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写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学生自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花瓣()菡()萏()欹()斜
1、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二、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圈画错误并积极发表意见。
【合作探究】
1、阅读《金色花》,讨论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3)为什么妈妈说“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2、阅读《荷叶母亲》,讨论
(1)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4)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精读精炼】
阅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纸船印象
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有的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似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绘。
⑵纸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航行,使我幼年时的雨天时光,显得特别地亮丽充实,让人眷恋。
⑶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斑斓者,形体怪异者,色派俨然者,甫径下水却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⑷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们仍然很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船,好让孩子高兴。
⑸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船的年纪,只盼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往风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从文段内容上看,文章表现了哪些爱()
A.母亲对子女的爱B.子女对母亲的热爱C.孩子对雨天的喜爱
D.母亲对纸船的喜爱E.孩子对纸船的喜爱
2.“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句中“这种美丽的感情”指代什么?
3.“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句中“这些事”指什么?
4.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2
内容预览: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3、小结:切题的提升要诀是:
第一,认真审题。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
第三,及时补救。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八、教师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销蚀、毛骨悚然、怏怏不乐”等词语,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速读课文,默读课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质疑的方法,学生能够自主体味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的表达出来。
情意目标: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学生能够自主体味出人类在探索自然中的悲壮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速读、默读,从时间、地点、人物等角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
通过重点朗读、小组讨论、学生质疑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找南极的相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南极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
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南极图片)同学们,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是怎样一个世界吗?你所知道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回答问题,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补充)好,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我们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步伐中,南极这个荒芜人烟的大地上长眠了几位英国的探险英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用他那充满激情的笔调记录了这个伟大的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同去感受那悲壮的一幕吧!
学生速读课文,并标划出段落和读不准的字词。
多媒体出示:
拽(zhuài)癫狂(diān)吞噬(shì)毛骨悚然(sǒng)怏怏不乐(yàng)
毋宁(wù)羸弱(léi)告罄(qìng)遗孀(shuāng)
释义: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二)精讲课文: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教师提示,可以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变换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来组织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梗概: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极点,却悲哀的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最后悲壮的死去。
说说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明确:斯科特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那种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精神,那种与死神的抗争的英雄主义气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贴近本文的主题即可。要求:学生的语言流畅、准确。朗读句子的时候要读出自己的情感,注意文中词语的运用。)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在读文中有那些疑问,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⑴课文第2段中“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古语说:“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接受心里以及社会现实氛围的揭示。
⑵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你怎样理解“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两个词语?
明确:斯科特内心是十分痛苦和极度失望的。“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两个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挪威国旗迎风招展的样子,这也代表了胜利者阿蒙森得意的神情。这就与斯科特他们此刻的痛苦、失望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斯科特的当时的悲哀的心情。
⑶“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地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地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为什么说是“最冷酷无情地职责”?“忠实”一词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因为“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地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忠实”一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斯科特人格的高尚和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写作迁移:
小组讨论,说说你认为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以及叙事等方面,给你的写作以哪些启示?
明确:⑴本文的叙事脉络十分清楚,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心里的变化来组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⑵在人物刻画上,作者扎住了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⑶作者把握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特点,运用了恰当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全文的悲剧性色彩。
(四)谈感受: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平日所积累的名人的故事、名言,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感受?
明确:可引用哥白尼、哥伦布、连体姐妹等悲剧故事,来谈感受。
(五)作业:
1、假如斯科特探险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他们会怎样?有什么表现?怎样的语言?请借助想象创设情境,用鲜活的文字表现这个激动的场面。
请以“伟大的……”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任选其一)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5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分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7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5.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将百草园既是乐园又是“学园”的特点和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进行对比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高枕而卧 豁 敛 脑髓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传授 书塾 人迹罕至
2、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4、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三.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
2.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3.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2)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3)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解决疑难的句子。
1、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三、作业
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0
1.教学效果(思效)。
神话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想象力丰富,所以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交流,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等场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所以学习兴致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为认识人物形象特点打好伏笔。
(2)以“读”贯穿始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来读,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在这节课上,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3)教学中的“补白”艺术。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怎样才能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就需要我们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把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第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真实感受“水深火热”的惨状,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还有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也可以利用补白方式,想象女娲寻找石头的艰难。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没有耐心听取学生的质疑,而是直接搁置了。还有,教师注重了范读,但是学生自己练读时间较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造成朗读感情不到位。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如果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教学设计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对于五彩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就可以大胆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搜集资料,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乐学,学的也会更有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1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__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__,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__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__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积蓄(xù)澹澹(dàn)
黛色(dài)匍匐(púfú)贮藏(zhù)
迸发(bèng)遗憾(h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闲情逸致(yì)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裸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3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4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用《游子吟》导入。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远行儿子的无限牵挂。一位身患重病,即将离世之前,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这份牵挂渗透着苦与痛,读之让人不禁落泪。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3.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__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__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2、字词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诀别烂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侍弄憔悴诀别絮絮叨叨喜出望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明确: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深受苦楚的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可活什么劲儿”?
自己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人!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悄悄”)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B.“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品味“扑”“抓”“忍”)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动作、语言描写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D.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五、深度思考,深化主题
1、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3、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会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主旨概括: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六、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七、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创意篇15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