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好的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⑵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⑶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3

【学习目标】

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

一、录象揭题

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我们中国的检阅仪式。(看阅兵式录象)

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今天,我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仪式上,让()的博莱克走在()。_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我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我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现

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现怎么样?

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现,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

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9段

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

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如果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可以具体看出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3~6段,找出表现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5、四人小组交流:你找了哪些句子?

6、全班汇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鸦雀无声(表面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第6段中连续6个问号。指导读出为难、犹豫不决的心情。

7、这么为难、这么难办的事,称为()的事?(板书:棘手)

8、这么难办的事最后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呀?再次看图。再次朗读第12段。怪不得,博莱克那么努力地表现自己。此时,他在想什么呀?

9、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同学们,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_队伍中的是他的同学们。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朗读句子)

五、小结

这次检阅,不但检阅了小朋友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注意“甚”、“沮”、“丧”的写法,“陪”与“倍”,“坦”与“但”两组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情感的变化及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知道爸爸怎么和我一起做音箱。

(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调动兴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这浓浓的父爱之情。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用心血培育着儿女。每当孩子向他提出要求时,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昨天我们初读了《父爱深深》这篇课文,初步体会了作者父亲对孩子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片真爱吧!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重点,研读变化.

1、师:爸爸自信的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可是我却满心疑惑却又别无选择。那么爸爸是怎样做音箱的呢?听老师读读第6自然段,哪些句子表明了爸爸陪我做音箱的经历?

2、指名说。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点明“日复一日”、“所有”、“都”、“一起”、“甚至”,朗读体会。

3、师:终于音箱做好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个疑惑挥之不去,指明说。

师:当这个音箱被同学们看到时,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自读7-10自然段找出“我”心情随着同学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句子。

窘——出乎意料——羞愧烟消云散——自豪幸福

a.刚开始“我”疑惑什么?

b.同学们一问,“我”怎么窘得无言以对?理解后随机朗读。

c.分角色朗读。

d.指名朗读我感到自豪的这几句话,体会这份父爱。

三、精读感悟,背诵积累。

1、师: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了,可爸爸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去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爸爸是怎么想的吧!

2、自由读11—12自然段,爸爸为什么要用同样的钱陪我做音箱呢?

3、交流感悟。

4、小结:是呀,只为我的一个心愿,父亲竟牺牲他所有的闲暇时间,我怎能不感动呢?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一部分。

5、默读最后一段,体会“我”对深深父爱的怀念,提升情感。

四、让爱延伸,真情告白。

1、孩子们,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你们能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吗?谁来说说?

2、指名说后,再读课题。

3、真情告白: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吗?

4、齐读课文。

五、激情总结,布置作业。

师: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让我们用心体会这份爱,珍惜这用金钱难以替代的真爱吧!理解、尊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9、父爱深深

不买音箱→自做音箱

心理变化:失望→满心疑惑→窘迫羞愧→自豪幸福

“金钱难以替代真情”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东郭先生》这则寓言的初步了解,懂得不能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要明辨是非善恶。

2、编排四幕剧台词,培养创编能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创编台词要有新意。

2、表演要传神。

教材分析:

本故事选用的音乐,是由陈小奇作词,朱德荣作曲的一首叙述歌曲。歌曲的内容选用了我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歌曲共由两个主要的音乐旋律构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两段音乐旋律主要出现在第一幕的《叙述者的歌》和第二幕的《藏起老狼》。之后,又分别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以变换歌词的方式出现。第二幕的《放出老狼》和第三幕的《狼起杀心》则是任晓音根据剧情需要结合原作者曲风特点创作而成的。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播放《东郭先生》复习歌曲。

二、创编四幕剧的台词

分四个小组,编排台词。

人物:叙述者、老狼、东郭、农夫。

第一幕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表演一部音乐剧《东郭先生》。叙述者:清晨,东郭先生带着一袋子书离开了家乐器伴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同学开始伴奏。双响筒模拟驴蹄声由远而近。

第二幕狼与东郭先生的对话。

狼说:“老先生,老先生,看您的样子一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做好事,我是个善良的老狼,每天吃斋念佛,从不杀生,可是那猎人却要追杀我。”东郭先生说:“你快跑吧!我也帮不了你啊!”这时候狼现出很温顺的样子跪下来说:“您是个大善人,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叙述者:东郭先生听了狼的甜言蜜语,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急忙把狼藏进了书袋里。”教师播放第二幕《藏起老狼》歌曲学生演唱。教师领唱,全体学生齐唱。

(东郭先生心肠软,赶紧跳下地,说一句“别客气”,把那老狼呀嘛忙扶起,藏进书袋里。)猎人急急忙忙地跑过来问:这位老先生,您看没看见一只狼从这里跑过去?他可是一只十恶不赦的恶狼,偷鸡、偷鸭、还偷鹅。真是饿极了,还吃人呢!东郭先生:我、我、我没有看见,真的没看见(边说边坐在口袋上。)猎人问:您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东郭先生紧张地说:是书,都是书。叙述者:猎人看看远方,向树林深处走去。教师播放第二幕《放出老狼》歌曲,学生高兴地齐唱。(做了善事心欢喜,东郭先生好得意。瞒过了老猎人,放出狼兄弟,狼兄弟。)东郭先生:得意洋洋地看着袋子,晃着头。第二幕结束。

第三幕叙述者: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了布袋,狼出来以后,看见东郭先生白白胖胖的,顿时起了杀心。教师播放第三幕《狼起杀心》歌曲,学生一起演唱。

(躲过劫难不容易,老狼舒了一口气。看看东郭先生白又胖,那个口水往下滴。)

东郭先生说:猎人走了,你出来吧。狼摸了摸肚皮,看了看白白胖胖的东郭先生,狡黠地笑了!狼狡黠地说:先生啊!我刚才为了逃命跑了几十里路,又在你的书袋里憋了这么半天,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想吃东西啦!东郭先生慢慢地说:我哪有什么吃的啊狼露出狰狞的面容:那你就好人做到底,让我把你吃了吧!表演小组演唱第三幕《仓惶逃命》。

东郭先生领唱,所有同学齐唱。拿打击乐器的同学为歌曲伴奏。东郭先生吓得抱头鼠窜。(东郭先生四下乱跑,狼在后面不停地追。)三幕结束。

第四幕叙述者:东郭先生仓惶逃命,老狼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来了一位农夫。所有同学一起演唱第四幕《叙述者的歌》

东郭先生大声喊

快来救救我!农夫说:发生了什么事?东郭先生说:我把它藏在装书的口袋里,救了它,它还要吃我!你快来给我们评评理!(东郭先生指着狼)农夫摸摸胡子说:原来是这样啊。农夫对狼说:这么个小口袋怎么能装进你这么大的东西呢?狼听了着急地说:怎么进不去?(边说边钻进口袋。)叙述者:这时东郭先生和农夫连忙把口袋扎紧。农夫说: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东郭先生:我打死你!打死你!全体学生齐唱第四幕《叙述者的歌》

东郭先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叙述者: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表演结束了,谢谢大家,再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表演,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棒,都创编出了角色的形象,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做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6

教学目标:

1.会读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

3.掌握ai、ei、ui标调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三个复韵母和他们的四声,能正确地读音和书写。

教学难点:

读准复韵母的音。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这一个月的时间呀,我们一直在拼音王国里和拼音交朋友,请动脑筋想一想,学习过哪些单韵母宝宝?它们分别是谁?(生答,齐读)

师:大家读的又整齐又响亮,我们一起做拍手操吧。(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突uuu,小鱼吐泡)

大家单韵母学的真不错。孩子们,你们见过把两个单韵母放在一起的拼音字母吗?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字母。

(板书:aieiui)

师:这里的韵母都是由几个字母合成的?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复韵母。(板书:复韵母)

二、新课讲授:

1、看图学习复韵母ai

同学们,我们都相处快一个月了,彼此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前前后后都挨着谁吗?(如:我的左边挨着__,我的右边挨着__,我的前边挨着__,我的后边挨着__),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师:谁能勇敢地给老师介绍?请你。

师:大家挨在一起学习,多好啊!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复韵母就念ai。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语文课本,翻到第26页。我们一起观察左上角的第一幅图,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呢?(生:图上画着一个姐姐和弟弟,他们挨在一起比高矮)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姐姐的个子高,弟弟的个子矮)

教师讲解:ai发音要先发a的音,开口度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发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教师范读ai,学生学读ai。

师:标调在哪里标呢?(生: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2、看图学习复韵母ei

师问:图上的小孩儿在砍树枝,他嘴里会发出什么音呢?讲解:ei的发音方法和ai的一样,要先发e的音,舌尖逐渐向上抬,最后发i的音,就成了ei的音。

教师范读ei,学生学读ei。(四个声调的多种方法练习读)

师:ei的标调在哪里标呢?(生: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看图学习复韵母ui

问:图上的小女孩脖子上是什么?

讲:围巾的“围”发一声就是ui的音,要先发u的音,然后迅速向i滑动就是ui的音。

学生练习读准ui的音。板书四声进行练习。

问:怎样来记ui的形呢?(图中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与帽子上的绒球构成的形状很像ui的样子)

师:ui的标调谁会?师错误示范,生指正。(iu并列的时候声调要标在后面)

三、巩固练习:

1、看板书采用多种形式读准音(个别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2、复习标调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四、指导书写:

两个字母靠的近一些,占格的方法和以前学的一样。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8

《四个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前准备:

四个太阳、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出一个让你们猜,好吗?谜面:“一位老公公,面孔红通通,晴天早早起,按时来做工”。(学生回答)(板书“太阳”)(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谁来读读这个词?

师:读的真好听,还有谁愿意试试?

(2)太阳的“阳”读作二声,还能组什么词?

(3)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引导交流

(4)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知识,听老师读一读看你能知道什么?

2、(教师板书“四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四个太阳

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提出自读要求)

(1)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呢?(汇报交流:小画家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四个季节。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夏天的太阳是绿色的,秋天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冬天的太阳的红色的。)

(2)随机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并贴出对应的四个太阳。

2、要想把课文读得流利,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文中的这些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词。

(出示带拼音的生词)你们想和这些词语宝宝交朋友吗?快快与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词语。(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2—3个同学)

(3)同桌互读词语

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翘起大拇指,读错了请你教教他。

(4)去掉音节再读,还能读正确吗?(小老师教读,2—3名同学)

(5)去掉词语只读生字,看看谁的反应快,我们一起比赛读。

(6)自主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指名回答)

(7)你能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吗?你能用你组的词说一句话吗?(3—4名同学)

3.过渡:这些字放在课文中,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想检查一下,用你们的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想请4个同学来读一读(评价随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读文情况,字音的准确度,同学们边看边认真听,共同正音。指出优点与不足,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中操《种太阳》

四、研读课文。

1、喜欢哪个太阳就读一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回答,当学生说到春天的时候教师引读)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季节?(春天)

是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到春天您能想到那些词语?(预设: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百鸟争鸣)

4、引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学生接读)

5、因为……学生接读

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春天的太阳画成彩色的(指板书),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春天的太阳为什么画成彩色的?(指名回答2—3人)

6、同桌合作读(指名汇报2—3人)

7、好多同学已经记住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谁能尝试着背诵这一段呢?会背的孩子站起来背一背。

五、学写“阳”

(1)“阳”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复习双耳旁的写法,学生书空

(2)谁能提醒提醒老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观察、自由交流

(3)范写“阳”字

(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有6笔。)(“阳”字型左窄右宽,参照“队”写双耳旁,横撇弯钩在横中线上部,竖要拖长。“日”竖在竖中线上运笔,里面的横在横中线上。双耳旁比日长,日比双耳旁宽。)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坐姿)。

(7)同桌评一评写的字。

(8)拓展学习“秋”字。

六、总结:

其它季节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搭石教学设计。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当代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那一块又一块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21搭石)

2、齐读课题。

3、理解“搭”,借这个字学习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办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生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2、轮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汇报交流:

(1)理解什么是“搭石”及搭石的用处。

①用学习“搭”字的方法理解“挽”字。

②体会搭石的作用。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很辛苦、很麻烦。)

(2)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方便、美。。。。)

三、品读体验,感悟文本:

1、找找第二自然段中表现家一句话,教案《搭石教学设计》。(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2、学习2——4自然段,体会表现美的语句。

(1)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让你感受到“美”的语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生预设:

(A)“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①理解“协调有序”,体会音乐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②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画面美。

a、理解“绰”

用刚才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理解“绰”字。

b、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一想,再说一说。

c、指导朗读词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边想象画面边齐读。

d、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要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几乎每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一遍地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③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①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

②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理解“伏”,指名做做“伏”的动作。

师:(手搭生的肩)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敬老人)

这份尊敬老人的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b、理解“理所当然”。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因为(指课件文字)——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是啊!人们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代代相传。

(3)快速去课文中找找,在这个村子里,在人们眼中,还有哪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摆搭石、不抢路。。。。。)

师:事虽小,情却浓。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谦让、淳朴)景美情更美,这能不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情升华。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但是相信这份美丽会永远存在,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总结方法,巩固提升:

回顾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感情熏陶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词句方面。。。。)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赵一曼,知道赵一曼的感人事迹。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上的资料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必须要牢记国耻,发愤学习,勇于拼搏,克服一切困难,用聪明才智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祖国。

教学准备:

学生整理有关赵一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位哲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

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有无数的抗日英雄在誓死保卫着我们的国土。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她是众多抗日英雄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英雄——赵一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雄(四)赵一曼”(教师板书)

二、体验交流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教师出示赵一曼的照片和简介。

2、赵一曼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他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最前线,在他的身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由于我们手中没有教材,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材料,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读一读他的事迹,一会老师再请一名同学把她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交流资料。

4、各组讲述赵一曼的故事。

5、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赵一曼闭口不语,受过多种酷刑从没有开口喊叫一声,这就是我们的女英雄赵一曼,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出示课间)

6、赵一曼不仅仅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虽然他在他的孩子宁儿只有一岁大的时候就离开孩子到异地参加革命去了,但是他的心永远牵挂着她的宁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7年没有相见的孩子宁儿,他在临终前给宁儿写了这样一封信,(出示课件)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教师朗读信的内容。

这张照片是赵一曼和儿子的照片,赵一曼是多么想再见一见自己可爱的宁儿啊!我相信宁儿同样也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同学们,如果你是宁儿,现在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三、激发感情,延伸感受

在我们今天和平的年代里,人们不会忘记你,哈尔滨不会忘记你,共和国不会忘记你,虽然现在不再有硝烟、不再有战场,但我们不应忘记国耻,为了民族的富强、为了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永远记住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记住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打一仗胜仗!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1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本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教学中通过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交流阅读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第二单元导语页,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

语文要素

(2)学生交流。

预设:①图上画的是沙漏,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本书……②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③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2.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1)提问:同学们平常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

(2)指名交流。

预设一:平时我喜欢看书,但不太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遇到自己喜欢的、容易读懂的书籍,读得会快一些;遇到生字多、不太好懂的文章,阅读就会慢一些。阅读速度快,相同的时间,读的书就会更多些。

预设二:有时向别人借一本喜欢看的书,归还时间紧,就会快速地看,只看主要情节。精彩的部分也没办法回看,更没有时间摘录好词好句。

3.提出要求,激发期待。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还能尽量去读懂文章内容,这个习惯非常好!阅读是一种本领,有许多的窍门。有些文章值得细细品味,而有些文章适合“鲸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默读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怎样做到既读懂,又读得快,还能读得多呢?学习了这一单元,我们会掌握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帮大家实现读懂、读得快、读得多的愿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谈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阅读经验,再告知学生课标要求,使学生知需求与不足,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充满期待,产生学习动力。

板块二

初尝速读,激发兴趣

1.

阅读背景,初试身手。

引导: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默读屏幕上的文字,说说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1977年年末,刘章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他见到人们抢着挤公交车,无序地横穿马路的时候,便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当他见到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他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他觉得搭石上有心意、有美、有情,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向人们展示山里人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2.学生交流。明确:这段话介绍了《搭石》的写作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来赞美家乡人民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3.方法提示:我们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猜读,不停下,不回读。这节课,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课文《搭石》。

语文要素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的写作背景,尝试快速阅读,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理解课文的主旨打下基础。

板块三

导读提示,阅读检测

1.学习提示,尝试运用。

(1)导入:我国当代诗人、作家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家乡人们的生活。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读学习提示。

语文要素

教师强调: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是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所用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所用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地读,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被干扰;读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学习猜读,跳读,不要回读。

②学生默读课文。课件计时器启动。

③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记录阅读时间。

2.检测效果,了解搭石。

(1)阅读后检测。

课件出示:

r·搭石是(小溪里横着摆放的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

r·搭石的作用是(任人走,任人踏,方便人们过河)。

r·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r·课文围绕“搭石”,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r·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学生自我检测,全班集体订正。

(3)引导交流: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同学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分享阅读收获。

预设一:我读这篇课文用了3分30秒。我读懂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的作用是什么,知道了乡亲们是怎么摆搭石、走搭石的。还完成了检测题,并且全对。

预设二:我读得快,只用了3分20秒,但完成检测题时,又回读了课文,最后做对检测题,用了4分多钟。我想以后不能只读不想,要边读边思考,记下一些关键的信息。

3.阅读分享,交流方法。

(1)引导:同学们初次阅读课文,不仅能感知文章的基本信息,了解文章的内容,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进行了初次的尝试。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阅读速度?看看我们的学习伙伴怎么说。

(2)指名朗读课后第一题,读两位学习伙伴的分享,并说说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能停留太久,如果不影响理解,就不再回看。回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

(3)回忆自己刚才的阅读过程,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有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一:刚开始读时,我不太理解“出工、收工”是什么意思,但我没有停下来,读完后我猜测是上班、下班的意思。

预设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稍微一分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词句,需要返回去再读,所以集中注意力很重要。

(4)教师点拨阅读方法。

①“集中注意力”,不因为其他事,而将目光离开文章,同时,边读边想,不分神。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回读。注意力不集中,只读不想,会使理解不准确。

②“回读”是指阅读中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就越慢。所以阅读中要尽可能减少回读的次数。

4.默读练习,巩固方法。

(1)引导: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记录阅读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课件出示:

·“走搭石”与过真正的桥的方法不同,二者的区别可以用“(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来概括。

·“走搭石”时人们动作的协调有序表现在(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2)自我检测,集体反馈。

(3)引导:请同学们汇报阅读时间,反馈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说说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我用了58秒的时间来阅读这段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集中了注意力,因此感觉比以前读得快。“人影绰绰”这个词我不理解,而且字音也读不好,所以我就跳了过去。

【设计意图】默读之前,提示学生注意阅读要求,初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阅读,不回读。接着让学生进行速读实践,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提高阅读的速度是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比原来阅读的速度更快一些,而不是过分追求速度,忽略对课文的理解。

板块四

自学字词,检查反馈

1.过渡:认识和理解了生字词,我们能再次提高阅读的速度。下面我们学习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检测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

汛期

间隔

唯独

谴责

懒惰

平稳

平衡

联结

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1)指名读。相机正音。

清波漾漾(yànɡ)人影绰绰(chuò)

(2)集中注意力,迅速找出下列每组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词。

课件出示:

A.汛期

防汛

喜讯

汛情

B.懒惰

惰性

偷懒

勤快

C.协调

威胁

协助

协作

D.衡山

平衡

衡量

均衡

(3)圈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谴责:责备;严正申斥。本课指如果哪一处没有搭石,人们会批评、责备那里的人懒惰。

②清波漾漾:清色的水波在荡漾。

③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绰:(体态)柔美。

④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本课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应当做的事。

4.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访

(1)引导:你想提醒大家写好哪个字?(指名说)

预设:①“懒”“衡”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为了避让右边,都要变成点。

②“汛、访、挽、隔、惰、稳、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③“隔”右部的“鬲”下面被包围部分是一横,不能写成两横。

(2)学生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理解字词的&39;能力强,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分享学习生字的成果。

板块五

问题导读,布置作业

1.围绕问题,默读课文。

(1)思考: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

(2)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相关句段旁边写下批注。

2.作业:做好阅读批注,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快速读文,抓住中心句。

(1)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指名读出课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相机板书:摆搭石

走搭石)

2.回顾课文,想象画面。

(1)思考: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小组内学生交流。

预设:乡亲们摆放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都让我印象深刻。

3.全班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预设:

(1)交流画面一:心有他人摆搭石。

课件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无论……只要……一定……”“合适”“踏上几个来回”“直到”等词语中,体会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摆放搭石非常用心、细致,心里想的是他人。

②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读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交流画面二:协调有序走搭石。

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预设:课文最美的画面就是一行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协调有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嗒嗒的声音”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②品读“协调有序”,想象画面。

a.教师追问:“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如果不协调有序会怎么样?(联系“紧走搭石慢过桥”来体会)

b.指名说一说:结合文句,你是怎样理解“协调有序”的?

c.教师点拨: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没有人指挥,可是,一行人走得就像有人指挥似的,那么轻快,那么整齐,那么有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

d.指导朗读。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一次比一次加快)

e.引导学生小结:所以,一行人走搭石,每个人心里要——想着别人。这段话不但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还写出了——声音美,写出了——画面美,写出了人们的——心灵美。

③再读这段话,结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

a.“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b.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家乡的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美好画面,心中有他人的美好情感。

(3)交流画面三和画面四:互相礼让走搭石,尊老爱幼过搭石。

课件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引导:这些句子描写的是两人走搭石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②指名回答。

预设:从“止步”“招手示意”“让”“等”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相互礼让;从“俯下”“背”可以体会到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③指导朗读。

a.引导: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互相礼让、尊老敬老的淳朴乡情吧!

b.学生朗读文段,读出感受。指导读好“总会”“伏下”“理所当然”。

【设计意图】以课后第二题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感。

板块二

拓展写话,升华情感

1.引导: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提示写一写。

课件出示:

·遇到孩子走搭石,大人总会(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遇到搭石被水冲得七零八落,人们总会(重新把搭石整齐摆好),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看到走搭石的妇女抱着孩子,拎着东西,人们总会(帮忙拎东西或抱着孩子),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反馈交流。

2.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刘章爷爷有怎样的感叹?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刘章爷爷感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读着一幅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借物喻人,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理所当然”展开想象,拓展写话,加深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的作用,学习结尾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块三

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思考:回顾全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出作者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的呢?

预设: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是搭石,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乡亲们的品质特点。

2.引导学生看板书,一起说说人们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再次感悟写法。

3.小结: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借助“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具体事例,表现出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结尾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搭石的美,让作者铭记于心,流淌于笔下的文字中。家乡人们的美好情感让我们感动于怀,烙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指导我们的行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回顾全文,总结出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引导学生学语言,悟表达。

【板书设计】

5搭石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文质兼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中,想象画面,感悟人们的美好品质,品味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美好的意境,读是最根本的方法。

首先,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多个环节的读,每次读的目标很明确。一读明确目标,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借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二读体验方法,借助背景阅读,激发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兴趣;三读感知内容,运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读体会情感,围绕核心问题,读中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品质;五读拓展读写,总结全文,感悟读与写的方法并拓展运用。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读懂课文的同时,特别注重创设读写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利于激发学生读与写的表达灵感。例如,围绕“理所当然”,创设孩子、妇女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拓展写话。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2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如果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学生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我去游泳。

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己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学生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让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表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学写自,让学生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学生范写、讲评。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己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课后反思:

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让学生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学生看图说图意,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帮助下学会本领的?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学生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学生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教师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的本领,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三、让学生自主地感情朗读

学生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3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4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太阳对自然、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3.背诵和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悟太阳给予我们的无私的馈赠。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他在孩子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结合课后题2)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将课文读准读通,并给生字注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问: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2.板题、读题。(指导读出对太阳的问候之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检查读音。

山巅铺满棕色寄托

2.练习写“铺”字。

教师重点指导写好右半部分,注意不能丢掉点。

3.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4.指名读文,相机纠正字音。

5.同桌相互检查读文。

6.齐读课文。

7.说一说文中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8.说一说你懂了什么?

三、练习写字。

1.练习写字。

(教师提醒注意“善”字的写法。)

2.学生自评、互评。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请父母评一评。

2.找一找、读一读与太阳有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全文,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4.交流,针对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朗读感悟。

如学习第2—6自然段。

①学生先交流读这几段的感受。

②自读第2—6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③练读,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④指名读,读前大家提出朗读小建议。

⑤引读,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

⑥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5.质疑解疑。

(结合课后题2)

二、拓展延伸。

1.想一想:太阳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你能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来吗?

2.拓展阅读(教师推介说明文《太阳》和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对比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积累背诵。

1.读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2.摘抄好词好句。

小学语文教案活动内容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教学重点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要注意:

地点:校园

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人物一:张明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要注意:

时间:冬日黄昏

地点:街头

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人物一:少年陆天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要注意:

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地点:村庄

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特点:体弱多病

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设计: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4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