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合集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这里分享一些语文教案合集下载,供大家写语文教案合集参考。

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合集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由题激趣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你们熟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就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读本课生字。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读,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自学,作批注,教师参与学习。

3.班级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事情的本身质量;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示“我”。).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描写巴迪听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后截然不同的反应的语句。

(二)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2.质疑、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一般性问题,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②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

①谈感受。

②体会表达方法。

2.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语文教案合集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主要教法质疑探究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22詹天佑

读正确:

嘲笑周密讥笑攀山越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人物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请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努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⑴指读:

⑵指读

“要挟”是什么意思?

⑶出示句子

“竣工”是什么意思?“藐视”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⑷指名检查读书,达到正确流利。

2.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高度概括的句子。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3.结合课后1题,理清段落层次。

(出示詹天佑图片)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课文2到7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讨论交流: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3)全国的反映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5.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形近词组词、字组词。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

第二课时

课题22詹天佑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的批注。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做简单的批注。

主要教法自主探究

学法指导读思批议

板书设计

22詹天佑

勘测线路爱国精神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整体认识詹天佑。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张中国铁路网时,你的目光也许被那一条纵横交错延伸向远方的铁轨所吸引。(课件:火车声)让这隆隆的火车声带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100多年前中国人自己修筑第一条铁路的情形!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控制着我国铁路的修筑权,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让我们响亮的呼唤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

(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2.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做批注,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演示等方法。

2.找一个同学把自学提示给大家读一遍。

3.作者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你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自学哪一方面。

4.全班交流:

交流一:修筑铁路的第一步就是勘测线路。有请学习勘测线路的同学汇报一下学习情况。

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

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呢?(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

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是啊,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板书:爱国精神)

交流二:詹天佑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有请学习开凿隧道的同学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①你准备向大家先介绍哪个隧道?

②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同样是隧道,詹天佑采取的开凿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

④居庸关采取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采取中部凿井法,詹天佑能够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詹天佑为什么能这么巧妙地开凿隧道呢?你体会到了詹天佑怎么样?

交流三:成功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

到了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你体会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有请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同学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①哪个同学自告奋勇地代表你们小组把你们画的示意图讲给大家听听?

②(课件带领学生乘坐火车体验“人”字形线路。)下面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火车,亲身感受一下“人”字形线路。

③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④看了詹天佑的设计,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

三、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读了这两段,你的心情如何?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所做的贡献,请同学们默读。

3.写一写:(课件出示: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请你用、诗句、碑文、颁奖词等不同形式概括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配乐学生创作)在教学实践中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学习评价人物。

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象,宣读你所写的。(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4.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帝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5.资料拓展:

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8岁。)

语文教案合集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语文教案合集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力训练点: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4、美育渗透点: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难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3、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1~4)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劝告要过冈。

(5~6)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7~11)武松打虎的经过。

(12)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⑴喝酒。

⑵上冈。

⑶打虎。

⑷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⑴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⑵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

(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

(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

(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合集篇5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峡风凉绿叶金实明丽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自由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6)小结学法: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②小组交流。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月亮很迟很迟月光朦胧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语文教案合集篇6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

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

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语文教案合集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语文教案合集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合集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重点)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我”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看哪个聪明的同学脑筋转得最快!

2.课件出示谜语:

我在天空变魔术,变猫变狗变花朵,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走。(云)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花)

3.师:同学们真不错,个个都是猜谜大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自然现象,说说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水的变化”卡通图,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4.师:大家都说得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了解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画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指导重难点字音。

如:“晒”是翘舌音,“猜”是平舌音;“傍”是后鼻音,注意与“旁”的读音不同。“没”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mò”,另一个读音是“méi”。

4.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中的“我”是什么?找出描述“我”的句子,做上记号。

2.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生字,指导学生拼读字音并组词。

2.学生分析生字字形并识记。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极:左高右低,注意右边“及”的笔顺,要先写“丿”。

带:上中下结构,注意上部“”与“艹”的区别,中部“冖”与“宀”的区别。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点评学生的书写。

语文教案合集篇10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案合集篇1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陶醉

内涵丰富

语文教案合集篇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2、(课件:“西蒙”惨死图。)师旁白:面对“西蒙”的凄惨死去,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亲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3)“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说自己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师:不错,作为“桑娜”和“渔夫”——生活极度贫苦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沙皇的黑暗统治,还想有好日子过吗?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4、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语文教案合集篇13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思考: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有哪些说法?什么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语文教案合集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多种方法认12个生字,掌握生词。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加偏旁、编儿歌等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

2、通过大声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懂课文,能看课文连环画来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

2、鼓励学生做敢想敢说的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借助图画识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

信息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确定主题。

1、教师以自己的梦进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板书:梦。小朋友们,你们一定也做过梦吧?给大家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梦吧。

3、老师放轻音乐,请学生讲自己的梦。

4、小朋友的梦可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阿德的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人,他也想和大家说说他的梦,不过他的梦与你们的梦可大不一样!揭题《阿德的梦》。谁认识他的名字,你是怎么认识“德”字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写“德”字。齐读课题。

5、阿德做的`梦和我们小朋友的梦有什么不一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阿德的梦境,和阿德一起分享梦中的幸福与快乐吧!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教师说要求: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用喜欢的方法记字,难记的字标上五角星,标出自然段序号。

2、小组交流:

A小组长检查本组小朋友的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B小组合作记带五角星的难字。

C合作解决不懂的词语。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带拼音的新词,指名读,当小老师带读。

B去拼音读新词。

C读单个的生字,开火车组词带读。

4、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几幅图?默读课文,图文结合,想一想每幅图的内容,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5、CAI示插图,让孩子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幅图的意思。

老师这里有一首小诗,简单地描写了阿德的梦,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音。(出示课件)

阿德的梦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能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三、美读课文,感悟梦境

㈠学习第8自然段

1、你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梦”?

2、指名读最后一段。评议,指导朗读,要求读出阿德从梦中惊醒过来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㈡整体感知梦境

1、阿德的梦和你做的一样吗?他梦见了什么?快速轻声地朗读课文,找找阿德梦见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随机板贴卡片。

火星旅游定居月球

可视电话新型飞船

太阳能汽车掌上电脑

3、你觉得阿德的梦是一场什么样的梦?CAI示:()的梦根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填空。板书:神奇

㈢自主探究,感悟梦境。

1、哪种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对照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想想梦中的事情与现实有什么不同。

2、读完同桌两人交流,解难释疑。

3、交流反馈:走进阿德的梦,我们就好像来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4、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相应的段落。

指名说并读相应段落——说说感兴趣的理由是什么?——其他人补充——指导朗读——各种形式朗读。

火星旅游,定居月球。

(1)示:“今天上午10点,他要乘坐21世纪最新载人飞船,到火星上去

旅游,并顺便去月球上去看望移居到那里的亲人。”

(2)学生读,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

(3)要求学生读出快乐、轻松的语气,以及梦的奇特。

可视电话新型飞船

(1)指名读。

(2)你知道什么叫可视电话吗?它与普通电话相比,有什么奇特之处?

(3)你喜欢可视电话吗?让我们也来打一打可视电话吧。老师当外婆,指一学生当阿德,读对话。

(4)同桌两人面对面打“可视电话”,练习读对话。

(5)老师读叙述的话,分男女读对话,读课文3、4、5自然段。

太阳能汽车

(1)(示图片)你能猜猜太阳能汽车与普通汽车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说它是无污染的?

(3)这样的太阳能汽车我们地球上有吗?

(示图片)在澳大利亚已经研制出了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是利用太阳的热能发动汽车,而且没有污染。但是数量极少。可外婆说她那儿的大商场里都有。多神奇啊。

掌上电脑

(1)指名读。示图片。与老师的电脑进行比较,说说掌上电脑的优点。

(2)阿德进入月球最大的网络销售中心,进行网上购买。你们瞧,他坐在飞船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把月球上的太阳能汽车买到了,谁愿意来读读这一段。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学习7自然段

(1)出示:“亲爱的旅客,飞船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呜——”飞船长鸣一声飞向太空。这时,阿德的安全带还没系好,他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2)齐读。

(3)想象:如果阿德系好了安全带,他来到月球会看到什么?去火星上旅行又会遇到哪些神奇的事物呢?

(4)你们说阿德的梦会实现吗?

教师示图片介绍人类对月球与火星的研究成果:1969年7月16日发射成功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人类首次踏上了月球。20__年1月4日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胜利登陆火星。

(5)总结:只要我们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阿德的梦想就能成真。板书:梦想成真。

四、小组交流,拓展延伸

1、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来做个神奇的梦吧!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

五、感悟实践升华情感

1.小结:你们心中的梦都很美好。一个人有美好的梦,一个民族也就有了美好的梦,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谁实现的?

(示视频)今天,我们又回到了20__年5月12日神六的发射现场,重温那份成功的喜悦,让我们静静地聆听,目送“神舟六号”升向太空吧!神舟六号满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冲向了太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实现了!。

2.看到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什么?

3.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有话想说,(出示课件:飞天梦,实现了!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说吗?全体同学起立,很自豪地读出这三句话!

4、孩子们,你们的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梦。为了我们心中的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梦,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吧!

六、拓展延伸、带动课外

1、创办“我心中的未来世界”专栏。画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用文字把它介绍给大家吧

2、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板书:

32阿德的梦

火星旅行移居月球

神奇可视电话新型飞船梦想成真

太阳能汽车掌上电脑

语文教案合集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3、想象画中美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的词句和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感受、品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弄清作者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中的美景,掌握并能运用课文观察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赏画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投影展示文中的插图)看见这样一幅画,你们想说些什么?

2、导入新课。

哟,孩子们都在认真欣赏这幅画呢?你们知道吗?一位小朋友最喜欢这幅油画了,他不但像你们一样欣赏了这幅画,而且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一幅画》(板书课题)。看看这幅画,看看这个题目,孩子们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提炼出主要问题。

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这幅令人陶醉的画卷中,和作者一起欣赏这幅画吧!

二、自学课文,了解写了什么

1、孩子们,你们都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怎么办?对,老师相信你们能自主读懂它!

2、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读通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这幅画画了些什么?用铅笔勾画出文中描写的画中景物。

(3)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3、师:现在孩子们可以按自学要求,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如果你有体会、有感受,请与同桌互相交流,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教同桌,寻求他的帮助。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摇线、悦耳、奇形怪状”等词语。

3、说说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都写了些什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先汇报,教师点拨。课文的第2~6段写了这幅画的内容,作者在第2、3段中描写了天空——大山——绿树——草地——野花——小木屋等景物,其中侧重描写了绿树;在第4、5、6段中抓住小溪——溪水——两旁的野花——石铺小路——石头等进行描写,其中抓住了小溪动态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联想。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过渡:孩子们,刚才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已经知道课文写了画上的天空、大山、绿树、草地、小木屋、小溪、野花、石铺小路和石头。画上的景色美,作者写的文章美吗?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书上描写的这些内容吧!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美读课文第2~6段。

2、老师在读的时候,希望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小组探讨:课文这几段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作者由远到近欣赏图画的顺序,并且一边欣赏,一边发挥想象,使画上的内容活起来。写的时候,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写得生动而又具体。

五、拓展延伸

请你自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或自己画一幅最美的画,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并写一写。看谁选的画最美,看谁写的文章最美!

4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