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里分享一些语文教案万能反思下载,供大家写语文教案万能反思参考。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

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二、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3、学生互相讲课文故事。

4、由学生推荐一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教师整理。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2、阅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妹妹娃丽为什么能够拿到跟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妹妹的态度有何变化?

(3)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3、师生对话,讨论上述问题,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创新学习

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活动步骤:1、学生有感情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体会她送信的艰难。

2、与学生讨论两个话题:

(1)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2)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3、教师小结,结束学习活动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2

大班早期阅读《梨子小提琴》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 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3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5

设计意图:

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选择了这节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诗的优美意境。

2、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诵。

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编能力。

活动重点: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创编,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编能力。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回忆经验直接导入

1、你们做过梦吗?都梦到了什么

2、是谁让你们做梦了吗?

3、教师小结

基本部分:欣赏散文

1、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欣赏一首散文诗,听一听,都是谁做梦了

2、它们都梦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

3、它们的梦可真美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吧

4、这么美的散文诗,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

创编散文:

1、梦可真美呀,老师也想来当一回梦姐姐,送花给你们,让你们也做很美的梦好吗?

2、播放音乐,"梦姐姐"为每个幼儿放一个小礼物,幼儿自由讨论,大胆构思自己彩色的梦。

3、那请小朋友看看梦姐姐送了你一朵什么颜色的花,想一想你会做什么颜色的梦,会梦到什么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谁的梦最美,待会儿请你来给梦姐姐说一说。

4、鼓励幼儿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与他们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结束部分:小朋友做的梦可真美呀,我们把你的梦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一听。

活动反思:

我运用了图片课件向幼儿展示散文诗的内容情节,很吸引幼儿兴趣,同时,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表达语言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一步步深入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散文诗非常优美,加上课件优美的意境,保证幼儿整个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中,我只是活动的引导者,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幼儿真正做活动的主宰者。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二

北大附小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8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9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俺们学习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同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俺”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出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如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0

《沁园春·长沙》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1]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3、想象画中美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的词句和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感受、品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弄清作者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中的美景,掌握并能运用课文观察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赏画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投影展示文中的插图)看见这样一幅画,你们想说些什么?

2、导入新课。

哟,孩子们都在认真欣赏这幅画呢?你们知道吗?一位小朋友最喜欢这幅油画了,他不但像你们一样欣赏了这幅画,而且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一幅画》(板书课题)。看看这幅画,看看这个题目,孩子们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提炼出主要问题。

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这幅令人陶醉的画卷中,和作者一起欣赏这幅画吧!

二、自学课文,了解写了什么

1、孩子们,你们都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怎么办?对,老师相信你们能自主读懂它!

2、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读通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这幅画画了些什么?用铅笔勾画出文中描写的画中景物。

(3)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3、师:现在孩子们可以按自学要求,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如果你有体会、有感受,请与同桌互相交流,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教同桌,寻求他的帮助。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摇线、悦耳、奇形怪状”等词语。

3、说说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都写了些什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先汇报,教师点拨。课文的第2~6段写了这幅画的内容,作者在第2、3段中描写了天空——大山——绿树——草地——野花——小木屋等景物,其中侧重描写了绿树;在第4、5、6段中抓住小溪——溪水——两旁的野花——石铺小路——石头等进行描写,其中抓住了小溪动态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联想。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过渡:孩子们,刚才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已经知道课文写了画上的天空、大山、绿树、草地、小木屋、小溪、野花、石铺小路和石头。画上的景色美,作者写的文章美吗?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书上描写的这些内容吧!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美读课文第2~6段。

2、老师在读的时候,希望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小组探讨:课文这几段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作者由远到近欣赏图画的顺序,并且一边欣赏,一边发挥想象,使画上的内容活起来。写的时候,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写得生动而又具体。

五、拓展延伸

请你自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或自己画一幅最美的画,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并写一写。看谁选的画最美,看谁写的文章最美!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2

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准备,我首先通过“拉小提琴”的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小提琴。一下子就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活动导入时,教师出示小提琴另外的图片,因活动前已经认识过了,所以孩子们都积极地回答出了小提琴的名称。

出示相应的小提琴实物供幼儿认识,再进一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欣赏小提琴拉奏的美妙音乐《梦幻曲》。请幼儿说说刚才听到的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拉的?幼儿很快回答出是“小提琴”。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录音机轻),教师朗诵故事跟着音乐,动听的故事配上美妙的音乐,幼儿的神情都十分专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故事之后我就故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幼儿回答出“梨子琴”时,我就对幼儿的回答加以引导:“某某小朋友听到了梨子小提琴,你真还听。”这时幼儿对梨子小提琴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梨子,用刀把它切成梨子小提琴,请幼儿说说没有弦怎么拉?幼儿的答案很多,我就采用一个幼儿的方法,用手指拉,幼儿跟着我学拉梨子小提琴兴趣很高。

第二部分教师分段讲诉

教师跟着音乐(轻)分段讲诉,并提问,幼儿在这里被故事的情节吸引,所以抛出去的问题,幼儿都能回答。这里我抓住了请幼儿表演对话的机会,孩子们纷纷举手,第一遍表演,孩子们说狡猾的狐狸的话:“你别跑,我一定会抓住你的。”孩子们语言还不够,我就示范一遍,让幼儿感受到狐狸是这样说话的。第二次表演就很好,语气也很像。虽然这时兔子没有语言,但是看到狐狸那么追它,兔子的害怕心理,再引导下幼儿也非常成功的完成。接下来狐狸听到了琴声,语气的大转弯,我也能抓住这点,让幼儿学说,进行对比,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是这段上下来,我觉得如果请幼儿连起来表演狐狸听到音乐前后的变化会更好。我觉得本次活动很遗憾的地方,孩子们原本可以说得更好。教师在角色表演时最好再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小松树拉梨子小提琴,这样设置我觉得会更加生动形象。分段讲述好,我就请幼儿假装拉着梨子小提琴,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时?”有很多幼儿都用上了梨子小提琴这个题目。对于回答,我给了幼儿鼓励。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跟着音乐一起跳舞。这里,我应该给幼儿的空间大点,请幼儿在位置前这块狭窄的地方,幼儿的兴致被减弱。延伸活动,“梨子小提琴”图片的赠送对激发幼儿的发言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请幼儿传递梨子小提琴,让音乐延续。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3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主要教法质疑探究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22詹天佑

读正确:

嘲笑周密讥笑攀山越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人物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请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努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⑴指读:

⑵指读

“要挟”是什么意思?

⑶出示句子

“竣工”是什么意思?“藐视”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⑷指名检查读书,达到正确流利。

2.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高度概括的句子。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3.结合课后1题,理清段落层次。

(出示詹天佑图片)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课文2到7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讨论交流: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3)全国的反映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5.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形近词组词、字组词。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

第二课时

课题22詹天佑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的批注。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做简单的批注。

主要教法自主探究

学法指导读思批议

板书设计

22詹天佑

勘测线路爱国精神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整体认识詹天佑。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张中国铁路网时,你的目光也许被那一条纵横交错延伸向远方的铁轨所吸引。(课件:火车声)让这隆隆的火车声带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100多年前中国人自己修筑第一条铁路的情形!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控制着我国铁路的修筑权,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让我们响亮的呼唤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

(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2.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做批注,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演示等方法。

2.找一个同学把自学提示给大家读一遍。

3.作者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你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自学哪一方面。

4.全班交流:

交流一:修筑铁路的第一步就是勘测线路。有请学习勘测线路的同学汇报一下学习情况。

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

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呢?(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

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是啊,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板书:爱国精神)

交流二:詹天佑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有请学习开凿隧道的同学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①你准备向大家先介绍哪个隧道?

②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同样是隧道,詹天佑采取的开凿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

④居庸关采取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采取中部凿井法,詹天佑能够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詹天佑为什么能这么巧妙地开凿隧道呢?你体会到了詹天佑怎么样?

交流三:成功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

到了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你体会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有请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同学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①哪个同学自告奋勇地代表你们小组把你们画的示意图讲给大家听听?

②(课件带领学生乘坐火车体验“人”字形线路。)下面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火车,亲身感受一下“人”字形线路。

③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④看了詹天佑的设计,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

三、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读了这两段,你的心情如何?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所做的贡献,请同学们默读。

3.写一写:(课件出示: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请你用、诗句、碑文、颁奖词等不同形式概括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配乐学生创作)在教学实践中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学习评价人物。

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象,宣读你所写的。(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4.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帝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5.资料拓展:

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8岁。)

语文教案万能反思篇15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4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