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合理的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课文第四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共写课题,提示:端端正正写字

2、教师设问:什么叫“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事?谈迁被厄运打倒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打倒?(相机理解打不垮、信念)

3、指名读题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自读课文,并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导学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⑴、引导学生选择最受感动的一节读课文,导读课文第二、三节,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正确,尝试读出感情,相机理解“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

(预设举例:“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疾速。“积劳成疾”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嫉恶如仇”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奋笔疾书的“疾”应选第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义项)

⑵、导读第一节

设问: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的优美、精彩,所以有“凤头”一说,谁喜欢第一节?

读第一节,相机正音“浙江、国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

⑶、导读第四节

设问: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又像豹的尾巴一样有力度、响亮有力,因此又有“豹尾”的说法——反复齐读第四节

3、交流学案第四题

⑴、谈迁写的《国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⑵、谈迁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0字),通过引导,逐步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课文内容。(预设:谈迁矢志不渝著《国榷》)

4、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浙迁博抄锁挣诞

⑵、教师范写博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质疑问难

初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理解或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完善学案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燕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体会祖国的语言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4、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光的美丽,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5、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竞争和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正确理解长句子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感受燕子的可爱、春光的明丽和祖国语言的丰美。

三、课前准备(第二课时)

五线谱、《春天奏鸣曲》第五乐章、歌曲《小燕子》、课件制作

四、课前活动

名称:(课件1呈现)心有灵犀一点通

要求:请学生在纸片上写一个词,老师任意抽点几个学号的同学,如能组成一个句子,则说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不愧是四年的同窗学友了。

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组成句子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三种:“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为课堂教学的“简缩课文”环节作些铺垫。

注意:若学生未能拼出“是”字句,教师视情况可自己或请听课老师参与活动。

原则:趣味性、语文性、针对性

五、教学过程

1、读一读

《燕子》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很熟悉呈现学习材料了,听说同学们挺喜欢的。我们班谁最能读以读为本书?谁最怕读书?请两人合作把课文读给大整体感知家听听可以吗?(注意正音如:杆、偶尔)激励与合作

2、数一数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请问:《燕子》这篇课文有几句话?请同学们快速落实单元数一数。(对,《燕子》这篇课文虽然将近训练重点400字,但只有10句话,可见长句子是比较多的。课前活动时,我们已了解了句子组成的三种基本形式是“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因此,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这些句子。)

3、缩一缩

先看第一句——可缩成“羽毛、翅膀、与课前活动呼应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第二句,第三句呢?

……

4、评一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银幕上简缩后的文章,学会鉴赏然后请大家评一评,两篇文章各有什么优点?

(原文生动具体,短文简洁明了)

5、辩一辩

辩论分组。

我提议,咱们来一个辩论赛,怎么样?当创设竞争性的然,我们的辩论赛在自由的前提下,得有一定主体性的语文的组织和要求:学习环境

(1)确定正方——原文支持者

反方——简缩的文章

(2)确定正反方第一辩手、第二辩手和第注意全体参与三辩手,其它同学为自由辩手,在自由辩论时注重语文能力陈述。(听说读写)

(3)评委:所有来听课的老师。(欢迎)培养

(4)为了使你在辩论赛中取胜,现在我想传授一点秘诀给你,可得听好了:

——听(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在辩论时,只有听懂了对方的观点,才能更好地驳斥对方)

——说(口齿清楚、普通话准、声音响亮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别以情感为内人听明白你的观点)核,以语言

——读(充分陈述了你的理由后,选一两个为中心,以句子读一读,来打动评委)读写为两翼

——写(同一方同学可用传纸条的方式给辩手,不过,字要写得又快又好)

(5)至于主持人,我就毛遂自荐了。

(6)学生辩论,教师点评引导。

6、点一点

辩论赛暂告一个段落。本次辩论赛双方人数虽然悬殊,但在辩论方面可谓势均力敌、导师就是“导”旗鼓相当,难分胜负。不过有一点是可以下结论的:那就是同学们读书读得棒,说话说得妙,还敢于竞争,又很会与人合作,这,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

7、唱一唱

我提议,在即将下课之际,我们用歌声来结课如何体现赞一赞小燕子,并且把这首歌献给每一位热爱整体性?愉悦春天的朋友。性和含蓄性?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太阳是大家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快乐和希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朗诵、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一二两段。

2、以读为主线,通过把书读薄、读厚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把诗读成画、读出诗情、读出意境,从而提高学生想像、表达、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朗读诗歌的技巧。

3、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歌中体会到太阳对“大家”的爱,对太阳的爱胸怀感恩之情,明白只有广博的爱才会让世界的所有生物生活得快乐、和谐。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简介诗歌的特点

儿童诗想像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重点指导彤的读音和书写,理解“红彤彤”的意思。

2、检查读课文

指名四位同学轮读诗歌,学生评价指正。

三、深入研读课文

(一)把诗读成画

1、师范读第一小节,生边听边想画面。

2、指名学生描述想像中的画面。

3、根据学生描述的画面指导朗读。

(二)读出诗情

1、感悟太阳做的三件好事

(1)太阳做了哪几件好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鲜花、小树、小朋友

(2)把三件好事读成三个字:洒、拔、陪

(3)从“洒、拔、陪”三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洒出了什么?透过“拔”你又看到了什么?太阳陪着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呢?(学生发挥想像,描述画面。)

2、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读出诗情。

(三)读出意境

1、第二小节中哪个词,哪个标点表示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

2、朗读“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读出太阳做的好事很多,读出对太阳的赞美。

3、理解“……”,并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四、想像创作,升华情感

1、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太阳做的其它好事写出来。

2、交流、修改、展示诗句。

五、总结全文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儿童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难点】认识注释,并能够借助注释帮助了解《儿童和平条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诗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注释,知道注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谈话导入

近年来,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我们随着画面到那里去看看。(出示课件)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课题,认识注释

1、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题和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课题右上方有符号)

3、教师引导: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位同学在预习中弄明白了?打开课本55页,看“金钥匙”,自己读读看这是什么意思。

4、读读《儿童和平条约》的注释,看看它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我国石家庄市的刘玲同学代表我们中国儿童在纽约法拉兴草坪公园举行的《儿童和平条约》签字仪式上签了字。这个和平条约到底说了什么呢?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想想“宣告”是什么意思?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2、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评价,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3、各组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总结:这首诗主要内容是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4、学生集体读全文。

四、自学生字,交流释疑

1、和同桌交流一下,预习中你发现的这些生字的注意要点,提出问题,两人探讨。

2、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和书写的再强调。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懂、诵、段、糊、涂、胆、厉、详”等8个生字。积累“不懂就问、背诵、糊里糊涂、厉声、详细、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诵、断、糊、涂、厉、详”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学生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

(1)分句读。

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知道每句话的意思。

3、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习生字:诵

音:平舌音

形:右边的笔顺要书空;复习“言字旁”,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也是“言字旁”,找一找,是哪个字?

学习生字:详

音:三拼音、后鼻音

形:用加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4、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5、揭示课题。请1个学生读课题。

6、学习生字:懂

音:后鼻音

形:形声字,部首表义,右边表音

义:查字典(知道、了解)

“不懂就问”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要问。

7、齐读课题。

8、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读课文,每人1小节,教师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

详、段:复习三拼音

理解:糊里糊涂,详细

3、开火车读词语。

4、选择两句句子指导学生朗读,知道对话的形式:

媒体出示: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提示语在前)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提示语在后)

5、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认真读好每一小节。

指导方法:

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结果怎样?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1)分别指导。

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断: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厉:半包围结构。

详: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糊”:注意“左中右”三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孙中山不懂就问,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笼罩薄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分男女比赛读。

⑸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__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__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8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春,赏了春,这节课,我们要随着朱自清的笔墨,品味春天,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1、

二、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用"我认为_________这句美,因为________”的形式说话.

学生分小组读,说感受.

如:我认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这句美,因为写了草的动态和颜色.

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美,因为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我认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美,因为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我认为“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句美,因为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尤其是特点抓得很准.今后同学们也要向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学

品味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四、用学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

A.指引B.牵引

C.引申D.招引

②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的样子

C.这样D.对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

C.打算D.策略

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D.和悦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表现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

五、评学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阅读。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⑴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清脆()

⑶解词:卖弄:宛转:

⑷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个字)。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篇三】第三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四、课堂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五、评学

1、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济南的冬天

课标及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目标导学

⑴、积累“狭窄、贮蓄、发髻、水藻、地毯、宽敞、镶、肌肤”等词语。

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

⑶、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征,并体味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自学

1.填空题《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作家。1951年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他______________称号。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戏剧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z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____zhù____蓄

3.解释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三、助学

(一)读:1、朗读音频播放:(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3、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二)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3、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9

大班早期阅读《梨子小提琴》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 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0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1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2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

(屏幕显示)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节社坏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及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1、谈话。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变”组词。

二、组织活动。

1、看一看。

(1)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被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

2、找一找。

(1)在我们生变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起收集资料,选择好方式。

3、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收集的诗歌。(3)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4、写一写。(见习作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审题。

1、通过题目,同学们看出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本次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看变化—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出示:新旧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说变化—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四、写变化—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本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本事。

4、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应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诵,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体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3、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明确】

刚才的画面把我们拉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赤壁战场,当年仅有34岁的周瑜,以东吴都督的身份,率领三万士兵,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3万的曹操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宋时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传说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兵的战场。胸怀大志而又年近半百的苏轼,多次来到江边。应对滚滚奔流的江水,遥想起周瑜的功绩,联想到自我的遭遇,苏轼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滚滚的长江啊,你荡涤了千年,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滚滚的长江啊,你见证了周瑜火烧赤壁的不朽功勋,你可曾明白我苏东坡壮志难酬啊于是,苏轼文思泉涌,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2012年,武汉大学一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宋词排行榜》,从两万多首宋词中遴选100首来排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之无愧排在第一。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今日就一齐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PPT展示:

二、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PPT:初嫁了liǎo羽扇纶guān巾一尊还huán酹lèi

三、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资料,自由朗读,读顺节奏。

补充:

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本词中用“樯橹”代指水军,指明是水战,与“灰飞烟灭”的火攻相呼应,构成对照,更能证明周瑜“水上偏能用火攻”用计之巧妙高超。(有的版本用“强虏”,各有其妙。“强虏”突出了对方的强大,反衬周瑜英雄豪杰的本色。)

PPT展示:课文节奏划分。

四、读懂资料,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1、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景物描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述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应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人物刻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简便获胜,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示范)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思想情感。

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比较: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功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作者为什么从众多豪杰当中,单选周瑜来写呢(原先是周瑜得到了孙权的充分信任,志得意满;而自我虽然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真是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人生如梦”,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苏轼是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所以在本词开篇就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皆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能够看到苏轼的旷达洒脱。

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能够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进取进取的思想,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朗读指导:前三句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后两句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五、理清思路,读透情感。

1、齐读一遍,感知整体思路。明确: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由写大江过渡到写赤壁的语句,“故垒西边”承“大江东去”而来,“三国周郎赤壁”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人道是”说明苏轼明白那里并非真正赤壁大战的地方,他只是借山川来抒发怀古之情。“故垒西边”要读得平和一些,“人道是”要读得轻柔一些,“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要停顿鲜明,语气要读得舒缓一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是过渡句,(联系毛泽东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过渡到下片写周瑜。“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小结,朗读时要延续激昂的语调,“一时多少豪杰”要读出词人神思飞扬于三国的感觉,读出词人对当时英雄豪杰的钦佩、仰慕之情。

作者描述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我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都体现了全词豪放的风格。

2、再读一遍,理清词的线索。明确:

线索: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多情应笑我

六、熟读背诵,读出自我。

关于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①居庙堂之高②则忧其民。

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_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①微斯人,②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4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