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怎样才能写好初中语文教案反思?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语文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您,也让您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我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就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就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就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就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就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就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就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

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您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就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就是曲折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

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

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要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您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还有所谓“教学相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您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您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您们的好朋友。

那么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在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2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__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5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堂练习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四、课后练习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

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溃退击溃顽强阻遏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8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9

一、课题:

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板书略)

(三)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四)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想一想,作者写了他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弃医从文这一举动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痹谔僖跋壬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倍杂谡庋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弊詈笠痪浠爸械摹傲夹姆⑾帧薄罢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

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略。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裸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1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4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

(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

(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假如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二)小结

1.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如何学好语文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

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③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四、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假如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假如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假如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五、结束语

同学们,假如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三年。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三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