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如何撰写优秀的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这里分享一些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
教学理念:
找出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教学目标:
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
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
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
学法导引:
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
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
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
教学过程:
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出发前的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
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一个旅行家在旅行,要去不断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仔细整理珍藏。下面大家读课文,看同学们是不是一个个细心的收藏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成卡片)
下面的词语不应错过
姗姗来迟 怏怏不乐 白雪皑皑 茫茫无际 洋洋得意
闷闷不乐 念念有词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猎猎作响
迷迷糊糊 哆哆嗦嗦 踉踉跄跄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海市蜃楼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羸弱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厄运
下面的句子不应忘记。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指导学生去发现、搜集、整理)
挑战困难,做一个勇敢的探险家
既然是探险,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必然会遇到艰险和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的地方,我们越要迎难而上。下面的学习需要大家拿出勇气和智慧,看大家是不是一个个勇敢的探险家。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1.同学们在下面互相复述故事。(要讲得热闹)
2.大家推荐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述故事。(要激励)
3.同学讲述完之后,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要称赞)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
4.文章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细节,正是从这些细节,我们发现了探险家高尚伟大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感悟这些地方,且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要鼓励)
①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见证他们完成的业绩,而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赞叹。
……
(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细心领悟)
善于创造,做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人类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未知世界的追求,我们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发现新鲜的天地,我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探索许多空白的领域,这就象我们今天的学习一样,都需要我们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所以下面的问题,同学们要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你成了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1.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从中理解题目的含义)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播放周华健的歌曲《真心英雄》营造氛围。
3.学生写作。
4.当堂诵读。
5.教师评价。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2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现。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把本文当作家庭题材的学习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议一议,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文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找一会唱《让爱住我家》的学生唱几句,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39;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优秀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阅读效果: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⑵ 散步的季节呢?⑶ 散步的地点?
⑷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⑸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结果的?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探究点二: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可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拓展延伸(视时间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进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七、作业设计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3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惟余莽莽
黄河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山舞银蛇(实景)雄壮
原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虚景)秀丽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2.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朗读训练
1、看散文《背影》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4.赏析课文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教学活动5
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
1、总结主旨
2、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39;,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6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一课时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7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
(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
(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8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谁。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卿今者才略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9
本期课程《初中语文提问的设计与生成》,主讲教师杨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我颇有收获。
正如杨老师所讲,教师在备课时,主问题的设计是不可少的,而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求老师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师尽可能去揣摩学生在课堂里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课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县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龙泉中学讲示范课,我选择讲《那树》。我当时特意把文章多读了几遍,力求读懂读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我还要求学生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回答。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学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来做简单作答。
这样,学生就必须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么用原文回答,要么简单概括作答。我认为,学生认真做完本题之后,会对大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事实也确是如此。
主问题:2。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大树态度如何?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人们__(感激……)大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作答。这也需要学生逐段看课文,学生认真回答本题之后,会把人们分成赞成砍伐、漠视(也就是无所谓)、不赞成砍伐三类。
在那次示范课上,这两个主问题让学生观点得以表现、情感得以流露、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课堂提问对语文教学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没。
是啊,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0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1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2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3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4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__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__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下载篇1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
②偷俞地、钻
理由:
①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
黄晕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