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中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练习、总结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有序。下面是一些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有用。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

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

二、她已去世;

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

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

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5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爷爷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8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现。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把本文当作家庭题材的学习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议一议,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文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找一会唱《让爱住我家》的学生唱几句,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39;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优秀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阅读效果: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⑵ 散步的季节呢?⑶ 散步的地点?

    ⑷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⑸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结果的?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探究点二: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可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拓展延伸(视时间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进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七、作业设计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二、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重点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生字词语。

    2、一个小班展练描写母亲心理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感情。

    3、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重点句子。

    4、一个小班展练母亲的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yān)儿。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zhènɡ)住了。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tà)。

    时间艰涩(sè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摇摇晃晃

    喋喋不_来日_长按_索骥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 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销蚀、毛骨悚然、怏怏不乐”等词语,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速读课文,默读课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质疑的方法,学生能够自主体味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的表达出来。

    情意目标: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学生能够自主体味出人类在探索自然中的悲壮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速读、默读,从时间、地点、人物等角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

    通过重点朗读、小组讨论、学生质疑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找南极的相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南极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

    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南极图片)同学们,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是怎样一个世界吗?你所知道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回答问题,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补充)好,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我们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步伐中,南极这个荒芜人烟的大地上长眠了几位英国的探险英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用他那充满激情的笔调记录了这个伟大的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同去感受那悲壮的一幕吧!

    学生速读课文,并标划出段落和读不准的字词。

    多媒体出示:

    拽(zhuài)癫狂(diān)吞噬(shì)毛骨悚然(sǒng)怏怏不乐(yàng)

    毋宁(wù)羸弱(léi)告罄(qìng)遗孀(shuāng)

    释义: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二)精讲课文: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教师提示,可以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变换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来组织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梗概: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极点,却悲哀的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最后悲壮的死去。

    说说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明确:斯科特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那种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精神,那种与死神的抗争的英雄主义气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贴近本文的主题即可。要求:学生的语言流畅、准确。朗读句子的时候要读出自己的情感,注意文中词语的运用。)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在读文中有那些疑问,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⑴课文第2段中“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古语说:“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接受心里以及社会现实氛围的揭示。

    ⑵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你怎样理解“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两个词语?

    明确:斯科特内心是十分痛苦和极度失望的。“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两个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挪威国旗迎风招展的样子,这也代表了胜利者阿蒙森得意的神情。这就与斯科特他们此刻的痛苦、失望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斯科特的当时的悲哀的心情。

    ⑶“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地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地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为什么说是“最冷酷无情地职责”?“忠实”一词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因为“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地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忠实”一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斯科特人格的高尚和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写作迁移:

    小组讨论,说说你认为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以及叙事等方面,给你的写作以哪些启示?

    明确:⑴本文的叙事脉络十分清楚,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心里的变化来组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⑵在人物刻画上,作者扎住了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⑶作者把握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特点,运用了恰当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全文的悲剧性色彩。

    (四)谈感受: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平日所积累的名人的故事、名言,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感受?

    明确:可引用哥白尼、哥伦布、连体姐妹等悲剧故事,来谈感受。

    (五)作业:

    1、假如斯科特探险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他们会怎样?有什么表现?怎样的语言?请借助想象创设情境,用鲜活的文字表现这个激动的场面。

    请以“伟大的……”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任选其一)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4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富春江到底有多美,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读文。明确读音和句读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3.学生读文并质疑。

    4.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

    8.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

    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深急

    山(奇):山高树寒鸟鸣禅啭猿鸣

    感想:息心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

    电子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4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