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怎么写出优秀的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课文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蛙冬眠的特点,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
教学理念:
依据课标精神,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学一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时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自读自悟课文,提高认字,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和2个偏旁,学写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情境图,各种图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小雪花模型,有小雪花的语气说话)我是小雪花,小朋友们好,秋去冬来,我又回到你们身身边了,你们高兴吗?那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到雪地里去玩吗?快看,我们到了!(出示情境图)
谁能说说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生看图描述)
(师用小雪花在图中飞舞演示)小雪花飘呀飘呀,飘在房子上,房子白了;飘在树枝上,树枝白了;飘在大地上,大地像铺白色的地毯。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走来了几位小动物,大家看是谁来了?(师在情境图上贴上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图片。)
猜猜他们来干什么?(板书课题)
二、自主识字:
1、想知道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吗?打开书,看课文。说说,在读课文时,遇见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2、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自学生字:
(1)比一比,谁是“火眼金睛”,找出藏在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字,纠正字音。
(3)用投影出示所有生字,齐读。
(4)请你们来当小老师,提出容易读错的字,请同学们注意。
(5)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
(6)想办法把你不认识的字记下来,同桌间互相交流。
(7)汇报记字方法,提出不好记的字。
4、检测自学情况:用小雪花出示不注音的字,让生认读。
三、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读,评价。
(1)师范读课文,同桌练读。
(2)指名读。A谁能勇敢地说,我读得好!B谁能诚实地说:我读得还不够好!
(3)齐读课文。
3、演示,感悟课文内容。
(1)师用图片在情境图中进行演示。(发出小动物的叫声,随之留下脚印。)
(2)汇报: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启发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到雪地里画画呢?(引发学生想象)
4、启发谈话,再读课文。
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跑来跪去,多开心呀,你们也喜欢下雪的天气吗?下雪后,你们的心情怎样?你们都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课文)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故事感受作品中,温馨、友爱的感情色彩。
3、知道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准备:
图片、录音机,磁带。《梦幻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片上这个是什么?哦,是一个梨对不对。小朋友拿梨会做什么。森林里啊,有一只小松鼠,它看到了一个梨。猜猜它会做什么呢?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题目叫《梨子小提琴》。
二、教师出示绘本,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讲故事。
提问引导幼儿:
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
师:1、狐狸看见小鸡,它会怎么说?
2、两只小熊在抢饼干,它们会怎么说?
3、狐狸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后,它又会对小鸡怎么说呢?
4、狮子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后,它又会对小兔怎么说呢?
5、小提琴掉下一粒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6、种子变成了什么?
7、为什么要把梨子都变成小提琴?
教师陪幼儿阅读完绘本提问,故事的题目?故事中出现了那些小动物?
三、老师讲述故事。
师:1、当琴声飘到狐狸的耳朵里,它对小鸡怎么说?(学说:我不抓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2、当琴声飘到狮子的耳朵里,它对小兔怎么说?(学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3、为什么狐狸不追鸡了?为什么两个小熊不打架了呀?
三、完整欣赏故事,播放音乐。
1、是什么使森林里变得又美好又安静?
2、我们要感谢谁呢?为什么?
3、我们小朋友平时应该怎样相处呢?
小结: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森林里的小动物一样友好相处。
故事《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她把梨子切下一半做成了小提琴。琴声传地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抓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
第二天,地里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像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出了很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3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7、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设计意图:运用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2、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4、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5、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在生字闯关成功的基础上,回归到读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读文的兴趣。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2、课件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在对生字充分认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字、写字,从而达到学生写出规范、整洁的汉字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一起闯过“神奇果树林”“课文堡垒”和“书写大赢家”三个关卡,既认识了12个生字,又能把生字写得漂亮、端正,大家真棒!那课文中,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故事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小兔子一起探索“咕咚”的秘密。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引领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同时随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2、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秘之旅。(课件出示:咕咚。)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整体内容,既是对整篇课文学习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课件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字加“足字”,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5、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花瓶开花”游戏:“吓、怕、都、家”。
2、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
3、观察字形,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4、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的字,生生互评。
6、用生字组词,说话。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师生互动更为融洽,效果显著。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板书设计
咕咚
害怕、逃跑——————笑了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教学反思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咕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其次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最后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4
《回声》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
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6
课前预习:了解本文作者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本文的纯洁朴素的语言风格,对作品中感人的故事、人物形象能够分析,感受文本中人与人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思路: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评价任务: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语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
1、字词积累:
字音: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词义: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②.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精讲精练:.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⑵.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⑶.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⑷.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3、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⑴.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⑵.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⑶.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五、拓展提高:
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师总结: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这样的感情基调的。
3.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八.小结教师总结:
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教学反思: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比较的久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这在教学中感到比较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对时代背景的讲解,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所发生的情景。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7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题。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1)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
(2)换偏旁记忆的字:慌——荒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落下、荒野、口笛、跳舞、狂欢、放假、互相、能够、猜出、扬起、双臂。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润湿:潮湿润泽。
(2)荒野: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的地方。
(3)狂欢:纵情的欢乐。
(4)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部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7-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8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每当肃杀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业,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关于大雁的记忆?
二、简介作者: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享誉世界的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影响深远的作品是《沙乡年鉴》,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春天,大雁归来的情景)
2、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写了大雁归来、觅食集会,突出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大自然的诗意
四、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①作者是一个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C、词汇丰富多彩。仿写句子: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3、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写1个生字(洛);能正确读“意万重”的“重”字;能正确理解并记住“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行人”、“开封”的意思。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记住“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3.能背诵《秋思》,并默写出来。4.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每句诗,有感情地朗诵《秋思》,通过背诵、默写积累诗词语言。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课前预习:
自由读一遍《秋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这一节课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起朗读1遍《秋思》。(若发现学生有哪个字读不准,要及时纠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题。师:同学们,“秋思”的“思”是什么意思呢?生:师:对,“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思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思念什么?(板书“思:思念”,要求学生记下来。)你们认识作者张籍吗?(PPT展示,读一遍)好,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洛阳城。好,大家一起读《秋思》。
3.自学古诗,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PPT展示
自学要求
1.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吗?
师:嗯,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正确。(PPT展示这两句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读1遍诗的意思,并抄在课本上。)那“见秋风”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师:“见秋风”不是看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但秋风是可以感觉到的。所以,“见秋风”是“秋风初起”的意思。(PPT展示“见秋风”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师:那“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师:对,“意万重”的意思注释里面有。同学们,咱再一起读1遍第一、二句诗和它的意思。
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读一下第三、四句诗,好吗?
师:同学们知道“复恐”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复恐:又害怕。”)
师:同学们理解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四人小组交流合作解决诗句意思。
生: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学生说完,再PPT展示后两句诗意,让学生齐读一遍诗意。)师:嗯,对。就是这个意思。
4.同学们真棒,都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到底他们“说不尽”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一下诗人与行人之间会说什么呢,四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前后桌交流之后,我们请其中一、两组同学作为代表扮演给我们看。
5.诗句的意思我们已经懂了,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PPT展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首先,整首诗读1遍。
2.再试着两句两句地背诵,然后是整首背诵。(先要求同学互相背诵,再让全班一起背诵。)
四、布置作业
抄写2遍《秋思》,熟背并要求第二天默写《秋思》。
板书设计: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是一切学习的基矗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们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一预习的要求——标段落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圈点勾画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作业本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所谓“教学相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你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你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课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ppt: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ppt: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ppt: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积累词语,区别“硬”的不同意思。
2、仿照例句,尝试把句子续写完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心”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出示梅兰芳的剧照,(板书:梅兰芳)简介梅兰芳。
2、你们知道吗?在成功的背后,梅兰芳付出了多少艰辛,今天要了解的是他苦练功夫的故事。
(板书:练功)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梅兰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
1、引读第二节。
理解:“学戏的料子”(学戏的人才)先生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
出示句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学习生字:祖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听了先生的话,梅兰芳是怎么想的?指名读第三节。
出示句子:“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指导朗读。你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有志气)
4、齐读第二、三节。
5、过渡:梅兰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有志气,而且有毅力。
小组学习第四~七节,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表现梅兰芳练功有毅力的语句。
6、学习生字:砖(换部首)肿设使(和“便”比较)
7、指名分节读课文。
8、交流: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查字典,选择“硬”在“过硬”和“硬是”中的不同解释。
指导读句。
练习续写: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2)“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想象说话:被摔得浑身是伤的梅兰芳心想:,,,,
指导朗读。
(3)“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9、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七节。
10、引读第八节。
学习生字:凭(读准后鼻音)蜚(理解“蜚声”)
(板书:终获成功)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梅兰芳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3
一、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是一则有趣易懂的儿童故事,讲述了一种乌鸦再喝不到水的情况下,通过思考、尝试,最终喝到了水,故事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活动的设计既要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不仅设计了图片教学等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又增加了引导幼儿复述故事的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雪中玩,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形成教学合力。
结合我班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及爱看书,好模仿的特点,我将故事内容进行拓展、整合,创设有趣且生活化“语言情境”,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教育幼儿勤劳勇敢,做事不图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分析:在教案中,设计意图是第一个环节,但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并不要求考生一定写出设计意图,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及时间把握,灵活处理。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乌鸦最终是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能力目标:结合图片能够简单复述故事主要内容,并大胆进行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点,体验小乌鸦的聪明机智。
分析:目标是试讲的导向,试讲的过程是为了达成活动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虽然试讲的过程是直接面对考官,但是教案是整个活动的保证。目标的书写一定是具体的、可操作、且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一致。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可以大胆、用完整的话对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
活动难点:体会参与活动且大胆表达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精美图书、故事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五、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部分
《小乌鸦》手指律动
教师组织幼儿复习小乌鸦手指律动导入活动,引出活动主题——乌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昨天我们学习的小乌鸦手指律动么?和老师一起表演一下吧。
(2)活动基本部分
①教师完整范读故事。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结合使用绘本,为幼儿完整范读《乌鸦喝水》故事。并在范读后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小乌鸦最后喝到水了么?它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呢?
②利用图片等形式,分段理解故事。
教师出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提问:“小朋友们,图片上都有什么呢?小乌鸦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教师出示图片二,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小朋友们,小乌鸦想了什么办法喝到了水呢?”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动画片,使幼儿回顾整个故事,加深幼儿的理解。
③教师总结,引导幼儿复述故事。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复述整个故事内容。
(3)活动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美工区,引导幼儿讲故事高 潮部分进行绘画表现。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把故事内容画一画吧。”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回家讲故事内容分享给爸爸妈妈们吧。”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的教案怎么写篇15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__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2) 空中撒盐差可拟拟:比,比拟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5)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7) 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1)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