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简短反思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语文教案简短反思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语文教案简短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
【教学目标】
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立正家家户户欢庆花灯金鱼真好一年
二.抄写aoiuü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四.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我觉得很好吃。
------,我觉得。
五.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
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办展览、学解说的过程中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3.激发学生关心体育事业、热爱体育活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办展览”、“学解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信息。
2.准备6块空白展板;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目标
1、前几天,老师让小朋友收集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吗?
2、你是从哪儿找来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3、这节课,我们一起动手来办一个“小小体育窗”展览,并由同学自己来当解说员,有信心吗?
二、分小组办展览,学解说
1.自由分组。
今天,我们分六个小队各办一个展览,我们来为这六个小队起名。你愿意参加哪个小队的活动呢?(教师发组牌和空白展板,学生各就各位)
2.讨论设计。
小队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图片,在展板上排一排,看看这些图片怎么放比较美观。
3.布置展板。
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展板,先用胶水或双面胶固定图片,再对展板进行美化。
4.学习解说。
(1)向小队伙伴介绍自己带来的图片的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
(2)学习介绍本小队展板上的图片,并推选出一位最成功的“小小体育窗”解说员。
三、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各小队解说员轮流上台解说自己小队办的展览。
2.师生评议。
四、深入实践,走向生活
再过两个星期,就是我们学校的“体育节”了,到那时,我们的“小小体育窗”展览将搬到学校大厅向全校师生展出,希望大家争当解说员。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 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 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 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 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 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4
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准备,我首先通过“拉小提琴”的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小提琴。一下子就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活动导入时,教师出示小提琴另外的图片,因活动前已经认识过了,所以孩子们都积极地回答出了小提琴的名称。
出示相应的小提琴实物供幼儿认识,再进一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欣赏小提琴拉奏的美妙音乐《梦幻曲》。请幼儿说说刚才听到的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拉的?幼儿很快回答出是“小提琴”。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录音机轻),教师朗诵故事跟着音乐,动听的故事配上美妙的音乐,幼儿的神情都十分专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故事之后我就故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幼儿回答出“梨子琴”时,我就对幼儿的回答加以引导:“某某小朋友听到了梨子小提琴,你真还听。”这时幼儿对梨子小提琴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梨子,用刀把它切成梨子小提琴,请幼儿说说没有弦怎么拉?幼儿的答案很多,我就采用一个幼儿的方法,用手指拉,幼儿跟着我学拉梨子小提琴兴趣很高。
第二部分教师分段讲诉
教师跟着音乐(轻)分段讲诉,并提问,幼儿在这里被故事的情节吸引,所以抛出去的问题,幼儿都能回答。这里我抓住了请幼儿表演对话的机会,孩子们纷纷举手,第一遍表演,孩子们说狡猾的狐狸的话:“你别跑,我一定会抓住你的。”孩子们语言还不够,我就示范一遍,让幼儿感受到狐狸是这样说话的。第二次表演就很好,语气也很像。虽然这时兔子没有语言,但是看到狐狸那么追它,兔子的害怕心理,再引导下幼儿也非常成功的完成。接下来狐狸听到了琴声,语气的大转弯,我也能抓住这点,让幼儿学说,进行对比,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是这段上下来,我觉得如果请幼儿连起来表演狐狸听到音乐前后的变化会更好。我觉得本次活动很遗憾的地方,孩子们原本可以说得更好。教师在角色表演时最好再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小松树拉梨子小提琴,这样设置我觉得会更加生动形象。分段讲述好,我就请幼儿假装拉着梨子小提琴,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时?”有很多幼儿都用上了梨子小提琴这个题目。对于回答,我给了幼儿鼓励。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跟着音乐一起跳舞。这里,我应该给幼儿的空间大点,请幼儿在位置前这块狭窄的地方,幼儿的兴致被减弱。延伸活动,“梨子小提琴”图片的赠送对激发幼儿的发言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请幼儿传递梨子小提琴,让音乐延续。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课前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39;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第三课时
一、写本课生字
二、写本课《小状元》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追逐迫害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6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①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清凉,要我梳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邀我唱喝快乐,幸福
瀑布:雄浑,有气势
悬崖:身躯挺拔
白云:谈风景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9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_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六、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写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1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胖墩和小嘎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小嘎子顽皮、机敏、富有心计。
生:小胖墩很沉稳,也是个摔跤能手。
师:嗯,他们两个各有特点。你还有其他收获吗?课文着重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
生:……
生:小胖墩和小嘎子比赛摔跤时的动作、神态。
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师:是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这是一段怎样神奇的文字啊?(板书课题,读课题,正音“监”,理解“监生”)。
师:片段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严监生呢?(强调临死前,师在临死前下打上点。)
师:设想一下一个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生:……
师:这些都是一般人临死前的想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师:严监生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师板:两茎灯草)
师:在古代灯草是用来照明的,它非常地便宜,相当于一盒火柴里一根火柴的价钱,高明的作家善于抓住特殊情景下的最不起眼的事物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原来
“两茎灯草”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心事,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不一般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生读书画记)
师:严监生临死前有哪些不一般的表现?
生:……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这句话里描写了些什么?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是啊,此进的严监生病情严重,还吃力地伸着两个指头,却总不得断气,多么难受,多么可怜!看来,这严监生是天大的心愿未了,再读读整个句子,注意,他的病已经很重了,很难受,很可怜的。(男、女生分别读。)
师:还有哪些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生:……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师:登时是什么意思?联系前后文字,可以换成——
生:马上、立刻、顿时……
师:同学们真厉害,关于严监生不一般表现的句子,找得可真准!那么,我们再读读这几个句子,想想,严监生当时的心情怎样?(出示三个句子)
生:焦急,难受……
师:是啊,严监生怎能不焦急呢?你看他的那些亲人们都猜测了些什么呀?谁先说说,严监生的亲人们都猜测了些什么?
生:(大侄子的话)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师:严监生对这样的猜测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他的表现是——,来,读出来——(指名读
板书:两个指头)
师:大侄子猜错了,只是有些失望。严监生除了银子多,还有亲人多,还有机会。接着谁猜测了他那两根手指的意思?
生:二叔说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师:又没猜对,此时的严监生——(指名读严监生第二次摇头的句子
板书:越发指得紧了)
师:二侄子也没猜中他的心思,关心的是他的银子!严监生心里会怎么想?
生:……
师:在严监生苦苦支撑的时间里,还有谁接着做了猜测?
生:奶妈做了猜测: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师:所有女生先读奶妈的话,男生读后面的动作描述!
师:多么固执的严监生啊!
可怜的老人在想什么呢?
生:……
师:久猜不中,严监生已经快支持不下去了,他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板书: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此时,他的&39;心里充满了——
生:绝望、生气……
师:这时,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此时的严监生——(指名读句子
板书:点一点头)
师:可怜的严监生,谁会想到家财万贯的他,临死前挂念的是两根灯草呢?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生:……
师:此时,你感觉到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板书:吝啬?节约?)
师:严监生的行为是不是节约呢?举例说说吝啬与节约的不同。
小结:该花费的也不花费叫吝啬,不该花费的就不花费叫节约。
三
抓住典型情节,探究写法
师:临死前的严监生非常的吝啬,作者没有用一个吝啬,却把这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都是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师:(结合板书)再看看亲人们对严监生说话时他的三次手指动作和摇头,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亲人们都没有猜对他的意思。
生:焦急、无奈的加剧。
师:作者抓住了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事例,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写作方法?
生:……
(板书:典型事例
典型细节)
师:这个片段写了严监生什么特点?抓住了怎样的典型事例呢?主要写了他哪些典型细节呢?
生:写了他的吝啬的特点,抓住了他临死前的典型事例。
生:主要写了他三次摇头的动作,神态这些典型细节。
师:
这就是一个杰出作家的不同非凡之处,写一个人的吝啬,无需多动笔墨,就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情节,通过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就把人物的吝啬鬼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学以致用,迁移写法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这样,抓住典型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出人物特点。
师:如果我们想写写身边的同学,你能想到了哪些最能反映出这个同学的典型事例,他哪一点动作,神态,语言,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
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抓住典型的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希望你们灵活运用写作方法,写出让自己更满意的文章。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39;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3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景,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
4、积累对“越……越……”的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和重点:“我会认”中的认字练习和比较形近字
教具准备:实物场景图卡、小标牌、课文挂图、字卡、磁带、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讨论:这8个字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迷”,学生边拍手边说:“转盘转起来,秘密快出来”随之,转盘转动,停在哪个字,就读出字音,并说说为什么有个“木”字旁。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的。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各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扩展活动
1、识字比赛。
⑴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平时从生活中积累的汉字,收集在一张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⑵小组间交流。
⑶老师抽查,奖励。
2、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⑴小朋友们会认这么多的字,能不能说说这些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四、情境表演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一位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读一读下列的笔划:
女走土亅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的三组生字,请同学认读。
2、请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这些字哪些地方不同?
3、学生练说,老师巡视。
4、全班交流,老师引导:
“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
“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5、自觉第二排的三组生字,说说哪些地方不同。
6、评议:“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
“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7、写字。
⑴强调关键笔画。
⑵注意强调写字姿势,老师巡视。
⑶展示作业,全班评议。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2、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交流。
4、全班齐读。
5、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哪课读过?说出来。
6、扩展练习
⑴出示投影,演示小朋友的个子越来越高;树上的叶子越来越绿;雨越下越大。
⑵请学生根据演示,用“越…越…”来说话。
三、读读背背
1、展示古诗积累。
请学生自由上台朗诵自己会的古诗,比比谁读得好,会的多。
2、学习新诗。
⑴出示挂图,教师配乐范读。
⑵学生跟读,领会诗的节奏和韵脚。
⑶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
⑷同桌互读。
⑸老师抽查,纠正错音,注意“锄、谁、知、中、餐”的读音。
3、感悟诗意。
⑴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图和个人感悟设计动作。(如:擦拭汗水)
⑵学生边动作边读。
⑶指导背诵。
4、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
四、布置作业
选词填空:
一个一头一口
1、田地里有()牛。
2、这里有()人。
3、我只想喝()水。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3.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4.朗读并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难点]
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学会复述故事;学会转述别人的话;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单元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故事?
2.同桌互相提点,把《漏》这个故事复述给同桌听。
3.复述故事不是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复述《漏》课后的示意图。
4.学生交流说出并展示《漏》课后的.示意图。
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下表:
时间人物事件古时候夫妻两人生了枣核大的孩子,就叫“枣核”一年又一年枣核不见长,很勤快很聪明有一年衙役们大旱,衙役们把牛、驴牵走了到了晚上枣核到县衙闹腾,躲在驴耳朵里,
赶着牲口回了村子天一亮县官、枣核枣核被抓到县衙,衙役们打枣核,
结果打了县官学生根据图表复述。
6.小结: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也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词语。
(1)指导读准轻声,如“嗽”在“咳嗽”中读轻声;“唠叨”的“叨”在词语中也读轻声。
(2)指导读准“呕吐”,这里“吐”读tù。而“吐气、扬眉吐气、吞吞吐吐”中都读tǔ。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能发现什么。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巧用偏旁归类识字。
(1)口字旁的字和口有关。例如:咳、吐、唠、叨、嘀、咕等。
(2)言字旁的字大都和语言有关。例如:谚、语、谣、诫、辩、论等。
5.复习巩固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找词语游戏:找朋友。
6.学以致用。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试着再找出几组这样的字。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让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演一演,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演。
2.比较两个句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跳起来”体会“噌的一下子”的作用,表现人物内心的着急。
3.让学生读第二个句子,想象“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的情景,体会表达效果。
4.教师提供几个句子,学生练习在句中加上拟声词,感受句子中有拟声词和无拟声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1)他用力一推,门()开了。(2)他()喝了一大碗水。
5.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例句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生活中,小鸟急速飞走时是怎样的情景?玻璃窗突然被打碎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模仿例句,选择一个情景,用拟声词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感受对比在拟定题目方面的妙用。
同学们肯定读过许多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学生交流)有哪些故事题目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瞧瞧。
1.课件出示第2题。
2.学生讨论交流,题目有什么特点?课件变色“慢、急、胖、瘦”。(用展示主人公特点的词语,如“慢性子”“急性子”“胖”“瘦”“大方”“小气”等,准确地表现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特点;在同一个题目中用意思相反的词语,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
3.引导学生将下面的题目补全。
课件出示:大个子兔子和()狼大方的魔法师和()的巫婆
4.你读过的故事有这类题目吗?和同学交流。
(二)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1.课件出示第3题。
2.教师解释什么是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传达给第三者。
3.小组交流:怎样转述别人的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你”改为“我”。
5.(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6.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创设情境解诗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生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大林寺、西林寺和东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所以叫大林寺。)
2.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学习生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3.初读感知。
(1)四人一组利用课件上的注释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诗意,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谈话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①指名读,理解词语。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②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惊喜)读一读,再体会一下。6.默写古诗《大林寺桃花》。
5.试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把句子说(写)具体、生动,还学习了怎样给自己的习作拟下亮眼的题目。同学们要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自学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语文教案简短反思篇15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
(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
(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作文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4、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学生讨论、思考
6、45分钟快速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