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怎样写中学语文教案大全?这里提供中学语文教案大全分享,供大家参考。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预习展示

1、我会读: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三)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四)、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__。”仿写句子。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2、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3、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x字以上)。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____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写共写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三、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四、分析鉴赏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一)第1、2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第1节:“自由奔放”、“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写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与美丽的形象;

第2节:“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即将与大海离别,诗人对大海至为留恋。诗人把大海视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这里,大海这一意象无疑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海发出的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其实正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二)第3节至第7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由于沙皇____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第4节:再次写大海的美好——“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沉寂”、“激情”。

第5节:写大海的双重性格。

第6节: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第7节: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为此诗人长久地“苦恼心伤”,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悲愤地呼唤“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三)第8节至第13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这六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

(四)第14、15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致大海》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羡慕与依恋: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所以,诗人热爱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所以,诗人羡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诗人更依恋大海。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____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点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6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

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

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

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

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7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39;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善用比喻。

①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生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鱼死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反面: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8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迍迍()蹙眉()萋迷()

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送别途中——(—11)——(—)临别叮嘱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秦观又将愁说成比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9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之《期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写了陈元方和父亲友人的对话,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诚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加上乡镇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经有了一点肤浅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

2、这则短文所述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教学本文,应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

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

(2)读好节奏: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

(3)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3、师生评价,共同纠正:要重点读出友人“礼--怒--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要把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有理有据地驳斥友人“无信”“无礼”和入门不顾的小孩情态表现出来。

4、背诵课文。

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1)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等保留不译

例:陈太丘,元方。

(2)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例:(太丘)去后(友)乃至。

(3)比:比较异同。

例:尊君:你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父亲。

(4)参: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

(5)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教师适当指导。)

4、把握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

四、悟读主旨,质疑探究

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

2、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的?

3、试对人物进行评价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予以重视,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或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积极应对,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搞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评价人物时,要客观、公正、全面。

在经过师生相互的活动之后,达成共识:

1、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认为陈太丘没有守信。

2、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3、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

4、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明礼诚信的人。

五、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课件展示“八荣八耻”内容,提出问题:

1、如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这则故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教材?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请选择一句或者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创诚信校园,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

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我诚信,我美丽.

我诚信,我自豪!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诚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的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4、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0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日

二日

三日

形叶花实朵核壳膜瓤汁

整体局部外内按顺序

打比方讲方法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1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内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课堂,我忽视了一颗天真的心。

那天,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这则故事,课堂教学步骤由整体感知内容到分析故事情节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蚊子被蜘蛛网黏住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钟后,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生1:“当蜘蛛看到有猎物落网了,一下子高兴过头,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机挣脱了。”

生2:“蜘蛛很高兴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网,当它爬到蚊子身边,准备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懒了,不去修补蜘蛛网,导致蜘蛛网破旧不堪,不胜蚊子的挣扎,一下子就断了,蚊子飞走了。”

生3:“当蜘蛛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蚊子就告诉蜘蛛它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因此赢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结成了联盟,在动物界横行霸道。”

生4:“当蜘蛛正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刚好树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变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捡回了一条命。”

听到以上这四个学生的回答我含笑点头,以示赞许,课堂的气氛也到达了最高点,再扫视了一下,看到还有一名女生仍在举手,让她回答,她站起来说:“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说要唱首歌给它听,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结果蜘蛛睡着了,蚊子趁机逃走了。”我一听到这,心中马上就想:怎么这么幼稚的想法?她话音落下后,我就说:“这太幼稚了,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想的那样。”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坐下了。

课后反思,我很快意识到我当时说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个失误。回想当时她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我认为太幼稚,是因为与前面四个同学的答案相比,她好像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好像是讲着宝宝听着妈妈唱催眠曲甜甜地睡着了的&39;故事。仔细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是那颗童心让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为残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会像妈妈一样唱催眠曲,蜘蛛就是听催眠曲的宝宝,这是一颗如水般透明的童心,这颗童心让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实际上,蜘蛛过于兴奋掉到地上让蚊子能趁机逃走,蜘蛛太懒了使到蜘蛛网日久失修让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败了狮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吗?正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财富,智能是财富,天真也是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沃尔特·迪斯尼因为天真,创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为全世界源源输送欢乐、输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国。安徒生因为天真,写下了《安徒生童话》,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把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想装饰得更美丽。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因为天真,在65岁时还写下了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他说科学应像科幻让人兴奋,他用童心划亮了自身,照耀着孩子们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没有天真,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安徒生,没有霍金。同样,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我懂得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呵护他们的童心,他们的天真。我想,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去开拓,无止无境,无穷无尽。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活动设计: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四、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3、假如你是京京,为渲泻情感的读书请求遭拒后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京京的同学,你又会怎样做?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五、拓展创新,触类旁通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收获,积累提高

活动设计: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3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39;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教师小结:

①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中学语文教案大全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学情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贻误(yí)憬悟(jǐng)渊薮(sǒu)斑斓(lán)颟顸(mānhān)

咀嚼(jǔjué)情愫(sù)滞涩(zhì)惆怅(chóuc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绝对不会出差错。(万无一失)

(2)、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斑斓多味)

(3)、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一念之差)

(4)、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交臂)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力挽狂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1)、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合作交流:

1、文章开头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六、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七、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39;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八、赏析品味: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两两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九、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十、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错过,曾使我们深深的懊悔;错过,曾带给我们沮丧。可是人生怎会万无一失,错过也是人生的常态。错过,让我们在懊悔中醒悟;错过,让我们在沮丧中奋起。错过之后我们不再错过,我们珍惜现在,我们创造未来,作家刘心武说过:“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

4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