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语文教案经典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语文教案经典,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经典篇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一定的想象,背诵课文。
3、学会关心别人,关爱他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5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难点:展开想象,尝试按课文的句式说话、编诗句。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1、美丽的夜空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星星,知道吗?这些小星星还会眨眼睛呢!不过,它只对聪明的孩子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夜空美景图并配有《小星星》的音乐。)
2、如果哪个小朋友能读准星星上面的词语,星星就会朝你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带拼音的词语。)
3、谁想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字?
4、如果拼音不见了,你还认识它们吗?一起来,试试看。(屏幕上去掉所有的拼音。)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1、(板书:是的眼睛)让我们来看看课文,自己读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2、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屏幕上随机出现相应的诗句及画面,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露珠是小草的眼睛”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这可爱的露珠长在花儿的脸上,那它就是花儿的,如果露珠
长在树叶的脸上,那它就是树叶的——。
②“星星是天空的眼睛”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朗读。
③“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引导学生想象,这水汪汪的眼睛都映出了些什么
呀?白云映在眼睛里像,太阳映在眼睛里像,湖泊边的芦苇像。
④“灯塔是航船的眼睛”(课件演示)师描述:天黑了,浪睡了,大海静悄悄的,只有灯塔妈妈睡不着,睁着眼,看看有没有还没回家的船宝宝。
3、小草、天空、大地、航船都有自己的眼睛,我们小朋友也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每天,眼睛都在告诉我们世界的美丽。春天,我们会看到。冬天,我们会看到。这世界多美呀!假如我们没有了这眼睛会怎样呢?小朋友,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4、这位老爷爷就是一位盲人,他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呀!小朋友,怎么帮他呢?(屏幕上出现课文中送盲人过街的画面。)
5、理解:“我牵着盲人过马路,我就是盲人的眼睛。”(屏幕上出示这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挑战,尝试背诵
1、老师很想跟你们比一比朗读,谁敢跟我比?不过,我在课前读了很多遍,可你们才读几遍,为了公平起见,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再读一读,信心十足了再举手。
2、学生自由练读。
3、师生比赛朗读,共同评价。(预计学生朗读会有各种层次,教师可相机评价,随机变换比赛方法,教师朗读后也可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夸奖老师后,老师还可传授朗读方法。)
4、学生尝试背诵。
5、播放一首有关《小星星》的童谣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四)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1、昨天我在家里试着用课文中的这个句式作了两句诗呢,不过,我把它藏在画里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作的诗句吗?(出示挂图)指名看图仿
说:是的眼睛。
2、(预计学生会有多种回答,教师以鼓励为主,适时调控,如有超越教师的思维范围的答案,只要合理便要及时肯定。)
3、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呢?
4、像这样一句一句很美的句子合起来就是一首小诗呢!大家想不想作诗呀?这样吧,四人小组每人想一句,合起来作一首诗,怎么样?
5、小组合作作诗。
6、集体汇报交流。
(五)自选方式,课外延伸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写的诗,小朋友!可以将你的诗配上插图贴在你的床头,也可以写在卡片上送给你最喜欢的人,会上网的小朋友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你写的诗发到网上,让好多好多人都能看到你写的诗。
(播放《小星星》的歌曲,屏幕上小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和小朋友说再见。)
语文教案经典篇2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3课《圆明园的毁灭》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请你们再读一遍,这回结合你对课题的理解,你试着带着情感来读。谁能说说你是带着什么情感来读的?(生汇报)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谁能结合你课前所搜集的资料来谈一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课文中对圆明园的毁灭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第一段话?(板书:不可估量)
2、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怎样的损失?
3、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巨大的。
4、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5、为什么说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呢?
6、我们首先来看看课文中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圆明园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2----4自然段。
7、学生汇报:板书:布局、建筑、收藏
8、请大家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三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一会儿跟大家谈谈。
9、汇报。(布局独特、风景优美、收藏珍贵)
10、就让我们把对圆明园的热爱、赞叹之情读出来。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布局
1、学生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解决举世闻名、众星拱月)
学生提到众星拱月时:那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呢?(学生说)那众星拱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看,这里的月指的是,星指的是,这就是众星拱月,这要是从高空往下看,多美呀!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这种独特的布局就显得更加迷人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第三自然段——建筑
2、学生读。
(出示第一句话)同学们看这句话,老师请两名同学读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你们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金碧辉煌——重读。玲珑剔透——轻读。买卖街——语调上扬。山乡村野——轻、慢。)
3、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一读,好不好?男生读殿堂、买卖街,女生读亭台楼阁、山乡村野。
4、课文还提到了园内有很多的景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点?(出示课件)
谁能根据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点?
5、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引读)
读到武陵春色时,还有?还有没有景点了?(有)你从哪看出来的?(说明园中的景物还有很多。)
6、据资料介绍,圆明园的景点一共有140多处。老师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给同学们看一下。
方壶胜境:它是乾隆初年建造的大型宫殿群组之一,整体布局非常对称,全部覆盖着琉璃瓦,他代表着圆明园的主体风格,给人以端庄华贵的感觉。
杏花春馆:这里面有杏花村等小建筑,乾隆时增建了春雨轩,清朝的皇帝常常在此观雨。这个景点是根据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建造的。
圆明园内的景点真是数不胜数,风格各异,流连其间有如漫游仙境一般,谁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你觉得他把你们带进仙境了吗?
指导:同学们,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是人们的感受,读的时候,如果你能把幻想这个词读得轻一点,再把境界这个词放慢速度来读,那你就真的把自己置身在仙境里了。练读——女生读——全班读。
第四自然段——收藏
1、学生读。
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最、上自、下至、历代、各种、奇珍异宝、最)
说说你觉得自己哪读得好?
2、这段话告诉我们圆明园内有很多收藏,老师找到了圆明园的一些奇珍异宝。你们看,这是仅仅收藏在法国的圆明园的珍宝,这是鎏金编钟,在法国有一对。这是青铜鎏金塔,它是一个高约2米的巨大佛塔,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在英国、美国等国家也还有许多当年被他们抢去的圆明园的珍宝。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宝,我们期待着他们能早日回归祖国。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使我们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而,就这样一座拥有无数珍宝的园林却被毁灭了,我们感到无比痛惜,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再来读读第一段话。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2、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跟大家谈谈你的体会。(一个人可以汇报几个词语。)
3、汇报:板书:掠、毁、烧
4、大家对这些词语体会得很好,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读出侵略者的野蛮,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痛恨!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5、面对这些野蛮的强盗,昏庸的皇帝只管弃园逃跑,任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让我们再来目睹当年这悲惨的一幕。
6、(放录像)
7、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8、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仇恨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今天(出示图片),当我们来到圆明园的遗址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数不清的汉白玉石柱,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它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10、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的痛惜再来读读第一段话。
课堂延伸
同学们,圆明园毁灭让你懂得了什么?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这样屈辱的事实,但是,我们华夏儿女是不甘心永远落后,永远挨打的。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你能用事实说明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起来吗?
(学生举例汇报)
大家谈得很好。
结语: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这一代人决不会让这悲惨的历史重演,牢记这国耻,振兴我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附:板书
23、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
不可估量
建筑
掠、毁、烧
收藏
语文教案经典篇3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案经典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语文教案经典篇5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20__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回想一下是件什么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生活了二十多个小时,那么在太空中生活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板题)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激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位就是杨利伟叔叔,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学文的自然过渡。)
自读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重点练读2至4自然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塑是平舌音;嗽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等。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正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舒服、挺好、必须、绑住、普通、塑料杯、咳嗽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舒、必须、绑、通、塑、钩、件、设、杯、喷、嗽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必、通、钩、喷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字左右大致相等。教师范写。
2、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师生评议。
朗读:
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第二课时
导入
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精读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感悟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以我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语文教案经典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小鸡过河》,学习礼貌用语以及词组:宽宽的、窄窄的。
2、做一个懂礼貌、聪明能干的孩子。
3、愿意积极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小鸡过河。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小鸡的歌。
1、欣赏小鸡的歌
师:看看,这张图片上有什么?哇,有这么多小动物呢,他们会发生什么好玩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今天天气真好,两只小鸡一起出去玩。你们看,他们唱着歌走来了。(幼儿欣赏课件:小鸡边走边唱:叽叽叽叽叽,我们小手拉小手,叽叽叽叽叽,一同去郊游。)(小鸡的歌根据歌曲《郊游》改变。)
2、幼儿唱小鸡的歌师:小鸡的歌真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幼儿学唱)。
师:让我们唱着歌,陪着小鸡一起去郊游(幼儿看课件边走边唱)。
(开始部分以小鸡的`歌引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学学、唱唱、走走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活动中。并将此歌贯穿到下面的活动中。)
二、分析理解故事
(一)第一条河
师:两只小鸡走呀走,被什么挡住了去路?小鸡能过河吗?为什么?
师:谁会来呢?让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幼儿回答后一起喊小动物的名字,当喊到长颈鹿时,有应答声。)长颈鹿会怎么帮助小鸡过河呢?
师:长颈鹿帮助了小鸡,小鸡会说什么?长颈鹿怎么说?(学习礼貌用语。)
(二)第二条河
师:两只小鸡再往前走(幼儿手拉手一起唱歌:叽叽叽叽叽……)又碰见什么?这条河是怎么样的?(出示字卡:宽宽的)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
师:谁会来呢?(幼儿再次喊小动物的名字,喊到乌龟时有应答声。)乌龟有什么本领?猜一猜他会怎么帮助小鸡?
师:乌龟帮助了小鸡,小鸡会说什么?乌龟怎么说?(学习礼貌用语。)
(三)第三条河
师:两只小鸡唱着歌又往前走,(幼儿一起边走边唱)又看见什么?这是一条怎么样的河?(学习词:窄窄的。)
师:那小鸡能不能过河呢?这两只小鸡不但有礼貌,而且非常聪明非常能干,他们说要自己想办法过河,有什么好办法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师:小鸡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幼儿欣赏小鸡搭桥过河的情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猜猜、喊喊、学学中了解故事内容,学习其中的礼貌用语,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师:你喜欢这两只小鸡吗?为什么?
四、迁移讲述经验,说一说自己的本领。
1、师:小鸡听大家夸奖他们,真高兴,你们听小鸡在说什么?(小鸡:“叽叽叽,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本领能告诉我们吗?)
2、幼儿讲述。(小鸡表扬小朋友如:叽叽叽,你真能干。)(欣赏了两只能干的小鸡的故事,再让幼儿迁移讲述经验来说一说自己的本领,幼儿会很感兴趣。)
五、教师带幼儿一起进行情景表演。
师:现在老师当鸡妈妈,你们当小鸡,妈妈带你们去郊游。
附:小鸡过河
两只小鸡一起出去玩。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长颈鹿来了,把长长的脖子架在河上。
两只小鸡过了河,对长颈鹿说:”谢谢!“
长颈鹿说:”不用谢!“两只小鸡再往前走,又碰见了一条宽宽的河。
一只乌龟过来了。乌龟驮着两只小鸡过了河。
两只小鸡有礼貌地说:”谢谢乌龟。“乌龟说:”不用谢!“
两只小鸡又往前走,看见一条窄窄的小河。
小鸡说:”这条河很窄,我们可以自己搭一座桥。"两只小鸡衔来树枝,搭了一座树枝桥。
两只小鸡从树枝桥上过了河。
他们高兴地欢呼:“我们走自己搭的桥过了河。”
:
本次活动是一次集体阅读,主要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学会仔细观察阅读的习惯,让幼儿学习如何看图说话,启发幼儿开展讨论,鼓励幼儿相互合作进行角色对话、情景模拟、动作模仿等。
帮助幼儿学会抓住图中的重要元素,如:人物、景物等的变化,并请幼儿学会思考图与图之间的联系,锻炼幼儿看图说话中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通过孩子主体学习的过程,发展幼儿自身能力,达到教育效果。
语文教案经典篇7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39;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依恋之情
长篙……
星辉……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语文教案经典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积累一些数量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验和操作,了解邮票齿孔的好处。
3、了解阿切尔发明邮票齿孔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几张连在一起的邮票;
2、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一张没有齿孔的邮票,胶水;
3、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出示几张邮票)同学们,这是什么?(随机板书“邮票”)
邮票有什么用处?
2、早在100多年前的1840年,英国就发明了邮票。(出示图片)和现在的邮票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随机板书“齿孔”)
3、关于这个小小的齿孔,还有一个故事呢!(随机板书“故事”)
(二)学习巩固生字
1、要想知道这个故事,你要先学会这些生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读课文,遇到这些生字就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等会告诉大家,你学会了哪几个字。)
(指名读读生字,其他学生跟着读;抽“撕、究、裁”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猜猜字谜。
3、单个的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能难倒二(5)班的小朋友吗?(课件出示)请个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4、(生字、词语都会了,你会写吗?)学写生字“式”。你觉得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或者安排这个练习{积累数量词,课后的“读读填填”}
(三)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和词语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指名4人读课文。
3、现在你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发明的吗?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且大声读一读吗?
4、书上有这么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那个人是谁啊?他有什么举动啊?你能告诉你的同桌吗?(再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延伸
1、现在老师就要请各小组合作,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在每一组的信封里,有一大张没有齿孔的邮票,你可以撕一张下来,贴在信封上吗?
2、你刚才是用课文中哪一段介绍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
3、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使用邮票,难道也这样一张一张用针刺出来吗?阿切尔也想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4、阿切尔的发明到现在还在被应用,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邮票,请沿着齿孔,把邮票撕下来,贴在信封上。和刚才用针刺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5、正是由于阿切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而且不断实验,才发明了邮票打孔机。你现在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经典篇9
第一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
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语文教案经典篇10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10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GCD成立之后创立新民学会《湘江评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_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广州农_动讲习所长沙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_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导学创意
刘湘玉
【课标教材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元首篇,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此篇实践鉴赏诗词的方法,对后面诗歌学习会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
“三分诗七分读”,让诵读贯穿课堂整个学习过程,给予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领悟、品评、鉴赏。细心品味语言,掌握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及表达的意义,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学习重点。词的下阙主要是议论抒情,其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和对主旨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疑点。
本课按照自由通读,感知诗意;放声诵读,读出韵味;静心默读,品味语言(手法);深入悟读,个性理解四个层次设计。从读通到读深步步提升,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所达到的层次。
【自主学习过程】
毛泽东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他诗词中的一篇杰作《沁园春·雪》。
(一)读通
自由通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诗意。
1.了解背景。同桌交流:我所了解的毛泽东和《沁园春·雪》的诞生。(可在课前)
2.识记字词。查字典识记;同桌互相听写:如:莽莽、素裹、妖娆、稍逊风_、大雕。
3.评价概括。用一个对子句来评价词的内容。
交流示例:上阙描绘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说历代帝王,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描绘渲染北国风光;评古论今抒发豪情。作者笔下的雪景“壮观”、“壮丽”、“壮美”;作者抒发的情怀“恢弘”、“豪放”、“大气”。
(二)读懂
放声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出大气天成的韵味。
1.运用诵读技巧来帮助自己理解。
这首词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诵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重音、急缓及动作辅助等技巧。
(1)读好停顿。
①一般停顿。上下阙间要有稍长停顿,次之是句节间的短暂停顿。
②句断意连。这是用气上的技巧,也是个别句子间的表意要求。就是说诵读中两个句子虽然断了,但读时却要读出意义的照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领起字拖音:如:“望”“须”“引”“惜”“数”等词后的拖音。
④重点句。如:“俱往矣”字间拖音和低抑;“还看今朝”字间停顿和高昂。
(2)读好重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词语需要重读,发音时吐字要有力量。
如:“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等词语;再如句子“欲与天公试比高”后三字的重读。
(3)动作辅助。
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除了用声音表达外,有时还需要用动作辅助表达。这是较高层次的演读技巧了。动作不易太多太花哨,应从内心感情带动肢体。
2.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画面。
有人说,毛泽东的诗词,霸气天成,任何改写都难肖其神韵。让我们试着把上阕雪景图,描摹出来看看。
交流示例:大地冰封,千里沉寂,飞雪漫天,万里素色。登高四顾,惟见长城内外,白雪皑皑。连水势迅猛的黄河,也喧嚣不再,似悄然睡去的猛兽。山高云低,雪接云际,天地间一片苍茫。山峦披雪,蜿蜒绵亘,若银蛇狂舞;雪覆高原,凹凸尽显,似白象突奔。待大雪初霁,丽日映雪,乾坤间则是“表里俱澄澈”那样的通透与开阔,更浸染出一种无边的绮丽与绚烂。
3.用背诵强化自己的理解。
好的诗词是珍珠,是宝玉,而背诵能把这些珍珠与宝玉占为己有,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交流速背方法并快速背诵。
(三)读精
静心默读这首词。要求从字词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仔细品味,鉴赏交流。
1.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它的美妙之处。
比如:
一个最能体现色彩的
一个最能体现广阔意境的
一个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
……
鉴赏示例:我喜欢“顿”字。它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这一个字起到了化动为静的神奇效果。
2.品句。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给出喜欢的理由。
比如:
一个喜欢的写景句
一个喜欢的议论句
一个喜欢的修辞句
一个喜欢的过渡句
一个喜欢的诗眼句
……
示例:我喜欢写景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以银蛇飞舞状连绵的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的高原。在这浑然一体的冰雪世界里,山上积雪的道道反光不正像银蛇舞动,座座高原不正像大象奔驰吗!它们仗着自己风流姿肆的形态,都要与天公来比一比高低。这样写不只使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了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形神兼备。
3.赏析手法
本词精妙之处比比皆是,艺术手法更是高超绝伦,请任选角度加以欣赏。
角度示例如下,(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继续拓展开去。)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纵横结合:
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
对偶、比喻、拟人巧妙运用:
……
示例: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的雪景与想像的晴日后的景色相结合,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大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娇艳明媚。
4.合作诵读
男_分两方,然后按下面的诵读形式演读。要求读出壮志豪情,读出磅礴气势!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惜秦皇汉武,
(女齐)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_。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看今朝!
(四)读深
深入悟读这首词,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选好话题,列好提纲,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话题:1.我看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否定。
2.谈谈词尾三句流露出的作者情怀。
交流示例:1.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惜”中含褒,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惜”中含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从“惜”“略”“稍”的用词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2.流露出的是一种领袖气质和宏伟胸襟!这震撼千载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出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这不是狂妄,而是科学的自信!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公木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摘录毛泽东诗词中咏雪美句。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2.比较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任选一个角度,写篇赏析小文。
语文教案经典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
教具: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
⑵自身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⑶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出示长句子)
⑴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么停顿的?
⑵指导读句子。
5.文中还有长句子,用老师教的方法读一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7.齐读课文。
三、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两个偏旁的“竖”不同。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
6.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概况,激发同学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录像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二、新授
1.自读第1自然段。
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年纪一大把”是什么意思?
⑶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2自然段。
⑴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⑵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⑶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⑶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三、总结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3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他人介绍一下自身吗?
3.指名介绍,研讨。
语文教案经典篇12
“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的情景,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情景,体会美、感受美。
通过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动画录像,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小兴安岭四季美景一幅幅战线在孩子们面前。在优美的情境之中,孩子们感受着美,并有层次地感知了课文,真切地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雪景壮丽的冬。带着美好的体验,孩子们热情的描述着他们最喜欢的季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有人曾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美丽的小兴安岭》词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对祖国的热爱。要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创设美的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他们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春天的小兴安岭,充满了生机,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1)初看。看小兴安岭春天的录象,初步有点印象。
(2)初读。让学生读这一段,说说你喜欢春天的什么?学生浅谈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并接着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美。
(3)精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深入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真正走进小兴安岭观赏。学生在说西黄的句子的时候,让学生不仅仅只是从文字面上理解,更能从图片、肢体动作中感知作者的用词的准确。配合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再次读这一段,情感升华到极点。字字如情,句句含意。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充满了美的旋律。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纵观全局,主动、活动、互动是这节课学生呈现的基本状态,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使学生生情入境,使他们在学习中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真正地投入了学习。整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优势,提供给学生更多样化地参与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当中。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了语言之精妙,领悟了语境之灿烂,陶冶了美的情趣,“言有尽而意未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总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着课文的意蕴。在课文曳然而止时学生的情思仍意犹未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总努力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语文教案经典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天地》复习形近生字,积累优美词语,进行动词和时间词的学习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从——丛评——坪静——净搏——博
2、学生自己读生字。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出示投影: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空隙撒落追逐
立即猛烈敏捷晴朗摇晃遮蔽讨人喜欢
学生自己朗读词语,画出不懂的词语。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老师重点指导“滑行、渴求、遮蔽”)
学生学习运用词语。选择自己明白意思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要求: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位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三)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练习使用。
1、学生看书中给出的例子:蹦跳、捧扒、退、追
2、学生模仿例子,自己思考表示动作的词语。
3、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结合自己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仔细观察和动作有关的词语有什么规律?
指学生回答,老师将相应的部分进行标示。
(四)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练习使用。
出示描写小虾吃东西、松鼠搭窝的两段话。
学生自己朗读,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时间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学生尝试用这些时间词语说说话。
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电平,推荐好的全班交流。
老师重点关注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辅导。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表示动作、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造句。
四、板书设计:
动词:
时间词:
第二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语文天地》,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带刺的朋友》。
1、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短文。
2、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带刺的朋友是谁?
3、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短文有哪些感想?说一说。
4、指学生结合自己朗读的情况,说说阅读体会和感想。
5、集体交流,互相补充,点评。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都收集到了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消息和资料?
指学生结合自己的收集交流相关的资料。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的爱护小动物呢?(小组内先交流)
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总结:大家都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再看的时候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了说怎样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如果请大家来想些方法,使大家都能来保护动物,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大面积提问)好我们就请大家用自己想出的合理的方法来表达对动物的爱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作文写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写一个你喜欢的动物。
2、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等特点,也可以写它怎样捕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习性,还可以写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3、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对它的喜爱。
4、写完后要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收集、积累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几篇与动物有关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动物世界》,去看看那些人类的朋友们过的怎么样。(播放录像《动物世界—小松鼠》)
2、启发。《动物世界》的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畅谈感受)
播放“动物世界”录像,引入新课。
3提问: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有趣吗?有哪些动物,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小结:同学们介绍了录像里的这么多小动物,现在大家将课前看到的动物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练说。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2.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①说说动物的外形。如眼睛、耳朵各有什么特点?②说说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什么不同?③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三、摆设擂台,分组交流
1。抓住特征、指导描述。
2。每组推选两名代表上台交流,学生相互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1)外形主要讲:身子、头、耳朵、鼻子、眼睛、嘴、尾巴、腿等。
(2)说说动物的脾气、活动情况(如捕食、嬉戏、休息的情况)。
(3)还可以写你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四、习作指导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五、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1.复习: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注:先总写松鼠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具体写外形美。)
2.复习《小虾》、《松鼠》,了解描写动物的方法。
3.学生作文。
①提出作文要求。(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呢?)
a、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头部、身子、叫声和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从颜色、形状、大小及作用等方面去写。此外,还要写它的动作情态。
b、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吃食、睡觉、活动等。
六、布置回家写作文
1、按老师要求写
2、写完自己先通读修改,再让父母审阅、签名。
教学后记:
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掌握的'教好,但在仿照课文写一写这个环节掌握的不是很好。作文能把握文章结构,但选材和语言表达不够好,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语文教案经典篇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
语文教案经典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意境。
2、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改变
3、感受爸爸、妈妈和“我”对大海的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重点朗读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
难点:“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词语读准确。
2、简单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1、诗歌中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3、读好一、二句。理解“曝光”的意思。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简单的讲一下胶卷相机的原理,学生就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小结:刚才,是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曝光”的意思,平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理解词语的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爸爸为什么要把海浪装进录音机里呢?(把美留住,可以随时听到——-)
5、妈妈为什么要把海浪留在软片里呢?(看也看不够)
6、想象一下,她都会留下什么样的镜头?(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等)
7、读好这两个句子。
8、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
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如:姐姐把海浪请到她的画板上。
爷爷把海浪录到他的录象机里。
过渡:爸爸把海浪装进他的录音机,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听也听不够,听也听不完;妈妈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那美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海浪的热爱。那么,我呢,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9、学生汇报。
10、昨天留了查字典的任务,你能说说“奔腾是什么意思?
小结:查字典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1、想象一下:奔腾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12、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了,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13、什么样的目光称为“坚毅”?你在哪看到过这样的目光。(当需要决策的`时候,坚强的目光等)
14、你们用联系生活中的内容,理解了坚毅的意思。这样坚毅的目光是怎么来的?
小结:我们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加透彻。
15、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16、“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
17、整体感情读3——5诗节。
18、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活动练习,巩固目标。
1、配乐品读。
2、完成课后题。
3、总结写作顺序,背诵。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