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时间: 新华 政治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这里提供优秀的高中政治教案,方便大家写高中政治教案参考。

高中政治教案篇1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案(精选2篇)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三幅图片,它分别展示的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这些都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二)进行新课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20__年的外交成绩回顾;20__年外交大事展示

结合以上的外交活动,探究一:为什么我国在外交方面会取得丰硕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源:m]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3分钟找到并背诵以下基本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实例展示:越南对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开展的正常钻探活动进行强力干扰,房峰辉表示,中国在自己的领土领海进行钻探作业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受任何外来干扰和破坏。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实例展示:

1.20__.6.6越南在西沙冲撞中方公务船超1200艘次外交部发言人洪磊:针对越方的挑衅行动,中方保持了高度克制,派出公务船只和其他民船到现场维护海上正常作业秩序,保障中方作业人员和设施安全。中方一直要求越方停止对中国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近海正常作业的强力干扰,停止对中国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的侵犯,要求其立即撤船撤人!

2.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执勤中国积极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

这两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何意义?播放视频《三分钟了解“一带一路”》。

学生讨论2分钟:整理思路,互相补充。然后小组展示,发言,教师记录并及时点评。

听听专家的声音: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

1.我国与沿途国家初步构建起固定或不固定的双边、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2.借助“一带一路”构想,沿途国家正谋划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3.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亚洲互联互通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发展基金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融资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来年将相继诞生。

4.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大大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区域安全,可谓以经促政、以政促稳,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构想,更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真正构建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教师总结:“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生动地诠释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它不仅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更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回顾历史”回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

“珍惜今天”结合60周年纪念活动和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为例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7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来源:____]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案篇2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反映我国外交成就的事例,体会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②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感受中国的外交形象,进而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①学生在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②学生能根据教师或其他同学所举事例,归纳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③学生在分析中美关系、中非关系发展历程的活动中,能够用自己的评议唤起同伴的参与和思考;④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学生在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功心态;②“认同”——学生能够认同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期待”——学生希望中国更加繁荣富强,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框,是学习有关国际社会知识的落脚点。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培养学生和平观念、国际意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公民的国际责任。在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无论从知识、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看,都是重点内容。

学生整体上受生活空间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提高。但就学生个体而言,一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已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现象虽有所关注,但缺乏对中国对外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也缺乏明确而清晰的理论观点,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解;对于关注程度较低的同学,需要在班级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为其创造条件,引领其参与,唤起其思考。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问题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以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为背景,引出新中国外交成就在其中是浓墨重彩的一页。通过展示“万隆会议”、“乒乓外交”、“暖春之旅”、“奥运外交”等外交活动的图片,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迄今为止,我国已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已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近几年中国外交活动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可以有哪些词汇?

教师将学生所说内容写在黑板上,并从中找出关键词语引出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讲解外交政策的含义。(屏幕显示:外交政策:主权国家在对外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教师过渡: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非常关注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下面就请他们将他们关注和研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中美建交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

教师提问:①中美关系为什么“一波三折”?②非洲人民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中国与非洲真诚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进一步设疑,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护国家利益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历史上我国曾饱受战乱之苦,深知战争只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维护和平,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维护国内的稳定,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与维护世界和平结合起来,既维护自身利益,也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屏幕显示: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教师过渡: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活动的指南,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播放视频: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教师提问:结学的成果展示和观看的视频资料,说一说:我国是如何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

(屏显:发展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足迹踏遍五大洲;外国领导人频频到访,客人来自全世界……从上合组织的日渐壮大到六方会谈中的积极斡旋;从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到印度洋海啸灾难救助;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到各项重大协定的签署;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化到大国间高层战略对话的推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归纳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屏幕显示新中国外交图片,教师过渡: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人民给予了高度赞誉。“中国贡献”、“中国声音”等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大家议一议:我国在外交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正确的外

交政策等等。

教师过渡:大家知道,在当代世界,中国率先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也在以积极的、负责任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让我们听一听来自国际社会的声音。

(屏显:①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林达说,在多边外交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更加自信。

②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是带着自信参加伦敦g20峰会的,中国被视为解决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希望。

③美联社报道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仍在快速增长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生进一步举例印证。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总结: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承担国际义务,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贸易伙伴国和周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中国通过创造性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国家年”活动,正在成为推动世界文化和谐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几十年来,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发展了自己,可以说“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同时,我们更可以骄傲地说“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教师:让我们师生共同欣赏一首歌曲《中国大舞台》,伴随着音乐与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次感悟令五洲瞩目的中国风采。

四、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反思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精心设计,打造高效和谐课堂”已成为许多教师应对挑战的一种共识和价值选择。

一、贴近生活,以学定教

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当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块”。

本节课学生的视野转向了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而国际社会中太多太多的“中国贡献”、“中国声音”、“中国形象”是一课书的内容所无法承载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处理。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和使用的材料,不是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可变更的教学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待教材的态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了解到学生在历史课中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不再作为讲解内容。而许多新发生的国际大事,教材又没能反映。因此,对教材的逻辑关系我进行了如下调整:用教师熟悉的且典型的外交活动唤起学生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作为导入;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词汇,确定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再通过对师生共同选取的典型事例的分析,领会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中感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这样处理,坚持了“以学定教”,使教学过程中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更加统一。

如前所述,实际生活中,我校学生对于国际社会总体了解不多,学生整体对国际政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提高。一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学生有所关注,但缺乏对中国对外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也缺乏明确而清晰的理论观点。基于上述学情,教师应如何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开展“中美关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业行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给了我较大启发。有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中美关系加深了了解,关注国际社会的程度相应提高;而那些早有关注的同学抓住了深度探究的机会,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同伴。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要教师提供情境、指明学生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变。

二、精心预设,期待精彩

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依据。有效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形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生成的首要条件。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它不像机器生产一样按严格的程序,按预定的模子刻出产品。如果教师在课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学情的正确分析,疏于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这样对课堂生成就会感到“底气不足”。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就会手足无措。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其“教”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见解往往与教师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有时也比教师的更灵活、更开阔。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各种观点产生碰撞,就会产生新问题,激发师生双方的思维灵感,产生各种奇妙的思维火花,课堂也因此而真实、生动、精彩!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兴趣,基于学生的现实生长。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在本节课上,学生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环节中,他们根据选取的素材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其中,既有悬念、又有“小插曲”;既有政治观点,又有地理、英文知识,这种“未曾预约的美丽”是课堂上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我被这种“精彩”所吸引,并引导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藉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课堂不断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活跃的,课堂也因此而瞬息万变。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展现自己教育智慧的舞台。因此,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性,鼓励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有基于新课程理念、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策略储备,要有以变应变的策略准备,要有渴望意料之外发生的开放心态,有效地驾驭课堂,使课堂呈现高潮迭起的精彩。

三、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从纵向而言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即宏观目标,它统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模块目标,即中观目标,它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专题目标,即微观目标,它规定专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从横向而言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纵向、横向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教育功能。

新课程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优先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和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简单地写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情感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体验着美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师生在情感交融中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接受教育。

在本课教学中,师生共同选取了58张体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和两段视频。依照选取经典的可用于深入分析的、且适合本校或本班学生实际的材料的原则,我们对教学资源的选用进行了反复推敲。教师从即将迎来共和国的60华诞导入,从中引出外交成就是60年辉煌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并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概括出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从对学生互动内容的解读到视频解读以及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原因的分析;从“来自国际社会的声音”到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画面展示,再到教师充满激情地引导大家欣赏歌曲《中国大舞台》感悟中国外交风采。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呈现,并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最高追求。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他们不仅是教的对象,而且是教学中最活的教育资源。因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在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收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充分利用了本校资源,而且达到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同学、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大家分享,在互动中唤起大家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我追求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元素相统一的教学,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高中政治教案篇2

为了集体备战、冲刺20__届高考,根据学校及教科室、高三年级组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我组现制定高三第二学期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二中的计划目标为统领,以《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提升我校高三学生政治学科成绩。

二、主要工作内容

1、夯实基础知识。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多背、多写,熟练掌握教材,理解和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2、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热点问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3、精选二轮复习资料和试题,增强二轮复习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仿真性。

4、归纳总结高考试题题型与解题方法技巧,进行变式演练。强化学生模拟训练,着重题型训练、规范训练、限时训练、变式训练。

5、重视每一次综合检测与讲评,做到讲练结合。

6、重视艺术班教学的研究。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立足教材狠抓基础,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谋划复习方法与策略,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一备复习教学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五明确各自的分工分职;六反馈一周教学得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助推复习迎考的有效性。

2、加强学习交流。本学期继续积极走出去,参加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备考交流活动,掌握更多的信息,为复习备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认真落实教科室和教研组有关课堂教学复习研讨活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教学模式与方法。

4、加强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本学期根据学校及年级组安排实行周周检测练习,同时结合合肥市二模、三模检测,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练习和考试的评阅,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

四、具体复习安排

1、复习时间安排。

(1)普通班:20__年x月—20__年3月中旬,第一轮复习全部结束;20__年3月中旬—20__年5月中旬,第二轮复习;20__年5月中旬—201__年6月初,第三轮复习。

(2)艺术班:20__年2月—20__年4月底,第一轮复习;20__年5月初—20__年6月初,第二、三轮复习整合复习。

2、具体对策安排。

(1)研究考纲,立足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高考政治试题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我们将结合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编制习题,将政治教学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起来。结合本年度热点,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多角度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能力。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因果关系法等。主观题解答要规范简洁。答好主观题的要求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学科语言。答好主观题也离不开审题,而且关键在于审题,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清材料包括哪些信息)、审设问(审明问题指向),切忌盲目作答。

以上就是高三政治备课组在本学期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具体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安排根据本学期的备课组计划,并结合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加以具体的协调和最终落实。

高中政治教案篇3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实说明法

教学过程:

(一)国际关系

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

(2)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决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所以,在当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国际合作。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指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从以前的国家人口的数量过渡到军事实力再到现在的经济与科技力量。

5、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二)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因素)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三)国际法

1、定义: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产生: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制定: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

4、作用:

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折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四)国际组织

1、定义: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有政治性和专业性;世界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作用:

①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关系争端主要力量;

③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2)宗旨原则: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

②安理会(维和机构)

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司法机构)

⑥秘书处(行政机构)

(4)主要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②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创始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关系:中国对联合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

(五)当今世界主题

1、和平问题

(1)定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原因:和平是主流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3)问题:世界不稳定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问题

①定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政治试题《高三复习教案.§第46讲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_政治试题》。也称南北问题

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问题:

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六)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关于综合国力:

①定义: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②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2、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高中政治教案篇4

一、教学反思

1、扎实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

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与平时训练不认真,怕难怕苦,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关注差生。

学习中的差生,对于班级的平均分影响极大。我们在关注班级整体的同时,对这部分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

4、转变观念。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政治课只需要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取得他们的支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5、重视作业。

作业有显性作业和隐性作业,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有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生主动去做的作业等等。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对于其他的作业类型,也要耐心讲解。

二、改进措施

1、多找学生谈话,从情感上获得学生的支持。

2、有空多下班级,使学生的存留疑难及时得到解决。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做题准确度。

4、生生互教活动,优生和差生进行结对帮教,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三、学法指导:

1、指导笔记。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划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效信息,重点记录,课外整理。

2、指导记忆。

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可以让学生默读、朗读、互背等各种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解性的记忆,温习式地记忆。

3、指导作业。

选择题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意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逆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则要教学生:

①审材料、抓中心;②审题目,抓关键;③审设问,抓角度;

①找课本,采点子;②找背景,寻述语;③找联系,列题纲

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多次训练,积时反馈,落实技法,举一反三,相信学生在后半期的教学中会有所长进。

高中政治教案篇5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中政治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作为主渠道,及时进行"小结"、"单元过关"和"月结"。

5、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今年升级考就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高中政治教案篇7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

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39;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中共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高中政治教案篇8

探究目标(意图):

1、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3、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4、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手段:

1、搜集相关报刊、杂志。

2、搜索网络资源。

3、问卷调查。

4、其他。

探究过程(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高中政治教案篇9

高中政治必修二考点解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本课主要内容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一定比重,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焦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围绕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及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来命题。

考生应了解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和法制,并了解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从决定因素看,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一,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二,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①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反对别国借口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注:(3)(4)两点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最大特点、民主特点等方面来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民主与专政及其关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第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

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④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第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等。

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一,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第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第三,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第四,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第一,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第二,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本课具体说明公民应如何进行政治参与,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主选举,应掌握选举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

近几年来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民主决策越来越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为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如何民主决策,怎样参与民主决策,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关于民主管理,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层民主自治,这也是一个与百姓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学生要知道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懂得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参与民主管理,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这也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

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在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发展的今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正面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也可能是命题的焦点。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1)了解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第一,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氏的意志;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但这种选举方式也有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难度大,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选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这种选举方式,称为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优点是: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但间接选举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第二,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这两种选举方式是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在选举前事先确定候选人。

等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称为等额选举。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使选民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选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称为差额选举。它的优点是: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缺陷在于: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关于竞选

竞选实际上是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在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之间开展竞选,有助于选民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吸引广大选民主动关心选举、参与选举并关注选举结果,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能够检验候选人的能力,竞争出人才;候选人能更广泛地与选民交流,倾听选民意见。

(2)理解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原因在于: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理解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应认真行使选举权,积极参加选举,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票,这不仅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3)明确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每个人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3.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个重大决策,往往会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从总的方面看,一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二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

j决策的形成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本课的重点。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有:

第一,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即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的具体方式有: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传真、新闻媒体等。

第二,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这种方式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通过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第四,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这主要是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一方面,听证于民的目的是决策利民。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听证于民也是让公众知情参政。通过听证,公众获得了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机会,提高了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第二,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1)村民自治

①村民委员会的含义。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②村民自治的内容。

第一,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第二,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三,村民通过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

第四,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注:①村委会的性质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③村委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的,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④设立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城市居民囟治

①含义。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②作用。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内容。第一,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第二,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第三,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注:第一,居民委员会适用于城市居民,不适用于农村村民。第二,其性质是民主管理机构,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第三,居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实践中,中学生应积极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如通过调查或收集有关资料,确定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改进本地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6.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要了解民主监督,首先应懂得公民拥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权利。

①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有提出批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③当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2)明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第一,举报制度。这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一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第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种方式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舆论监督制度。这种方式是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因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四,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行使监督权。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要勇于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2)要负责、依法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应当做到:

第一,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本课主要阐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复习中应掌握每种职能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实施职能的实例准确判断和分析。

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一个重要观点,说明政府在实施职能的过程中,不能“错位、越位和缺位”,这就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要求,即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与方式。同时这个知识点与第4课政府要依法行政相联系,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感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进而理解政府、相信政府、寻求政府帮助、支持政府工作。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1.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即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注:弄清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三者的关系

区别: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和功能。

联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体现和反映政府性质;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政府职能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3)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一,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二,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成为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群众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4)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第一,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第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自身建设。只有做好自身建设,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有利于各项职能的实施。

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2.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一、主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当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第二、也是由政府的地位决定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4)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第一、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①打热线电话;②向政府部门反映;③通过政府网站来办事或反映情况;④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第二、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与意义

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注: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本课的知识主要是分析政府应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关于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主要内容有: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决策程序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公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关于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主要内容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必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这是监督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在复习中应掌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具体要求、意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以及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并能结合政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l.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由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注:(2)(3)两点从必要性和意义上讲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者关系: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政府)所占比重最大,公职人员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

2.了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即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高效便民,即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即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即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合法、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③政府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①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监督。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会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途径是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②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政务信息公开。

高中政治教案篇10

一、【哲学基础知识】(第一单元)

1、哲学的理解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二、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原理+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即反对从主观出发,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为什么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四、唯物辩证法(第六、七、八、九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即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即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即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补充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补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8、矛盾观(6个原理)

矛盾分析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或者加上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和根本分歧点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归、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内容: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破旧立新)

1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五、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两对矛盾和两个规律

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

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六)价值观(第十二课)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标准: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观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阶级性等

3、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奉献,即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即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教案篇11

活动主题:感恩祖国,励志勤学

活动目的:

1、了解祖国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成就,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

2、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活动过程:

一、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二、主持人致辞,揭示活动主题。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们,想到祖国,满怀激情。祖国啊——在这里我要为您放歌,我要为您祝福。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您说一声:祖国,您好!《感恩祖国,励志勤学》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三、击鼓传花———你对祖国了解有多少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一个你对祖国了解多少的“击鼓传花”的游戏)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祖国了解多少呢?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在辽阔富饶的中国大地上居住着多少个民族?(五十六个)

3、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国画、瓷器、烹饪、京剧。

4、由满族服装演化而来,深受东方女性所喜爱的服饰是什么?(旗袍)

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位民族英雄?(屈原)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7、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谁?(孙中山)

8、1662年,是谁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9、“天下第一关”是指哪里?(山海关)

10、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是哪个国家?(中国)

11、我国国旗的名称是什么?(五星红旗)

12、我国国歌的名称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

13、我国国徽的内容是什么?(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穗)

14、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15、你知道“东方明珠”指的是哪个地方?(香港)

16、“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7、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18、我们国家的生日是()——(10月1日)

19、我国最长的河流是()——(长江)

20、北京奥运会是第()届奥运会——(29)

四、观影视资料,知祖国巨变

1、播放新中国成立至今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影视资料,

2、学生畅谈观后感想;

3、放飞希望:你心目中未来的祖国是什么样的?

五、励志勤学

除了祝福,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吗?同学们各抒己见。

班级内每一名学生展示自己为祖国妈妈60华诞和自己的理想而准备的一句话,并说说将来准备怎样去做。

六、活动结束

在歌曲《国家》的歌声中结束活动。

高中政治教案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高一新生水平不一,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经济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另外,参照县教育局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今年高一的政治教学内容包括了以往在高二要讲的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的部分内容,因此相对来说今年的教学时间显得会比较紧促。因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我特做了以下的具体工作安排:

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2.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3.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三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三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4.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挖掘学生的潜能。

5.做好培优工作,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开展辅差工作,努力提高差生转优率。

6.与组内教师之间多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组内教学交流风气。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教案篇13

【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亲身经历,介绍信用卡,提高学生参加经济生活能力;对于外汇学生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课件或实物等讲解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学内容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信用工具的使用,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本课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信用工具和外汇,是对货币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的一个介绍。上节课引导学生发现了货币的本质,货币并不神秘。本节课接着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借助银行转账的信用工具应运而生,方便人们的生活。本节课帮助学生理性对待金钱,同时在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意义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银行信用卡已走进了不少学生的生活中,教材中介绍信用卡的广义与狭义定义,银行信用卡属于狭义定义,要注意区分二者;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理论性不强,学生容易理解,但还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操作以加深理解;外汇问题有些难度而且复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容易混淆;学生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2.能力方面:对于支票学生不太可能接触的到,要真正学会有些困难;本课仅是高中课堂的开始,初步了解了一些经济常识,对于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还有待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价值观方面:在使用信用卡时,引导学生切忌过度透支和冲动消费,要让学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本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汇率的变化引起人民币升贬值所带来的利弊两方面,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和介绍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学生能够感受信用工具的用途,体验信用工具带来的好处,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培养节约的好习惯,增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积极投身现代经济生活。体会汇率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初步树立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因此信用工具是重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要让学生知道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时就会涉及外汇,所以外汇以及汇率是重点。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依据:外汇和汇率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一些专业术语学生易混淆,同时在理解汇率的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时会有些难度。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时间】

一节课45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如果想用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来交换你们手中的文具,大家愿意吗?那如果用这个存有巨款的银行卡呢?银行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也都很喜欢用它。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讲授新课

一、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师:

【ppt展示图片】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这个叫做结算。那么在日常的经济收支中,人们是如何结算的呢?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有的人用现金支付,有的人用银行卡支付。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那我想请同学阅读课本说一下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

师:对,回答的非常好。

【举例下图】

转账结算中人们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等。那我们回到导入时候的问题: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回答以下的问题。

EMBEDPowerPoint.Slide.8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高中政治教案篇14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本课主要内容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一定比重,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焦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围绕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及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来命题。

考生应了解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和法制,并了解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从决定因素看,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一,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二,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①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反对别国借口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注:(3)(4)两点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最大特点、民主特点等方面来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民主与专政及其关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第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

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④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第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等。

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一,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第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第三,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第四,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第一,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第二,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本课具体说明公民应如何进行政治参与,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主选举,应掌握选举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

近几年来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民主决策越来越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为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如何民主决策,怎样参与民主决策,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关于民主管理,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层民主自治,这也是一个与百姓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学生要知道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懂得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参与民主管理,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这也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

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在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发展的今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正面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也可能是命题的焦点。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1)了解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第一,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氏的意志;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但这种选举方式也有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难度大,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选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这种选举方式,称为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优点是: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但间接选举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第二,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这两种选举方式是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在选举前事先确定候选人。

等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称为等额选举。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使选民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选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称为差额选举。它的优点是: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缺陷在于: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关于竞选

竞选实际上是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在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之间开展竞选,有助于选民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吸引广大选民主动关心选举、参与选举并关注选举结果,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能够检验候选人的能力,竞争出人才;候选人能更广泛地与选民交流,倾听选民意见。

(2)理解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原因在于: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理解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应认真行使选举权,积极参加选举,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票,这不仅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3)明确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每个人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3.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个重大决策,往往会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从总的方面看,一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二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

j决策的形成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本课的重点。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有:

第一,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即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的具体方式有: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传真、新闻媒体等。

第二,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这种方式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通过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第四,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这主要是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一方面,听证于民的目的是决策利民。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听证于民也是让公众知情参政。通过听证,公众获得了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机会,提高了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第二,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1)村民自治

①村民委员会的含义。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②村民自治的内容。

第一,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第二,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三,村民通过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

第四,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注:①村委会的性质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③村委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的,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④设立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城市居民囟治

①含义。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②作用。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内容。第一,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第二,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第三,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注:第一,居民委员会适用于城市居民,不适用于农村村民。第二,其性质是民主管理机构,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第三,居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实践中,中学生应积极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如通过调查或收集有关资料,确定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改进本地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6.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要了解民主监督,首先应懂得公民拥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权利。

①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有提出批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③当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2)明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第一,举报制度。这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一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第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种方式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舆论监督制度。这种方式是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因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四,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行使监督权。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要勇于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2)要负责、依法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应当做到:

第一,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本课主要阐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复习中应掌握每种职能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实施职能的实例准确判断和分析。

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一个重要观点,说明政府在实施职能的过程中,不能“错位、越位和缺位”,这就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要求,即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与方式。同时这个知识点与第4课政府要依法行政相联系,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感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进而理解政府、相信政府、寻求政府帮助、支持政府工作。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1.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即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注:弄清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三者的关系

区别: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和功能。

联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体现和反映政府性质;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政府职能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3)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一,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二,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成为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群众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4)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第一,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第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自身建设。只有做好自身建设,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有利于各项职能的实施。

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2.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一、主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当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第二、也是由政府的地位决定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4)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第一、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①打热线电话;②向政府部门反映;③通过政府网站来办事或反映情况;④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第二、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与意义

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注: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本课的知识主要是分析政府应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关于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主要内容有: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决策程序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公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关于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主要内容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必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这是监督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在复习中应掌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具体要求、意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以及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并能结合政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l.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由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注:(2)(3)两点从必要性和意义上讲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者关系: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政府)所占比重最大,公职人员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

2.了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即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高效便民,即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即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即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合法、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③政府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①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监督。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会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途径是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②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政务信息公开。

高中政治教案篇15

一、指导思想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确定与把握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高一(1)班的政治教学,学生基础较好,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政治生学习方法不太恰当,停留在学习积累的水平上,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起来无计划,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高中必修2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材分析:

在《政治生活》内容里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储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和要求:

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贯彻三维教学模式,探讨新课程的实现方法。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认真备课,备好学生,提高上课效率。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改变初中政治的原有习惯,学会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4)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组织更多的兴趣活动,让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眼里成为一节生动的活动课,让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和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