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资料。

②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资料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能够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终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经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能够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我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到达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资料

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资料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能够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终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能够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景。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能够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经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我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经过设计帮忙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能够,给学生必须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经过表格的填写能够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必须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异常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能够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必须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一样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能够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资料。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能够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构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经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仅了解了看云能够识天气的资料,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

从文中明白题目“绝招”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绝招”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理解题意)

2、通过课题,你还理解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小组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1、引导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重点引导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学生可各抒己见,想象他在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通过两次比绝招的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六、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有哪些绝招,平时有过像课文描写的那样的比赛吗?有兴趣可以写一写。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六、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初步了解多义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合作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有两项内容:一是识字,让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认识6个生字;二是读六个带有“张”字的词语,体会“张”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即一字多义。日积月累这里包含三个内容:“我会读”要求读一些常用词语,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巩固生字;“读读背背”要求读背一首小诗《花园果园》。“识字加油站”,是让学生展示自己从电视上认识的汉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识字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知识较好,所以学习语文园地一时较容易,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

学生:生字卡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学习自识字。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再加以归纳。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

3、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本处列出的字中,发现其它的识字方法,还可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课外看见的字。

4、生字条中的7个生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巩固、检查认读和识记情况。用生字卡片巩固,通过读词语巩固。如:评比、家访、挤进、邮车、局长、轿子、钱包等。

这个教学安排中出现的识字方法,同学们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并学会了应用,发现规律不会很难,可以联系口语交际把意思表述完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识字的两种方法,并练习运用。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有关春天的什么词语(如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等)。“万、颜、百、欢”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

2、“我会写”要求看拼音写两个句子:①春天来了。②小朋友们长高了。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拼音,比一比谁先知道要写的是什么句子。然后想想要写的字是由哪些笔画构成的,这些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教师可示范写一两个字,再让学生自己练写。写完一句后,评一评,再写第二句。句子末尾的句号可提醒学生注意。

充分注意激发、调动和保护学生写句子的兴趣,注意打好写话的基础,特别是认真写字的习惯。

三、“读读背背”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引导学生回忆,让他们向别人请教。“村”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短文写的是什么。最后,用竞争的办法,看谁先把短文背下来。背诵时,注意不要用唱读的方式,而要用正常朗读的方式。

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词,分层理解部分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朗读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生自由谈喜欢的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种动物?

师:看来,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你知道吗,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经过仔细观察,创作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2. 欣赏丰子恺《白鹅》图,了解“鹅”字的衍变;出示课题。

师:这是的画家丰子恺老爷爷(课件,)请欣赏他画的鹅,(白鹅画)仔细看看。

师:这是鹅字的另一种写法,大家看,人骑在鸟身上,太不公平了,现在废除了。变成左右结构,人和动物平等相处,真好。

师:丰子恺爷爷还为它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也叫《白鹅》,(师板书),今天我们就走近

这只白鹅。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走近白鹅

1. 初读课文

师: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大家把书翻到63页,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师巡视提醒:注意呀,课文里藏着金钥匙,它总的告诉我们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爱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找到。

2. 从中心句、过渡句入手,理清脉络。

师:说说看,你们找到了哪句话?

(1)生1:“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谁也找到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你读懂作者喜欢白鹅什么?

师:真会读书,文章围绕白鹅的“高傲”来写,“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是文章的中心句(点击课件)。

(2)师: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从中你读懂作者喜欢鹅的什么?你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看书,发现了吗,这句话的前半句承接第一自然段的….,生齐,(出示中心句),后半句引出课文的第三、四、五段,提示高傲表现在哪三方面呀?板书:叫声、步态和吃相。它像一座桥,前半句承接第一自然段,后半句引出下文的内容,这段话就叫过渡段。

师:我们读书时,可以先找找文章里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有了它,就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课文,这是阅读的金钥匙。

3.学习生词,整体把握。

师:哪个小组来开火车读一读。全班小朋友读一读。

师:预习得不错,做个游戏吧,大家对照课文,想想这些词分别描写白鹅哪方面的,帮助他们找找家,谁来把词语送回家。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课文围绕鹅的“高傲”来写,高傲表现在姿态中,…..高傲更表

现在叫声中:……;高傲表现在步态中……高傲表现在吃相中:……

(点击课件白鹅图)通过读书,这只白鹅慢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品读课文,走进白鹅

1. 初识高傲

(课件:p4 ---1,白鹅画) 师; 再认真看画,对照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大作家用哪些语句描写图上的鹅?

师:这姿态,给丰子恺爷爷的第一印象是——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如果他这么说,“一个高傲的动物。” 请大家比一比哪句好,好在哪儿?

生交流。

师:好,现在老师来读,你们留心少一个好字,多一个好字,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好”字融进了作者对白鹅的喜欢、欣赏。这个“好”字用得真准哪,让我们把作者喜爱鹅的情感读出来。生读。

2. 欣赏高傲

(1)欣赏高傲的叫声:师:(比划板书)欣赏了鹅的姿态,我们再来听听鹅的叫声吧,再读词语。我们把它们送进课文读一读,大声读第三自然段,白鹅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叫?

(2)读中感受白鹅的尽职,感悟作者喜爱之情。

师:听过鹅的叫声吗,谁来叫叫?师: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是怎么叫?

师:不是这样的,看来还不明白词语意思,其实,汉字非常有趣,它是有声音的, 数一数“嚣”字,有几个口,听到声音了吗?这声音怎么样?汉字是有表情的“厉声”,叫的表情,声调是…

生3,请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一生读,齐读“厉声叫嚣”,…

师:汉字是有形的,吭:喉咙,看到引吭的样子了吗,

生4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齐读“引吭大叫”

师:现在我们全都是白鹅,来,拍拍翅膀,伸伸脖子,叫一叫——说话练习。

师:读懂了白鹅的心声,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这叫声凶巴巴的,真是不亚于狗的狂吠,咦,明明写鹅,为什么提到狗?

一生自由说,读读书,鹅和狗比什么?结果怎样?

师:看来,这句话表面上写白鹅很凶,实际上是夸它对主人尽职,夸她对主人有感情。我们再读这句话。

(3)欣赏步态的高傲,品读赞赏之情。

师:声声叫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人们常说鹅行鸭步,可是,善于观察的作家却发现,他们步态的不同。默读第四自然段,请细细欣赏。

A读书贵在有疑。那些词不理解画一画?(出示文本,课件红字标识,)生自由提问。看是否要梳理,

B解惑: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播放课件(课件视频1鸭鹅走路;视频2净角出场。有意思吧,谁也能演一演净角出场,评价。

C你们能把课文里白鹅请出来吗。读一读

师:傲然的意思是?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说说看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师:傲然这词,看出爷爷对这只鹅的赞叹,它敢与人斗,多么勇敢,甚至还要人,多么神气,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比较阅读,升华情感

(1)师:这是丰子恺爷爷笔下的鹅是高傲得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走来了。出示课件,一生读。这只白鹅给我们的印象是: 。

(2)中国古代诗人的骆宾王的《咏鹅》。这只白鹅给我们的印象是: 。齐读。

五、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白鹅高傲的叫声、步态,下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丰子恺爷爷去看看鹅的一丝不苟的吃相。

六、家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

2.课后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7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____”、“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8

一、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 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 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 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六、教学反思

1、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能有感情的背诵。

2、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就不能死读书,要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画交融”、“情景交融”,想象一下碧玉般的柳树与万紫千红的春天。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3、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欣赏一段戏曲,感受氛围。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老师不是一个专业的戏曲演员,今天作家叶君健为我们请来了我国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看戏》。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审题,揣摩内容。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3)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说说课文记叙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画出相关词语并写一写你的感受。

2、读议: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2)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3)议: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扣“每个……都是……连……都……”、“简直”、“人海”等重点词句体会看戏的观众多。

3、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体会观众对梅兰芳先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梅兰芳表演艺术精湛。

1、学生自学课文第3、4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认真读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戏开始了,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画出有关词语句子。

②女主角是怎么样出场的?观众们的反应怎么样?你是从哪个句子知道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还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演出很精彩?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2、读议:根据以上问题读议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情达意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蜃楼”和三个“有……也有……”句,体会戏台虚幻而美丽的场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①通过“轻盈而矫健”“陡然卷起了暴风雨”“触了电似的”“雷鸣般的掌声”等词句把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认可、热情、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了观众的反应?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写得如此具体细致?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女主角表演艺术精湛?又是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通过“颤动”“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女主角歌喉圆润;

通过“像珠子似的”“滚下来”“滴在”“溅到”“落进”“引起”等词语体会其演唱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婉转圆润,充分体现演员唱功精湛、美妙和娴熟。

(方法:提出问题——找、读句子——理解句意——理解重点词语——领悟表现方法——再读)

3、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梅兰芳先生在演出这出戏时,已是66岁高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老先生正是缘于对艺术的热爱与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能在66岁之时仍能步子轻盈、矫健;身段婀娜、优雅;歌喉圆润、婉转。他用自己美轮美奂的表演使观众们与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这样好的戏曲,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好的艺术家,我们怎么会不喜爱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齐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

四、作业:

1、继续收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1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余波涌来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六册《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1)出示:打猎、大雁、拉弦、裂开、孤单失群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伤口)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声音)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只拉弓,不射箭,就使大雁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给大家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悲惨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小结: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慢悲惨

更羸分析箭伤未愈孤单失群

判断拉弓掉下来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具: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小朋友的爸爸,边说边板书:爸爸他爸爸非常,边说边板书:好学的。

2、读好“好”第四声,“好”还有什么读音?分别组词。

3、解题,

二、指导看图,学习生字词。

1、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课文会怎样写呢?自读课文。

3、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词。

5、指导读好长句子。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再次开火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课文写了“爸爸”的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看课后生字的笔顺表,自学笔顺。

4、反馈,检查。

5、字义区别。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师作适当补充。

3、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后记:“完”与“玩”、“近”与“进”、“网”与“晚”会写乱。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

( 果 ) ( 因)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景色。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学生交流资料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学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体会写景物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燕子特点的认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讨论交流。

(1)“蒙蒙的”是什么感觉?(体会春雨的特点)

(2)读中体会:“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引导学生读出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3)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先引导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再讨论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最后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

3.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这些景物,与“飞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

4.你能美美地把这段文字读出来吗?配乐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以大问题为学习背景,通过读、画、悟、想,让学生体会想象春天花、草、树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情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燕子的可爱。培养学生对语

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对“斜、掠过、唧唧”的理解尽情的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板画体会“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痕”和“几根”的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

六、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