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流程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语文教案流程?这里给大家分享语文教案流程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流程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语文教案流程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光明及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品味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感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训练点
1.把握涛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涛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深入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中对黎明的深情呼唤珍惜,今天美好的时代,并奋发向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歌的“散文美”。
二、教法引导
1学生查阅,了解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2朗读诗歌,想——想诗中所借的意象所指代的内容,深入诗歌,边读边说。
三、重点、难点、疑点
(一)重点
体会诗歌中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歌,边读边说。
(二)难点
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体会诗中“黎明”等—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疑点
文中一些诗句的含义
(四)解决办法
结合背景知识,反复朗渎,教师适当点拨,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与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即可。
四、课时日按排
1课时
五、教学用具准备
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出示背景材料,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
2.师生互相设疑一-质疑,在讨论中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诗歌是—种凝炼的语言艺术,诗人往往能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现丰富而深广的内涵,因此也留给了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学习本首诗,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2.体会诗句的含义,弄清“黎明”的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自的民族,也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许多人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悲观失望,看不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诗人于1941年来到延安,在延安的日日月月里诗人感受到另—种火热的战斗生活,心中无比激动与兴奋,于是在《黎明的通知》中借助“黎明”这个意象向人们发出召唤,诗中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由介绍背景及简介作者艾青导人课文
2.听课文录音,要求:
(1)体会诗人对光明的热情歌颂的感情。
(2)理解诗中人称代词“我”、“你”“他们”所指代的内涵。
3.指导学生自由朗渎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黎明将把通知发给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明发给的对象?
(2)黎明发出厂怎样的通知,结合济歌内容,具体说明通知的内容。
明确:(1)黎明把通知发给了诗人,借诗人的嘴向不幸的人、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城市、村庄、女人、男人、老人、病者、母亲、孩子一切的不幸者以及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传递黎明即将来到的消息。
(2)黎明将告诉世界与人类:光明即将来到,日月即将来到,将唤醒“生机与活力”将带来清新的空气,将带来幸福、安宁、祥和,总之,将带来一切健康和美丽的东西。
4.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诗句的含义,理解象征手法。
(1)诗中为什么称诗人为“正直的人”和“忠实于时间的人”。
(2)“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该句所指代的对象是谁?
(3)“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一句的含义。
(4)诗句“请年轻的情人也起来/和那些贪睡的少女”和“请叫醒困倦的母亲/和她身边的婴孩”两句包含着什么深厚的内涵。
(5)诗句“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说我马上要来叩打她们的窗门”中“健康而美丽的”指的是什么?
(6)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她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一句的含义。
明确
(1)诗中称“正直的人”和“忠实于时间的人”是希望诗人能够如实地、及时地传递黎明的消息。
(2)这里是指将黎明的通知送给那些处于沦陷区的广大人民。
(3)这里用“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揭示了“我”即“黎明”的象征含义。
(4))诗句中“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既是指一些具体的人,更具有一种抽象的内涵,
指“黎明”将要唤醒“爱”与“美”;“母亲”与“婴孩”同样也具有这样双层内涵,既指具体的—类人,也指人世间像母婴之间的那种亲情、温馨与爱。
(5)“健康而美丽的”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形象,它实质是对此文的—个小结,马克思曾经说过,中国是—只睡熟了的狮子,但是迟早她是要苏醒的。这里“健康而美丽的”指的应该
沉睡着的古老中华民族所具备的一切美德,神州大地山川风貌所具有的美……
也就是说光明的中国所应具备的一切,诗人在这里用“健康”和“美丽”作了概括。
(6)该名中“夜”指的是黑暗的旧社会,“他们”指的是“沦陷区的广大人民”,“他们所等待的是光明的中国。
(四)总结、扩展
《黎明的通知》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助“黎明”这个意象,抒发了对“光明”的赞歌。
夜幕终于要拉开了,黎明终于就要来到了,当黎明叫醒“一切的不幸者”和“—切爱生活的人”他们急切等待者,当黎明邀请歌唱者、舞蹈者来欢迎,他们热切地欢迎,诗人驰骋想
明即将到来,以及与黎明—起来到的清新与美丽,文明与进步。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为了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可指导学生作一个片断练习,开头以“当黎明来到,东边的天际上第一道朝霞,……”作为起始句,继续续写下去,描写黎明到来后的景象。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九、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流程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生逐一回答。)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语文教案流程篇4
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人们走到街道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满载着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语文教案流程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生字和11个二类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对照图画,反复诵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比较法和熟字偏旁法的方法来记忆一类生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到人人都要靠劳动生存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8个一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会8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习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习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平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昏君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习巩固生字。
六、作业: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大意,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七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画出蜻蜓和蚂蚁的对话。
三、找同学读1、2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中的:“逛来逛去”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2、在小组内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思考:蜻蜓为什么不再唱歌了?它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
1、找出蜻蜓说的话,读一读,注意语气。
2、在找出蚂蚁说的话,指导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3-7自然段。
5、蚂蚁的话“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6、蜻蜓通过和蚂蚁的对话,说“明年,我要唱自己的歌,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这里的歌指的是什么?你知道蜻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五、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荒:注意中间是“亡”字,没有点。
二、完成课后练习题。
1、照样子说词语。
走来走去明明白白热乎乎
看来看去清清楚楚火辣辣
2、读句子。注意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3、做一做。
(1)续编《蜻蜓和蚂蚁》。
(2)给蜻蜓写封信。
(3)把我想到的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荒张烂歌劳脸软难
语文教案流程篇6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话语转化成画面,有感情地朗读36节。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感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
2、引导学生重点抓住36段,联系上下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解读第5节战斗画面。
2、选择完成一道情景写话题。
教学课件:
郑成功彩像(主题音乐)第三节文字三道情景写话题郑成功不同时期的塑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2、齐读课题。
3、过渡。
二、导读36节
1、布置用心读文,边读边想:从这节文字中能看到哪些画面?
2、交流,板书:眺望 出征 战斗 欢迎
3、导读第3节。
(1)出示文字: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
相关链接:他望到了 望到了 望到了
(2)指名读句子,问:什么叫眺望?他望到了什么?(联系第2节)
(3)追问:郑成功仅仅是在眺望吗?(心在牵挂)
(4)出示文字: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宝岛台湾!
(5)让学生划出慷慨激昂,问:是什么意思?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吗?(练读、指读)
(6)情境描述,联系岳飞、戚继光、吉鸿昌等留下的名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7)布置齐读。(读出慷慨激昂)
(8)过渡。
4、导读第4句。
(1)注意一个词语瞭望,这时候,郑成功又瞭望到了什么?
(2)交流后指导三次齐读。
A、突出舰队庞大;
B、仅仅是庞大吗?突出纪律严明;
C、作为读者,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结过渡。
5、导读第5节。
(1)默读,边读边想: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2)交流:追问:透过英勇这一表象,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指名读,读出郑军的英勇善战。
(4)播放录像。
(5)大声练读。
(6)齐读。
(7)过渡。
6、导读第6节。
(1)默读,再联系上下文自主选择完成一道写话练习题。。
情景2:用几句话具体描绘台湾同胞欢庆胜利的画面。
情景3:高山族的弟兄们接过郑成功送来的犁、耙等农具,眼含热泪,深情地说: 。
(3)交流。
三、总结
出示郑成功不同时期的画像,总结:
同学们,郑成功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留给后人的却是恒久的怀念,他用自己的点燃了无数爱国者的热血;他用自己谦祥播撒着民族共融的种子;
在中华民族的抗争,郑成功用言行骄傲地书写着英雄两个大字,让我们永远铭记住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下课。
语文教案流程篇7
《回声》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语文教案流程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兰、梁“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兰、各、坐、座、带、急“六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的桥梁。2、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小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对科学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重点
1、识字、认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的特点。
3、根据现有知识设计“未来的桥”。
教学难点
1、通过让学生读这篇科幻故事,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2、汽车在潜水桥上行驶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3、学生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了解桥梁的知识,至少认识一种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读识字
1、同学们,你看到过桥吗?你走过或认识哪些桥?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3、今天我们的新朋友叫兰兰,课文讲的就是兰兰过桥的故事。请大家坐端正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下课题————板书课题:兰兰过桥。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
5、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请同学快快打开课本,大声读32课读课文之前谁来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6、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度的句子或者长句子,一定要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随时标段,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
(学生自由读书时教师随时指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1、学生个别回答。
2、按照老师的要求指写课题并齐读。
坐端正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下课题————兰兰过桥。齐读课题。
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并能针对课题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坐端正,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标段落,圈画生字。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把课文读通顺。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导入课文,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流程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小黑板: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小黑板: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小黑板: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小黑板: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完成课后练习123。
4、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6、酿
尊敬纠正
东东老师
感谢表扬
责
怪
奶奶
语文教案流程篇10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
(屏幕显示)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语文教案流程篇11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编算挂花飒飒丢人现眼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28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语文教案流程篇1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雏、巢,理解运用相关词语。
2、积累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类结构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阅读芳草地中的两句话。
4、通过因果句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5、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形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以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简要说明信的重要性
师: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唐代诗人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老师也特别喜欢他的诗,记得他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由读,抽生读,理解句子意思)
师:这首诗写出了在战乱中,诗人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可以带给他多少安慰啊!因此
[课件出示]信是心与心的交流,信是情与情的碰撞,信使你我手拉手,心贴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写信要用到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师:有一位小朋友刚学会写信,心情特别激动大家看:
[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
写许多许多的信
给自己,
我也要
写一封封信,
让自己的心,
和别人的心,
贴得紧紧、紧紧
2、师:自由读这两段话,思考他写信所需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3、写信为什么要用心?它又为什么能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
[课件出示]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我写了几封信?分别是写给谁的?
2、生仿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封信来读一读。
3、检查自读情况。
4、学习第二节
a、齐读第二节,自学生字雏和巢(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
雏:谁会读这个字?(注意翘舌音)开小火车读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雏这个字?
我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字中也含有这个部分。想一想有哪些字呢?
雏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
师:瞧,它们是那么稚嫩,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嘴角还是嫩黄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幼小)雏鸟、雏
巢:学生交流。(翘舌音、上下结构)
哪里见到过这个生字?
[课件出示]
师:这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就是给小鸟遮风挡雨的窝,更是小鸟温馨的家。
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三句。
b、理解内容。读后回答:
(1)我替谁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出示句式: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回巢。
(3)师:在天色将暗的时候,小鸟在巢中焦急地等着妈妈回家。假设你是雏鸟会对妈妈说什么?
(4)交流后个人竞赛读。(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
C、是啊,它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彼此关心,互相依恋,小鸟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得紧紧的。师生一起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小节
(1)女生读第三小节。
(2)出示画面,学习姹紫嫣红的意思。(老师指出词语后的1和注释条的1相对应)
(3)花朵为什么要蜜蜂快来采蜜?
交流小结:它们是甜甜蜜蜜的好伙伴,团结一心酿出甜甜的花蜜,造福我们人类。花朵和蜜蜂的心也贴得紧紧的。
抽生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6、习第四小节。
(1)男生读第四小节。
(2)大海为什么要请小船快去航海呢?
(3)出示句式练习。
(4)出示画面,理解风平浪静的意思。
(5)出示词语练习。
交流小结:它们是平安和谐的一家亲。此时,慈祥的大海敞开宽广的胸怀,让小船在自己的怀抱里自由驰骋。大海的心和小船的心更是贴得紧紧的。
小组竞赛读第四小节。
7、习第五小节
(1)分三小组读这三节课文
(2)齐读第五小节,读后体会2、3、4小节和第5小节的句式有什么变化?
(3)出示尝试园,师:聪明的你能否把这两封信修改成和前面三小节一样的形式呢?
(四)拓展
1、师读第六小节。我们给别人写信,真诚地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力所能及地给与别人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贴得紧紧的。
2、师生合作朗读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最真诚的心,老师和你们一齐
3、过渡:这位小朋友用自己真诚的心写了许多许多的信,此时的你是否也有许多心里话要和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处于战争中的苦难的人们说呢?请大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提出要求:形式不拘,可选两句或三句,内容简短。)
4、创意读课文:加学生创作诗朗读
语文教案流程篇13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和猜出不同谜语,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说谜语的过程中,注意听清楚和说明白。
课前准备
1.请同学收集谜语。
2.给挂图上小朋友说的谜语配录音。
3.一幅小白兔贴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
2.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围在一起在做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讲故事、说谜语……)
3.他们究竟做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放录音或老师读出谜语。学生一听便知,小朋友们在猜谜语。)
二、指导猜谜,领悟方法
1.听谜语。
让我们再认真听一听,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
(再放一遍谜语录音。)
2.猜谜底。
提问:请大家和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谜底是什么打一种小动物。
(若学生猜出几种答案,可以请同学讨论:谁说得对,为什么)
3.对照谜语比一比。
边说谜语,边对照小兔子图比一比,重点是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白皮毛、三瓣嘴的外形特征。
4.师生共同总结说谜语和猜谜语的要领。
(1)说清楚。说谜语的同学要口齿清楚,如果别人听不明白,要再说一遍。有时候,可以在谜语后面说明,这个谜语打的是一个字还是一种动物或植物。
(2)听明白。听谜语的同学要认真听,没听清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动脑筋。边听边动脑筋想,把谜语中提到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想想:什么是这样的
三、小组活动,我说你猜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准备好的谜语说给大家听,请大家猜。比一比谁说得清楚,谁听得明白,谁猜得准确。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
四、小组竞赛,评选优胜。
第一小组说谜语,请第二小组猜;第二小组说谜语,第三小组猜……如此循环。第一轮,每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谜语,若对方猜不出来,可请其他组抢答。猜出谜底后,要能说出理由,最后评出:
“最会说”小组和个人——猜对的谜底多,而且能说出理由。
“好谜语”——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谜语。
五、介绍经验,教说谜语
请“最会说”或“最会猜”的小组代表或个人介绍经验。
请带来“好谜语”的同学教大家说谜语。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谜语说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一猜。
语文教案流程篇14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流程篇15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们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们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们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们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们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们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