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给大家分享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方便大家写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时参考。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所描绘的多彩迷人丰收的秋天,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运用个人的经验想象画面,仿编新的散文。

3、用歌唱、朗诵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与赞美秋天。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秋天的雨》flash课件、磁带、打击乐器、有关《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1)一年有几个季节?

(2)夏天的天气怎么样?秋天呢?

(3)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二、欣赏和理解散文的画面与内容。

1、播放课件完整欣赏秋天的雨是什么?秋天的雨有什么?

2、分段欣赏

(1)秋天的雨,真是一把钥匙吗?为什么散文中说它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还可以把什么颜色给谁?(两个小朋友讨论)然后玩开火车老师说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请小朋友仿编散文"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3)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你还闻到过什么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冬天快要来了,你知道小动物、植物还有我们人是怎么准备过冬的吗?(先自由发表意见,再请教你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接下来分组分批仿编散文。

3、再次完整欣赏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小结并观看《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总结与延伸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秋天可以收获那么多好吃的、好闻的、有用的东西,你们喜欢秋天吗?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歌声、舞姿来夸夸秋天,表现秋天的收获。

游戏:

《小汽车》

全体幼儿一起玩开车游戏,和教师边唱边做动作。

活动反思:

伴着绵绵秋雨,我和学生走入快乐课堂,一起欣赏了《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整组课文都涉及到古诗,叙事文,诗歌,散文等许多与秋天相关的文章。《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让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美。重点放在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秋天的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美读”就是有表情地吟诵课文,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来感知。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教学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最后,配乐朗读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够达到“美读”的目的。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读、表演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个人读、引读、集体读,配乐读,变抽象为具象,读出秋天的美。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人教六册《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1)出示:打猎、大雁、拉弦、裂开、孤单失群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伤口)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声音)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只拉弓,不射箭,就使大雁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给大家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悲惨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小结: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慢悲惨

更羸分析箭伤未愈孤单失群

判断拉弓掉下来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桥,也走过各种各样的桥,对吗?

你能把你见到的或走过的桥告诉大家吗?(生说)

是啊,我们曾经踏过乡间那小小的石板桥,也走过县城那雄伟的嘉陵江大桥,还在电视中见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大桥。可是,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却是一座1300多年前的石拱桥。他就是横跨在河北省赵县小河上的赵州桥。(板书齐读)

二、品读课文

1、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到语言文字中去细细的游赏这座世界闻名的桥。请打开书,翻到74页。请你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看:{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1)品读:雄伟的桥

谁来告诉我们你的感受,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你从哪个自然段感受到他的雄伟?(评:你读书真用心,边读边思考,习惯非常好)

现在我们比比看,还有谁比他更细心,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赵州桥气势雄伟的句子。请大家拿起笔,边读边画出来。

(生勾画,师巡视)

谁来读?(抽生读)(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再次感受兆周桥的雄伟。(齐读)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在我们刚才读的这几句话中,有几组数字,他们是

对,就是这几组数字,让我们对赵州桥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会用到,请大家读这段话:

雄伟的嘉陵江大桥横跨在米多宽的河面上。桥长,有多宽,中间行车,两旁走人。

(2)品读:坚固的桥。

孩子们,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还是一座()的桥?

刚才,我们在感受桥气赵州势雄伟的时候,运用了朗读、勾画、体会的方法,现在,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在第二自然段的后面几句话中去品读、感受他的坚固吗?(生自学)

你从那句话中感受到兆周桥的坚固?(生读

时评)

这种设计到底是怎样的设计,请看图。(幻灯)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吗?(你介绍的真好)

让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一起来感受这种巧妙的设计。(齐读)

作者把对照周桥这种巧妙设计的夸赞藏在一个词语中,细心的孩子们,我想你们一定能找到的。(生说)

读读这句话。(生读)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试一试,是什么?(创新)

是啊,在赵州桥没有出现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设计,正因为有了这种设计,才让赵州桥屹立了1300多年而不倒,学到这里,我真想说,赵州桥,真是一座()的桥。

(3)品读:美观的桥。

我们来到赵州桥,除了感受到他的雄伟、坚固,还让我们感受了他的()

是啊,凡是来到赵州桥的游客,都留恋忘返,惊叹于赵州桥桥栏两侧那精美的雕刻,虽然我们不能去亲眼目睹,但作者用了美的语言给我们做了描述,现在我们请我们班读书读的的男女生各一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段,其于同学请轻轻地闭上你的双眼,让我们一起踏上那千年沧桑的桥面去细细的观赏。(生读

评:不愧是我们班的读书能手,读的真好)

孩子们,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来美美底读一度。

读的不错,这次水平很高,一个字都没错,也很有感情。想不想读的更美一点儿?生:想。

师:我有两个绝招,大家想不想学?生:想。

师:第一招:读的再慢一点儿;第二招:读的声音再轻一点儿。听清楚没有?生:听清楚了。

师:我读最后一句你们听听,大家看着我,不要看书,看我怎么读的。(师范读)慢了吧(生答:慢了),轻了吧(生答:轻了),那条龙就活了吧(生答:活啦)!(笑声)咱们都能把它读活。拿起书来,试试!生:(齐读课文)。

师:读的美极了,太美了!赵州桥美不美──?

这么美,我们应该把他记住了,试试。(生背)

除了书上描写的这几种形态各异的龙以外,栏板上还会有怎样的龙?

3、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同学们,赵州桥的游览到这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啊,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在我们的文章中,找出来,读一度读。(生读

)它不但写出了桥的两个特点,他在文中还是一个特殊的句子,前半句是讲的上文的内容,后半句是讲的下文的内容,这种句子,我们叫他过渡句。(生写:过渡句)

他的作用是什么呢?(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用一个词叫做承上启下(生写)

4、结束课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这座世界闻名的的赵州桥,你想说点什么吗?

对于建造了这样了不起的起桥的古代劳动人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

三、延伸拓展,深入实践

是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无穷无尽的,你们看,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一座座现代化大桥。(幻灯)

同学们,看完这些大桥,你一定也想当一名设计师,请你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一座新式的桥,爱画的同学画出平面图,爱写的同学写出你的设计特点。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5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情况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观潮》,钱塘潮的奇妙、壮观令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十分丰富。今天我们来一起来看看同样神奇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介绍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况。

我们学地理时,知道了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藏文意思是“从顶峰上流下来的水”,是世界上海拔的河流。

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一条很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旁。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雅鲁藏布江流到扎曲村后,突然在高原上出一个呈U字形大拐弯的,而且转向南流。峡谷旁的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峰,此处峡谷深达6000米以上。大拐弯峡谷以雄伟峻险、奇特的转折闻名于世。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最深的峡谷。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考察后发现的,以其宽、深、窄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重点掌握: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穆、堪

6、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与含义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堪称:堪,能够;可以。堪称即可以称为、可以算作。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

美誉:美好的名誉。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段意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提示:

(1)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3)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里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高峰与深谷为邻强烈的地形反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是怎么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数字——长:504千米,平均深:2268,最深处:6009

作比较——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作者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它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还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除了最深最长,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哪些奇异之处。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水:万年冰雪、沸腾温泉、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千姿百态

山:热带雨林、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生物:九个垂直自然带,从北极到赤道分布的动植物——神奇美丽的画卷、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上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展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报道)

提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世界海拔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乌拉雅山东端峰南迦巴瓦峰作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极为艰险,峡谷核心地段是多处无人区、其内侧的墨脱县因受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包围阻隔,成为高原上有名的孤岛。因为这一切,大峡谷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峡谷”。真正能深入峡谷的人寥寥无几。1998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块人类探险最富神秘感、危险性的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科学考察。通过徒步穿越大峡谷,精确测绘大峡谷各地段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中瀑布的特征及数据,考察大峡谷环境资源状况,研究建立大峡谷科学实验基地等,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科学数据。1999年,国家测绘局首次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精确测量数据,即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确立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改变了人们关于峡谷的世界之最的认识,并为人们初步展现峡谷奇特的景观与突出的科学价值,因此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发现。

师:作者预测雅鲁藏布大峡谷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为什么他这样说?

首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风貌与生物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必将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到此进行科学考察。其次,雅鲁藏布大峡谷资生物资源丰富,潜在的电力资源价值突出,将吸引政府加大这区域的资源开发。第三,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很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吸引了探险家与旅游爱好者。

三、小结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

作者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形成了壮丽景观。

接着,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然后,作者从水、山、生物三个方面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象,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性,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奇异的景观。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4、正确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文字投影、纪昌和扁鹊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生字,读准重点词语。

3、学习第一则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

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2、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⑴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⑵思考:

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学生会问: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纪昌为什么用梭子和虱子来练习眼力呢?

⑶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

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

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交流:教参书中139页。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

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图片一、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借助第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椅—奇,加偏旁。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讨论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寻找秋天,你找到了什么?

(估计:树叶、果实熟了、天气变化等)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秋天。

齐读第5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音节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4.标一标本课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分句朗读:

第一句:(1)指导生把这个长句子读正确。

(2)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自己正确的再读这句话。

(3)范读

生注意师是怎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的。

(4)生自己体会读。

过渡: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小朋友怎么说的?快读一读2——4句。

(1)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指导如何讨论(1)每个人都发表意见。

(2)组长注意听。

(3)组员倾听,发表不同意见。

(4)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评读:熟练、感情、语气)

讨论:小文、小方、小力说秋天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各指的是什么?

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第5句:

(1)最后一句结束的是什么号?(问号)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自己读读,师指导读,指名读。)

(3)自由发言: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2.诵读品味

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指导:按句背、连起来背

(1)生独自试背

(2)检查背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多彩的颜色。愿你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美丽的秋天。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预习生字,做字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出示课件)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读音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本篇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分别出示课件)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张—弓长张”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中国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出示课件)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2.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1

【学习目标】

1、能写清楚练绝招的过程中有什么趣事,有什么体会。

2、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初步学习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口头引导,不做技能训练)。

4、自觉运用目标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灵感碰撞

(板书:“绝招”)

谁知道,什么是绝招。

(生活中、学习上的与众不同的本领,有天生的,也有练成的)

昨天马老师告诉我一个秘密:我们班同学练了许多绝招。是不是啊?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陌生的老师,她们来自天河区的另一间学校,和我一样,都是想来见识见识你们的绝招。然后,还想让自己班上的同学和你们比绝招呢。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二、头脑风暴,打开思路

1、你有什么绝招?静静地想一想,在作文纸上用符号快速记录下来,看谁想得多:(学生记录)

2、指名发言:

指导:你的绝招是什么,取个有意思的名字。

(绝招:生活中的、学习上的)

在黑板上随机板书。

三、对话平台,指导表达

1、全班交流(1~2个):

这么多的绝招,你们对哪个最感兴趣?(指名说)还有谁也对这个感兴趣?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怎么样的?怎么练的?练的时候有什么体会?如何发现自己的绝招的?)

──板书

指名说,其余同学认真听,要求:听完后扮记者采访,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组交流。学生轮流讲,互相提问,互相补充。

四、记录思维轨迹

说绝招说得很棒,写绝招你们一定更棒。在动笔写作之前,把要写的内容想清楚可重要啦。请你静静地把“练绝招(发现)”的过程在脑海中“放一放电影”,尽可能“放”长一点,“放”出来的画面越清晰越好。一边“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画下来(简笔画或符号记录)。

五、目标定向,完成习作

教学目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五

一、趣谈绝招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绝招就是你有别人不容易学会的本领,绝招又可叫绝技、绝活)

2、老师再考考大家几个生字词,看能不能读正确:

(撒了气、腮帮子、蔫蔫、攥饺子、露馅、调换、尴尬、下巴颏)

3、那么文中三个孩子的绝招各有什么绝招,你最佩服谁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想听故事吗?那好,不过,老师在读时你们要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停下来时,你就可以问。

4、好了,爱听故事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故事是这样的:

二、趣读绝招

1、读1~5节后:

⑴听着心痒痒吧,你想读哪儿!指名读

⑵好,现在请大家说说有什么实在想不明白的地方?

引导关注鼻尖为什么出汗?

⑶能用一句话说说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讲的什么吗?

小结:这是他们第一次比绝招,小柱子输了。请大家继续边听边想。

2、谁愿来接着讲下去──(师生共读6~12节,指导将读不好的自然段读好)

⑴故事讲到这儿又暂停一下,请大家想想刚才读的这些自然段在讲什么?

⑵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①奶奶包饺子这一招弄明白了吗?指名说,说不清再读读,想想后再说,注意专管一词,引导学生用动作体会。

②日子一天天过去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

Ⅰ如果问到尴尬,则肯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好习惯。什么是尴尬?联系前文理解并找近义词难堪,然后读读这两个词。

Ⅱ抓住有新鲜感的句子不放,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吗?学生可能问大树下的尴尬是什么尴尬?为什么不能忘记?为什么暗暗的练?(重点肯定后两问,并引导我们也要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和同学、伙伴比本领,但不能是争着比吃穿玩)

Ⅲ小结学法:你们看,读书的时候,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想想问问,问问想想,收获多大呀!

3、小柱子的绝招练起来了吗?指名接着读──读(13~17节)

⑴随读指导

①读到保准不错时,指导读出小柱子说话时的自信。(你看小柱子说这话,显得怎样?)

②(读到把嘴撇到下巴颏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注意到这句话了吗?喜欢吗?说说看,(生说理由,引导做动作,指导:你看作者写活了人物的表情,也就写出了人物的心理,这就叫以表情写)要是读书的时候不停下来想一想,多可惜呀!

③指导读好随口说到、脱口而出后面的语言

⑵这故事的后半部分又写的是什么呢?

⑶还想读读吗?想读哪儿就练习哪儿。

三、趣议绝招

1、故事,我们就热热闹闹的先读到这儿。接下来大家应该回过头去把课文默读默读,勾画出自己欣赏喜欢的语言,并想想读了整个故事自己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很想知道。

⑴你勾画了哪些喜欢的词句,简单说说理由。

⑵一个故事读完后,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谁来说说。

⑶读完全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接下来我们看看对这三个小朋友的绝招的人气支持率,佩服()绝招的请举手,看来最多只能加()颗星。

3、下面,看看书,说说你最佩服谁的绝招,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从三胖开始:

(说完佩服三胖和二福的理由后,引导:奶奶的话,道理也是落在这上面的。我们读读)

4、我想:

大家对有个问题一定很感兴趣,是什么问题呢?──小柱子的绝招是怎么练成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⑴组内讨论。

⑵集体交流:

①围绕想了哪些办法?牺牲了哪些时间?吃了哪些苦?你想用怎样的词,怎样的话夸夸他?议。

(注意引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日子一天天过去,休息玩耍的时间一少再少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费劲心思办法,废寝忘食挤时间,他)

②小结:

难怪大家最佩服小柱子。真是个有志气、能吃苦的孩子!

5、过渡: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很清楚文中几个孩子的绝招是什么,并且还明白了谁的绝招最绝。不过,老师还特别佩服文中一个人的绝招,猜猜看。学生猜奶奶的绝招,奶奶的绝招我佩服,但不是我特别佩服的,再猜,学生茫然。

四、趣探作者语言绝

1、其实,老师特别佩服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因为他的语言太绝了:

举例:村东头,大树下六个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字,就把孩子们比绝招的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像一般人写成在村子的东头,大树的下面那么罗嗦。再有:作者写三胖憋气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短短十个字,三胖憋气时的样子就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而且这十个字,一点不华丽,就像我们说的话,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还有八自然段的要过不说成拿过,十五自然段的腾地不说成一下子,感觉作者用的词又简单又生动得像在放电影。

2、同学们,你们愿意不出声音的默读默读课文,去寻找发现作者语言上的绝招吗?待会,给我们讲讲你的发现。

3、学生说作者语言上的绝招,教师引导猜猜作者语言的绝是怎么练起来的。

4、你们佩服作者的语言吗?请你把想抄下来,品一品的语言勾出来。同学们,会读书的小朋友,不但会边读边想,停一停想一想,而且在读过想过后,还会把自己欣赏的语言勾画出来,在笔记本上品味记录,并随时拿出来读读,记记。

五、我也要比绝招

总结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了故事中谁谁谁,什么绝,同学们尤其佩服小柱子的绝招,因为他的绝招反映了他的志气大,勤学苦练的精神。同学们,比绝招有意思吗?你们想不想也练一个绝招和你的伙伴比比?下去,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不过借小柱子的话老师提醒大家,条件是。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看”“玩”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学会做简单的批注。

3、掌握本课的4个生词。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准备:

《爱的奉献》的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从生活中感悟什么是传统。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下一个花店的传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检查预习的情况。

2人小组检查朗读,生字的认读。素描、承受、妥协、和颜悦色、孤寂、异想天开

3、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汇报交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边读边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己的体会。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风湿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花店的传统,体会了母女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母女之情与人间之情。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女情深。

1、自由读课文,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地方,谈一谈,说一说。

2、4人小组,交流,谈感受。

3、汇报交流。

(1)母亲节到了……黄昏时分,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位陌生女孩,她手拿一大束康乃馨。母亲愣了,问女孩是不是走错门了,女孩甜甜地笑了,把鲜花送进母亲怀里。说了句“节日快乐”就轻轻为母亲掩上门。

女儿倾尽自己的`所能也要为母亲留下一份寄托和安慰,多么懂事的女儿。

(2)天色已经黄昏了,女儿才回来,满脸的汗水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匆匆的扒了几口饭便睡了。夜里,母亲听到女儿的呻吟声,心便缩得紧紧地。

女儿为了回报母亲,愿意付己的一切。女儿的呻吟声痛在母亲的心上,多么让人感动的母女之情。

(3)……女儿却认了真,第二天居然作了一个小纸板,上面写着:请让我给你画像,我需要你的五毛钱……

女儿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愿望。用自己的劳动换一点报酬,这样才是留给母亲的回报,多么良苦的用心啊!

(4)于是,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便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十六七岁的较弱的女孩手持画具,坐在小凳上期待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引导学生想象,升华认识。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有体会母女情到人间情。

1、启发想象,体会花店传统的由来。

想象女儿到花店订花的情景。

2、学生自由结组交流。

3、交流汇报

四、再现,配乐朗读

学生准备表演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母女情情深似海

13、花店的传统爱让世界更美好

人间情感人至深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向父母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准备出生证,满意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让四名学生扮演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另选一学生演盼盼,上台玩“点兵点将”的游戏。

盼盼:他们讲德对不对啊?大家来评判!

二、交流信息,讨论问题

1、学生分组交流,向爸妈了解的四个问题

2、选派代表发言

三、看图,进行浅显的生命科学常识教育

1、出示幻灯片(父母结婚照)

照片上是谁?

2、出生照片(婴儿)

四、听配乐朗诵《我从哪里来》

五、动手填填贴贴,并进行交流

六、故事会-成长乐园

七、教师作小结

1、生命来之不易,每人珍惜自己。

2、父母养育辛苦,应感激。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6

设计理念

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跟童年有关的诗歌、电视作品、玩具等。

2.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1.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吗?在你身边还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①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 学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 想象驼铃用处(5—9自然段);然后讲想替骆驼剪毛(10自然段);最后讲追问骆驼去处(11—14自然段)。

三、 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A、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1.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3.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4.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5.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二)、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学习要求: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得真实,描写得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四、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要求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这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五、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1.出示诗歌《童年》,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教师总结: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你们要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积累有关珍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小练笔: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仿写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童年美好 令人怀念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7

《出塞》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 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小学关于语文教案如何设计篇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笼罩薄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分男女比赛读。

⑸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飞奔而来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