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

教学重点: 

一、 反复朗读以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 

二、 体会演讲思路的逻辑性。 

教学难点 : 

一、 文章的整体思路发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语 

1、请同学说说当你在学习烦闷时是什么支持你继续学习? 

2、请同学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可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因为我已达至顶峰。我不会在乎。和任何人一样,我愿意生命长久。长寿本在情理之中。但我现在不执著于此。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他让我攀登险峰。我极目远眺。前方就是乐土。或许我不能陪你同行。但今夜我要让你们知晓,我们就是将要抵达乐土的子民。我不怕任何人。我的双目已看到上帝莅临的光芒。 

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讲中表达出的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说: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是人类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说“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二、 简介作家 

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三、 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时代背景(六十年代民权运动) 

四、 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请找出含有面对这个题目,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 

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 

五、 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 

六、 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 

拥有正义和自由 

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小节: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告诉学生,在进行概括时,应注意一些议论句和总结句,因为它们能显露作者的观点) 

七、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呢?哪些段落写到?1——5集会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注:学生可能不能回答出来,先能找出几段就是几段。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可能包括不进,教师加以点拨,五段是说明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 

八、 怎样实现梦想?段落是——6——16段(40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爱得万民-------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 

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 

小节: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 

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不但体现在段落之间,而且在某些段落内部也同样严谨举例: 

课文一、二段,齐读一遍。 

第一段作者告诉了什么?和第二段怎样联系起来的?废奴是灯塔 

(然而,连词来连接,联系紧密,当然也方便听众理解) 

请画出第二段四句话之间关系的结构图(并列、递进、总分) 

(1) 总(2)(3)分(4)总为什么? 

小节:第一句:综述现状悲惨(2)(3):物质上贫困,精神上遭受歧视。(4)想把现状公诸于众。在总结时学生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提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注意本体和喻体 

穷困的孤岛:黑人穷困而孤立无援 

故国家园:美国    流亡者:没有归宿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海外游子) 

十一、在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2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1、背诵第三、四段。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古今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3)句式(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一词多义

例句出处释义

a、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c、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d、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e、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f、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h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例句出处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例句出处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拓展:后人评价项羽的诗歌: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3、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练习设置

1)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上。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中“巩固与创新”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2.学习、赏析名家通过传神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的本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能残酷点的。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今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2、那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

3、中国文学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写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三国演义》。《红楼梦》。好像还有《水浒》。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4、: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

“_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写:|

A、分析小说“_话别”中三处对话描写:

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加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寻找着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柔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今天的反常,经过再三追问,水生终于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十分精彩的_对话。

(一)、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水生小声说:“明天……”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1、尽管水生小声地告诉了水生嫂“明天我就要到太部队上去了”,但女人还是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这“震动”写出了女人怎样的心情?震惊、悲痛。

2、为什么?

因为上战场总会有牺牲,说不定这次_话别就是生死离别,女人是不忍离别。

3、女人有没有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发泄出来给水生看?没有,她克制住了。

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吮”字。

5、她是把强烈的感情克制住了,用一个“吮”的动作掩饰过去了,那么她为啥要克制与掩饰?发泄出来好了!

因为女人懂得丈夫上前线是光荣的,自己不能拖后腿,但确实又不忍心离别。

6、这一“震动”-“吮”,把深爱丈夫、不忍离别又顾及大局,顾及丈夫事业的复杂、缠绵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很自然会关心水生嫂到底会怎样对待生死攸关、至关重要的大事呢?

(二)、分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1、经过水生一番说,水生嫂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你走……怎么办?”说起此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有家印刷厂把此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为此孙犁先生大为光火,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你说错误在哪里呢?

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什么?停顿语气的长短。

2、如果是逗号,这个就成了什么复句?

转折复句,重心在后句了,那就是说女人是不开明的,拖她丈夫的后腿了,应该说水生嫂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3、要是你是水生嫂你也会这样做吗?

是的,我觉得水生嫂很光荣。

4、看来代代总有英雄出!巾帼不让须眉!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支持丈夫,女人为啥还要说“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家里该怎么办,心里想好了没有?

没想好。不,我说想好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5、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要从上下文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助大家统一意见。

我认为是想好了的,因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其实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要担起这副干斤重担。她只要水生理解,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她是人,她是女人。

6、就这么个简单的句号,一个含蓄的却又明知故问的问句,把一个深爱丈夫却又深明大义、敢挑重担的真实自然又光彩照人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三)、分析“嗯”“嗯”“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1、水生明天就要去了,水生嫂主动要水生嘱咐她,水生嫂是怎样答应的?

“嗯”“嗯”。“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2、虽说水生嫂的回答是简而又简,就这么个“嗯嗯”,甚至是无声地回答,但总觉得水生嫂在听水生嘱咐时是心潮起伏、久久难平的。你想她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依依不舍,她呆呆地等着。

3、水生有没有说:“我走了,你要照顾好爹和小华”,他嘱咐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要求水生嫂积极进步。

4、那么最后一句为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如果叫敌人活捉了,对一个弱小的女子会是怎样的境遇。

会受欺辱。会受蹂躏。

5、与之拼命会牺牲这是很明显的,那么水生为什么要妻子选择牺牲也不让妻子受辱?

要她保持女人的清白。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鬼子面前要保持民族尊严。

6、那女人为啥要流泪呢?那是什么眼泪?

是悲伤的眼泪,因为马上要与丈夫离别了。

是激动的感激的眼泪。

7、何以见得?

打是亲,骂是爱。选择牺牲是对她的爱。

8、此时水生嫂有的是对丈夫深深的依恋、无尽的感激、含蓄的表态。反正这些说也说不完的心情都包容在这一字干金的“嗯”里和无言的流泪的回答中了。读后让人回肠荡气,真可谓达到了“一切尽在简言中,-切尽在不言中”的神妙的境界。

B、分析“探夫”前的一段对话:

才过了两天,女人就藕断丝连起来了,她们商量着要去探望丈夫,在这之前有一段十分富有个性的对话,我让大家自己来阅读分析。

1、女人此时共同的心理是什么?思念丈夫。

2、比较第一和第五个女人性格的异同,第一与第五个女人的异同在哪里?

都是内心的,秀气的。

第一个女人可用含蓄来概括。

第五个女人更有一种害羞的可爱。

3、补全水生嫂的话,省略句的作用是什么?担心

叫一男生回答,你觉得那个女同学说得好不好?能对一个已经很出色的答案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追求很高,下工夫总会有收获。

C、分析战后回家路上的对话:

女人们不巧没碰上她们的丈夫,在回家的途中却碰到了日寇的船,她们急中生智将小船驶进了荷花淀,碰巧又把敌船引进了伏击圈,又十分碰巧在伏击战中碰见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她们目睹了丈夫们神速、彻底地消灭日本鬼子的情景,她们感到非常自豪,由于刺激和兴奋,回家的路上她们又说笑起来。

1、这八句精妙灵动,这些对话表现了女人们怎样的愿望?

不甘落后,积极上进,与男人们并肩作战,成为抗日战士。

2、最后一句大家猜猜是谁的话?

最后一句到底是谁说的?这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只要说出理由就行。不过我们必须要从文中找出理由来。

(1)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水生真的是在责怪女人们吗?似责怪,实为疼爱、体贴。

(2)另外有人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倒像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水生嫂性格比较内向、含蓄,不会是她说的。

你们的分析都有道理,难能可贵的是能从上下文中找到有关的语言信息,真正钻入了课文。

三、小结:

1、小说最后一段要不要?为什么?

要,说明女人们由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抗日战士了。

2、作者在对这群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时候,没有作任何肖像描写,甚至后面两段对话描写时也没有介绍哪句话是谁说的,但这简洁朴素的语言,使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真情毕现,呼之欲出。这简直是太神妙了。如果说《红楼梦》《水浒》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人物写活了,那么我们通过分析体会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一群真挚多情、深明大义、积极上进的妇女写活了,这对话就可以口叫“传神”的对话。

四、分析本文优美的景物描写,揭示文章的主题: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培育这些女人的荷花淀该是如诗如画,令人痴迷。齐读2、3段。

1、好一幅静谧、和平、朦胧的人间仙境图,真是太美了。你认为画中最美的一笔是什么?

画中的“灵魂”--水生嫂。

2、通过对水生嫂对话的分析,你觉得她的美仅限于此吗?

她的心灵更美。′

3、总结:

白洋淀是那么的美丽富饶,人民的生活是那样的和平幸福,白洋淀的人民深深爱着淀里每一根芦苇,每一支荷花,但无耻、凶残的侵略者要践踏、蹂躏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人民岂能容忍?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生活,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因为爱,所以女人们能割舍自己的柔情与幸福,送丈夫上战场;正因为爱,所以她们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抗日战士;也正因为爱,这场残酷又神圣的抗日战争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彻底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心中有一个用真情甚至用生命、热血写就的“爱”字。

五、结束:

1、当年此小说发表时,许多大评论家把它当作散文来评价了。你们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⑴没有血腥的描述;⑵有的是清风明月,雾白的苇地,粉红的荷尖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神的对话描写。

2、用茅盾先生的话说,《荷花淀》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之后人们送给它一个富有个性意味的名字“诗体小说”,而且因此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名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3、我们今天学习的仅是小说的一部分,要全面了解孙犁小说的风格,还需大家课后仔细去阅读、分析,我向大家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阅读《荷花淀》的姊妹篇--《芦苇荡》。

六、作业:阅读《芦苇荡》及完成同步训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片断实录

一、课前绸缪

师: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生: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生: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生:李白、杜甫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

师: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师:“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直抒胸臆。

师:“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直抒胸臆。

……

师: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

二、背景介绍。

绍兴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凉,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示范朗读)

四、研读

师: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生:愁。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生: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

生:扣住细节来写愁。

生: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愁。

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板书

描摹动作神态

扣住细节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欣赏

师:“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将尽)的季节。

师:是人怜花乎?还是花怜人?

生:众说不一。

师:你们说的都说得通。但老师认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种理解更生动些。注意赏析的时候要融情于景。

师:“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这句话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为什么词人倦于梳头呢?用对称句来赏析。

师:红颜已老。

生:韵华已逝。

师:丈夫不在。

生:知己难觅。

师: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对现实充满失望。

师:所以词人懒于晨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美好的回忆来反衬现实的孤苦。要求句式对称。

师:以前:夫唱妇随,郎才女貌。朝看日出。

生:晚数星星。

师:短锄栽花。

生:长诗佐酒。

师:以前夫妇俩携手游天下名山,

生:并肩读千古奇文。

……

师: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

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师:“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

师:“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

生:“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师总结、生朗读品味。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武陵春》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下面问题。(7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3分)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1)(3分)倦,闻说,也拟

(2)(4分)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2分),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2分)。(或: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2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

(三)题解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段

1、理解以下文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诵读,体会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重点体会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1、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品味烛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分析理解本段。

(1)“夜……秦伯”:

(2)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请找出原文相对应的句子: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秦……乃还”表现了秦王怎样的形象。

4、探究烛之武游说艺术。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1、重点品位下列词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二)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三)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段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3、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三)研读第三段

1、“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

2、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3、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39;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答: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三)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答: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6

对《我有一个梦想》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口才。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辞,演讲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声音。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用耳朵来感受这篇课文。在教学环节上我把这节课分为了三大板块,因为我这堂课最大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了解演讲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演讲,因此不管是对背景的介绍还是对重点段落的细读都是为他们能更好的演讲这个目标服务的。同时学生在进行“假如我是马丁·路德·金”的角色扮演时,为了演讲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马丁·路德·金为追求种族平等的伟大献身精神。并且本篇课文为了增强语势,大量的使用了排比句的特点学生在反复读、讲的过程中自己就能亲身体会到。

这堂课的得与失:

得:

1.既然是一堂语言运用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和最后的课堂小结里我都设计的是让学生品读一段话。学生在读书声中走入了这堂课,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课中听、读、说的魅力,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兴趣。

2.通过前一部分的细读课文和后一部分的模拟演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读和讲的区别。

3.学生准备演讲时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到了全文大量运用的排比、比喻句的作用。

4.通过用录像以及对当时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假设自己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前提下进行演讲。学生在实践中更深的体会到了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5.在演讲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评,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失:

1.学生细读的段落出于课堂时间的考虑我选择了第二段和第五段,而舍弃了最精彩的18-25段。果然我让学生找富有激情、气势的段落他们马上找到了18-25段。但是我没有准备,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引导他们往课文前半部分找,才出现了第二段和第五段。因此课前的预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成。

2.在最后总结完演讲需要注意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一次演讲示范,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指导。

3.模拟演讲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由于时间原因上台的学生有限,效果受到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

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

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8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的生字词;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板书课题:《蝉》。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积累文章生字词。

蜣qiāng(屎壳郎)窠kē(鸟兽做的窝)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qǐ)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

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0

教学重点了

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各诗内容:《氓》家庭生活;

《无衣》军旅生活;

《静女》爱情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初中所学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文章的人文内涵,珍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这篇科普说明文总——分——总的形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科普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探讨交流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书:“游戏”,同学们,儿时你们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看到这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的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一)上课行为

1、温故知新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一种,是专门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科普说明文遵循科学的原则传授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集中,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把科学知识推广到社会各阶层。

(2)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的知识。初中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文?(《苏州园林》、《桥》、等)以《苏州园林》为例,它是按照逻辑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再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最后,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请学生来说)。

(3)检查预习:上节课,我们布置大家回去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预习,并思考:围绕着动物游戏的秘密,文章是如何让展开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的预习结果。

明确:<1>(1)——(4)动物也游戏表(浅)

(5)——(8)动物游戏的基本类型↓

(9)——(14)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里(深)

(15)要完全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

<2>文章先是写到动物游戏,再给动物游戏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面,提出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进而解决问题,提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还有总结。层层深入,是“总——分——总”的形式。

教师总结: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信息筛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文中第10段,有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例如,鲨鱼、蛇“它们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找出四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明确:a: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b: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c: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深入探讨:好的。这几个同学都能够准确地从文中找到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那么,在你们从文中找相关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对于动物游戏的描写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的文字写的非常生动,充满着情趣。

A、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用“走钢丝”“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趣妙横生。

b、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语言浅显易懂但又生动形象。

好的,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接下来呢,就请你们

4、表达交流:根据你的观察或理解,你赞同哪种或几种假说?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要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学习、模仿文中的语言特点,描写你所观察到的动物游戏的情景,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例如: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例如,小狗喜欢咬袜子,叼着袜子到处跑。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例如,猫捉老鼠。平常猫就会进行一些锻炼,玩小球啊,等等,它玩小球的姿势什么的,和猫玩老鼠的时候很像。所以,我支持“锻炼说”和“学习说”

5、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每一种假说都有它的拥护者,那么作者呢?他支持哪一种说法?文章有没有明确的表态?(没有)为什么?(可以引导,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答。既然文章题为动物游戏之谜,那他为什么不给我们揭开这个谜?)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包容性。

第四、和课文的题目相切合,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地探索。

6、能力提升,挖掘内涵:任何作品总会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世界存在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行为,他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研究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你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课文中这两句话:

“动物学家们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

“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明确:(1)通过同学们刚才激烈的讨论,我们突然发现,被人类认为智力低下的动物,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思维,在我们身边一些被看作极为平常的动物行为,还有如此深奥的科学知识。正像文中所讲“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游戏历来被当作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会游戏,而且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3)科学探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因为我们实在与动物有着太多的相似。多还给动物们一些生存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它们的游戏,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游戏的权利。

(4)作者抛砖引玉,想要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来引起更多人对于动物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的研究中去,一起来寻找动物世界的奥秘,来揭开这个谜。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③“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④“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⑤“动物也有灵魂”

八、课堂小结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为我们揭开了动物日常游戏行为的神秘面纱,摆出了研究者的种种结论,既让我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也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征途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附和)。希望同学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同学们自己的足迹。

九、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写一篇周记,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2、预习《劝学》,找出文章的论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2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有一个梦想》。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二>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

由于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全无感受,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而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讲话的深远意义。所以把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使其具有如此语言特点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存在着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第二课时:在朗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5]

教学

环节

[4][5]

教学

环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理解马丁·路德·金为之献身的事业的崇高意义,体悟马丁·路德·金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   2、结合演说词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感受文章深层含义和激情昂扬、极富感召力的感情色彩。说明: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20 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至今仍然震撼我们的心灵。从19世纪后期起,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替全美黑人争取人权,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并且在林肯纪念堂前充满激情地向二十五万民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消除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发出激越、磅礴的呼声。马丁·路德·金概述了黑人忍受精神歧视、生活贫穷、地位低下的不平等现象;以充满正义感的激情向美国政府发出警告;同时他又表达了广大黑人决心和意志;他的伟大更在于反对一切以暴力手段来获取民权与和平的形式,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和平与尊严的维护,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的呼声义正辞严。   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大量的排比、反复的运用,增强了演讲的感召力。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就演说而言,演讲需要真情,文章中要求自由、公正、平等心声代表了大众的声音,顺应了时代,所以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效果都很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领会演讲者的深厚感情、政治主张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品味演讲中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的精彩的语言艺术,做到讲读结合。   2、难点:要尽力使学生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由于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制度等差异,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无具体感受,难以理解文章所指出的严酷事实,而这些是理解他演讲的基础,否则就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和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起关注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知道有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爱迪生、卓别林、海明威、比尔•盖茨,也知道鲍威尔、乔丹、迈克•杰克逊等人,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这个国家的人和事。向同学介绍马丁·路德·金的的演讲学生自由发言,说熟知的事,会活跃气氛,调动学习的关注程度。由此而自然引出课文和马丁·路德·金,引发学习兴趣。从熟悉的话题引入到陌生的范畴,从宽泛内容到针对性的深入思考,为后面的安排的学习做铺垫。快读课文了解预习初读课文:1思考“梦想”的内容,抓住关键段落概述马丁·路德·金的具体的梦想。2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泛读从大的块面粗知课文1人人生而平等;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依__举止得体、纪律严明的非暴力斗争取得的。2①结合课文中开头有关美国黑人长期忍受精神歧视、生活贫穷、地位低下的概述回答;②请学生介绍自己在网上,图书馆里查找到的资料;③教师自己补充。 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演讲的历史背景,从而能理性地认识演讲的深刻内涵,引发阅读共鸣。细读课文品味意义读前6段。1演讲的前6段多处提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今天”和“梦想”有什么关系?2多处提到美国时说“我们共和国”、“故土家园”,这样的表述有什么深刻意义?3还有哪些演讲语言给自己深刻影响的?4通过朗读努力体会马丁·路德·金此时此地的感情。前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1“一百年后的今天”,从时间强调了这是百年来美国社会的“诺言”,是“神圣的义务”,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显示出社会的不公正性。2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而共和国是我们每个美国人的,这样的说法不仅宣示了“梦想”的正义感,更揭示了“民主社会”虚伪性3引导同学关注文章语言的特点:逻辑关系及其力量,比喻及其作用,排比、反复及其要求的紧迫性……如“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如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如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4朗读感受文章深层含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分层次分析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分阶段实行。 “梦想”不是乞求,而是真理,是充满社会正义感的,马丁·路德·金义正辞严,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感受语言的力量,从语言表达上感受内容的崇高,两者相互得彰。以读促思以点带面读第7段到16段第7段“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1这些话是怎样的话?2为什么“必须说的”?3怎样读好这些“必须说的”话?这部分内容是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与目标。1马丁·路德·金坚持在法制基础上,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罕见地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和宽容,告诫他的黑人战友不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走向暴力与偏执之路。“不应导致我们对所有白人的不信任。”2追求自由是人类崇高的愿望,与所有的命运相通,休戚相关。宽容和用灵魂力量进行斗争是人类博大而雄健心灵的精神象征。3大量的排比、反复句,由于内容的不同而应该在朗读中有变化。反对暴力斗争的第7段可以充满希望的语气;信任白人兄弟的第8段可用热忱的语气;第10、11……段可用肯定坚毅等语气。排比段整齐的形式,是使语言更有效果的常用形式,但必须和内容结合,作具体分析,诵读的语气也并非一味急迫与快速。 反复诵读升华感情 拓展训练学以至用读17段到最后1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最后展示了具体梦想,这些梦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请同学为他的演讲补入一个想象中的梦想,寄托自己的美好祝愿,并且诵读出来。 这部分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1实现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拥有了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2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对演讲内容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对美好理想充满向往。把握感情基调,真挚、深情、向往与坚定、执著相结合。 这部分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思考、写作与诵读结合,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把其余段落补充读给学生。总结特点深化旨意1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篇是选入《世界散文经典》中的,人们至今在纪念他,原因何在?2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成功是偶然的吗?有些什么必要条件?1①多少年来,美国民众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马丁·路德·金,2003年8月23日数千美国民众再一次聚集到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纪念《我有一个梦想》演说四十周年。美国主流社会的非暴力呼声仍然高涨,可见他的民权意识已深入人心。②客观的说社会是在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公正的土壤,美国目前仍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自由、民主、平等仍然是美国社会的顽疾,同样在整个世界也还是需要人类的努力奋斗,这有其现实意义。2演讲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旗帜鲜明,要抓文章主旨;其次演讲以说服听众为目的,要有逻辑性;演讲讲究内容的鼓动性,要以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要以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在一起。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成功正符合以上的条件。1可以联系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作一个分析,指出其现实意义。2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成功是在内容和形式符合以上的条件。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请以“梦想”为话题,联系实际,即兴演讲,注意体现演讲词的特点。

3理解句子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好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2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3(1)运用比喻,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持有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运用比喻,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与此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酷暑”一是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二是指黑人胸中的怒火。 思路点拨也可以从整体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感知文意、整体品味语言特色、感情展开教学。说明这次游行活动的演讲很有特征: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期待、失望、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梦想灿烂前景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所以整体阅读很有效果。演讲语言的比喻、排比、反复的使用,则使演讲体现了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

练习举隅可以设计思考题如下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5)想象并表述马丁•路德•金演讲中的种族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6)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中的完全平等自由的新境界是什么样子?(7)你在诵读中如何处理好演讲中众多的形象性比喻排比和语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4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全文思路。演讲词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情。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组织“贫民进军”的途中,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日”。

下列陈述,不是演讲者需要注意的一项是()

a.要掌握听众的心理,注意听众的思维特点,消除障碍与干扰。b.要有应变能力,如果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应及时调整听众的位置。c.演讲应该字正腔圆,感情充沛,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d.演讲者应注意服饰仪态,穿着应该庄重、整齐,适合演讲的环境。

答:b(演讲者不需要调整听众的位置)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整体把握文意

1.思考: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5)路德•金梦想中的种族主义灭绝是什么样子?(6)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中的完全平等自由的新境界是什么样子?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明确:

(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5)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要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进。

(6)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3.怎样划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思路? 答: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

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

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4.《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答: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5.《我有一个梦想》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答: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0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课件篇15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教学目标 ]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2.教师课堂播放课件《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个梦想》的音频片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讨论后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三、具体研习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o路德o金的斗争策略吗?

明确: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o路德o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总而言之,马丁o路德o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明确: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五、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扩展阅读

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欣赏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鉴赏训练:

假如有一天,你作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你能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吗?

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