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政治教案 >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

时间: 小龙 政治教案

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

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

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

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

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

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

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同学对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

扫描中国——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

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两分钟准备时间。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接力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活动设计的依据:

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同学们的回答互为补充,使每位同学都能更多地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英雄的风采。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人物的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而然地与自身进行对比,自悟自评,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这些杰出人物的崇敬热爱之情,立志也做一位民族英雄,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让学生观看三幅不同主题的图片。第一幅展现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五讲四美的美德。这些美德是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细节化、具体化;

第二幅展现的学生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

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民族精神这一优秀品质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我特别设计了

第三个环节:

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让学生观看,其庄重的展现了我国的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其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

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同学们从内心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

第四个环节:

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依据: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篇2)

《哲学的伟大变革》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书,该-书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的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书。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篇3)

《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 正

评 确

正视师生矛盾 与 理

表 解

学生 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旗、国徵出现的场合。

2、体会到国旗、国徽和祖国荣誉的关系。

3、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课。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喜欢)

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妈妈?(指名说)(评价:响亮说,辛苦、养育、爱我、喜欢、关心等)

过渡: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自己的妈妈。

那我们共同的妈妈是谁?(板书:祖国妈妈)齐读

2、出示几幅祖国妈妈的山河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

小结:美丽的城市、秀丽的山河把我们的祖国妈妈打扮得真漂亮。

(2)祖国妈妈真美丽,我们都要把祖国妈妈记在心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的心情怎么样?(骄傲、自豪,高兴等)让我们再自豪地读课题。

过渡:孩子们,我们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们知道她的名字吗?

答:中国(妈妈的简称)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

(二)、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名、首都、国庆节。

1、我们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祖国妈妈的名字。

2、祖国妈妈的首都是(北京)

3、前不久我们才过了国庆节,你们还记得它是哪一天吗?(十月一日)这一天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4、认识国徽:这幅图是什么?(国徽)国徽的上面是五角星,下面是-,周围是麦穗和齿轮。

5、我们记住了国徽的样子,国徽是祖国妈妈的象征,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国徽呢?(警察帽徽,电视里,-城楼,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人民大会堂等有。)评价:观察仔细,真细心,知道得真多……

6、认识国旗:这幅图是什么?国旗:旗面是什么颜色的?右上方有五颗星。四颗小的围绕着一颗大的五角星。

过渡:国旗也是祖国妈妈的象征,我们一起来做国旗,把国旗的样子记在心中,把祖国妈妈记在心中。(读课题)

过渡:国旗映红了我们的教室,孩子们,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国旗?(指名说,老师可补充,可以利用书上的图片)

(三)从我做起,尊重国旗(升旗仪式)。

1、国旗国旗真美丽,我向国旗敬个礼!在升国旗的时候,向国旗敬礼是对国旗的尊敬就是对祖国妈妈的爱。

2、在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要敬队礼,不是少先队员行注目礼。

3、请学生示范。

4、升旗仪式。比比谁最爱我们的国旗。爱我们的祖国妈妈。

5、说悄悄话。(提醒没站端的或是没行礼的同学做好)

6、总结:孩子们都非常尊敬我们的国旗,非常爱我们的祖国妈妈,让我们一起对祖国妈妈说:祖国妈妈在我心中。祖国妈妈,我爱你!

五、自我问答。

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篇5)

《友谊使青春更灿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与朋友交往的感受;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学会主动交友。

2.能力目标:区分“损友”和“益友”,学会辨别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有选择地交朋友。

3.知识目标:体会真挚的友情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友情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难点:友情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要;正确区分“损友”和“益友”。

【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接触面逐渐拓宽,中学生普遍有强烈的交往需要,迫切需要找到知心朋友,以倾诉内心的困惑,交流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希望自己能被别人接受;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时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友情,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人受人欢迎”等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积极地交往,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友谊,善待友谊,学会寻找好朋友,对青少年友谊观的形成以及青春期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感悟友情,珍爱友情

(一)轻松一刻(说说、唱唱)——营造友好、轻松的氛围,感悟友情

引言: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不能少了和朋友的交往。友谊可以成为鼓舞一个人前进的力量,可以使人欣慰,使人奋发,使人向前。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

1.请学生列举以“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歌曲或者文艺作品的名称,看谁知道得最多

2.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来为大家演唱自己所喜爱的以“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歌曲(或者播放有关“朋友”或“友情”为主题的音乐,如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等),并请同学们欣赏并一起来演唱。

3.思考并交流:

(1)在歌曲播放和演唱的过程中,请问你对其中哪个画面或哪句歌词印象最深?为什么?

(2)你认为朋友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学生发言:3一4人)

(二)真情告白:我的交友故事——联系实际,体验感悟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编织友情,都有过这种情感的丰富体验。请大家讲一讲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最愉快的交往、最难忘的朋友,或者回忆一下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一次来自朋友的善意劝说或告诫,使你至今难以忘怀)。

活动过程:

第一步:小组交流。学生6~8人一组围坐,先组内交流自己的交友故事或在交友方面最深的感受和此时新的感悟。

第二步:全班交流,分享体验。各组推荐或自荐一人为代表,用简练的语言谈自己交友的经历,或是有代表性、典型的事,并用概括的话说出自己对朋友和友情的感受。(问题提示:(1)自己为什么需要友情?(2)在学习上自己曾经得到知心朋友的哪些帮助?

(3)知心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怎么办?(4)在自己取得成功时,希望知心朋友怎么做?(5)知心朋友对自己最深刻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如:①我感受到交朋友应该真诚,不能虚情假意,否则不会做长久的朋友;②我感到朋友越多越好,人生路上不寂寞;③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好朋友;④我希望自己能结交很多朋友;⑤患难见真情,难得是挚友;⑥多一份友情多一条路。

学生活动评价指导:主要运用他评方式,即教师通过观察、旁听l『解各组成员参与交流的情况以及态度如何等,进行评价。

第三步:教师总结,概括出友情的作用:

友情可以帮助我们排解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

友情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友情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三)反思交流——“假如没有友情,我的生活将是……”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想象,自由发言。(领悟:每个人都需要交往,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2.出示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挂图(或者课件)。

(1)思考与交流:看“需要金字塔”,哪些需要是物质方面的,哪些需要是心理方面的?

(2)讲解需要层次理论,着重指出被爱和爱别人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需要,而友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还要讲清楚封闭心理的危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友情。(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种需要,而爱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和友情相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在变化,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这种愿望在和同龄朋友的交往中更容易实现,同学友情也就会成为中学生渴求的心理需要。如果一个中学生长期得不到友情,就无法从友情中体会交往的乐趣,情绪会变得孤僻,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获得友情不仅是满足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且也能维护心理的健康。)

(3)温馨小语:

“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四)友情宣言活动——“友情真谛之我见”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友谊”或者对“朋友”一词的理解,或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关友情的名人名言、谚语。(也可以让学生填写教材53页“我对朋友的理解”栏目。)

第二步:请学生走出来,对全体同学宣读自己的“友情宣言”,然后找出自己的好朋友,请他接下去宣读,轮流进行。

二、慧眼识人,慎重交友——辨别真假友情

(-学生交友的现状,认识交友的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不是随意地和任何人都能交朋友的,而是有自己选择的“标尺”。)

(一)童谣频道——播放歌曲《找朋友》

思考与交流——择友标准大家谈:

1.这首幼儿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你心目中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

3.你的择友标准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哪些朋友可以称为损友?

(学生发言:3—4人)

(二)情景剧场(小品)(分-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的区别)

人物:小明、青年、两个坏学生、两个警察。

情节:小明放学后,被两个坏学生拦住抢钱,高个子青年解围。小明感激不尽,视其为恩人,并交为朋友。平时和男青年吃喝玩乐,还学会了抽烟、喝酒。小明受到了欺负,都让青年帮助他打架。有一天,青年偷了一台照相机,让小明帮助藏起来,.小明帮助藏了起来。案发后,两人均被警察抓走。

请学生分析:这个小品说明在交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在小品中,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交那些对自己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结交了这样的人做朋友,不会“帮”你,反而会“损”你、“害”你。我们把这种对自己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称为损友。

孔子也发表过对损友的见解:

损者三友——

友辟:心术不正的人(容易引导你步人歧途)。

友柔:华而不实的人(使你容易变得虚伪)。

友佞:阿谀奉承、花言巧语、谄媚的人(使你目中无人)。

我们的生活要求高质量的生活,我们的友情也需要高质量的友情,与益友交往是高质量的,与损友交往则是低质量的。因此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三)“我谈益友”活动——结交良友

第一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自由畅谈一下:自己(学生).与-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呢?在自己(学生)心目中,益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步: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结交良友的若干准则,并做简单解释。如:

1.志同道合,共同奋斗——这是结识朋友的基础。

2.坦诚相待,推心置腹——这是结识朋友的标准。

3.彼此勉励,荣辱与共——这是结识朋友的目的。

4.讲求原则,广交益友——要分-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

5.相互尊重,淡泊名利——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6.心系他人,设身处地——与他人相处,凡事替换一下“位置”。

7.平易近人,宽容大度——适当宽容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甚至怨恨的溶液。

8.忠于友情,讲究信誉——诚实守信是我们选择、结识朋友的标准之一。(也可以按照教材进行归纳)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益友分为三类:

益者三友——

友直:正直的人(影响你的品行)。

友谅:诚实守信的人(影响你的责任心)。

友多闻:有学问的人(影响你对知识的兴趣)。

这个标准是古人总结的。友情的建立是根据自己的“标尺”选择的结果,在选择朋友时要分-真的友情与庸俗的“哥们义气”的区别。前者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后者以各自的私利为出发点;前者以造福于社会为准绳,后者以满足彼此的私利为准则;前者具有广泛性、原则性,后者却具有狭隘的排他性、不讲原则。

交朋友,建立友情,要有自己的选择,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交朋友时,要交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帮助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可以是品德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总之,就是能使自己上进。这样的朋友是应该多交的,我们把这种能够帮助自己上进的朋友称为益友。

(四)乐交需要自己帮助的朋友

温馨故事:快速阅读教材54页王小刚和李小勇的故事。

讨论与交流:你身边是否有你需要的朋友?

教师总结: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结交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益友,借助友谊为自己的进步助一臂之力。但交友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伸出我们的关爱之手,和他们交朋友,在那里也可以开出友谊之花。

结束语: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生活中充满友情。在你成功的时候,有人与你同欢乐;在你悲伤的时候,有人与你分担忧愁。生活在友情中,你会像一滴水溶人大海,一棵禾苗生长在沃土,拥有一种博大的力量。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31训练一

【板书设计】

生活需要友情(感悟友情,珍爱友情)

与友同行 善交益友

慧眼识人,慎重交友

乐交需要你的朋友

【注意事项】

1.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鼓励每一个同学主动结合自己的交友实际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体验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交友故事和感受。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教给学生有关友情的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往中、在交流中学会交友,在交流中感受友情,获得友情。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弓I导学生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按照“创设情景一感悟体验一引导探究一理性概括一思想升华”的途径,设置若干教学环节,重点放在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讨论上。

2.小品剧结束后,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让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气氛。教师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在课堂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3.如果时间不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不讲。如果讲解,也要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争论的,不要绝对化。

4.课前准备:

师:

(1)准备几首有关以“友谊、朋友”为主题的歌曲(磁带或者做好多媒体课件)。如周华健《朋友》,谭咏麟《朋友》,臧天朔《朋友》,童谣《找朋友》等。

(2)准备一个因为友情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和一个因为缺乏友情而导致心理失调的故事。

(3)准备马斯洛“需要金字塔”图(或课件)

生:

(1)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自己交友的小故事。

(2)收集有关友谊的格言、小故事。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