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语文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00字语文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2000字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00字语文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准备怀丙打捞
2000字语文教案篇2
《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济、匠、砌、雕、抵、智、慧”等7个生字;会写“爪、贵、参、案”等14个生字,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形式和作用。
4、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会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等关联词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图片、PPT、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利用学生的固有的对桥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介绍中外现代比较有名的桥。
(ppt,图片,简单介绍金门大桥、悉尼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虎门大桥等)
3、设疑,引入文本学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赵州桥》,一座建造在中国古代的石拱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课本不说金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又或者虎门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课文不介绍其他桥而介绍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
2、学习生字词。
(1)(过渡)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吗?如果感觉不到的话,有很大原因是我们的生字词还没有学会。那我们先学习生字词,再深入了解赵州桥。
(2)生字词的教学。
形式:生字卡(板书)所有生字词,学生根据预习记录,自由说他们想说的字的音、形、义,教师正音、强调字型、字义。全班齐读生字词。
重点点拨:“抵”与“底”和“低”区分;
“雕”与“准”和“推”比较识记;
“贵”下面不是“虫”;
“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
“案”字的结构分布
“爪”是多音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是石拱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世界闻名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师:具体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这三个特征呢?(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生字卡复习生字词。
2、提问赵州桥的三个特征。指名回答。
二、围绕主题,品读课文。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
师: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就是大概三楼那么宽。同学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①赵州桥的设计到底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先找出说明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②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根据其他同学的朗读,画出赵州桥。
③根据课文内容点评画。
④再朗读设计特点的部分,巩固理解。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①对照简笔画或者书中插图,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总结: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②用“既又”造句。
③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
我们知道了赵州桥设计的这种优点,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课文说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呢?你知道创举的意思吗?
(从来没有的,有重大意义的做法。赵州桥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而且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④体会“坚固”。
赵州桥的设计有这样的`优点,它才能存在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它才能经受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多少车辆的重压。你体会到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呢?
⑤朗读,体会。
(3)继续品读,初步认识过渡句。
赵州桥除了有雄伟、坚固的特点,还有美观的特点。
①自由朗读,感悟“美观”。
②理解“美观”。
出示图片。(一人指着图片介绍,组员模仿龙的不同姿态,做动作呈现介绍的内容。)用“有的有的”造句。
③朗读比赛。读出美、有趣、读出赞美之情。
所有的龙都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谁能把这些龙给读活了?
(采用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的方式。)
④初步了解过渡句。
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课文有一句话,很巧妙地把这两个特点连在一起了,哪位同学能够把它找出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点拨:用一句话把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过渡句。这个句子是用了“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把坚固和美观连在一起。
造句。“不但而且”
3、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①学完了课文后,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说一说吗?可以用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的感想。
②启发学生:在盛赞赵州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赞美谁呢?(劳动人民)拓展: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③读最后一段,读出自豪之情,由衷的赞美之情。
2000字语文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任务形象塑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以课前视频欣赏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大家熟悉、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觉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争,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课件显示课题《老人与海》)
(二)课前小测试(积累文学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四)故事梗概[课件展示]
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是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
(五)梳理课文情节
因为小说节选的部分比较长,共有几段?(97)那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五次与鲨鱼搏斗、两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动、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学生从文中找,讨论交流后明确][课件展示]
(六)问题探究:
1.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年老体衰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没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无援
2.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鲨鱼: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凶残强悍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3.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①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②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③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
④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每次胜利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4.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人—--自然(象征:不幸厄运困境)
弱----强(象征:敢于挑战,永不屈服、永不言败)
5.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6.桑地亚哥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硬汉形象: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
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地亚哥
7.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文章主题两方面分析)
2000字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小鸟吗?(乌鸦)能看着图片说一说它长得什么样?(乌鸦浑身长满了乌黑的羽毛,嘴巴尖尖的。)
2.乌鸦不仅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它却十分聪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乌鸦喝水》一课,一起去认识一只聪明的乌鸦。
(板书课题)13.乌鸦喝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乌 鸦 处 找 办 旁 许 法 放 进 高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旁、放”是鼻韵母,“找”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乌黑、乌鸦、到处、找到、办法、旁边、许多、办法、放入、进出、高兴
4.学习多音字。只(zhī)一只;只(zhǐ)只见
5.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
(乌鸦喝到水了吗?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了解具体内容。
三、精读领悟
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2)学生自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
(4)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呢?
(第一段:乌鸦要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到;第二段:乌鸦想出了喝到水的办法;第三段: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2.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从“到处”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到处”说明乌鸦找了许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想象:乌鸦都去过哪里找水喝呢?用“乌鸦也许去____找水喝,也许又去____找水喝”句式练习说话。
(3)乌鸦终于找到水喝了,它的心情如何呢?(高兴、兴奋)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4)乌鸦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还是喝不到水。)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个困难。
(5)指导朗读“怎么办呢?”这个问句。
师: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读“怎么办呢?”这四个字。(学生试读,师再范读,读出疑问语气。)你也来体验一下乌鸦的心情,带着失望和疑问的语气读一读最后两句。
3.学习第二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乌鸦看到石子就想出了办法,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乌鸦。)
(3)师小结,指导朗读。乌鸦想出好办法来了,一定很快乐。让我们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
4.学习第三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为什么瓶子里的水会升高呢?
(因为放进了小石子。)
(3)乌鸦又是如何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呢?(一颗一颗放进去的)从“一颗一颗”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
(这是一只做事认真、有耐心的乌鸦。)
(4)瓶子里的水是如何升高的,找出相关词语?(渐渐)
理解“渐渐”。你能给这个词语换个词吗?
(慢慢,一点一点)
说句子:________渐渐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读出乌鸦的高兴。
5.拓展延伸。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开动脑筋想一想,把你的好主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例如:可以把瓶子歪倒,水就会往外流;还可以想办法找一根吸管……)
6.教师小结: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这个故事。(播放视频《乌鸦喝水》)
7.指导书写“只、石、多、出、见”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
(2)师范写生字。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8.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由喝不着水到喝着水的过程,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得到解决。我们遇到问题也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感受到了这是一只善于动脑的小乌鸦。
(2)让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2.课堂练习
比一比,组词。
石(石头) 见(看见)
古(远古) 贝(贝壳)
我会选。
办法方法
(1)你想到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秋千变长一些。
(2)要做出这道数学题的(方法)太多了。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带有动物名字的古诗句,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乌鸦口渴——找水喝
看见瓶子——喝不着水
看到石子想到办法——喝到水
2000字语文教案篇5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3课《圆明园的毁灭》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请你们再读一遍,这回结合你对课题的理解,你试着带着情感来读。谁能说说你是带着什么情感来读的?(生汇报)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谁能结合你课前所搜集的资料来谈一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课文中对圆明园的毁灭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第一段话?(板书:不可估量)
2、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怎样的损失?
3、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巨大的。
4、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5、为什么说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呢?
6、我们首先来看看课文中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圆明园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2----4自然段。
7、学生汇报:板书:布局、建筑、收藏
8、请大家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三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一会儿跟大家谈谈。
9、汇报。(布局独特、风景优美、收藏珍贵)
10、就让我们把对圆明园的热爱、赞叹之情读出来。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布局
1、学生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解决举世闻名、众星拱月)
学生提到众星拱月时:那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呢?(学生说)那众星拱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看,这里的月指的是,星指的是,这就是众星拱月,这要是从高空往下看,多美呀!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这种独特的布局就显得更加迷人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第三自然段——建筑
2、学生读。
(出示第一句话)同学们看这句话,老师请两名同学读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你们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金碧辉煌——重读。玲珑剔透——轻读。买卖街——语调上扬。山乡村野——轻、慢。)
3、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一读,好不好?男生读殿堂、买卖街,女生读亭台楼阁、山乡村野。
4、课文还提到了园内有很多的景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点?(出示课件)
谁能根据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点?
5、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引读)
读到武陵春色时,还有?还有没有景点了?(有)你从哪看出来的?(说明园中的景物还有很多。)
6、据资料介绍,圆明园的景点一共有140多处。老师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给同学们看一下。
方壶胜境:它是乾隆初年建造的大型宫殿群组之一,整体布局非常对称,全部覆盖着琉璃瓦,他代表着圆明园的主体风格,给人以端庄华贵的感觉。
杏花春馆:这里面有杏花村等小建筑,乾隆时增建了春雨轩,清朝的皇帝常常在此观雨。这个景点是根据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建造的。
圆明园内的景点真是数不胜数,风格各异,流连其间有如漫游仙境一般,谁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你觉得他把你们带进仙境了吗?
指导:同学们,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是人们的感受,读的时候,如果你能把幻想这个词读得轻一点,再把境界这个词放慢速度来读,那你就真的把自己置身在仙境里了。练读——女生读——全班读。
第四自然段——收藏
1、学生读。
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最、上自、下至、历代、各种、奇珍异宝、最)
说说你觉得自己哪读得好?
2、这段话告诉我们圆明园内有很多收藏,老师找到了圆明园的一些奇珍异宝。你们看,这是仅仅收藏在法国的圆明园的珍宝,这是鎏金编钟,在法国有一对。这是青铜鎏金塔,它是一个高约2米的巨大佛塔,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在英国、美国等国家也还有许多当年被他们抢去的圆明园的珍宝。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宝,我们期待着他们能早日回归祖国。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使我们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而,就这样一座拥有无数珍宝的园林却被毁灭了,我们感到无比痛惜,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再来读读第一段话。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2、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跟大家谈谈你的体会。(一个人可以汇报几个词语。)
3、汇报:板书:掠、毁、烧
4、大家对这些词语体会得很好,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读出侵略者的野蛮,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痛恨!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5、面对这些野蛮的强盗,昏庸的皇帝只管弃园逃跑,任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让我们再来目睹当年这悲惨的一幕。
6、(放录像)
7、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8、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仇恨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今天(出示图片),当我们来到圆明园的遗址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数不清的汉白玉石柱,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它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10、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的痛惜再来读读第一段话。
课堂延伸
同学们,圆明园毁灭让你懂得了什么?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这样屈辱的事实,但是,我们华夏儿女是不甘心永远落后,永远挨打的。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你能用事实说明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起来吗?
(学生举例汇报)
大家谈得很好。
结语: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这一代人决不会让这悲惨的历史重演,牢记这国耻,振兴我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附:板书
23、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
不可估量
建筑
掠、毁、烧
收藏
2000字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2000字语文教案篇7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wWw.xKb1.coM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2000字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济、匠、砌、雕、抵、智、慧”等7个生字;会写“爪、贵、参、案”等14个生字,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形式和作用。
4、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会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等关联词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图片、PPT、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利用学生的固有的对桥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介绍中外现代比较有名的桥。
(ppt,图片,简单介绍金门大桥、悉尼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虎门大桥等)
3、设疑,引入文本学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赵州桥》,一座建造在中国古代的石拱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课本不说金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又或者虎门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课文不介绍其他桥而介绍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
2、学习生字词。
(1)(过渡)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吗?如果感觉不到的话,有很大原因是我们的生字词还没有学会。那我们先学习生字词,再深入了解赵州桥。
(2)生字词的教学。
形式:生字卡(板书)所有生字词,学生根据预习记录,自由说他们想说的字的音、形、义,教师正音、强调字型、字义。全班齐读生字词。
重点点拨:“抵”与“底”和“低”区分;
“雕”与“准”和“推”比较识记;
“贵”下面不是“虫”;
“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
“案”字的结构分布
“爪”是多音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是石拱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世界闻名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师:具体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这三个特征呢?(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生字卡复习生字词。
2、提问赵州桥的三个特征。指名回答。
二、围绕主题,品读课文。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
师: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就是大概三楼那么宽。同学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①赵州桥的设计到底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先找出说明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②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根据其他同学的朗读,画出赵州桥。
③根据课文内容点评画。
④再朗读设计特点的部分,巩固理解。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①对照简笔画或者书中插图,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总结: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②用“既又”造句。
③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
我们知道了赵州桥设计的这种优点,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课文说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呢?你知道创举的意思吗?
(从来没有的,有重大意义的做法。赵州桥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而且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④体会“坚固”。
赵州桥的设计有这样的`优点,它才能存在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它才能经受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多少车辆的重压。你体会到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呢?
⑤朗读,体会。
(3)继续品读,初步认识过渡句。
赵州桥除了有雄伟、坚固的特点,还有美观的特点。
①自由朗读,感悟“美观”。
②理解“美观”。
出示图片。(一人指着图片介绍,组员模仿龙的不同姿态,做动作呈现介绍的内容。)用“有的有的”造句。
③朗读比赛。读出美、有趣、读出赞美之情。
所有的龙都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谁能把这些龙给读活了?
(采用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的方式。)
④初步了解过渡句。
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课文有一句话,很巧妙地把这两个特点连在一起了,哪位同学能够把它找出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点拨:用一句话把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过渡句。这个句子是用了“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把坚固和美观连在一起。
造句。“不但而且”
3、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①学完了课文后,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说一说吗?可以用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的感想。
②启发学生:在盛赞赵州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赞美谁呢?(劳动人民)拓展: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③读最后一段,读出自豪之情,由衷的赞美之情。
2000字语文教案篇9
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2000字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000字语文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2000字语文教案篇12
《不用嗓子的歌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小动物奇妙的发音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求知的兴趣。
3、会读、写本课的生字,积累词句,括展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有趣的发音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歌声激趣,谈话导入:
1.师引入:(课前一支歌)同学们刚才的歌声真洪亮,大家唱歌用什么来唱的?动物王国里也有一群歌手,但他们是一群……
板书课题不用嗓子的歌手
2.生质疑:多奇怪哦,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生思考并交流。
3.师归纳: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老师把你们的问题归纳成以下两个问题:(出示课件,指名读问题)
(1)课文中提到哪几个不用嗓子的歌手?
(2)这些歌手都是怎样唱歌的?
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一支歌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归纳问题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引导质疑:
1.生小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自然段。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名回答)
2.师出示字词卡片:检查要求会认的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读课文的熟练程度,并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课文设计到的问题,逐步锻炼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重点,读中生情: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划出文中不用嗓子的歌手都有谁?
4.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蜜蜂、小青蛙、蝉(知了)
5.师提出要求:回到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讨论学习,用“~~~~”划出课文中这些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都靠什么唱歌的句子!我们看看哪组同学读得认真,找问题找的准,读完划出的请坐起来。
生在四人小组:先读课文,再讨论师提出的问题,用“~~~~”标出。
6.生汇报讨论结果,师随机板书。
(1)小蜜蜂嗡嗡嗡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从哪段知道的?)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小黄莺听到小蜜蜂的歌声,感觉真好听,就夸奖小蜜蜂,而小蜜蜂却笑着说了。这里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回答:热情、友好的语气。生试着读,师范读、齐读。
师总结并提出要求:通过小蜜蜂的介绍,小黄莺知道了小蜜蜂是靠翅膀振动而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哪位同学来模仿小蜜蜂边做动作边发出声音读这一段?
指名带动作模仿读第二自然段。
(2)小青蛙呱呱呱靠声囊发声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师问:A、小青蛙发出什么声音?文中怎样形容青蛙的歌声的?
B、所以小黄莺称赞说什么?这时小青蛙也笑了,说的话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指名读出语气)
(3)蝉吱吱吱靠肚子上的弹性的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
7.大家都见过蝉了没有?我们这很少见。南方白天一般很多见,出示课件。(相机介绍关于蝉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仿说训练:
8.师引导提出要求:课文二、三自然段,写小蜜蜂、小青蛙时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从中得出他们各自怎样唱歌。而写到蝉的第四自然段却用叙述的方式,说出蝉是靠肚子上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谁能仿照前两段也把第四自然段改成对话形式的内容?
(指名按自然段叙述方式进行仿说)
9.小黄莺去找金嗓子歌手,而现在听了不用嗓子也能发声的青蛙、蜜蜂、蝉各自的介绍。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过渡:这些歌手唱歌的方式多奇妙呀!大家想听到他们的歌声吗?
10.下面我们请几位朗读小能手读下面几个句子!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语气!
11.这三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表示声音的词,让我们感受到歌声就在耳边,你还能说出一些表示声音的象声词语吗?(指名说词语)
12.读了这篇课文,听了歌手的歌声和各自的介绍,你觉得小黄莺刚开始对蜜蜂、青蛙、蝉的称赞准确吗?你能帮小黄莺对这些歌手重新做出准确的评价吗?(指名上台填写或口头填)
出示课件:(1)、小黄莺听了蜜蜂的歌,称赞说:“------------------”!
(2)、小黄莺听了-------的歌,称赞说:“------------------”!
(3)、---------听了-------的歌,称赞说:“------------------”!
(4)、台下的观众听了合唱队的歌声,称赞说:“---------------”!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五、展示交流,进行小结:
14.展示交流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小动物唱歌的形式?(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师进行肯定与鼓励)
15.进行小结:
大自然太奇妙了,我们大家要爱护大自然,要留心去观察大自然,你一定还会有更奇妙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给他们搭设展示的平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内容完整)
2000字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帮学生确立语文很重要,要学好语文的观念。
2、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途径,知道如何去学语文。
3、告诉学生本学期学习目标及规划。
4、准备工具。
5、推荐阅读书目。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第一课
二、确立新观念,树立自信心
1、你觉得语文重要吗?你喜欢学习语文吗?(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语文天生重要。
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语言文字,现代汉语;“文”,文学。我们的生活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除了哑巴,都要说话,我们都要运用汉语与他人交流,汉语是我们交际的工具。文学作品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提高个人修养。
学好语文,是应试的需要。语文是中考高考三大学科之一,学好语文,是你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必需,是你过关斩将劈波斩浪的利器。
所以,必须学好语文。
3、语文难学吗?
不难!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言语里,在我们的环境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与语文相伴。语文不是狼外婆,不是踩高跷,没有什么可怕,也没有什么高难度。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真谛,逐渐成长。“处处留心皆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学生说经历是最好的老师,颇有道理。)
如何培养兴趣呢?可以从积累好词佳句美段开始,多读多摘抄多诵读,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博学的人,成功的感受会让你喜欢上语文。平时勤于练笔,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真的很能写。到那时候,你说你不爱语文,还真的不可能。语文学习不难,难在我们能不能坚持。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韧性吗?有信心学好语文吗?
三、养成好习惯,把握好方法。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
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
1、仔细听。学会倾听,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听的过程中要勤思考,学会抓要领,善比较,有自己的观点。听的时候要有礼貌,不随意插话,打断他人。
2、大胆说。这里的说不仅是指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指课内外的提出问题。大胆发言,质疑答问,是积极思考的表现。唯有做个思考者,积极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学习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们不少同学,不敢发言,可能是因为不能肯定自己的答案,更多的.是害怕,害怕老师批评,害怕同学们笑话。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犯错、批评与成长相关。课堂上,问题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了,被同学们笑话了,这个问题我必然会记忆深刻,今后碰见,再不会犯错。人总是在错误中成长,在批评自我批评中成熟。这样一想,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发言,更要踊跃发言了,对不对?
3、广泛读。有位名师说:“一个初中生只要在初中三年里读的书叠起来等于他的身高,写的本子叠起来等于他的身高的一半,他的语文(读写)能力不用老师教也会形成。”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可以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阅读经验、写作技巧,这对于我们写作阅读都有极大的启发帮助。古人不是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广泛读的同时也提倡深入的读,读熟一部作品,读透一个作家。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在介绍经验时说他前后把《三国演义》读了有三十几遍,不但熟悉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而且连作者罗贯中的语言风格都模仿的很像了。唯有精读深入的读,我们的思想才会因之深入,我们的文笔才能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4、勤奋的写。这里的写包括写作文,写日记,写随笔等,也包括抄写字词,摘抄美词丽句、精彩段落这些积累工作。读得多,不代表就写的好。勤于动笔头,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留住自己一瞬间的灵感,写得多了,自然就能悟出写作技巧。再说当自己回头看自己一点一点码起的文字已成摞成堆成山,心底成功的喜悦自不待言。我们不求自己能成名成家,就为了记录自己的青葱岁月,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胜出,这一份辛苦,也是有价值的。
四、明确学习目标,坚持执行规划
本学期学习目标:
1、练出一手好字;
2、掌握阅读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技巧;
3、读几本名著;
4、提高叙事写人的作文水平。
本学期教学设想:
1、美文积累,间日在课堂上进行美文背、听、写;
2、国学积累,每周背诵一首古诗,阅读一篇短小简易的文言文;
3、随笔,每日一写,不拘长短,每周必须有一篇不少于500字;
4、每周一到五中午坚持练字10分钟。字写得不好的,练习正楷,正楷写好的,练习行楷或行书。
五、准备文具
《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钢笔、课堂笔记本、听写本、美文积累本、随笔本、练字本、家庭作业本。
六、推荐书目
1、《繁星春水》
2、《泰戈尔诗选》或者《飞鸟集》
3、《男生贾里》
4、《汤姆索亚历险记》
5、《朱自清散文选》
6、《论语》
2000字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滑、玻、璃”等9个生字。会写“骄傲、继续”等4个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来表达对文本意思的理解。
3、通过“联系生活”,感悟体会“我”知错就改的品格,懂得做人要诚实。
教学过程:
(一)说事件
师:同学们,你们能运用上节课的板书(“玻璃、打碎、攒钱、道歉”)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课文主要写了“我”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逃走了,后来攒钱向老奶奶道歉的事。
生2:课文主要写了“我”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把送报的钱攒起来,并写便条向她道歉,老奶奶表扬了我的事。
……
(二)写事件
1、尝试通过写便条,让学生走进文本。
①师:那我写给老奶奶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生:“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这句话告诉了我们。
师:那你们想替这位送报的小孩给老奶奶写便条吗?(生齐说:想)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再根据这句话写一张便条给老奶奶。
(学生先自由细读课文,再动手写便条)
2、小组交流便条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生:我是这样写的
老奶奶
昨天下午,我把你家的玻璃打碎了,真对不起!
送报的小孩
生:不是昨天下午打碎的,是三个星期前的下午,因为课文中说“三个星期过去了。”
师:你的意见提得很对,是“三个星期前的下午”。这位同学的便条有写对的地方吗?
生1:“我把你家的玻璃打碎了”写对了,是“我”打碎的,而不是其他小伙伴打碎的。
生2:“真对不起!”写出了“真诚的道歉”。
生3:下面还写了署名:“送报的小孩”,这样老奶奶就知道是送报的小孩打碎的。
师:有没有写得不一样的便条?
生:我是这样写的。
老奶奶,我打碎了你家的玻璃,对不起!这里有7美元,是我送报纸的钱攒下来,赔给你,请你收下。
师:这位同学的便条有哪些地方写得好?
生1:他写出了“这7美元是赔给你的”,不然老奶奶还以为这钱放在信封里干什么呢?
生2:他写出了7美元是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的,不是爸爸妈妈那里要过来的。
生3:他写出了这7美元是送报的钱攒起来的,这样老奶奶知道了后,才会表扬他。如果老奶奶不知道,后来就不会也写便条表扬他了。
(三)议事件
1、评议事件,感悟文本。
师:老奶奶在便条上写了“我为你骄傲”,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1:我认为这个送报的小孩打碎玻璃后,应向老奶奶立即道歉,再告诉老奶奶,要赚了钱才能赔给她。老奶奶应该先批评他,再表扬他。
生2:我认为这个送报的小孩,打碎玻璃后逃走是不对的,应马上道歉。
生3:这位送报的小孩还担心老奶奶知道是他干的。这点不对。
师:照你们这么说,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为你骄傲”,评价错了。
生1:我认为这样评价是对的。因为他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很不容易。他知错就改,值得表扬。
生2:他敢做敢当,而且他攒了三个星期,攒得很辛苦,应该表扬。
生3:其实他担心老奶奶知道是他干的,是因为当时他没有钱马上赔给老奶奶,是值得表扬的。
生4:送报的小孩攒了钱后,一直等到天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他觉得没脸见老奶奶,心里很内疚。值得老奶奶表扬。
生5:送报的小孩没有赔钱之前,心里很不自在,说明他心里一直很内疚。
生6:他赔了钱之后,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说明他这三个星期心里一直很不安,直到赔钱了才轻松。老奶奶表扬得对。
……
师小结:一个人难免会做错事,难得的是他知错就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了老奶奶,不仅赢得老奶奶的原谅,还赢得老奶奶的表扬和奖赏。老奶奶在便条上写着:“我为你骄傲”。(引读)
2、理解“骄傲”在文中的意思。
师:“我为你骄傲”,也就是说:“我为你__________。”
生1:我为你自豪。
生2:我为你高兴。
生3:我为你感到光荣。
3、初步体会“我”的品格。
师:我为你的_________骄傲。
生1:我为你的 知错就改 骄傲。
生2:我为你的 敢做敢当 骄傲。
生3:我为你的 诚 实 骄傲。
生4:我为你的 真 诚 骄傲。
4、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位送报的小孩:“我为你骄傲”。(激情读课题)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理解能力。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能力。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3)评价能力。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2000字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
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透过课题 知内容
1、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主要写谁?你对她了解多少?
2、镭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二、抓住内容 理思路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三、沿着思路 悟情感
(一)学习1-4自然段,了解第一克镭的故事
1、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
2、为什么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
3、出示重点语句。(出示课件一)
从句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说明居里夫妇很快就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一点儿也不犹豫。
“毫无保留”--表示居里夫妇将镭的提纯方法全部公布于众,自己没有留下一点儿秘密。
【体会】:既毫不犹豫,又毫无保留,充分表现了居里夫妇心中想着全人类,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得失。
“异常平淡”--表示居里夫人觉得将镭的提纯技术公布于众这件事很平常,不认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体会】:将自己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而居里夫人自己却觉得“异常平淡”,可见她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啊!
“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说明居里夫人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谋利的资本,并且认为别人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镭是属于全人类的,体现了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居里夫人由于放弃了专利而买不起镭,有人却因此腰缠万贯,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处类似的对比,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二)了解第二、第三克镭的故事
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分别用它做什么用途?
美国公众捐献的;科学研究;治疗癌症
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碰了壁”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遭到了拒绝;十个女百万富翁一毛不拔的吝啬与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相比,她们是多么渺小,进一步突出了居里夫人为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从美国公众捐赠的两克镭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美国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精神的尊敬;体会到居里夫人始终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和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教师示范朗读7-8自然段,了解三克镭的意义:(出示课件二)
1、用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双重否定句,并改成陈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放弃专利
3、“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请用双横线标示;“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其理由何在?请用双波浪线标示。
4、“这个问题”指哪个问题?两个“他们”分别指的是谁?“我”“我们”分别指的是谁?“勇于实践的人”和“梦想着”分别指的是谁?
5、细心品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利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创造发明者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通过专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是合理合法的。这种勇于实践的人是人类需要的。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他们推动了人类进步。(举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居里夫人认为,人类也需要这种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造福的人。(举例:居里夫妇、老师、清洁工等)
6、“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说一说,居里夫人具有怎样伟大的人格?
四、根据情感 明中心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讲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什么事?
2、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一生曾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的记叙,表现了她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五、围绕中心 学写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
2、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竞赛。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六、学生写话,抒发情怀。
导语:多么伟大的人哪,多么伟大的科学家!
指名朗读1-4自然段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仔细领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3、用“既/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