。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的玄心,亦表现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5、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6、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其中政治诗感慨讽谕,颇有深度和广度。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这类诗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误国,也有的则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律绝,截取历特定场景加以铺染,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作者的情怀。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

李贺: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前人有的评,那就是奇诡瑰丽。李贺诗歌美学的别一个特征是艺术形式上的鲜明创造性、独特性、陌生化美学效果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用词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荡,境界惝恍朦胧四个方面。李贺诗歌中,少有前人用过的熟词熟字,他的选词用字,总是务求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即体现在他多用许多冷色调的字和带有硬性基质的词汇。一些字如“泛”、“凝”、“幽”、“泪”、“冷”、“苦”、“惊”、“血”频频在诗中出现。色调的冷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冷色调字眼的使用中,我们见出诗人的力避陈言的用心和独特的诗情。这种独特即是表现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诗歌总能使人体会到诗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诗歌境界异常清幽。

7、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

8、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9、专用术语:

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4、明快:明白通畅。5、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6、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熟三、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四、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5-16题。

唐诗一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⑴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⑵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该诗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是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2、(此题实为仿写题。可根据杜甫的风格和原文的对李白的分析来写)从形式来说,杜诗李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远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与走下破路。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杜牧:《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有人认为这首诗风格平淡旷达,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一般而言,一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和其思想内容是谐调吻合的,或喜悦,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悲愤,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比较容易能够把握。但在有些时候,作者却一反常态。比如要表达失落的情绪,却不用愤激语、沉痛语,而是将深沉感慨出之于平淡,极度悲凉寓之于旷达,很好地实践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例如杜牧的《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对比鲜明而出语平淡,对于消逝的年华不露惋惜之情,对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若细加寻绎,却见出这里表现的正是人生诸种痛苦中极为沉重的一种。诗中所说的那种豪兴,其实不过是排遣无聊之举,观其“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诗句,便不难理解。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我们从诗人对比今昔、回顾一生的平淡语调中,不难体会到,对于一直以经邦济世自期的诗人来说,不断接受并努力排遣这生命的庞大空虚,似乎不得不成为他生活的内容,而且如今已到迟暮之年,连排遣的气力也越来越少了,他被包裹在越来越浓重的幻灭、空虚和无望之中而无可奈何。对于这样一种沉重的痛苦,用平淡的语调来表达,比用其它的语调更为适合,因为人一旦被逼到无可奈何的境地,便会感到任何诉说、哀叹、怨恨、愤慨激都无济于事,他的语调也就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平淡的特点,尽管其心底深处还不时翻滚着感情的波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杜牧的这首诗,内容和语言风格虽然看似矛盾,其实却是统一的,后者是更好地为前者服务的。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白居易的《听夜筝有感》: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忍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一任君。

1、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感情极为悲凉沉痛,而语言风格却旷达超脱,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元和十年,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年四十四岁。初遭打击,新生白发,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听到忧怨的筝声,不禁为之愁肠百结,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暮年饱经忧患,霜雪满头,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如果说前面《题禅院》一诗告诉我们的是无可奈何转平淡,那么这首《听夜筝有感》则给我们揭示了久经悲痛不觉悲的情感特征。这两首诗在深入把握和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语言风格和作品内容的某些表面上的不一致。

五、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中思喜春来]春思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问:《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案篇6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其次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管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到达了非常纯熟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非常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舞学生作共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局部的集中学习,有了肯定的古诗鉴赏力量,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喜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

1、诗歌中的抒情仆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严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心、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衬托仆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构造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仆人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__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进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进展临时作一完毕,一方面为下文的进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仆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仆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仆人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仆人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仆人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期才有“终老”之“悲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