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简短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优秀的语文教案简短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语文教案简短,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简短篇1
《燕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体会祖国的语言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4、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光的美丽,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5、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竞争和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正确理解长句子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光的明丽和祖国语言的丰美。
三、课前准备(第二课时)
五线谱、《春天奏鸣曲》第五乐章、歌曲《小燕子》、课件制作
四、课前活动
名称:(课件1呈现)心有灵犀一点通
要求:请学生在纸片上写一个词,老师任意抽点几个学号的同学,如能组成一个句子,则说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不愧是四年的同窗学友了。
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组成句子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三种:“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为课堂教学的“简缩课文”环节作些铺垫。
注意:若学生未能拼出“是”字句,教师视情况可自己或请听课老师参与活动。
原则:趣味性、语文性、针对性
五、教学过程
1、读一读
《燕子》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很熟悉呈现学习材料了,听说同学们挺喜欢的。我们班谁最能读以读为本书?谁最怕读书?请两人合作把课文读给大整体感知家听听可以吗?(注意正音如:杆、偶尔)激励与合作
2、数一数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请问:《燕子》这篇课文有几句话?请同学们快速落实单元数一数。(对,《燕子》这篇课文虽然将近训练重点400字,但只有10句话,可见长句子是比较多的。课前活动时,我们已了解了句子组成的三种基本形式是“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因此,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这些句子。)
3、缩一缩
先看第一句——可缩成“羽毛、翅膀、与课前活动呼应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第二句,第三句呢?
……
4、评一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银幕上简缩后的文章,学会鉴赏然后请大家评一评,两篇文章各有什么优点?
(原文生动具体,短文简洁明了)
5、辩一辩
辩论分组。
我提议,咱们来一个辩论赛,怎么样?当创设竞争性的然,我们的辩论赛在自由的前提下,得有一定主体性的语文的组织和要求:学习环境
(1)确定正方——原文支持者
反方——简缩的文章
(2)确定正反方第一辩手、第二辩手和第注意全体参与三辩手,其它同学为自由辩手,在自由辩论时注重语文能力陈述。(听说读写)
(3)评委:所有来听课的老师。(欢迎)培养
(4)为了使你在辩论赛中取胜,现在我想传授一点秘诀给你,可得听好了:
——听(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在辩论时,只有听懂了对方的观点,才能更好地驳斥对方)
——说(口齿清楚、普通话准、声音响亮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别以情感为内人听明白你的观点)核,以语言
——读(充分陈述了你的理由后,选一两个为中心,以句子读一读,来打动评委)读写为两翼
——写(同一方同学可用传纸条的方式给辩手,不过,字要写得又快又好)
(5)至于主持人,我就毛遂自荐了。
(6)学生辩论,教师点评引导。
6、点一点
辩论赛暂告一个段落。本次辩论赛双方人数虽然悬殊,但在辩论方面可谓势均力敌、导师就是“导”旗鼓相当,难分胜负。不过有一点是可以下结论的:那就是同学们读书读得棒,说话说得妙,还敢于竞争,又很会与人合作,这,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
7、唱一唱
我提议,在即将下课之际,我们用歌声来结课如何体现赞一赞小燕子,并且把这首歌献给每一位热爱整体性?愉悦春天的朋友。性和含蓄性?
语文教案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文教案简短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 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 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 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新课教学:
一、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 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 然得到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 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 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吹竽队里吗?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4)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南郭先生见此景,他想:_____ 于是他_____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 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 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四、理解寓意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 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 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五、课后延伸 作业
续写故事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语文教案简短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五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
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原来的那句话前加上几个字就能让它产生魅力的原因,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书“魅力”,指名读。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在你认为难懂的词句上做上记号。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终点强调。
读准下面的词:
魅力、衣衫褴褛、佝偻、寒酸、欣慰、陶醉、莺歌燕舞、辛酸、漆黑、绅士
注意下面字的写法:
牌:左边的上半部分是“白”字里面有一撇;
讨:注意与“付”区别。、;
币:不要多了一横。
“钱”与“残”区别。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值得你注意,把刚才提到的几个字和你觉得不太好写的字写两遍,课后在自己的生字表上描红。
3、交流汇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把你读后的问题说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预设:(1)诗人为什么加上“春天到了”?(2)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的的魅力?
师依据学生质疑归纳核心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2、交流:
① 老人很可怜:
你抓住了哪些词句读到老人很可怜?这是对老人什么的描写?
(衣衫褴褛、佝偻、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双目失明。)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读,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 诗人很善良、很有爱心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老人的不幸和读人的善良。
4、学习第二段
(1)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2)诗人前后的变化,对比着读。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齐读人们看了木牌以后的反应。(抓住“大都、无论——都”等词语来体会这诗人加上的几个字的魅力。)
绅士、贵妇、少男少女:掏;寒酸的小职员:摸。这里为什么用上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寒酸、华丽。)
诗人看了以后也欣慰的笑了,谁来给“欣慰”换一个词。(满意、高兴)
(3)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练一练。
四、小结: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一、二段的内容
2、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二、品读文本,加深感悟
出示第三段第一句话,齐读一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3“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春天美丽的景象)
找出书中这一句读一读,谁来填这个空。
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4、师有感情地说: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板书:万紫千红)
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春天多美啊!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一片漆黑)
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5、人们的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6、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生自由发表。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这几个字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老人的不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差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打动了人心,触动了人的情感,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三、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总结全文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板书设计
2、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长叹一声 产生同情
解囊相助
语文教案简短篇5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设计特色:本文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引题质疑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有关梅花的相关知识,和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讨论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结合学生的问题,老师适时在事情后加上问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逐步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bǐng)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单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秉性”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读了这几句话,你想到了什么?能引导学生说出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更好。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喜欢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学到这里,你认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看梅花凌寒独自开了——
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诉学生: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赞美江姐。
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_,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怒放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自己再好好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4、原来外公赞颂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具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
层次三,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是啊,外公不但赞美梅花,他更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质的人。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板书:爱国心
这个环节的设计,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展开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过程紧扣一个“魂”字,引导学生通过对“魂”的三个层面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二)剖析“爱国心”
1、外公对梅花的喜爱,对祖国的眷念,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白了。同学们,你们能明白吗?请你细细读文体会,准备交流。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并擦去相应的问号。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黯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外祖父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更加思念的是——)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问:外祖父夜里梦到的是什么啊?他心里千缕万缕的愁又是什么呢?。
是啊,外公教我读诗,不仅仅是想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引读)所以,每当我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sāi)边、手背。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玷污的还是什么?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外公不允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不允许我们的祖国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训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做这些事时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你能读出这份小心这份珍惜吗?
外公小心翼翼珍惜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教师小结:是啊,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外公还一直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寄托在这梅花图上,这梅花魂还包含着一个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是因为他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因为他实在是想念自己的祖国。
是啊,这里包含着外祖父多么深切的思念祖国的情感啊!这是一颗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啊。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因为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是时时萦绕于外祖父心头的爱国情啊!
是啊,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让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在阅读比较中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从而很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四、升华主题
1、想象写话,延伸“爱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的,显得越发衰老的、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慨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交流
2、倾听歌曲,升华“爱国心”
是啊,洋装虽然穿在身,可心里深深牵挂着的依然是祖国,不仅仅是外公,多少漂泊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心中割舍不去的就是这颗爱国之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的一首深情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感受海外游子的那颗真挚的中国心吧!
最后这一步的教学,意在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在更加深入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体会到激荡在任何一位中国人心中的那份爱国情,从而唤起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教案简短篇6
《海滨小城》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奇丽的五彩池,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出示CAI课件:海滨小城全景图)大家想去吗?(拿出写有“海滨之旅”字样的导游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在哪里?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点评】教师激情满怀的三年级导语,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挥动着导游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良好的开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是自己的需求,自己也就能主动去探究问题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么,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叫?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也可以站起来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生: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滨小城的哪几处景物呢?
生: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五处景物。
师: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又是写小城的?
生:大海、沙滩是写海滨的,庭院、公园、街道是写小城的。
【点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要体现时代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围绕问题广泛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探究的能力,获得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师:现在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
(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海滨美丽景色的内容。(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点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学生的潜能挖掘。教师出示的具有梯度和层次性的“自学提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自选自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师: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大海、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
生:还有贝壳、鱼、虾、蟹和海螺。
师:大海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CAI课件:大海图)看,这就是浩瀚的大海。“浩瀚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
生: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那“浩瀚”是什么意思?
生:无边无际的样子。
师:作者在描写其他景物时,都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颜色。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蓝色、银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
生:各种花纹、银光闪闪也表示颜色。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颜色。
生:五颜六色。
生:五光十色。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师:这一部分对海滨景色的描写突出了颜色,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展示了海滨的美丽。
【点评】对词语的理解并没有用通常的方法,而是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来进行,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些颜色,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海滨的美。
[点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写景的文章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中描绘的美景,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
(二)
师:这美丽的海滨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把自己家乡的这个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如果你也生活在这座海滨小城,大家去你的家乡游览,你怎样向大家介绍海滨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好,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马上看谁能当小导游。(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点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言语自身特点,引导学生用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海滨,可激发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要当好导游,就就要阅读,熟知课文,就要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环境中,就可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以其外化的表达促其内化的吸收。师:(出示CAI课件:海滨美景图)(挥动着导游旗)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有位女生立即举手)老师,他导游得不错,但没我导游得好。因为我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那行!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这位同学还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我爸爸就是导游,我去桂林导过游。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鼓掌)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少年儿童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尽情展现他们个性的光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三)
师:美丽的海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屏显: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请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站在街道的尽头观察的。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课文中说“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站在小街的尽头,先远望大海,再近看沙滩。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色彩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海滨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海滨景物的色彩美。
[点评]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体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尽头,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屏幕: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
[点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学法指导的渗透,旨在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学习。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滨,现在我们再到小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欣赏这具有南方特色的小城风光。
语文教案简短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通过“我”感到的,看到的,讲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声音和它给“我”带来的欢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生字,12个二类生字。掌握“走”字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海边玩耍时愉快的心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所学的一、二类生字。学习四个一类字,掌握“走”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些小朋友去过大海,你觉得海边怎么样?今天,有一个小朋友去海边玩了,她还和浪花成为了好朋友呢!请同学把书翻到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画出一、二类生字。指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认识一、二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反复认读。
2、同桌互相认读。
四、学习四个一类字
1、学习“走、贝”
(1)根据图片猜字。
(2)演示“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它的字理。
(3)学习它的笔顺。
(4)扩词:走路、行走、走马观花、走南闯北。
(5)“贝”字的学法同“走”,可以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自己讲。可以实物演示。
(6)“贝”字的扩词;贝壳、宝贝。
2、学习“丫”。
(1)教师用手势做“丫”字请同学猜。
(2)书空。
(3)扩词:脚丫、丫头。
3、学习“泪”。
(1)怎样记住这个字呢?(眼睛里流出的水就是泪)
(2)扩词:泪水、眼泪、泪珠。
(3)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流泪呢?
五、复习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所学生字。
二、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1、学习“才”“去”两字。
(1)书空,注意“去”的笔画。
(2)扩词:刚才、才华、回去、去年、去世。
2、复习巩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觉得这个小朋友在玩耍时心情怎么样?
2、带着愉快的心情分段来读课文。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浪花送给了小女孩什么礼物?(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注意雪白和青青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四、处理书后习题:
1、读一读:开火车读。
2、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注意先领读一下这些短语,在让学生说一些如()的苹果,()的香蕉……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填,如红红的苹果,好吃的苹果,大大的苹果,甜甜的苹果等。
3、提问题: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快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课上,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查找资料解决。
语文教案简短篇8
《画龙点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研墨挥毫”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有个小问题:咱班的小朋友有属龙的吗?(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多同学都属龙呀,那你们见过龙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喜欢龙吗?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他叫张僧繇,他特别擅长画龙,也因为他画龙这件事有了这么一则成语——(板书:画龙点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字新词。
1、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词,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
(生字词只要是学生认为陌生的就可以教,不一定是课后规定的)
3、教师出示生字词,巩固生字新词。
4、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质疑生词,共同理解生词。
(随文解决,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画龙点睛”让学生说意思,估计孩子们表面意思都能理解,关键是引申的意思,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造句。
“半信半疑”这个词可从“信”字和“疑”字理解,也让学生造句。
“张牙舞爪”可让学生看龙的图片理解。
“活灵活现”可参照图片理解。
“研墨挥毫”可从字义理解,并让学生做动作。
5、练习写字。
重点指导“疑”和“迹”字。
学生抄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张僧繇的画画得非常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龙点睛》。
二、品读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学2——6自然段。
都说张僧繇的画好,耳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可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2)重点学习3、5、6自然段。
A、张僧繇第一次画龙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呢?
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品读。
指导读出新鲜,神奇,紧张的语气。
(插入雷雨视频帮助理解)
过渡:张僧繇画龙出现奇迹的事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半信半疑,都想亲眼看看他是怎么画龙的,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B、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张僧繇害怕了吗?他怎么作画的?
学生找出表示张僧繇动作的词语,体会从人物动作体现出人物的胸有成竹。
C、张僧繇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试想没有眼睛的龙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画家是怎么回答的?(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D、当画家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时,结果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为什么两条龙会腾空而去呢?(因为点上了眼睛)
E、如果你们就是飞上天的那两条龙,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题《画龙点睛》
三、体会寓意。
师:我们知道了画龙点睛的来历,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小结:因此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语言或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找寓言故事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语文教案简短篇9
《自由路漫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3、是的,囚徒的生活是艰苦的,是痛苦的!读读课文一、二两节,你也能体会到曼德拉作为一个囚徒他这种艰苦的日子吗?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0、教师:虽然这样的慰藉是很少的,但是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找寻,能使生活充实“一些”,从中你却感受到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啊?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2、曼德拉对菜园的情有独钟是课文第六小节描写的,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节,其他学生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作者对菜园的情有独钟?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习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图画,学生练习说话)
(三)
1.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切啊!曼德拉辛勤耕作这一方菜园,收获的不仅是硕果累累,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读读第八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一丝自由的滋味"(少有的;一方)
4.朗读第八节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心里上的自由,更加获得了生活中深刻的哲理。
2.收看录象
3.要更好的理解这段话,我们必须联系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出示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指名学生朗读
4.四人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们的理解
5.指名交流
6.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1.让我们一起记着这位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穷尽毕生心血,坚忍不拔的伟大领袖曼德拉,记着在菜园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记着他的这段响亮世界的话语:"斗争就是我的生活,我会继续为自由而战,直至我死。"
板书设计:
22、我的菜园
积极向上
坚持不懈
不辞艰辛
语文教案简短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㈠10篇课文,识字㈡又10篇课文。
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
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5、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⑶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⑷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⑴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⑶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⑷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⑴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⑶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⑷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的四幅图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督促检查,常常提醒。
2、汉语拼音:
⑴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
如第二课的插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既提示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带调的音节和口语中的词语联系起来,说一个词或一句话,以巩固这些音节。做到观察图画、学习拼音和说话训练的有机结合。
⑵本册教材拼读音节的呈现形式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拼音部分有所不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课要求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而这册教材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⑶在拼音教材中还安排认识70个汉字。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认识,即能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作字形分析,让学生整体认记即可。
语文教案简短篇11
活动内容:欣赏诗歌—— 春天 (大班)
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理解诗歌内容。
(1) 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
猜书里有什么?
(2) 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 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 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2) 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谁在
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小池塘是怎样笑的?
小池塘为什么笑?
(3) 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朗诵诗歌
(1) 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 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 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 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 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 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 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语文教案简短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笼罩薄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分男女比赛读。
⑸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语文教案简短篇13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二》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之重要性。要用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联系已学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联系读过的诗文来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意境中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以帮助学生树立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识,并养成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架起时空的桥,让学生浸润在古今思乡诗文中,读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读读“趣味语文”,谈谈表达方法,体验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同伴对话,在交流中沟通,在倾听中欣赏,在展示中学习,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化。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
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1、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2、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1、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3、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4、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相关链接】
1、张九龄《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2、杜甫《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马戴《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4、卢纶《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5、贾岛原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生,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语文教案简短篇14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简短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2、完成“开卷有益”。
3、完成“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4、完成“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重难点:
1、完成“自读课文”。
2、完成“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
3、完成“同音字组词”。
4、完成“读背古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爱是什么颜色》、《金色的草地》、《五彩池》三篇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色彩,生活的多姿多彩。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3)分角色读课文。
(4)齐读课文。
2、完成“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
(1)学生自由填写。
红黄黑
绿蓝白
(2)指名上台填写,指名评价。
3、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同音字组词)
(1)出示两组字,学生认读。
保近壮反
宝进状返
(2)学生自由组词。
(3)指名组词。
(3)指名上台填写。
4、完成“读一读、背一背”。
(读背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
(2)指名起立读。
(3)出示挂图,学生边听老师朗诵,边观察图上画了什么?
(4)指名说说。
(5)齐读古诗。
(6)试背古诗。
(7)齐背古诗。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1、开卷有益
2、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3、比一比,组成词语
4、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说说颜色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金钥匙”。
3、完成“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口语表达”。
2、完成“金钥匙,理解词语”。
3、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颜料。
课型: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金钥匙”。
(金钥匙,理解词语)
(1)小黑板出示:金钥匙
(2)说说自己还用联想的方法,理解过哪些词语。
2、成“说说颜色在生活中的作用”。
(口语表达)
(1)出示3幅图,学生联想,说说这些颜色在生活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2)学生自由说说其它颜色。
(3)指名说说。
3、完成“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习作)
(1)用颜料红黄蓝三色,来调一调。
(2)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
(3)自由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4)指名说说自己写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1、金钥匙
2、说说颜色在生活中的作用
3、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