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如何撰写优秀的高中政治的教案?这里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的教案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
一、班会背景:
对比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大懂得“感恩”。所以,决定在班级举办这样一个主题班会。想以此来唤醒同学们心中那业已尘封的感恩的情结。同时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华诞,为庆祝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让广大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我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沧桑,感受祖国屈辱的过去。
2、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强大,感受祖国的辉煌。
3、鼓励学生回报祖国,立志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4、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公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三、班会准备:
1、搜集资料,组织素材,准备节目,主持人撰写串联词。
2、制作班会相关课件。
3、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基调。
四、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开始
主持人:10月1日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今年是祖国母亲六十三岁的生日,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祝愿祖国母亲健康长寿,永远年轻。
(二)、第一环节:图片展示过去的屈辱
1、投影出示: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
2、图片展示:一副副被鸦片折磨的触目惊心的人
3、表格展示:清军与西方列强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地图划出:列强侵入我国的线路图
主持人:面对这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地痛心呀!请听卓然的散文诗《秋谒圆明园》
主持人: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会遭受如此的屈辱呢?为什么列强可以无休止地侵略我们国家的尊严?这都是为什么呢?
第二环节:表演展示强大的新中国
主持人:祖国经历了百年沧桑,沉睡的雄狮终于猛醒。共和国成立以来,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就在我们的身边。
1、小品《神八上天了》
让学生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表现出神六发射的过程,感受全国人民的欢腾,突出祖国的强大。
2、男生独唱:《五星红旗》
主持人:在08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一次次夺冠,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
1【多媒体展示奥运健儿夺冠的场景】
3、男女生合唱《中国站起来》
主持人:中国站起来,中国站起来!我们为了中国加油喝彩!心相连,连成爱,就让风雨迎面来。中国站起来,中国站起来!就让我们的爱汇成大海。天未塌,地还在,我们永远会同在!我们会同在!
第三环节:感恩祖国———————从我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主持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同手足,互敬互爱,团结向上,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繁荣景象。下面请欣赏电子琴独奏《爱我中华》【学生手语配合】
主持人:祖国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感谢祖国,赐予我金色的生命!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让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国人的热血!下面请听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
【背景音乐:《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倡议书: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倡议书
1、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体贴父母,记住他们的生日,关心他们的身体,在家中主动分担家务,不盲目攀比,做到勤俭节约,感恩自己的老师,感谢他们的悉心培养。
2、做一个讲文明礼仪的人。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上网、文明待人。积极投身社区实践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慰问军烈家属等,向社会献上自己的爱心。
3、做一个集体观念强的人。做到同学友爱,助人为乐,关心集体,乐于合作,培养和增强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每个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4、做一个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献爱心活动,我们要齐心协力和四川的同胞在一起,帮助他们,鼓舞他们,站立起来创造出新的幸福生活。
主持人:请同学们在班级道德建设栏内签下自己的名字【再度响起音乐:《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三)、班主任寄语
我们的每一位同学用他们的智慧与才艺表达了对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我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祖国、父母,离不开我们身边的朋友,离不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尊自爱,珍爱生命。感恩祖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母亲的生日献礼!
五、班会效果:
这次班会的策划和排练都是同学们用“心”来完成的。我很欣喜地发现,他们在排练节目的同时,也把心灵沉浸到节目当中,所以他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过去的他们往往忙于课堂学习,在家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之间疲于奔命,对书本渐渐厌烦,对生活渐渐变得木然,这决不是学校教育要达到的效果。今天,我们创造出这个美丽的情境,就是为了让他们重新感受心灵的悸动,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强有力的爱的脉动。在这次的活动中,他们从尘封泛黄的书页中体会到了感动;他们从过去平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到了感动;他们还从广阔无垠的陌生人海中体会到了感动,这都是他们用心的结果。罗丹说过“世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的是“世上并不缺乏爱,而是缺乏能够感受爱的心”。只要你能够敞开心扉,就能从极北的冰层下感受到爱的潜流;只要你敞开心扉,就能让这爱的春潮破冰而出;只要你敞开心扉,你就能看到无数爱的细流最终汇成幸福的海洋……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并设置一些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讨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列举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或发生的文化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借以说明,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围绕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两方面举例,也可以结合导入的内容直接切入。
比如: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久了,就会说一些北京话,言行举止不自觉地带有一种“我是首都人”的特有优越感。一些单位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说一说:文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还可以结合下面的事例简析。
见面礼:(相似的还有宴客礼、送客礼、打招呼的方式等)
材料一:西藏的“哈达文化”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因而哈达便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材料二:欧美的“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材料三:泰国的“合十礼”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握手,双手在胸前合十即可。泰国人把“头部”视为神圣的部位,千万不能随便摸泰国人的头。还有,如坐着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用手指着对方、进泰国人家要脱鞋等小细节都要随时注意。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秦俑被发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现在,假如你是美术家、军事家、冶金家、社会学家……
(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军事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家来了,他们手握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社会学家来了,他们站在排列有序的秦俑阵前,感慨秦朝的暴政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思考:不同的人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的人知识、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说一说:同学们能不能围绕这三个方面举些例子说明这种不同呢?
让学生围绕不同的文化对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举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题。
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简介:电影《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
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些补充说明。如:
(1)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丑陋的蜥蜴。但在国人的眼中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象征的是公正,正义和力量。
(2)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3)中西方吹牛的差异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很少吹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更很少夸耀他的家乡出过什么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饰。有个美国人潇潇洒洒地告诉我他会说汉语,最后我才知道他只会说“你好”和“谢谢”,数数只能数到“6”,“7”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美国人直接吹自己,中国人含蓄婉转,绕着弯儿吹自己。看起来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实也与文化的不同颇有关系。美国社会注重个体生命,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要靠自己,夸耀自己家人和亲友如何了得没什么用处,况且美国人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仰仗着什么背景什么人物才获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机会就得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就常常是广告化的吹牛。中国社会是群体化社会,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人与亲朋好友组成一张网。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P15材料并思考。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39;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且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的权利有了制度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四、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接触的较多一些,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接触相对较少,有些学生对它认识很少,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基础知识逐个分析以达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以便解释生活中政治现象。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编写与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一组镜头反映了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
1、我国的政体
(1)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制度来组建国家政权机关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专家点评、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国家机构一般由哪些国家机关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一个国家的政体总是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为维护国家性质服务。
(2)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思考:什么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只有统一人民的意志,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
(2)表现: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
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教师活动:根据上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发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教材61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四)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政治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九、板书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十、教学反思
教学中依据教材给提供的材料,把教学内容和有关材料结合起来,充分的做到理论和材料的结合。同时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材料,时事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5
一、指导思想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确定与把握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高一(1)班的政治教学,学生基础较好,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政治生学习方法不太恰当,停留在学习积累的水平上,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起来无计划,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高中必修2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材分析:
在《政治生活》内容里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储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和要求:
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贯彻三维教学模式,探讨新课程的实现方法。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认真备课,备好学生,提高上课效率。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改变初中政治的原有习惯,学会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4)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组织更多的兴趣活动,让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眼里成为一节生动的活动课,让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和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6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本节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深入浅出同时又是对前两课商品货币价格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2、贷款消费
难点:
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2、贷款消费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临清第一中学的学生水平有一些差距。有些学生上课的学习习惯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讲解时需要从学生身边案例入手,举例要生动具体贴切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学生指导好他们如何分析事例,培养他们勤思考、深分析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影响消费的因素。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消费及其类型,初步把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教室内教学。课前要求各组课前在黑板上展示给各组安排的学案题目答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临清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多媒体视频)
导入(包括火爆的临清市场食品消费,服装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引出话题:消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首先提问:
(1)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2)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3)我们消费种类的不同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消费及其类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人们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
例:城镇职工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即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材料,激发大家的兴趣并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总之,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消费品价格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20__年8月份有关物价调查情况分析: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1—8月,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去年同期上升1.5%,涨幅较今年前7个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食品类价格比7月上升1%,主要是鲜菜、蛋、肉禽及其制品等价格上涨所致。而今年上半年,广州市食品类价格同比上升4.3%。其中大米升17.4%,花生油升11.6%,猪肉升22.2%,牛肉升13.4%,畜肉副产品升19.6%,鲜蛋升20.5%,淡水鱼和鲜菜均升10.0%,上升面之广、升幅之大均创近年来新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还要受物价水平影响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因为此,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其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不同,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人们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对基本生活消费品消费的减少,那么,会使消费支出增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也就是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等价格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是不是只有价格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你在消费时还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回答: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学生活动: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消费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受过去收入水平的影响。
教师总结:居民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相反,预期收入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能深入领会理解把握教材原理,有利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原理的探索性和实践性;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探究二: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8—19,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消费有那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
(1)按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但,有些比较复杂、品质不易辨别的商品在完成交易后,还有部分责任没有和商品同时转移到卖者手里,这样就需要通过合同和保证书等加以界定,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P18——探究活动,思考:是不是任何商品的使用都必须通过购买?你还会选择什么方式?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租赁来消费
教师点拨:有些商品,为暂时的使用而购买不划算,例:婚纱、书籍等,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8漫画,提出问题:你赞成哪种消费方式?为什么?
学生活动:看漫画,再次激发思考与讨论的兴趣,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发挥贷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的金融机形成了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
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的展示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图片视频的分析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经济生活的兴趣。
探究三:我们消费种类的不同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书,指出
(1)消费结构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及家庭消费状况的变化,说明对消费结构的理解,并总结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等。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和宏观的消费结构变化,理解:
(2)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教师点拨:刚才在大家的分析中,都提到了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这也就是我们要学的
(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我国这几年因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所以,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掌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结构与类型,那么,消费是在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消费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
2.物价水平
3.商品本身
(二)消费的类型
1、按产品类型不同
2、按交易方式不同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
(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消费结构的变化
3、恩格尔系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贷款消费等有关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7分钟,精讲点拨8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板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设问: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探究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又有哪些?有何突出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分封制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都知道博大精深、源远流传,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又具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将要学习,请同学们预习,着重预习秦朝如何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9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5、《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单元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1
高中政治必修二考点解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本课主要内容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一定比重,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焦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围绕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及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来命题。
考生应了解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和法制,并了解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从决定因素看,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一,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二,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①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反对别国借口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注:(3)(4)两点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最大特点、民主特点等方面来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民主与专政及其关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第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
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④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第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等。
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一,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第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第三,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第四,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第一,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第二,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本课具体说明公民应如何进行政治参与,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主选举,应掌握选举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
近几年来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民主决策越来越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为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如何民主决策,怎样参与民主决策,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关于民主管理,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层民主自治,这也是一个与百姓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学生要知道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懂得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参与民主管理,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这也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
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在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发展的今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正面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也可能是命题的焦点。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1)了解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第一,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氏的意志;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但这种选举方式也有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难度大,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选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这种选举方式,称为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优点是: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但间接选举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第二,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这两种选举方式是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在选举前事先确定候选人。
等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称为等额选举。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使选民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选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称为差额选举。它的优点是: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缺陷在于: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关于竞选
竞选实际上是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在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之间开展竞选,有助于选民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吸引广大选民主动关心选举、参与选举并关注选举结果,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能够检验候选人的能力,竞争出人才;候选人能更广泛地与选民交流,倾听选民意见。
(2)理解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原因在于: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理解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应认真行使选举权,积极参加选举,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票,这不仅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3)明确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每个人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3.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个重大决策,往往会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从总的方面看,一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二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
j决策的形成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本课的重点。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有:
第一,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即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的具体方式有: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传真、新闻媒体等。
第二,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这种方式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通过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第四,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这主要是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一方面,听证于民的目的是决策利民。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听证于民也是让公众知情参政。通过听证,公众获得了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机会,提高了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第二,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1)村民自治
①村民委员会的含义。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②村民自治的内容。
第一,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第二,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三,村民通过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
第四,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注:①村委会的性质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③村委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的,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④设立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城市居民囟治
①含义。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②作用。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内容。第一,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第二,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第三,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注:第一,居民委员会适用于城市居民,不适用于农村村民。第二,其性质是民主管理机构,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第三,居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实践中,中学生应积极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如通过调查或收集有关资料,确定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改进本地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6.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要了解民主监督,首先应懂得公民拥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权利。
①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有提出批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③当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2)明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第一,举报制度。这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一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第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种方式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舆论监督制度。这种方式是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因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四,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行使监督权。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要勇于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2)要负责、依法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应当做到:
第一,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本课主要阐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复习中应掌握每种职能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实施职能的实例准确判断和分析。
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一个重要观点,说明政府在实施职能的过程中,不能“错位、越位和缺位”,这就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要求,即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与方式。同时这个知识点与第4课政府要依法行政相联系,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感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进而理解政府、相信政府、寻求政府帮助、支持政府工作。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1.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即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注:弄清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三者的关系
区别: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和功能。
联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体现和反映政府性质;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政府职能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3)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一,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二,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成为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群众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4)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第一,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第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自身建设。只有做好自身建设,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有利于各项职能的实施。
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2.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一、主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当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第二、也是由政府的地位决定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4)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第一、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①打热线电话;②向政府部门反映;③通过政府网站来办事或反映情况;④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第二、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与意义
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注: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本课的知识主要是分析政府应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关于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主要内容有: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决策程序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公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关于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主要内容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必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这是监督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在复习中应掌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具体要求、意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以及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并能结合政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l.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由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注:(2)(3)两点从必要性和意义上讲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者关系: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政府)所占比重最大,公职人员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
2.了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即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高效便民,即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即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即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合法、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③政府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①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监督。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会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途径是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②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政务信息公开。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2
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往年的情况,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高考研究
研究考纲,研究试题,参悟高考命题思路和趋势;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高三复习方法;做好周练的命题、改作、评析工作,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参加高考研讨会,为高考复习出智、出力;做好专题复习工作,形成知识体系;回归教材,重视“双基”的落实,提高解题能力。
二、备课组工作各备课组认真按照“五个规范”的要求进行教学教研工作
备课组要有工作计划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专人讲专题,突出重点、难点,选好典型例题,统一作业要求并批改;高一、高二备课组要参加台州市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革新教法,高二备课组要认真对待实施新课程后的会考。
三、上课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求知能力,落实知识“双基”,为此,教师要努力探索并尝试新课型、新教法。要开设新、老教师的研究课,鼓励教师相互听课,上课、听课后要有反思。
四、研究、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课题或论文。鼓励教师更新知识、拓展视野、转变观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五、工作策略
1、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以降低工作的盲目性。
2、目标:加强管理,创建优秀教研组。措施:
(1)首先,加强组风建设,继承和发扬本组的认真、踏实、实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教研组长为中心,以备课组长为关键,加强交流,尽量把本组建设成团结、和谐、创新、富有朝气的学科组。
(2)其次,针对本组教师年纪轻、创新精神强的资源特点,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在开设讲座、对中考学生的应试辅导等活动,以个别带动全组,提升政治教研组在的知名度。
(3)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以本组信息员为中心,以备课组长为主要责任人,努力使“元培班”的教案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目标、资源的整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教科研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基本协作单位,人人参与,进一步加紧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取得理论上的阶段性成果。
3、目标:抓好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六、措施
(1)抓好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实践中坚持以备课组成员分工协作为基本形式,备课组长负责制为基本核心,教研组长加强监督为基本功能,把“六认真”落实到位。
(2)要求每一个组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学校电脑教育网络)来为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本组信息员的作用,带动、帮助全组成员特别是高中一、二年级组教师尽快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尽快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加强政治课教育的生动、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以信息员为主要代表,参加学校的网络教育成果展示。
(3)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组内相互听课,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提高政治教研组在的知名度,为争创先进教研组增加筹码。
(4)协助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位课任老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作业等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确实做到“四有四必”,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制,以使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三、其它工作
(1)继续坚持老带新的一帮一活动,抓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具体的就是赵带易?黄带吕老师,教师之间的帮学活动。
①是认真地备课,从重点、难点、教学进度、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统一;
②是广泛地相互听课,及时地纠正不足,以期青年教师能尽快地适应并能胜任课堂教学。(2)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初中以时政讲座的形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围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的要求,制定计划。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3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案(精选2篇)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三幅图片,它分别展示的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这些都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二)进行新课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20__年的外交成绩回顾;20__年外交大事展示
结合以上的外交活动,探究一:为什么我国在外交方面会取得丰硕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源:m]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3分钟找到并背诵以下基本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实例展示:越南对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开展的正常钻探活动进行强力干扰,房峰辉表示,中国在自己的领土领海进行钻探作业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受任何外来干扰和破坏。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实例展示:
1.20__.6.6越南在西沙冲撞中方公务船超1200艘次外交部发言人洪磊:针对越方的挑衅行动,中方保持了高度克制,派出公务船只和其他民船到现场维护海上正常作业秩序,保障中方作业人员和设施安全。中方一直要求越方停止对中国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近海正常作业的强力干扰,停止对中国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的侵犯,要求其立即撤船撤人!
2.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执勤中国积极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
这两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何意义?播放视频《三分钟了解“一带一路”》。
学生讨论2分钟:整理思路,互相补充。然后小组展示,发言,教师记录并及时点评。
听听专家的声音: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
1.我国与沿途国家初步构建起固定或不固定的双边、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2.借助“一带一路”构想,沿途国家正谋划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3.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亚洲互联互通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发展基金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融资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来年将相继诞生。
4.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大大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区域安全,可谓以经促政、以政促稳,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构想,更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真正构建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教师总结:“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生动地诠释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它不仅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更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回顾历史”回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
“珍惜今天”结合60周年纪念活动和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为例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7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来源:____]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高中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案篇2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反映我国外交成就的事例,体会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②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感受中国的外交形象,进而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①学生在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②学生能根据教师或其他同学所举事例,归纳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③学生在分析中美关系、中非关系发展历程的活动中,能够用自己的评议唤起同伴的参与和思考;④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学生在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功心态;②“认同”——学生能够认同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期待”——学生希望中国更加繁荣富强,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框,是学习有关国际社会知识的落脚点。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培养学生和平观念、国际意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公民的国际责任。在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无论从知识、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看,都是重点内容。
学生整体上受生活空间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提高。但就学生个体而言,一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已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现象虽有所关注,但缺乏对中国对外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也缺乏明确而清晰的理论观点,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解;对于关注程度较低的同学,需要在班级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为其创造条件,引领其参与,唤起其思考。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问题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以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为背景,引出新中国外交成就在其中是浓墨重彩的一页。通过展示“万隆会议”、“乒乓外交”、“暖春之旅”、“奥运外交”等外交活动的图片,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迄今为止,我国已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已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近几年中国外交活动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可以有哪些词汇?
教师将学生所说内容写在黑板上,并从中找出关键词语引出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讲解外交政策的含义。(屏幕显示:外交政策:主权国家在对外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教师过渡: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非常关注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下面就请他们将他们关注和研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中美建交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
教师提问:①中美关系为什么“一波三折”?②非洲人民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中国与非洲真诚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进一步设疑,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护国家利益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历史上我国曾饱受战乱之苦,深知战争只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维护和平,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维护国内的稳定,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与维护世界和平结合起来,既维护自身利益,也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屏幕显示: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教师过渡: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活动的指南,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播放视频: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教师提问:结学的成果展示和观看的视频资料,说一说:我国是如何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
(屏显:发展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足迹踏遍五大洲;外国领导人频频到访,客人来自全世界……从上合组织的日渐壮大到六方会谈中的积极斡旋;从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到印度洋海啸灾难救助;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到各项重大协定的签署;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化到大国间高层战略对话的推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归纳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屏幕显示新中国外交图片,教师过渡: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人民给予了高度赞誉。“中国贡献”、“中国声音”等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大家议一议:我国在外交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正确的外
交政策等等。
教师过渡:大家知道,在当代世界,中国率先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也在以积极的、负责任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让我们听一听来自国际社会的声音。
(屏显:①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林达说,在多边外交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更加自信。
②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是带着自信参加伦敦g20峰会的,中国被视为解决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希望。
③美联社报道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仍在快速增长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生进一步举例印证。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总结: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承担国际义务,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贸易伙伴国和周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中国通过创造性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国家年”活动,正在成为推动世界文化和谐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几十年来,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发展了自己,可以说“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同时,我们更可以骄傲地说“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教师:让我们师生共同欣赏一首歌曲《中国大舞台》,伴随着音乐与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次感悟令五洲瞩目的中国风采。
四、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反思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精心设计,打造高效和谐课堂”已成为许多教师应对挑战的一种共识和价值选择。
一、贴近生活,以学定教
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当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块”。
本节课学生的视野转向了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而国际社会中太多太多的“中国贡献”、“中国声音”、“中国形象”是一课书的内容所无法承载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处理。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和使用的材料,不是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可变更的教学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待教材的态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了解到学生在历史课中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不再作为讲解内容。而许多新发生的国际大事,教材又没能反映。因此,对教材的逻辑关系我进行了如下调整:用教师熟悉的且典型的外交活动唤起学生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作为导入;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词汇,确定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再通过对师生共同选取的典型事例的分析,领会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中感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这样处理,坚持了“以学定教”,使教学过程中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更加统一。
如前所述,实际生活中,我校学生对于国际社会总体了解不多,学生整体对国际政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提高。一部分学生对国际政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学生有所关注,但缺乏对中国对外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也缺乏明确而清晰的理论观点。基于上述学情,教师应如何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开展“中美关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业行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给了我较大启发。有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中美关系加深了了解,关注国际社会的程度相应提高;而那些早有关注的同学抓住了深度探究的机会,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同伴。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要教师提供情境、指明学生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变。
二、精心预设,期待精彩
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依据。有效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形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生成的首要条件。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它不像机器生产一样按严格的程序,按预定的模子刻出产品。如果教师在课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学情的正确分析,疏于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这样对课堂生成就会感到“底气不足”。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就会手足无措。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其“教”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见解往往与教师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有时也比教师的更灵活、更开阔。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各种观点产生碰撞,就会产生新问题,激发师生双方的思维灵感,产生各种奇妙的思维火花,课堂也因此而真实、生动、精彩!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兴趣,基于学生的现实生长。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在本节课上,学生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环节中,他们根据选取的素材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其中,既有悬念、又有“小插曲”;既有政治观点,又有地理、英文知识,这种“未曾预约的美丽”是课堂上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我被这种“精彩”所吸引,并引导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藉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课堂不断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活跃的,课堂也因此而瞬息万变。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展现自己教育智慧的舞台。因此,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性,鼓励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有基于新课程理念、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策略储备,要有以变应变的策略准备,要有渴望意料之外发生的开放心态,有效地驾驭课堂,使课堂呈现高潮迭起的精彩。
三、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从纵向而言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即宏观目标,它统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模块目标,即中观目标,它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专题目标,即微观目标,它规定专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从横向而言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纵向、横向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教育功能。
新课程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优先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和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简单地写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情感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体验着美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师生在情感交融中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接受教育。
在本课教学中,师生共同选取了58张体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和两段视频。依照选取经典的可用于深入分析的、且适合本校或本班学生实际的材料的原则,我们对教学资源的选用进行了反复推敲。教师从即将迎来共和国的60华诞导入,从中引出外交成就是60年辉煌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并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概括出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从对学生互动内容的解读到视频解读以及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原因的分析;从“来自国际社会的声音”到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画面展示,再到教师充满激情地引导大家欣赏歌曲《中国大舞台》感悟中国外交风采。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呈现,并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最高追求。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他们不仅是教的对象,而且是教学中最活的教育资源。因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在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收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充分利用了本校资源,而且达到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同学、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大家分享,在互动中唤起大家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我追求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元素相统一的教学,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高中政治的教案篇14
为了集体备战、冲刺20__届高考,根据学校及教科室、高三年级组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我组现制定高三第二学期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二中的计划目标为统领,以《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提升我校高三学生政治学科成绩。
二、主要工作内容
1、夯实基础知识。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多背、多写,熟练掌握教材,理解和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2、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热点问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3、精选二轮复习资料和试题,增强二轮复习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仿真性。
4、归纳总结高考试题题型与解题方法技巧,进行变式演练。强化学生模拟训练,着重题型训练、规范训练、限时训练、变式训练。
5、重视每一次综合检测与讲评,做到讲练结合。
6、重视艺术班教学的研究。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立足教材狠抓基础,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谋划复习方法与策略,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一备复习教学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五明确各自的分工分职;六反馈一周教学得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助推复习迎考的有效性。
2、加强学习交流。本学期继续积极走出去,参加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备考交流活动,掌握更多的信息,为复习备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认真落实教科室和教研组有关课堂教学复习研讨活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教学模式与方法。
4、加强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本学期根据学校及年级组安排实行周周检测练习,同时结合合肥市二模、三模检测,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练习和考试的评阅,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
四、具体复习安排
1、复习时间安排。
(1)普通班:20__年x月—20__年3月中旬,第一轮复习全部结束;20__年3月中旬—20__年5月中旬,第二轮复习;20__年5月中旬—201__年6月初,第三轮复习。
(2)艺术班:20__年2月—20__年4月底,第一轮复习;20__年5月初—20__年6月初,第二、三轮复习整合复习。
2、具体对策安排。
(1)研究考纲,立足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高考政治试题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我们将结合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编制习题,将政治教学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起来。结合本年度热点,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多角度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能力。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因果关系法等。主观题解答要规范简洁。答好主观题的要求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学科语言。答好主观题也离不开审题,而且关键在于审题,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清材料包括哪些信息)、审设问(审明问题指向),切忌盲目作答。
以上就是高三政治备课组在本学期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具体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安排根据本学期的备课组计划,并结合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加以具体的协调和最终落实。