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3

教材简析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3、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板书“发现”,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3、板书“的”,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课文,仔细的思考,读完课文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有用心地读课文,用心地思考课文,才能够提出问题。不要怕人笑话,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问问题,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学习方法问题。

二、合作交流:

1、用小黑板出示学生预习课文时提出的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

2、小声读课文的方式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之后选择自己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纠正读音、解释词语)

三、品读体验:

1、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2、“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5、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6、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小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总结!

四、巩固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550个,会写其中的250个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顺序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5、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初步掌握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生字和熟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阅读

1、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鼓励学生多阅读,扩大阅读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教学建议与措施: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1、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

2、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

3、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三、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1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

第一周:识字一1柳树醒了2春雨的色彩

第二周:3邓爷爷植树4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识字二5看电视6胖乎乎的小手

第四周:7棉鞋里的阳光8月亮的心愿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识字三9两只鸟蛋10松鼠和松果

第六周:11美丽的小路12失物招领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识字四13古诗两首14荷叶圆圆

第八周:15夏夜多美16要下雨了17小壁虎借尾巴语文园地四

第九周:识字五18四个太阳19乌鸦喝水

第十周:20司马光21称象语文园地五

第十二周:识字六22吃水不忘挖井人23王二小

第十三周:24画家乡25快乐的节日语文园地六

第十四周:识字七26小白兔和小灰兔27两只狮子

第十五周:28小伙伴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语文园地七

第十六周:识字八30棉花姑娘31地球爷爷

第十七周:32兰兰过桥33火车的故事34小蝌蚪找妈妈语文园地八

第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5

设计理念

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跟童年有关的诗歌、电视作品、玩具等。

2.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1.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吗?在你身边还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①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 学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 想象驼铃用处(5—9自然段);然后讲想替骆驼剪毛(10自然段);最后讲追问骆驼去处(11—14自然段)。

三、 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A、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1.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3.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4.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5.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二)、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学习要求: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得真实,描写得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四、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要求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这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五、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1.出示诗歌《童年》,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教师总结: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你们要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积累有关珍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小练笔: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仿写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童年美好 令人怀念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可能也收集了不少有关草原的资料少自己了解的草原。

下面,我们随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独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时注意正因及把长句子读通顺。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习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光滑,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游览后向大家汇

(1)你们觉得草原那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2)选一种恰当的汇报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三、汇报交流

1、激情: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1)“在天底下,一笔千里,而并不茫茫。”(可联系《敕勒歌》)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崔色预留,轻轻流入云际。”(可厨师草原风光图画两幅,一幅为大写意画,一幅为工笔画。请学生辩别那幅画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四、品味语言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1段,并把你喜欢的语句画出来,仔细品味品味。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赏读。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1段。(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1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激、殊、筒、聚、削、剑、缝、武、炮、强、敌、途、且、棒、幻、晰、类”17个生字,会写“且、束、敌、钢、断、实、集、造”8个字。认识“斤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激光的特点和用途,感受激光带给人们的生活乐趣。

3.让学生感受激光的神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7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8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1个部首。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导入新课。[出示课件:世界上最亮的光是它,最快的刀是它,最厉害的武器还是它。]

生猜对后,师板书课题,生读题目认识“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一)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比如自己可以拼读的音节,不能为图省力而去问别人。]

(二)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个人把圈画出来的字和同学说一说,并把不理解的词放在小组里讨论。

[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努力探究,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请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四)集体交流,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1)学生领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激、殊、筒、聚、削、剑、缝、武、炮、强、敌、途、且、棒、幻、晰、类。

3)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且”、“断”、“集”为主。]

4)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2.小游戏:

猜一猜:木中间有个口念什么?隹下面是个木念什么?……

(五)再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三、指导写字。

(一)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二)重点指导:

且: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可与“目”比较。断:先写“米”,再写“竖折”,右边”“斤”的撇应过竖中线。

集:上面是“隹”,比“住”多一横;下面的“木”横要长,托住上半部。

(三)学生读读、写写。

四、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13课,同学们认识了“激光”这种神奇的光。这节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和它交朋友。

二、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一)会认字(组词)。

(二)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体味。

[出示课件]

要求:1、仔细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2、读了课文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组交流解决)

3、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生谈收获,师随机出示有关句子。

(一)第一自然段。

师板书:特殊,并让生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第二自然段。

1.体会“散开”和“集中”两词。

2.朗读时“都不一样”,“而是”,“最”要加重语气,最后一句应读出自豪的情感。指名读,同学评价,指导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第三自然段。

1.生读有关内容,师出示课件:

[我把很多的力量聚集到一点上,就成了削铁如泥的利剑。]

体会“聚集”、“削铁如泥”、“利剑”。观察53页插图。要求:朗读出自己的感受。练读,指名读。

2.[……最快的刀,……又细又光洁。]

生说体会后,练习朗读。指名读。

3.[……理想的手术刀,……减少流血,……减轻痛苦。]要求:读出激光的优点。

4.[……强大的武器,……准确无误……]

结合课外资料(如生没有相关资料,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让生理解激光枪、炮的巨大威力。生表情朗读。

5.放本段写的内容的实际课件,一生朗读,其他生边听边看。

[把对词的理解放在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自读、自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汇,形成良好的语感。感受激光的神奇,科学的伟大。]

(四)第五自然段。

生汇报自学成果,师打相应课件。

[……不同颜色……,彩色……飞舞,……不断变幻……图案,装点……]生谈体会后,感情朗读。要求:读出美丽与趣味。练读,指名读。

(五)第六、七自然段。

1.第六自然段,理解“清晰”,放课件。

[减低学习难点,对留声机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2.第七自然段,生结合生活理解。

(六)总结归纳。

看板书,生归纳:激光有哪些用途?自由谈感受。

四、拓展延伸。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激光有哪些好处?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问:你希望激光还能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师:是呀,激光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类以前想做却做不成的事,如今变得非常简单,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

五、作业。

朗读课文,办一期激光知识的壁报。

板书设计:

13激光的话

激光刀 削铁如泥

激光枪、炮 准确无误

特殊的光用途很大 彩色光束 不同色彩、图案

激光唱片、光盘 ……才能……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之心”等词语。

2、读句子,理解爸爸与“我”的对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学习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6、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①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②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③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课题15、落花生 )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开辟、分辨、翻地、收获、成熟等词语,明白了爱慕之心、实用、体面的意思。

2、我会用居然、吩咐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第10自然段。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

1、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②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生字词语。

2、小组朗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3、小组分角色个性朗读。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

1、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词语。

2、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

⑵课文围绕了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⑶背诵第10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⑷从文章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⑸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⑹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①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③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3、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①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二)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课文围绕了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课文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题?

(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搜集资料的展示

学生展示搜集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2、个性创作展示。

以扫帚、蚕、橡皮、钢笔等为例,谈谈从中你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以扫帚、蚕、橡皮、钢笔等为例模仿本文写一个小练笔。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6个“会写字”,学习3个新部首“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

2、培养学生能够多方法识字、记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多方式地识字、记字。

教学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亲爱的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小树谣》,你们能背 诵了吗? 全班一齐背诵课文。

2、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到6个要求会写的字,并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

3、出示课件图片:小朋友们,我们刚把生字宝宝找到,可它们实在太贪玩儿了,瞧!它们又跑到了小熊的火车上,我们得尽快把它们找回来,有信心吗?

二、 生字教学

1、出示“成”。

(1) 指名读拼音 ,重点指导“成”的读音为后鼻音。

(2) 学生观察“成”的结构,重点指导卧钩的书写。

(3)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书写“成”字。

(4) 分别请学生组词、造句,并分析“成”字和笔顺、结构。

(5) 让学生闭上眼睛书空。

2、出示“对”。

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第二节车厢里是哪个生字吧!

(1) 指名读拼音。

(2)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偏旁“又”的书写,捺要变成点。

(3) 分别请学生组词、造句,说说“对”的笔顺、结构。

(4)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闭上眼睛书空。

3、同样的方法学习“叶”、“红”、“它”、“间”。

三、 我是记忆大师。

1、课间休息记字“拍拍手”,老师带领学生们边读记儿歌,边拍手。

大城市,没有土,剩下一个“成”,成成成,成长的“成”。

左边又,右边寸,左右相加就是“对”,对对对,对方的“对”。

左边口,右边十,左右想加就是“叶”,叶叶叶,叶子的“叶”。

绞丝旁,小工人,合在一起就是“红”,红红红,红花的“红”。

宝盖头,小匕首,上下想加就是“它”,它它它,它们的“它”。

一扇门,日字住,里外相加就是“间”,间间间,中间的“间”。

2、猜谜语记字。

小朋友们,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进行猜谜语大赛,可有些小动物们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出示课件:

(1)城边没有土。 (成)

(2)宝盖底下藏匕首。 (它)

(3)“又”加一“寸”。 (对)

(4)工人站在丝线旁。 (红)

(5)“十”“口”左右换,来把花儿衬。(叶)

(6)“门”里有太阳。 (间)

3、读拼音,写汉字游戏。

小朋友,森林大王老虎看大家这么聪明,还想考考大家,你们怕吗?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任意抽取一张拼音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小手写出相应的汉字。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成功地把六个生字宝宝回家,希望大家以后多运用它们哦。

五、 作业。

1、用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2、将每个汉字写一行,要求组词,并写出笔顺。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出几个吗?每个寓言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个寓言故事,相信每个同学又有收获的。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两则寓言中提到了四个人物,分别是谁?

板书:纪昌飞卫扁鹊蔡桓公

4、知名2位同学分度两则寓言,思考: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以上人物的特点?

5、交流并板书:

(勤学苦练)的纪昌(医术高明)的扁鹊

(堪称名师)的飞卫(固执己见)的蔡桓公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交流一:飞卫说的两处话

(1)指名读,想一想该怎么读?

(2)提示:你就是堪称名师的飞卫,该怎样对你的徒弟说话,而且要把你的要求说清楚,使对方听明白,并且又不失名士的这种谆谆教导。再次指明读,不行的话,老师范读

(3)说说你从飞卫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求达到:比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要求。从而展开;那些本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游泳

(4)飞卫的要求“眼睛不要眨一眨”,飞卫仅仅是说眼睛不要眨一眨吗?到底还想说什么?

从而提升:飞卫的还告诉纪昌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3、交流二:纪昌的勤学苦练的两处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拓展:纪昌练习眼力的时候,还会怎样练习?想像说话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自由读,思:从那些字词看出纪昌的勤学苦练?

(2)交流: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3)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4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勤学苦练终于成功了,引读

5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下来?(小练笔)

三、总结提升

1、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2、说话: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一找,丛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请把句子画出来

2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3交流一:课文的第二小节

(1)根据学生的交流形成板书:皮肤―――――体内

(2)皮肤上的病是扁鹊现在看到的,那发展到内这应该是―――扁鹊诊断的?

(3)扁鹊的诊断是正确吗?请你找出根据。

(4)从而引出扁鹊的几次话。特别要引出最后的话,多读几次。

4交流二:蔡桓公的固执己见

(1)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的固执己见,自由读

(2)交流并练习对话思:共几次于蔡桓公进行对话

(3)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注意:特别是“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交流受到的启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三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情况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观潮》,钱塘潮的奇妙、壮观令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十分丰富。今天我们来一起来看看同样神奇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介绍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况。

我们学地理时,知道了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藏文意思是“从顶峰上流下来的水”,是世界上海拔的河流。

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一条很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旁。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雅鲁藏布江流到扎曲村后,突然在高原上出一个呈U字形大拐弯的,而且转向南流。峡谷旁的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峰,此处峡谷深达6000米以上。大拐弯峡谷以雄伟峻险、奇特的转折闻名于世。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最深的峡谷。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考察后发现的,以其宽、深、窄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重点掌握: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穆、堪

6、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与含义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堪称:堪,能够;可以。堪称即可以称为、可以算作。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

美誉:美好的名誉。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段意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提示:

(1)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3)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里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高峰与深谷为邻强烈的地形反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是怎么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数字——长:504千米,平均深:2268,最深处:6009

作比较——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作者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它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还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除了最深最长,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哪些奇异之处。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水:万年冰雪、沸腾温泉、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千姿百态

山:热带雨林、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生物:九个垂直自然带,从北极到赤道分布的动植物——神奇美丽的画卷、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上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展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报道)

提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世界海拔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乌拉雅山东端峰南迦巴瓦峰作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极为艰险,峡谷核心地段是多处无人区、其内侧的墨脱县因受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包围阻隔,成为高原上有名的孤岛。因为这一切,大峡谷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峡谷”。真正能深入峡谷的人寥寥无几。1998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块人类探险最富神秘感、危险性的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科学考察。通过徒步穿越大峡谷,精确测绘大峡谷各地段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中瀑布的特征及数据,考察大峡谷环境资源状况,研究建立大峡谷科学实验基地等,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科学数据。1999年,国家测绘局首次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精确测量数据,即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确立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改变了人们关于峡谷的世界之最的认识,并为人们初步展现峡谷奇特的景观与突出的科学价值,因此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发现。

师:作者预测雅鲁藏布大峡谷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为什么他这样说?

首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风貌与生物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必将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到此进行科学考察。其次,雅鲁藏布大峡谷资生物资源丰富,潜在的电力资源价值突出,将吸引政府加大这区域的资源开发。第三,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很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吸引了探险家与旅游爱好者。

三、小结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

作者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形成了壮丽景观。

接着,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然后,作者从水、山、生物三个方面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象,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性,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奇异的景观。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3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了解火烧云变化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语段,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接受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火烧云在变,课文讲什么和什么在变?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3小节。

2、哪个词在变?

(一会儿)

⑴引读并出示:

(变化多而快)

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

金灿灿半灰半百合梨黄

茄子紫

⑵你是怎么理解“半”的?

(是左右,百分之五十的关系吗?)

⑶第三组的三个词有什么特点?

(前边是物体,后面是物体特有的颜色。)

你能再说几个吗?

⑷这么多的颜色都包括在里的词有──

3、谁能美美地读第3小节:

⑴指名读。

⑵评价后再读。

⑶齐读。

⑷师引背。

4、火烧云形状变化也有两个特点

(快、多)

自由说表变化快而多的词。

⑴师问生读第四小节:

师问:

①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

②是什么样子的?

③是怎样变化的?

⑵指名问答(读)第5小节。

⑶同桌问读第6小节。

5、共同讨论:

⑴提了三个问题,答了三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这三小节的写法一样?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变化的?)

⑵这些同学善于找规律,背诵时就利用规律背诵。

6、指名读4、5、6小节,其余同学看投影片。

作者为什么不写了?

7、按刚才的规律口头叙述一段话:

⑴师:这时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的?怎么变化的?

⑵指名口述。

⑶后面你还希望变成什么?

这哪里还像天空,分明就是──(动物园)

四、引读最后一小节

1、师引读

2、火烧云下去了,人们是什么心情?

(惋惜、留恋)

上来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又惊又喜)

3、指名前后对读两句话。

4、自由读读。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完成板书:

师:火烧云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这一变就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大自然变得更神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

2、讨论作品的成功之处:

想想,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做到哪几点?

(①观察有序、细致;②想象丰富。)

观察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作业

1、带着神奇、美好的情感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20个描写颜色第亿词。

3、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100多字):

“这时,天空出现了……”

【板书设计】

上来了霞光

颜色变

火烧云变化着形状(快、多)生活美好(自然现象)自然神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强渡嘉陵江战役 胜利捷报

暖风煦煦 春意盎然

瘆人 龇牙咧嘴 阴森可怕 神龛

跋山涉水 餐风宿露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体会:

1、感受文章的详略:

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文章是否将他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每一天都写了呢?

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

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

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

“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菩萨支持我们的行动、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送干粮等语句感受到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读。

4、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呢?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5、一齐赞扬这群小红军,读妇女部长何连芝把12个小鬼搂在怀里说的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们的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笔:从10自然段中选择一个困难进行描写。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5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景色美

美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6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写风吹过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声;第二节写风吹过树枝,树枝会点头。课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没、过”等十个生字,会写“也、走、风、在”四个字。认识“横折弯钩”基本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知道风在哪儿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诗歌。

(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吹过树叶,树叶沙沙声;风吹过树枝,树枝弯着腰,点着头。

师:你看到了风吗?你看到的风是怎样的?告诉学生本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分节的,每节之间要空开一行。

2.自由读几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把生字多读几次。

3.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检查自己读课文是否准确。

4.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音。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认真听,发现读得不准确的地方,以“请你跟我读”的形式帮助纠正读音。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想,读了这一节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读,自由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汇报选择读了哪一节,读懂了什么。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朗读感悟。

(1)指导读第一节。

①出示第一节课文,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②你知道风在哪里?诗中哪句话已经说明?指名读。

③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

④请小朋友自由配上动作读第一节。

(2)指导朗读第二节。

①让学生朗读第二节,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老师播放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摆动、点头的课件,加深理解。)

②哪个地方写得最有趣?说一说,读一读。

③通过找朋友一起读、比赛读等形式引导反复朗读。

④让学生配上动作,自由朗读。

4.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配上动作,把课文背诵下来。会背诵了,把课后第一题的小树涂上颜色。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请小组的同学在一起用自己的方法认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共同给生字组好词。

3.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书写,然后老师在带田字格的黑板上示范书写“也、走、风、在”四个字,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方法后,在书本上写。(完成课后第三题描描写写。)

五、说说画画,完成作业

1.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创设说话情境:风吹在树叶上,树叶会不停地摆动,“沙沙沙”地响;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点头;那风吹在小草身上、小花身上,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发言,并理解风是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小朋友,你还知道风在哪儿?

2.让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风用画表现出来,看谁画得像。

3.再次自由读课文,再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花篮上。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7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自学批画。

⑵小组交流讨论。

⑶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 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 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19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大胆质疑,反复读书,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作者“发现”的历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的发现”,齐读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质疑课题:

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重点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由于“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就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大胆猜想,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

(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教案小学语文模板表格篇20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花生的图片,搜集关于作者许地山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趣入课

1.导入:(多媒体出示谜语)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听老师的这则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趣味谜语引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花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介作者,暗示课文主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习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快速扫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播放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书写要点。

浇:右下不是“元”。

慕:下面是“小”的右侧多一点。

矮:右下“女”的横较长。

3.教师范写“播、榨、慕”。

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巩固识字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功课的必备技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父亲的一席话,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品读理解

1.自由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理解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居然”一词写出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说一句话。(注意:写句子时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思考:课文中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3.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1)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图片①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较。通过对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

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

②教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生的特点。

①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上,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不是的。)为什么?(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②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3)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二次议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4.通过品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多媒体出示填空题:

人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对突出文章主题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

6.练习根据课文的主题,分清主次。

图片(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题。(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主题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小结:这篇课文重点叙述的是过收获节、议花生,着重写了父亲的议论,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其他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起说明交代的作用,略写。我们在习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设计意图:加强文本阅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上设计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真揣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总结写法,感悟道理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作贡献的人。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作者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外延伸,妙笔生花

1.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你会想到身边哪些人?让我们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后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思考主要写了哪件事,课文中他们是怎样议论花生的。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的道理。这样使得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4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