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反思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优秀的语文教案反思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语文教案反思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语文教案反思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写
劝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
语文教案反思篇2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语文教案反思篇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6个韵母家族的老朋友"aoeiuü",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新朋友"bpmf",如果把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放在一起,让他们做朋友,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音节,拼出一个汉字的.音,这种方法叫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拼音的方法。
二、学习拼音方法
1.学习"b"和"a"组成的音节
(1)先出示声母"b",再出示"a"
接着出示小女孩推卡片图:
(2)问:小女孩在干什么?
(3)讲:小女孩在推卡片"b",表示"b"和"a"要快速连读。
(4)教师范读"ba",学生仿读。
强调"声韵连?"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不留空。"也可这样记:"声韵连着发,千万别分家。"
(5)学拼音方法儿歌
(6)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体会发音要领。
2.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电脑课件
(2)拼读练习
告诉学生"b"和"u"用线连起来表示"b"和"u"组成音节。
(3)给学生充分的拼音时间,引导学生在拼读中模索规律。
有的音节不太好拼,可以加上声调练习。如:bùpúmǔfùbó
三、学习小儿歌
1.电脑课件一句一句出示,出示一句学生读一句。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2.找出新学的字母,电脑放大"bpmf"后,学生练习读,
四、小结:
今天我们除了能认识4个声母朋友,还学习了拼读音节的方法,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比比谁拼得又快又准。
语文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3)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豪情壮志缓慢、沉痛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出示课件5)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出示课件6)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出示课件8)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住词语、句子的意思,并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些成语的意思,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其意思,让学生对成语有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训练,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致使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同学理解不透彻。
语文教案反思篇5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语文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摘录笔记的写法。
2、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教学过程:
一、从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将要重点学习摘录笔记,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第一课时,我们是怎样摘录笔记的。
学生交流回忆,并展示自己的,小组内推荐一名写得好的同学参加班内的展评。教师找出写得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讲评。
二、自读短文《爸爸的老师》
1.引疑:爸爸的老师是谁?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读课文解疑。
3.引疑:“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他的老师,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想象当时的情景。
4.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点。
5.全班汇报交流。
6.指名生读短文,评议朗读情况。
7.试着将短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综合学习活动:自制贺卡,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
1.借用教师节到来的契机,让学生自制贺卡,并给老师写几句话。
2.制定活动计划。
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制作计划,大致如下:
(1)9月6日--9月7日找材料(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环保、简单,不能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2)9月8日--9月9日制作贺卡(画面要简洁,把精力用在创意上,让老师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3)9月10日赠送(同学们可以讨论赠送活动的形式。)
提醒学生制定制作计划时要注意突出创意。
3.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提出建议。
4.办展报。
语文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__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修筑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智慧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预设(1)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预设(2)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预设(3)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预设(4)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语文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读重点词句,从中悟出一些品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3.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从中悟出一些品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快乐,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1.让学生驰骋在想象天地里:想象是这节课上的一大亮点之一。为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想方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想象露珠的形态理解“圆润、晶亮”;通过想象歌声的内涵理解“清凉清凉”;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傍晚歌声的美妙。在课堂上,还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读写结合,想象其他时候的歌声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让学生在读中激情飞扬:课堂上给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读——自由地读,有感情地读,优美的读,有选择性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升华。读出情,读出快乐,读出语文味,读出对生活的理解。总之,读是这节课应该扎扎实实完成的目标。而且,读书还要读得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激发起学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3.让学生在快乐中陶醉徜徉:儿童的情感是最真挚,最纯洁的。抓住作者对乡村的爱,对生活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释放心灵,从而也学会去爱生活,尽享快乐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情境:
1、配乐画面,师动情描述:
过渡:豆花庄的虫虫们最想干的就是唱歌了。会唱歌的虫虫很多,但作者却对蝈蝈儿情有独钟,看来,这群小家伙们还真是魅力十足呢!
二、感受童话世界:
1.初识:(略)
出示图片:蝈蝈儿蹲在草叶上唱歌的样子(这就是小歌唱家们,将镜头聚焦到他们身上吧!
相机提示蝈蝈儿的儿化读音
瞧,就是这么个穿着小绿褂、长眉毛、短胳膊的小家伙,整天不挺地唱啊,唱啊,但大家却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唱的歌——好听。
2.聆听:
品味“好听”——
A.读课文的8—18自然段,你会为他们“好听”的歌声拍下哪些特写镜头呢?把你欣赏的镜头用美丽的波浪线勾画下来,在一旁写上你的美丽心语。
(1) 早晨——理解:圆润、晶亮
(2) 午后——理解:清凉清凉
(3) 傍晚——理解:带着、飘着、伴送
观看画面(豆花飘香、彩霞满天、牧笛声声)
画面里还有什么?
(4) 指导学法:回味一下刚才这几段的学习,一定不难发现想象是咱们理解句子的好帮手,通过想象事物的形态,想象心理活动,想象画面让咱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好听”。果然如叶圣陶爷爷所说:学习就是不断地发现。
感受“真挚”——
那你们还发现了吗,要想唱出一首打动人心的好歌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感情)
是的,因为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真挚,所以在大家心里他们的歌声才会如此好听,让人陶醉。
B.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这几段充满真情的文字,把它们的形式稍微变换一下,看看有何不同?
(变成诗的形式)
C.自主选择,随乐朗读
小结: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简单而朴素——“唱啊,唱啊”,但这唱啊,唱啊中却包蕴着万千真情。
领悟“快乐”——
A.让我们再一次去听听蝈蝈儿的演唱吧,用心唱的歌咱们得用心去静静地聆听,只有将心与心贴近,才能听得出歌中的真正妙处!
出示句子:他们唱啊,唱啊,唱自己真正的生活,没有忧虑,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B.愿意给这支歌取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吗?
C.老师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我们听来普普通通的,不足为奇的蝈蝈儿叫在作者眼里会变成一支优美的、令人向往的歌呢?(生自由答)
D.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是快乐的,作者的心是快乐的,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快乐相伴,就得——
出示句子:我们唱啊,唱啊,唱自己真正的生活,没有忧虑,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歌唱“梦想”——
出示句子: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在绿色的歌里,好像还飘着金色的梦,那么优美,那么令人向往……
A.歌声真的会变成绿色吗?他们在歌唱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说看法,指导朗读)
B.在你们的朗读中,我还听出了金色的梦,想想在美丽的梦中,小家伙们会梦到怎样的情景?
C.这绿色的歌,这金色的梦,虽然美丽却容易破碎,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让我们将自己的决心和美好的愿望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去吧!(全班齐读)
三、延续童话世界:
天黑了,小家伙们歌声还在继续着,让我们品味一曲好歌,收获一份真挚,感受一种快乐,畅抒金色的梦想。听,那支绿色的歌里飘着金色的梦,飘着和谐,飘着快乐与梦想……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里优美的文字抄一抄,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吧……
语文教案反思篇9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特点。
2、能独立识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品语交际,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六组词的共同特点:重叠形式相同,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构成的。
1、先让学生读词,再说说这些词有哪些相同之处,读词语时注意朗读的节奏。
2、再让学生说说这样类似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自由练读四组词,说说每一组中的字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这些字词的意思。
③认读记忆八个生字,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记忆。
2、我会填
①看题目,说说这道题我们要做什么?
②仔细读每一组字,说说你的发现。
③独立完成练习
3、我会读
①自由练读。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三、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的难题表流出来。
2、讨论
3、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小结。
4、分组讨论两种观点的理由,再指名学生发言。
5、学习展示台
6、查字典,了解“公民”一词的概念。
7、让学生说说作为公民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8、教师小结。
9、让学生讨论交流将为社会做些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并能够运用在学习中。
四、作业布置:
①认真读读本园地的字、词。
②写写自己对“公民”一词的想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反思篇10
《夕阳真美》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及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认识绿线内只识不写的五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一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投影放大图,观察图上的太阳是什么样儿、什么颜色,它正往哪里走?
3、板书课题:23夕阳真美读题
4、小结图意,解题
5、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挑选你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读该大家听。)
5、逐个相机评价
6、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7、交流。
8、同桌互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理解“日落”与“傍晚”的关系。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日落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傍芒蓝伏余
2、指名认读
3、生自学,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组词。
5、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6、反馈写字情况。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另外五个生字,理解有绳子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形式地复习生字和词语。
2、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想哪一自然段你认为写的最美?(交流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段学习。)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有几句话?每句话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句
指名学生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后齐读第一句话。
(3)学习第二句
自由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4)学习第三句
生自由读,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是多么的壮观)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好这一句。
(5)小结并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四人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所描绘的语言用自己的画笔在纸上画出来。
(4)齐读课文三、四两段,再一起评一评图画作品,看谁画得符合课文的描述。
(5)自由地、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
(6)指导背诵
座位上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多美的夕阳啊,爷爷满面红光的望着奶奶说,生接读——夕阳真美啊!
2、自读课文,有什么不懂的提出?
3、指导朗读好。(读出爷爷奶奶的愉快心情)
三、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练习背诵,先引背,分段背,再有感情地背,比赛背,从而达到成诵。
四、学习生字
1、认读:壮慢沉涨更
2、口头组词。
3、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5、反馈写字情况。
五、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看日落,边看边讲,然后让学生把课文中没有描述到的景象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下来。
语文教案反思篇11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能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语文教案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机器人的能干,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词识字。
难点:感受机器人的能干,激起对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字词卡。
2、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引入,导疑激趣
1、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请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读一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自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汇报初读收获:读课文之前,你提出了什么问题?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懂的?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读字,纠正读音。
2、小组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读准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初步理解词义,理解不了的做上记号。
4、练习书写生字。
①仔细观察田字格上的范字,
按字形结构归类,找出容易写错的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相机范写难写字,学生评。
③学生在田字格上先描后写。
④同桌共同欣赏评价所写的字。
四、扩展延伸
搜集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带到班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字词卡,巩固识字。
2、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文中的机器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积累词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介绍自己读懂的词语,并说说你是运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3、用“”画出描写机器人外形的句子,用“”画出体现机器人能干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4、提出不懂的地方,请老师、同学帮忙解决。
三、读演结合,加深体验
1、再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体会语言魅力。
2、学生自由进行机器人角色体验(动作要表现其滑稽与笨拙)。
3、表演。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以课本剧形式表演课文。
四、交换信息,深入感悟
1、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共同欣赏。
2、讨论探究。
①你还知道有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干什么?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练习与扩展
1、完成课后练习3。
2、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你的采集本上。
3、与大家合作办机器人图片展。
语文教案反思篇1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一定的想象,背诵课文。
3、学会关心别人,关爱他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5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难点:展开想象,尝试按课文的句式说话、编诗句。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1、美丽的夜空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星星,知道吗?这些小星星还会眨眼睛呢!不过,它只对聪明的孩子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夜空美景图并配有《小星星》的音乐。)
2、如果哪个小朋友能读准星星上面的词语,星星就会朝你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带拼音的词语。)
3、谁想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字?
4、如果拼音不见了,你还认识它们吗?一起来,试试看。(屏幕上去掉所有的拼音。)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1、(板书:是的眼睛)让我们来看看课文,自己读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2、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屏幕上随机出现相应的诗句及画面,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露珠是小草的眼睛”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这可爱的露珠长在花儿的脸上,那它就是花儿的,如果露珠
长在树叶的脸上,那它就是树叶的——。
②“星星是天空的眼睛”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朗读。
③“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引导学生想象,这水汪汪的眼睛都映出了些什么
呀?白云映在眼睛里像,太阳映在眼睛里像,湖泊边的芦苇像。
④“灯塔是航船的眼睛”(课件演示)师描述:天黑了,浪睡了,大海静悄悄的,只有灯塔妈妈睡不着,睁着眼,看看有没有还没回家的船宝宝。
3、小草、天空、大地、航船都有自己的眼睛,我们小朋友也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每天,眼睛都在告诉我们世界的美丽。春天,我们会看到。冬天,我们会看到。这世界多美呀!假如我们没有了这眼睛会怎样呢?小朋友,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4、这位老爷爷就是一位盲人,他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呀!小朋友,怎么帮他呢?(屏幕上出现课文中送盲人过街的画面。)
5、理解:“我牵着盲人过马路,我就是盲人的眼睛。”(屏幕上出示这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挑战,尝试背诵
1、老师很想跟你们比一比朗读,谁敢跟我比?不过,我在课前读了很多遍,可你们才读几遍,为了公平起见,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再读一读,信心十足了再举手。
2、学生自由练读。
3、师生比赛朗读,共同评价。(预计学生朗读会有各种层次,教师可相机评价,随机变换比赛方法,教师朗读后也可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夸奖老师后,老师还可传授朗读方法。)
4、学生尝试背诵。
5、播放一首有关《小星星》的童谣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四)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1、昨天我在家里试着用课文中的这个句式作了两句诗呢,不过,我把它藏在画里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作的诗句吗?(出示挂图)指名看图仿
说:是的眼睛。
2、(预计学生会有多种回答,教师以鼓励为主,适时调控,如有超越教师的思维范围的答案,只要合理便要及时肯定。)
3、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呢?
4、像这样一句一句很美的句子合起来就是一首小诗呢!大家想不想作诗呀?这样吧,四人小组每人想一句,合起来作一首诗,怎么样?
5、小组合作作诗。
6、集体汇报交流。
(五)自选方式,课外延伸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写的诗,小朋友!可以将你的诗配上插图贴在你的床头,也可以写在卡片上送给你最喜欢的人,会上网的小朋友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你写的诗发到网上,让好多好多人都能看到你写的诗。
(播放《小星星》的歌曲,屏幕上小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和小朋友说再见。)
语文教案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汲(jí)、渊(yun)、恒(héng)、榨(zhà)、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语文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